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5W

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多篇】

漢語言本科畢業論文 篇一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本科畢業論文 選題質量

選題,即確定研究主題,是撰寫學位論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好的選題是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鑑於此,本文通過分析2011~2014年間鞍山師範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124篇本科畢業論文,總結現階段畢業論文選題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提高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選題情況統計

我們以屆別為單位,對124篇論文(2011屆27篇,2012屆31篇,2013屆31篇,2014屆35篇)的選題方向進行分析。把選題初步分為四個模塊:1.對外漢語基礎研究,包括以語音、詞彙、語法、漢字、語義、語用為範疇的基礎性研究;2.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包括對學習者習得與認知的研究,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順序、教材編寫等研究;3.文化研究,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外文化比較研究;4.除上述三模塊外,其他選題均歸為這一模塊。選題為前三個模塊的論文完全符合本專業方向,選題為第四模塊的論文主要集中於語言應用研究。

從統計數據來看,對外漢語基礎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和文化交流模塊的論文共計100篇,比例為81%。選題為其他論文共計24篇,比例為19%。選題為對外漢語基礎研究方向的論文篇數逐年增多,選題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向的論文篇數逐年減少,選題為文化研究方向的論文篇數每年變化不大。從整體來看,四屆論文的選題角度正向多元化發展。

關於對外漢語基礎研究的選題分佈不均衡:語用研究最多,共計16篇,佔該模塊的45%;其次是語法和詞彙研究,分別為9篇和8篇,佔該模塊的25%和22%;再次是語義和漢字研究,分別為2篇和1篇,佔該模塊的5%和3%;語音研究四屆為0篇,佔該模塊的0%。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角度的選題主要集中於對學習者習得和認知的研究,共計35篇,佔該模塊的71%;其次是對語言要素教學的研究,共計12篇,佔該模塊的25%;再次是對教學法的研究,共計2篇,佔該模塊的4%。關於學習者習得和認知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向:偏誤分析和習得過程研究。有34篇為偏誤分析,佔該選題角度的97%。值得注意的是,2011屆畢業論文中有15篇的選題為偏誤分析,佔當年論文選題的56%。

關於文化研究角度的選題總體數量不多,選題角度主要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和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每屆畢業論文均有該模塊選題,且篇數變化不大。

模塊四的選題呈多元化發展,且數量逐年增多。前兩屆(2011屆和2012屆)學生僅就家鄉方言進行調查研究,後兩屆(2013屆和2014屆)學生論文選題角度得以拓展,開始關注網絡流行語研究、商業用語研究,以及影視歌曲作品的語言研究。

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畢業論文選題較為豐富,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點。但有個別論文的選題偏離專業要求,不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下面,我們就選題範圍和選題質量進一步剖析,尋找癥結所在,以提升畢業論文質量。

二、選題情況分析

1.選題範圍分析

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本專業學生專業課程學習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為基礎的漢語言類課程,以及以基礎英語為核心的英語類課程;二是包括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在內的教學方面的課程;三是包括跨文化交際學、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在內的文化類課程。畢業論文是對四年專業學習的綜合性答卷,自然應該體現出專業性。從這一角度分析,選題範圍應包括基礎研究、教學研究和文化研究。

2.選題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4屆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成績分析,我們認為論文選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學生選題能力不強,所選題目缺乏前沿性。題目過於陳舊,雖然可參考借鑑的成果豐富,但很難找到創新之處,論文幾乎變為前人研究成果的綜述。第二,選題範圍掌控不佳。有的選題過大,論文框架大且空;有的選題過窄,可論述內容有限,以致文章論述唆,達不到綜合訓練的目的。有的選題偏離專業方向,完全根據個人喜好跨專業選題,無法體現專業性。

3.優化選題的途徑探索

做好選題工作是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寫作的基石,因此,應加強對選題工作的管理。

首先,學生和指導老師要提高對選題工作的認識。不能為了應付差事,隨便報送一個題目了事,會給後期論文寫作帶來麻煩。選題過程中,指導老師充分發揮學業引導作用,可以根據學生專業興趣,提供若干選題和參考資料,使之自主選題,避免學生盲目選題。

其次,明確選題範疇。有的學生完全根據自己喜好確立論文題目,完全偏離專業方向,顯然不符合學業論文要求,因此,老師要嚴格把關,做好引導工作。並不是説本專業論文只能選擇前三個模塊的題目,語言應用方面的題目可以選擇,我們完全可以專業視角分析社會語言,拓展論文選題範圍。

最後,強化選題論證工作。選題審批工作應實行層級制:第一層級為學生向指導老師報送題目,同時應提交研究綜述和論文思路,以利於老師瞭解學生對題目的熟識度;第二層級為指導老師向教研室報送題目,專業教師集體討論題目,既可避免題目重複,又可多層級審查;第三層級為專業負責人向文學院報送,最終完成本年度專業論文題目申報工作。

總之,選題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質量。選題質量既能反映出學業水平,又能體現出對待論文的態度。因此,在畢業論文改革過程中,應該把提高畢業論文選題質量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參考文獻:

[1]王麗娟。高校畢業論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畢業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6).

