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2W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多篇)

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危害 篇一

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危害

1、生態

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佈,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

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温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

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氾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温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係”問題,從而使氣候問題成為一個國際性政治問題。

3、氣候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温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4、海洋

隨着全球氣温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羣落。

5、農作物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氣温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温度過高也不利於種子生長。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乾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氣候變暖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產量。

6、人體健康

(1)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温,心臟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

(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人的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篇二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這些温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應。而當温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而且威脅人類的生存。10月14日,英國《週日郵報》假借英國氣象局名義宣稱全球已停止變暖,再次引發熱議。

全球氣候變暖

原因分析

人為因素

1.人口劇增因素

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着 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應將直接影響着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紀,關於 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 水土流失。但到當前 ,人類活動由於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着嚴重的破壞。 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 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 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範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鋭減因素

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鋭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紀,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滅絕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 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自然因素

1.火山活動

2.地球週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地球週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經出現過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與防治措施論文 篇三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與防治措施論文

論文摘要:通過全球氣候的研究,發現全球正在變暖,其主要原因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全球氣候的變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當前減緩全球變暖的情形刻不容緩,必須儘快通過各種有效措施進行治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論文關鍵詞:全球變暖;温室效應;影響;防治

地球温室效應是由於人類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不斷向大氣層大量排放各種各樣有害氣體而造成的。在這些有害氣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此外,還有氟、氯化碳、臭氧、甲烷、氫氧化物、氯化物等40多種微量氣體。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不能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而讓太陽輻射熱順利通過大氣層到達地面,而且它們能夠吸收大部分地面長波輻射,而使地面輻射熱無法散發到外層空間去,像温室的作用一樣,從而導致地面和低層大氣温度逐漸升高。這就是地球温室效應。因氣温效應的氣體稱為温室效應氣體。

一、全球變暖的原因

(一)人為因素

1、人口增長迅速

近幾年,人口增長過快。每人每天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值。

2、工業發展迅速

工業在迅速的發展,燃燒大量的煤和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迅速積累。氟氯烴、甲烷等氣體的排放也大量增加,這些温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

3、毀林嚴重

由於社會進步,對土地的需求增大,佔用了大多的林地。同時也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導致毀林伐木的現象日益頻繁。

(二)自然因素

主要由於太陽的活動,黑子,黑洞等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二、温室效應可能造成結果

(一)從數字看全球氣候變化

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冰山溶化,林草減少,沙漠擴大;沙塵暴嚴重,凝凍災害和旱災嚴重,特大洪澇,大風暴雪,連連發生。城市温室效應顯著,低氧環境影響市民免疫力,亞健康人羣增加。

1、全球平均氣温在未來50年內將升高2到3攝氏度,但是如果温室氣體排放繼續增加,氣温將上升在升高幾度。

如果不對温室效應採取適當措施,全球將出現上世紀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由氣候變暖在成的洪水或乾旱將使大約2億人流離失所。

2、與1前相比,非洲大陸的氣温上升了0.5攝氏度。

3、氣候變暖導致非洲最高峯乞力馬扎羅山的冰蓋在過去80多年裏消失了82%。

第二高峯肯尼亞山的冰蓋在過去100年裏消失了92%。

4、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氣體主要成分)的含量創下新高,達到379.1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比的377.1ppm增加了0.53%。

5、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上四分之一也就是100多萬物種在未來50年裏滅絕。

(二)温室效應,瘟疫的招魂使

全球變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特別是在冬春季節交替之時,易感動物更容易發生感染,進而誘發養殖業中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流行。專家強調指出,温度升高導致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加快,微生物在生長繁殖前必然先經過DNA複製,而基因突變主要發生在DNA複製過程中。

因此,温度升高的結果必然會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變率升高。各類病原微生物在突變後其一些生理生化特點也將發生改變,如病原體的存活變異、抗藥性變異等。發生變異後,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將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佈區域進行擴散,形成新的傳染病。

三、防治措施

(一)交通業防治措施

在地球CO2排放總量中,交通業因化石燃料消耗佔24%,僅次於能源業。現在,交通業被認為是全球人為產生温室氣體的最快增長源。為避免全球變暖現象越過危險邊緣,需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將CO2,濃度保持在450ppm以下,這樣才能把温度提升控制在4cc之內。想達此目標,必須將CO2排放量減半,使用多種更清潔能源,確保能源安全供應。

IPCC確定降低CO2排放的5種方法是:

(1)減少能源消耗

(2)使用含碳量低的代替燃料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增加天然落水洞

(5)CO2的捕集和封存

(二)森林防治措施

森林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質,將碳貯存於樹木體內,並向大氣中釋放氧氣。

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總論》講,“森林每生產10t幹物質,可吸收16t二氧化碳,釋放12tt氧氣。……每公頃森林每年淨光合吸收碳:熱帶林為4.5t~16t,温帶林為2.7t~11.25t,寒帶林為1.8t~9t,耕地為0.45t~2.0t,草地約為1.3t。據測算,樹木的碳含量可達43~58%。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為600×108t~8300×108t,其中90%的碳自然存儲於森林之中,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碳儲庫。   因此,要大力保護現有森林,特別是保護天然林。天然林樹木種類多,生物量大,與生境相對協調,生態效益高。除禁止砍伐天然林外,特別要防止森林火災和病蟲害,以保證森林的正常發育與生長。

積極發展森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在保護已有森林的基礎,科學造林,發展林業。

1、封山育林

有天然林分佈的區域要定期封山,利用天然林種源,通過天然更新使疏林地、灌叢地和荒山荒地演替為天然林。封山育林要分區、分期、有計劃地進行,對有望近期成林的荒山、灌叢地可先期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區要由林業部門及當地政府與農民協商後確定,並劃界立樁。制訂封山育林實施條例,做好當地羣眾的宣傳教育工作,特別是防止山火、放牧、開荒、樵採等有礙封山育林的人為活動。此外,必要時可輔以人工促進措施,如補播、補植等。

2、科學經營森林

對已有森林要在認真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經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以生態為主的綜合效益。

(1)實行森林分類經營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森林的立地條件,將已有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類,分別經營。生態公益林遵照“生態效益優先,兼顧社會、經濟效益”的原則經營;商品林根據“經濟效益為主,兼顧生態、社會效益”的原則經營。

(2)採用科學、可持續的方式與技術經營森林

在“近自然林業理論”指導下,森林經營要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禁止砍伐天然林的方針。森林撫育間伐要不影響森林鬱閉度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森林健康生長。森林採伐要拋棄皆伐作業方式,公益成熟林必須採用漸伐、擇伐的作業方式進行採伐更新;用材林成熟採伐時也要按照永續利用的原則,儘可能地避免大面積皆伐,採用擇伐方式作業。通過森林經營使林地的生產力和更新能力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樣性,並穩定持續地發展。

(三)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的碳基肥料

1、開發複合型碳基鉀肥、碳基氮肥、碳基磷肥

一般碳基可溶性化肥都能作為養分被植物吸收,肥料利用率高於非碳基化肥。碳基鉀肥有碳酸鉀、碳酸氫鉀、鉀碳銨等無機鉀肥以及乙酰丙酸鉀、檸檬酸鉀、腐殖酸鉀等有機(酸)鉀肥。碳基鉀肥除了供應鉀元素以外,還可以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營養,它的成品最後是白色的結晶體,可以替代我國農民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鉀――氯化鉀。不論從環境保護角度,還是作物營養需要,碳基鉀肥應是鉀肥丁業發展的方向。

2、開發飽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肥料

在陽光強烈、無風時噴施或滴灌、滲灌均可,如果將此水溶液加入適量的。鉀、鎂元素,可以進一步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效果更好。滴灌、滲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進入土壤以後,與土壤中的礦物質結合,形成更為豐富的營養溶液,利於植物生長髮育。

3、直接使用二氧化碳

就是將二氧化碳收集、儲藏於鋼瓶或大型氣櫃內,直接供給温室大棚。

4、將氣體二氧化碳壓縮成液體肥料深埋

如果碳基肥料能取代傳統化肥,不僅能避免使用傳統化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還能變廢為寶,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到發展低碳農業的目的。

(四)水土保持減緩温室效應造成的危害

全球變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各種外力作用下的侵蝕,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現象。如果可以做好水土保持工程與生物工程的結合工作,可以有效地通過提高森林的覆蓋率,保持土壤養分,豐富物種的多樣性,通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夠更好地給養森林,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同時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過讓碳固定於林木的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水土保持工程減少水分和養分流失,使更多的土壤為“肥沃土”,避免在開發時,進一步佔用林地和有限的耕地,從而更好地保護林木和農田。

土地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也是現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越來越多的地區正在受沙化的威脅或將要面臨沙化的處境,這也急需水土保持工程的治理。對於氣候變暖造成的土地沙化,可以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加以預防和治理,從一定程度進行治理,減緩侵蝕的速度,儘可能保證土地的生產力。