漢語言本科畢業論文 篇二

關鍵詞: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4-0098-01

一、本科畢業論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養目標中的作用

(一)從培養規格上看其必要性。畢業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節,是完成培養目標及規格的有機成份。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業務知識與能力方面,培養目標及規格中要求:“……瞭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具有較強的文學分析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閲讀和檢索古典文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從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畢業論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寫作和檢索資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不做好這項工作就無法實現培養目標及規格。

(二)從學員實際需要看其必要性。電大學員專科所學專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論文對他們來説是一個挑戰。因此,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他們來説,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實踐機會,提高其實際工作、學習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經歷了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學員才能初步掌握學術論文的功用和特徵,正確運用這一科研文體,反映研究成果,傳播學術信息。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説,撰寫學術論文,記錄科研成果的意義主要就體現在知識積累和學術交流兩個方面;從論文作者個人的角度來看,通過撰寫、發表學術論文,將學術成果公諸於世,研究者個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也才能使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

(三)從提升電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從我們周圍看,目前獲取本科學歷的渠道和途徑很多。就論文來看,與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這是樹立電大質量意識的體現,是提升電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論文指導與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一)主觀認識方面。如前所述,與其它高校相比,我們的要求過高過嚴,在教師層面也感覺過於苛刻,有抱怨情緒,給論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難。學生層面,認識程度更是不夠,在求易避難情緒驅使下,覺得好象是學校在為難他們,很不樂意。

(二)客觀方面。就縣級教學點來説,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學員工學矛盾突出,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論文撰寫工作上來;二是一部分學員專科不是本科所學專業,在專業修養方面欠缺較大,儘管本科理論階段學了一些課程,但從專業素養方面來説,仍顯不足;三是資料的蒐集渠道不多,給資料的蒐集帶來諸多不便;四是指導教師難聘,特別是外聘教師,不好管理,對我們的教學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導行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首先在領導層認真學習領會上級電大關於論文工作的有關精神,從培養目標層面和提升電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論文工作;積極與省、市電大主管教師溝通,尋求幫助與指導;利用網絡查閲普通高校對論文工作的信息,借鑑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們的論文工作中來,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將這些思路和模式傳達到教師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識,滲透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積極選派管理人員和教師外出學習,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導能力,為論文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向學員進行灌輸。我們在新生入學後,即開展這項工作。在入學教育中,將三年的學習過程和要達到的培養目標給學生講清楚,使每個學員都知道要做畢業論文,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關注論文撰寫工作,注意收集有關信息和資料,為論文撰寫作好思想上的準備。

(二)加強平時教學管理。畢業論文的撰寫,需要大量知識的儲備和積澱。因此,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求主要課程的面授輔導教師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科前沿問題介紹給學生,讓有興趣的學員積極思考、研究,為日後論文的選題打底。引導學員關注現實問題,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視野,不迷信,不盲從,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發放任務書。對於作論文的班級,開學第一次面授課即進行集中輔導,同時將畢業論文寫作要求,時間安排,指導老師聯繫方式,指導老師簡介等信息發給學生,人手一冊,使其明晰工作任務,合理安排時間,按任務書的程序進行。

2.學員選定題目後,由指導老師將所指導學生的題目統一送指導小組進行審定,嚴把選題關。待論文提綱出來後召集所有指導教師開會,集體審核以免出現雷同現象。

3.初稿完成後,召集指導教師會議,通報情況,解決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有關問題。

4.論文完成後,由指導教師將論文正稿、指導記錄表送學校論文指導與答辯工作領導小組,電子稿發往學校公用信箱,學校組織有關人員逐篇進行審閲,若出現不合格的,責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為止。

(四)嚴格要求與關愛學生相結合

1.在集中輔導時,要求學員和指導教師必須參加,使指導教師和學員都知道各自面對的任務和工作目標、時間安排,各個過程環環相扣,人人服從大局,強化過程管理。同時將論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網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職責。學校安排專人對各個環節進行督查和指導,使整體工作按部就班進行。

2.在執行標準時,無論是誰,堅決按論文標準執行,在標準面前人人平等,堅持底線不動搖。

3.對於那些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和有抄襲現象的學生,要求指導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態度,認真修改或重寫,不能與學生髮生對抗情緒。

4.將論文寫作情況及時在網上通報,對共性問題指導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勵作用。

5.對指導教師的職責、權利和報酬,指導之始就明確,報酬與效果掛鈎,做到獎懲分明。

參考文獻

[1]河南廣播電視大學2011年開放教育專業規則(2011.1).

漢語言本科畢業論文 篇三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的背景

重慶文理學院教學部2009年組織的一次重慶市高校文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專題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目前,從高校文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研究方面來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質量監控、評價標準方面的研究較多,畢業論文寫作模式創新改革研究的較少。即便是有,也僅是個別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作了一些嘗試,如廣告學、文祕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方面強調學生以作品、實作代替畢業論文寫作,但缺乏深入的、整體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學校《重慶文理學院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案》,要求各學院根據方案結合本院實際和專業特點制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改革實施方案,由教學部審定後執行。學校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學校第三次教學工作會精神,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提高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質量。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嚮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後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師範教育專業,長期以來,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單一,過分強調畢業論文(設計)的科研創新,忽略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工作的實證調查與分析

我們從2009年9月份開始對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現狀調查,主要涉及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畢業論文(設計)監控制度、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發出問卷122份,收回有效問卷119份。單從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改革的態度,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佔89.4%)支持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改革。同時學生也對採用何種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們認為,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後的傳統師範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勢在必行。目前我校經過畢業論文(設計)初步的改革,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時間已經得到保障,畢業論文(設計)的規章制度已經比較健全,從指導教師到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改革意識已經基本到位。但是對於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後的傳統師範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到底該如何改革卻仍然處於摸索狀態。總體而言,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的理論研究多,實踐研究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制度研究多,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研究少;學術性畢業論文(設計)研究多,畢業論文(設計)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質量監控制度研究多,畢業論文(設計)對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式探索

作為轉型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存在種種弊端,很明顯地不適應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我們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應突出大學與社會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為出發點,將各專業主要教學內容和素質要求,集中整合在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和組織活動中。引導學生系統整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進行“組裝”和提升,實現大學與社會的“無縫接軌”。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應該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着手,確定受學生和教師歡迎並對學生專業能力有提升價值的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式。本文將就如何進一步細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方式改革闡述初步的看法。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一環,以往的畢業論文(設計)過分強調學生學術科研能力的培養,但是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説,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並非學術科研能力,而是動手應用能力。這種能力培養目標的轉變,也要求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向的轉變。因此,我們應從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出發,“往回找”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的着重點。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創新精神,能在中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語文教師,以及能夠從事祕書、記者、編輯等實際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參考丁曉原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看法[1],筆者認為,從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掌握的職業能力如下圖所示: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式

從上表可以看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創新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實踐教學能力。我們認為,從這四種能力出發,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應為培養這四種能力提供多種方式任學生選擇,構建以科研創新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實踐教學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將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貫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1.畢業論文(設計)檢驗科研創新能力畢業論文(設計)改革並不是學生從此不用寫學術論文了,對部分有意於考研或者學術研究的學生,我們仍然需要檢驗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針對以往學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選題範圍越來越窄、優秀論文越來越少、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等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首先,將學術論文寫作與傳統課堂教學有機地聯繫起來,從大一入學開始,專業課教師在授課、作業、考試中都可結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如何選題、如何找資料、如何確定框架等的訓練[2]。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從大學入學起就可以在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逐步提高對科研的興趣。其次,專業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近當代文壇,注意當代文學創作的新動向,參與文學評論,對文學創作現實作直接發言”[3];同時要關注新的語言現象,對生動活潑的語言世界作出解釋。這樣教會學生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然能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2.畢業創作檢驗文學創作能力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我們應該對部分有意於文學創作的學生提供以文學創作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畢業創作形式代替畢業論文。漢語言文學專業並不專門培養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但是對於學生來説,文學創作可能是一種興趣愛好,因此在畢業論文(設計)改革過程中,應給予這一部分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將4000字以上的文學原創作品,已經發表的可以直接參加答辯,沒有發表的由學院組織專家進行鑑定,通過後參加答辯。學院應組織專家儘快制定以文學創作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畢業論文(設計)評價體系,同時討論確定文學原創作品發表的級別以及學院鑑定的標準。學生入學時即向學生公佈,引導部分文學愛好者從大一開始就規劃自己的文學創作,四年磨一劍,在導師的指導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許在畢業時真能出幾篇佳作。

3.畢業展演檢驗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重要的職業技能之一,諸如講故事、詩文朗誦、話劇表演、相聲表演、小品表演、口語辯論等。有共同興趣的學生可以在第六學期組成畢業展演小組,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如表演一個話劇或話劇片段,表演一個相聲或小品,朗誦詩文或講故事,也可以組成攻辯雙方開展辯論,指導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在畢業前夕,學院集中組織全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展演,指導教師或者專家根據學院建立的畢業展演評價標準現場組織答辯。以畢業展演代替畢業論文可以檢驗該專業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能力,體現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學院也可以此打造專業人才培養品牌。

4.畢業設計檢驗實踐教學能力畢業設計主要面向部分有意於從事語文教學的學生,以實踐教學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專業核心實踐能力即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可以此建立畢業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畢業設計要求撰寫文案策劃參加開題,通過後開始實做。在答辯環節,要求現場展示,學院組織答辯委員會觀摩提問。此模式目前已經在我院20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試行,有36名同學選擇語文教學實踐為畢業設計選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選擇國小語文教學的佔10%,絕對多數人選擇中學語文教學為畢業設計的選題,很明顯地顯示出對未來的職業定位,多數同學表示,選擇畢業設計對就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特色

我們探索應用型本科院校傳統師範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模式,目的在於緊扣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特點,將學生專業能力進行細分,在強調原有科研能力的前提下,細分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能力以及文學創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將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貫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達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本模式主要體現如下幾個特色:

第一,以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為突破口,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進一步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將學生試講等實踐活動、文藝創作與科研創新有效整合,全面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第二,以畢業論文(設計)全程化為契機,將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貫穿於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改變以往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在畢業前完成的慣例,促進學生寫作心態的轉變,提升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質量。