四、總結

目前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環境情勢,我們一定要採取積極對策,發展好農業,林業,水利等相關產業,建立一個系統的發展方案,建立一個平衡和諧的地球環境,使人類自己真正成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健康的生靈。

全球氣候變暖的議論文 篇四

21世紀,人口急劇增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並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

據CNN報道,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僅在7月底的兩天內,就消失43%的面積,比美國紐約曼哈頓的面積還要大。冰架坍塌的原因與“氣温高於正常水平、海上的風,以及冰架前的開闊水域”有關。

當地時間8月6日,位於埃爾斯米爾島的邊緣,位處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地區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兩天消失40%的面積,而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小鎮上揚斯克,最冷時曾出現-68℃的極端氣温,6月20日竟測得38℃高温。温室效應帶來的極端天氣無時不刻影響着人類。

渥太華大學冰川學家、米爾恩冰架研究小組成員盧克·科普蘭德表示,“整個城市就是這麼大,這些都是大塊的冰塊。”如果對比來看,冰架的面積縮小了約80平方公里,而紐約曼哈頓島的面積約有60平方公里。科普蘭德説,“這是最大的現存冰架,基本上已經分解了。”什麼是冰架,冰架融化坍塌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所謂冰架,是指與大陸冰相連的海上大面積的固定浮冰。冰架的坍塌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據報告顯示,若地球氣温升高5.8攝氏度,隨着海洋變暖和極地冰帽融化,海平面將升高3英尺,而三英尺相當於91。44釐米,約算為一米。

從在1979年2月在日內瓦召開了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首次正式提出氣候全球變暖概念後至今20__年有探險隊在珠穆朗瑪峯海拔6159米的地方,竟然發現了野草,然而從1993年到,美國國家航天局的Landsat衞星檢測發現在喜馬拉雅地區海拔4150-6000米範圍內的亞次生植被覆蓋率明顯增高,整座荒山開始變綠起來,這會導致10億人失去家園,無定居之所。

時代在發展,全球變暖正在一步一步危及人類。實行限號政策,新能源技術的應用,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投放和使用……一個又一個舉措,都明示着人類保護環境,盡力阻止全球變暖趨勢的決心。

即使人類認識到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可估計的後果,全球變暖的趨勢也是以人類不可預計的速度發展着,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利用高速發展的科技更好的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

全球氣候變暖優秀説明文 篇五

由於人們恣意的污染環境、破壞大自然,造成自然界的反撲,引發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產生了種。種聖嬰、反聖嬰現象。近幾年來嚴重的風災、水災、火災、融冰等,更使人們遭受空前的威脅與浩劫。

例如20__年8月,中度颱風莫拉克帶來豪雨,造成南台灣受災慘重。從電視新聞及報章雜誌裏,可看見高雄縣小林村小林部落遭土石流掩埋、台東縣知本温泉區金帥飯店倒塌等怵目驚心的畫面,而如高雄縣那瑪夏鄉、六龜鄉、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台東縣卑南鄉、太麻里鄉等地,亦處處是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的景象。

今年夏天,一共17個國家氣温飆破歷史紀錄,而俄羅斯中部更因熱浪侵襲引發森林大火,火勢迅速蔓延至西部地區,迄今已逾70個城鎮或村莊被毀,千餘間房屋 付之一炬,數千人無家可歸,財物損失超過台幣66億7千萬元,預料死亡人數將持續攀升。這次的森林大火是俄國40年來最嚴重的天災,被大火吞噬的面積超過 12萬公頃。

7月下旬以來巴基斯坦遭遇的洪水是該國自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災患。洪水淹沒了巴國將近1/5的土地,約有萬居民受到波及,迄今已造成千餘人喪生,近200萬人無家可歸。

地球温室效應的直接影響,是使全球氣象變異,產生乾旱、豪雨和南北極冰山融化,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冰川,因為全球暖化,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暖化危機,迫在眉睫。

全球暖化所衍生出的氣候異常現象真是不勝枚舉,這種。種的可怕災患似乎在警惕着人類不能再漠視問題的嚴重性了!人們應該正視環境保育課題,想辦法控制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而身為學生的我們也應為拯救地球盡一份心力,例如:以腳踏車或大眾交通工具代步(能步行更好)、節約用電、多種樹、不要砍樹等,大家一起從生 活上的小細節着手,共同努力,不要再讓可怕的全球暖化現象繼續嚴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