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 篇四

語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音樂律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兩方面的來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員,二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院校抽調來的部分學者。建所初期,語言所規模不大,卻彙集了丁聲樹、羅常培、呂叔湘、陸志韋、傅懋?薜戎?д擼?橇斕劑擻鎇運?縉詰暮河鎘鋟ㄑ芯俊⒑河鋟窖匝芯俊⒑河鏌粼涎芯俊⑸偈?褡逵鎇匝芯俊⒑河鎘鏌粞芯康妊Э頻墓ぷ鰲?/P>1,現代漢語規範工作

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黨和政府對語文規範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報》1951年6月6日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同時開始連載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語法的熱潮。語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圍繞着促進漢語規範化的目標而展開。如《語法講話》的編寫,方言調查工作的開展,《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以及《中國語文》雜誌對現代漢語規範化、推廣普通話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討等。

1955年10月,由語言所負責籌辦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在開幕詞裏説:“我們所提出的漢語規範化問題,那就是要確定漢民族共同語的組成成分儘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標準,那就是要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採取必要的步驟使得這全民族的語言在語音、語法、語彙方面減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統一性。”呂叔湘在會上宣讀了他和羅常培合作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的報告,報告中對漢語規範化的意義、原則和需要做的具體工作項目作了詳盡論述。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提出了若干研究課題,並就組成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擬訂《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計劃、擬訂漢語方言初步普查計劃等工作形成了決議。這次會議的文件後來彙編成《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彙編》(科學出版社,1956)。這以後,語言研究所的各個研究組分別就語法、語音、詞彙、方言、詞典編纂等工作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2,漢語語法研究

1952—1953年,語法小組在丁聲樹的主持下編寫了《語法講話》,參加者有丁聲樹、呂叔湘、李榮、孫德宣、管燮初、傅婧、黃盛璋、陳治文。開始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的名義,分十七次在《中國語文》雜誌上連載,後經修訂出版了單行本,書名改為《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印書館,1961)。這部書選例精當,分析透闢,以重視語法結構為特色,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代表了國內語法研究的最高水平。

1953—1956年,陸志韋主持編寫了《漢語的構詞法》(科學出版社,1957;修訂本1964),參加者有陸志韋、管燮初、蔣希文、任建純等。該書以北京口語為研究資料,提出了構詞研究的“擴展法”,對現代漢語的構詞方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語法小組為撰寫《現代漢語語法》作準備,提出了若干研究課題。在陸志韋指導下,劉堅、陳建民、饒長溶、王福庭分別就助動詞、兼語式、副動詞和連謂式寫出了專題研究報告;在呂叔湘指導下,範繼淹、李臨定、範方蓮等研究了形名組合問題、趨向結構問題、帶“得”的補語問題、動詞重疊問題等。呂叔湘這個時期發表的《關於“語言單位的同一性”等等》《現代漢語單雙音節問題初探》等文章成為語法學界的指導性論著。

五十年代末組建了漢語史組,陸志韋任組長,鄭奠任副組長,對古代漢語的語法作了專題研究,鄭奠、麥梅翹編輯了《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1964,中華書局),鄭奠、譚全基編輯了《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1980,商務印書館),管燮初系統地對上古漢語的代表文獻進行語法分析,陸續出版的成果有:《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1953,中國科學院)《西周金文語法研究》(1981,商務印書館)以及《左傳句法研究》(1994,安徽教育出版社)。

3,漢語方言研究

1954年成立了方言組,由丁聲樹任組長,李榮任副組長。建組以後不久就在中央團校和中央民族學院進行了方言調查,1956年起,語言研究所和教育部聯合開辦了三期“普通話語音研究班”,先後培養了一大批方言調查研究的專業人才。此後,在丁聲樹、李榮的帶領下,進行了張家口、昌黎兩地方言的重點調查;1956—1959年,語言所組織並指導了全國性的方言普查,以縣為單位,共在全國調查約2000個點,寫出方言調查報告1195種。這期間由丁聲樹和李榮等為方言調查工作編寫成的《方言調查詞彙手冊》(1955,科學出版社)《方言調查字表》(1955,科學出版社)《漢語方言調查手冊》(1957,科學出版社)《漢語音韻講義》(1984,上海教育出版社)《古今字音對照手冊》(1958,科學出版社)《昌黎方言志》(1960,科學出版社)等著作,成為指導方言調查的重要工具書和編寫方言調查報告的範本。

4,漢語語音研究和機器翻譯研究

當時的第三研究組以語音研究為主。建所初期,設有語音實驗室,它是以原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語音樂律實驗室為基礎形成的。儀器主要有各式浪紋計,乙一和乙二聲調推斷尺、各式海爾姆荷茲共鳴器、各式音叉、漸變音高管及鋼絲錄音機等等;五十年代末,添置了丹麥B.K.公司出產的聲學分析儀器,用於研究普通話元音和輔音的聲學特性。研製了顎位照相裝置,與X光照相配合,對輔音作了生理分析;研製了音高顯示器,用於研究聲調,還研製了切音機。在此期間,寫成了《普通話語音實驗錄》共五卷(未出版)和《普通話發音圖譜》(周殿福、吳宗濟,1963,商務印書館)。1965年,該室購買了美國Kay公司出產的662B型語圖儀,正要進一步開展普通話語音實驗研究之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斷。

這個研究小組的部分人員自五十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機器翻譯的探索,跟其他單位合作,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分別研製出了俄——漢、英——漢機器翻譯系統。

5,少數民族語文研究

建所不久,羅常培在語言所組建了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小組,由傅懋勛、羅季光、王輔世等負責,到1956年12月,以這個組為基礎正式成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

自1950年起,羅常培就着手選派一些青年語言學者參加中央民族訪問團,初步調查瞭解全國民族語言分佈的概況;此後,又在語言所裏舉辦丁語文幹部訓練班;1952年起,語言所先後派遣專家率領部分青年幹部組成少數民族語文工作隊,前往各民族地區調查民族語言。四川涼山彝族地區、桂西壯族地區、海南黎族地區、貴州布依族地區,以及蒙古語、苗瑤語區、新疆各民族語區等,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1952—1954年,語言所參與了北京大學開辦語言專修科的工作,幫助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編寫了一部分少數民族語言教材。短短的幾年內,不僅為日後全面展開的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打下了基礎,也從田野工作中培養了一批既有語言科學知識,又能通曉少數民族語言的專家。

6,《中國語文》和《語言研究》雜誌

《中國語文》雜誌創刊於1952年,初為月刊,現為雙月刊,1966—1977年停刊。羅常培、林漢達、丁聲樹、呂叔湘、侯精一先後擔任總編輯或主編,周定一、陳章太也曾主持常務工作。《中國語文》開始是一個綜合性大於專門性、兼顧普及和提高的雜誌,六十年代以後以刊登研究性文章為主。1953—1955年開展的關於漢語詞類的討論,以及1957年關於單句複句的討論,1961—1962年關子語言和言語問題的討論等都在語言學界產生很大影響。

《語言研究》創刊於1956年,1956—1959年共出四期。這是由語言研究所編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語言研究專門刊物,內容主要是:一,語言科學理論研究;二,現代漢語(包括方言)和漢語史的專題研究;三,國內少數民族語言的專題研究;四,外國語的專題研究;五,有價值的語言研究資料;六,國內外語言學重要論著的評論。

五十年代《中國語文》以綜合性為主;《語言研究》以專門性為主,六十年代以後,《語言研究》停辦,其內容分別轉入《中國語文》和《語言學資料》。

7,《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

編寫<現代漢語詞典)是1955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確定的任務,1956年2月6日,《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規定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應該“編好以確定詞彙規範為目的的中型現代漢語詞典”。同一年,由語言所部分人員和新華辭書社、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共40人組成了詞典編輯室,當時任語言研究所副所長的呂叔湘兼任室主任和《現代漢語詞典》主編,自1958年開始編寫,1960年就排印出了“試印本”;1961年丁聲樹接任室主任和主編,1965年排印出了“試用本”。

8,對國外語言研究動態的關注

建所之初,語言所就設置了一個情報資料組,瞭解和介紹國外語言研究的動態;1956—1958年,語言所設立專門小組,編輯出版了《語言學論文選輯》,先後出了八輯。六十年代初成立了外語研究室,由趙洵任室主任。這個室的一組人員投入《俄華大詞典》的編寫工作,另一組以研究普通語言學理論為主,他們曾參加了《中國語文》附屬刊物《語言學資料》(雙月刊,1961—1966年共出32期)的編輯工作,其中的“描寫語言學專號”等輯在語言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十年**”使語言研究所的工作完全停滯了五六年,直到七十年代初,大部分同志從幹校回到北京以後,才逐漸恢復了工作。儘管工作環境和研究條件不很理想,一代學界前輩還是以惜時如金的精神,勤勉地推動着各方面研究的展開。語法小組為撰寫一部大型《現代漢語語法》積極準備;方言研究、語音實驗研究、機器翻譯研究、《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都開始走入正軌;《語言學資料》也更名為《語言學動態》恢復出版,1978—1979年共出12期(現改名為《國外語言學》)。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成立,語言研究所改屬社科院後,對原有學科作了進一步的調整,設八個研究室,分別是:現代漢語研究室(室主任為呂叔湘),古代漢語研究室(室主任為王顯),近代漢語研究室(室主任為周定一),方言研究室(室主任為李榮),語音研究室(室主任為吳宗濟),應用語言學研究室(室主任為劉湧泉),情報資料室(1980年改為國外語言學研究室,室主任為伍鐵平),詞典編輯室(室主任為丁聲樹)。

1,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成熟的標誌——《現代漢語八百詞》的出版

語法小組恢復工作以後,呂叔湘主持着手準備一部詳盡的《現代漢語語法》的編寫工作,並親手撰寫了十萬字的編寫提綱(部分章節後來曾公開發表)。為了這項工程,呂叔湘積數十年研究心得寫出了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翻譯了趙元任的《漢語口語語法》。後來計劃改變,在呂叔湘主持下用幾年的時間編寫了一部《現代漢語八百詞》,參加者有李臨定、劉堅、範繼淹等十餘人。這是我國第一部描寫漢語語詞用法的工具書,具有漢語語詞用法詞典的性質。書中雖然也簡單交代了漢語語法要點,但不以闡述理論和建立體系為目的,而是着重於用法的觀察,分析細緻,舉例貼切,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這部書的意義在於,跳出了名目和體系之爭,着力於漢語事實的挖掘,標誌着漢語語法研究走向成熟。因此,它不僅成為漢語教學的必備參考書,也在推動語法研究的描寫方法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漢語方言研究空前繁榮——《方言》雜誌的創刊和《中國語言地圖集》的繪製

1955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丁聲樹、李榮做的《漢語方言調查》報告裏説到“我們今後的方言調查一定要加強計劃性,使各地方言的調查工作緊密聯繫起來。在方法上,不僅要調查語音情況,還要重視方言詞彙和方言語法的研究。”“全國範圍的方言調查應該把繪製全國漢語方言地圖作為長期奮鬥的目標。”這兩方面的理想在七十年代以後得到實現。1979年丁聲樹患病住院後,李榮主持方言研究。創辦了我國方言學科唯一的專業雜誌《方言》;發起成立了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組織力量投入了“六五”國家重點項目《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部分)的繪製工作。《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部分主編李榮、熊正輝、張振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編制,中文本及英文本,1987,1989,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首次用多幅彩色地圖的形式總結了幾十年來方言調查研究的成果,反映了漢語各種方言分佈分區的情況。地圖集以及附帶的文字説明,第一次向人們系統地介紹了各種方言的使用人口和主要特點,、以及漢語方言統一和分歧的實際面貌。這是我國國情調查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我國科學文化領域的一項基本建設。

3,《現代漢語詞典》的出版

七十年代裏語言研究所推向社會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一部《現代漢語詞典》。“文革”期間,《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工作受到“四人幫”的嚴重干擾,1973年印行的“試用本”遭到無理指責,直到1978年;這部詞典才得以正式出版發行。《現代漢語詞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中型現代漢語詞典的空白,並以精當的釋義和舉例垂範於世。它集科學性和通俗性於一身,在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範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部詞典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刊行以來屢次重印,至今印數已超過2300萬冊,並在海外有多種版本印行。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老一代學者不再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一批中年學者成了各學科的帶頭人,他們繼承了老一代的良好傳統,使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現代漢語研究

《現代漢語八百詞》的工作完成以後,李臨定着重進行句型研究,對漢語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句型做了全面細緻的描寫,結合變換分析和語義解釋論述句型特徵(《現代漢語句型》,1986,商務印書館);範繼淹集中進行漢語人機對話研究,從自然語言理解角度對漢語語法的形式概括和語義制約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範繼淹語言學論文集》,1986,語文出版社);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重點進行動詞和形容詞的用法研究(《動詞用法詞典》,1987,上海辭書出版社;《形容詞用法詞典》,鄭懷德、孟慶海,1991,湖南出版社),《動詞用法詞典》對名詞賓語的分類超越前人,在動詞及其支配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徐樞、饒長溶的語法研究也在語法學界引起重視,身為《中國語文》雜誌的編輯,他們還為語法研究後備隊伍的建設作出了貢獻。由《中國語文》編輯部編輯的《語法研究和探索》系列論文集已出版八集,極大推動了國內語法研究。

2,漢語方言研究

方言研究八十年代後繼續往深度和廣度上發展,熊正輝、賀巍、張振興帶領方言研究室先後進行了國家“七五”“八五”規劃項目《漢語方言重點調查》(九種專著已出版)《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12部分地方言詞典已出版)等大型研究,並在研究手段的現代化方面積累了基礎。

八十年代方言研究的另一個突出成果是一批高質量的方言志的編寫出版,自侯精一的《平遙方言簡志》(1982,《語文研究》增刊)《長治方言志》(1985,語文出版社)以後,山西省已為81個縣市編寫了方言志,其他地方的方言志也陸續有不少問世。

由侯精一主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現代漢語方言音庫》自1992年開始採錄和編寫,計劃中的40種方言音檔多已開始工作,其中《上海話音檔》(1994,上海教育出版社)首先出版,受到各方面的好評。

3,實驗語音學研究

1973年起,原來的語音實驗室就逐漸恢復了語音實驗工作,1978年語音研究室成立以後,在室主任吳宗濟的帶領下,大規模地開展了語音分析和語音合成工作,在理論建設和實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普通話單音節語圖冊》(吳宗濟主編,198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實驗語音學概要》(吳宗濟、林茂燦主編,1989,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話單音節規則合成系統”(楊順安主持,1987)《現代語音基礎知識》(曹劍芬,1990,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正在進行的國家社會科學“八五”重點課題“人機對話中的語音學問題”、國家“八六三”計劃中“智能接口”的“普通話兩音節間音聯模型及其規則合成”等項目,都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4,近代漢語研究

為了加強漢語史研究中對白話材料的重視,1977年經呂叔湘提議,成立了近代漢語研究室。十幾年來,這個室的研究進展令人矚目。呂叔湘《近代漢語讀本·序》裏不僅精闢地論述了近代漢語的分期問題,還特別講到“進一步開展近代漢語詞彙語法研究,我以為有幾件事要做。第一,做好資料工作。……第二,總結研究成果。……第三,編輯讀本。”近年來,這三個方面的工作都已有重要成果問世,《近代漢語讀本》(劉堅編著,1985,上海教育出版社)是全面反映近代漢語概貌的第一部深入淺出的教材;《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1992,語文出版社)是近代漢語虛詞研究成果的總結;《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劉堅、蔣紹愚主編,唐五代卷,1990,宋代卷,1992,元代明代卷,1995,商務印書館)彙集了近代漢語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獻,細加校訂,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同時,《近代漢語指代詞》(呂叔湘著,江藍生補,1985,學林出版社)的出版以及劉堅、江藍生、曹廣順等的一系列論文,標誌着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楊耐思的《中原音韻音系》(198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是近代漢語音韻研究的成果。

5,古代漢語研究

古代漢語研究室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王海菜八十年代初編著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1985,北京出版社)是文言虛詞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時,專書研究、斷代研究和專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樂士的《左傳虛詞研究》(1989,商務印書館),王海?鋇摹堵硎銜耐ㄓ脛泄?鋟ㄑА?1991,安徽教育出版社),王克仲的《助語辭集註》(1988,中華書局)等。古代音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邵榮芬的《切韻研究》(1982,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原雅音研究》(1981,山東人民出版社)和王顯的一系列論文。

6,漢語辭書編纂

《現代漢語詞典》出版以後,詞典編輯室又相繼編出了《現代漢語小詞典》(1980,商務印書館)《倒序現代漢語詞典》(1987,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補編》(1989,商務印書館)等。此外,還編出了古今漢語實用詞典、新詞新義詞典、方言常用詞詞典等多品種的辭書;適應新變化的《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本1995年出版,《現代漢語大詞典》自1990年開始編寫,現已基本完成

。近十幾年來,語言所的其他研究室也編出了一批水平較高的專業詞典。

7,應用語言學研究

應用語言學研究近年有了較大發展,1979年成立了應用語言學研究室,劉湧泉任室主任;1985年改組為計算機室和應用語言學研究室,分別由劉倬和劉湧泉任主任,1995年起,由於工作的需要,兩個室再度合併。應用語言學研究的重點是機器翻譯和中文信息處理,這些年來,在劉倬的主持下,開發了各)(種實驗型機器翻譯系統8個(包括英語一漢語和世界語一漢語);主持開發或指導開發了實用型英漢機器翻譯系統3個;建立了中文信息處理系統及語料庫兩套;以及各種文字形式和軟件形式的成果等,都在國內同行裏獲得高度評價。

由王廣義主持的《天語》英漢題錄翻譯系統、《GRA篇名英漢機器翻譯系統》都已投入應用,《GRA文摘英漢機器翻譯系統》正在進行中。

8,語言理論研究

語言理論研究是近十幾年來語言所發展較快的學科,已從早期的以介紹和翻譯國外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為主,逐漸轉向研究和評論國外語言理論和方法,並借鑑這些理論和方法,結合漢語開展實際語言的研究,在漢語語法研究、漢語語音研究;漢語篇章分析、漢語語用研究、英漢語法比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突破。在這些方面做出重要成就的是廖秋忠、陳平和沈家煊,他們積極引進最新的觀念和方法,對漢語中一些長期懸而未解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廖秋忠文集》(1992,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方法與事實》(陳平,1991,重慶出版社)《語用研究論集》(廖秋忠、沈家煊、楊成凱等,1994,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等文集反映了他們的研究水平。趙世開、黃長著、衞志強、沈家煊、林書武等積極翻譯國外語言學名著,如《句法理論的若干問題》(198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語言與語言學詞典》(1981,上海辭書出版社)《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1989,華夏出版社)《語言導論》(1994,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1994,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等都為國內的語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9,《中國語文》、《方言》和《國外語言學》雜誌

《中國語文》於1978年復刊,為雙月刊。這是我國語言文字研究最重要的學術刊物。主要刊登漢語現狀、歷史以及應用、實驗等的調查和研究,語言理論,語言政策的研究,漢語教學,漢外對比研究,語言學和其他學科交叉課題的研究,漢字現狀、歷史以及應用調查和研究,語言文字著作的評論文章。

《方言》雜誌創刊於1979年,季刊,至今出版68期。李榮、熊正輝、賀巍、張振興擔任主編。這是全國唯一的方言學專業刊物。雜誌集中反映了漢語方言研究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曾對連讀變調、方言分區等專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1980年創刊的《國外語言學》是國內唯一的國外語言學理論研究學術刊物。伍鐵平、趙世開、廖秋忠、衞志強、沈家煊先後擔任主編。雜誌大量評介國外語言研究成果,刊載相關資料,成為國內學者瞭解國外語言學的重要窗口。

10,圖書資料工作

語言研究所圖書室組建於1950年,至1966年藏書有16萬冊左右;90年代初期,藏書已達到27萬冊左右,其中中文書刊約23.5萬冊,外文書刊約3.6萬冊。藏書,內容包括:一般語言學、語言學理論、漢語語言學、傳統語文學等方面的著作文獻;可提供語言研究素材的文獻資料;各種辭書、地方誌、叢書、期刊等。語言所圖書室歷任主任或負責人有:劉際堯、魏民、袁璋、馮家榮、閻徵、許長江。1994年起和社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圖書室一起歸入組建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成為社科院圖書館的語言學庫。

四十五年來,語言所的工作人員在呂叔湘等專家的直接指導下,編輯了《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甲編》(清末一1949,1965年出版)《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乙編》(1950—1963,1963年出版;增訂本1965年出版;1950—1980,1983年出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的開創之作,呂叔湘為這項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並撰寫了卷首專文《語言和語言研究》。語言所不少學者為該卷撰寫了條目。呂叔湘還為我國語言學界另一項開創性工作《中國語言學年鑑》(1993,語文出版社)親自起草了詳細的編寫體例。

作為部級的語言研究專門機構,語言研究所不僅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而且組織了很多全國性的學術活動,良好的學風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語言學工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是呂叔湘個人捐助設立的,1983年,呂先生捐獻多年積蓄六萬元作為這項獎金的基金;1987年,呂先生又把他榮獲首屆吳玉章獎金語言文字學特等獎的五千元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語言所負責這項獎金的管理工作1984年首次評獎至今已評定7次,獲獎者25人。

我國語言科學工作者的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語言學會的常設機構設在語言研究所,十幾年來,語言所為學會的各種活動做了許多工作。早在1957年初,羅常培等就曾籌備成立全國性的語言學會。1980年正式成立以後,積極推動語言科學研究,開展全國性學術活動,組織國內學術交流。中國語言學會歷任會長是:呂叔湘、季羨林、朱德熙、劉堅;現有會員近900人。語言所直接負責了歷屆學術年會的組織工作和《中國語言學報》(1982年至今已出版七期)《中國語言學會通訊》的編輯工作。為了加強國內語言學家與國際語言學界的交往,1988年由語言所負責協調中國語言學會加入了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使中國成為該組織的正式會員國。

漢語方言學會的祕書處設在語言研究所,李榮任會長,自1981年成立起已召開了八屆學術年會;由語言所和其他單位合辦的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近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古代漢語學術討論會、國外語言學研討會等也一直定期舉行,大大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對外交往與合作在語言所四十五年的歷程中也形成了傳統。五十年代起,語言所的專家和蘇聯、東歐的語言學者就有來往和交流;八十年代以來,歐美、澳洲、日本以及港、澳、台灣地區等許多知名語言學家頻繁來到語言所訪問,作學術報告,參加學術會議等。1982,年8月,由語言所參與主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的國外學者有百餘人。近年來,語言所也有不少學者應邀出訪,進行學術交流。不少專家在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上,出國講學,與國外同行研究合作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的合作項目《中國語言地圖集》的繪製是語言所參與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

國家“六五”計劃實施以來,語言所承擔的各種重點項目有:“六五”國家重點項目“中國語言地圖集”,“七五”國家重點項目“漢語方言重點調查”“語音分析與合成的基礎研究”“山西方言通志”,“八五”國家重點項目“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人機對話中的語音學問題”,國家“八六三”項目“普通話兩音節間音聯模型及其覿則合成”;中華社科基金項目“漢語運用的語用原則”“現代漢語話語關聯”“近代漢語助詞研究”“現代漢語方言音庫”“漢語方言計算機處理系統”“北京口語句式研究”;社科院重點項目“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漢語成語語義檢索”“現代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句型研究”“唐宋語言研究”“白話小説語詞研究”。

四十五年來,語言所的研究隊伍人才輩出,良好的學風代代相傳,務實求新的傳統不僅體現在幾代學者的研究工作裏,也表現在他們的積極倡導和對年輕同志的言傳身教中。早在五六十年代,丁聲樹、呂叔湘等就在所裏為年輕同志開辦了音韻講習班和英語講習班,使研究人員的業務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個時期所裏都經常舉辦研究人員的學術報告會,九十年代以來,更形成了固定的“五四”青年學術演講會和高研學術演講會活動,學術氣氛異常活躍。語言所裏不少同志還經常自發地組織學術沙龍活動,進行專題研討,其中每月一次的“理論語言學沙龍”自1985年起至今目連續舉辦了127次,國內外許多同行都曾參加過這裏的討論,為活躍所裏的學術空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十五年間,語言所的幾代學者腳踏實地,鋭意進取,努力挖掘漢語事實,繼承良好的學術傳統,積極探索新的方法,不斷更新學術觀念和研究手段,為我國語言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古語説四十而不惑,正當盛年的語言研究所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征程上,一定會以更加豐碩的成果奉獻給社會。

傅懋勛、羅季光 1978 我國少數民族語文研究工作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語文,1期。

傅懋?蕖⒅芏ㄒ弧⒄攀倏怠⒙奚饕侵鞅 1984 羅常培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李榮 1989 丁聲樹,方言,2期。

王均 1989 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紀念羅常培先生九十誕辰,中國語文,6期。

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祕書處 1956 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彙編,科學出版社

張伯江 1992 《中國語文》四十年,中國語文,6期。

《中國現代語言學家》編寫組 1981,1982,1984,1985,1986 中國現代語言學家(第一至五分冊),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