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生態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8W

生態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論文(新版多篇)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篇一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之綠色建築

回顧人類的建築史,從最初的遮風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築,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快樂和舒服的同時,一系列的嚴重問題也擺在人類的面前:建築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過度開採,建築活動對空氣造成的污染等。人與自然的關係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於是綠色建築登上了歷史舞台。對於我國而言,人口數量巨大,年新增建築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稱為“世界最大的建築工地”,因此發展綠色建築尤為重要。

一、綠色建築的內涵

綠色建築作為一種建築規則和建築環境性能的衡量標準,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築全生命週期(物料生產、建築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築物,也被稱為生態建築、可持續建築。

二、我國的現狀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中的用能大户。據統計,我國單位建築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二至三倍。與此同時,隨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每年約有1000萬以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照此計算,未來15—20年我國將有幾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不僅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資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長的過程。如果不採取有力的節能措施,每年建築用能將消耗1.2萬億度電和4.1億噸標準煤,幾乎是目前全國建築能耗的3倍。然而,我國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資源又嚴重短缺。從能源供求看,在我國化石能源資源探明儲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氣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5%。從土地、水資源方面來看,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僅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綠色建築勢在必行。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綠色建築在我國起步較晚,還處於試點、初步發展階段,因此我國在綠色建築工作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

1、認識不足。目前對綠色建築的重要意義還沒有達到廣泛的共識,相當一部分人尚未將綠色建築工作放到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

2、缺乏健全的、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我國關於建築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的標準體系尚未建立。

3、缺乏發展綠色建築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長期以來,國家對能源的管理偏重工業和交通節能,而對引導和扶植綠色建築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

4、相關技術比較落後,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四、推動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若干建議

1、加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教育。要在全社會普及生態教育,使全民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在居住、出行、娛樂、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華,倡導節能和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會接受並追求綠色建築體系,才能驅動建築市場的需求,促使市場各方主體積極營建綠色建築。

2、重視節能、節地、節水和節材。節能重點在於降低長期使用的總能耗。如充分考慮自然通風和天然採光,減少空調使用和照明;通過建築外圍護結構設計和採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層窗,減少建築運行能耗。

3、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發展綠色建築的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綠色建築的技術標準支撐體系,該體系對指導綠色建築設計、建設、規範引導建築業轉向綠色可持續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建立有效的經濟激勵制度。在推行綠色建築時,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有經濟力量的驅動。政府應制定有吸引力的經濟優惠措施調動開發商和消費者的積極性,如採取適當的補貼和優惠的税收政策,為綠色開發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和,使綠色開發沿着良性循環的軌道穩步、健康、持續發展。

所以,關於以上的環境的感想,我覺得還是我們要注意我們共同的地球,共同維護我們的共同家園。綠色建築要求做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因此,發展綠色建築是從全局考慮問題,是從人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的一項“利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英明舉措。

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篇二

人們可以長久的生存下來,依靠的就是農業。只有農業能夠得到好的發展,國家才能保證更加穩定的糧食儲備。另外,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需要農業的發展程度來進行衡量的。想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無法不對農業生態保護進行關注,我們需要合理的保護生態環境,對我國的農業生態結構進行科學的調節,實現農業可持續進步。因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最關鍵的問題,所以,只有對農業生態環境不斷的改善,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目標。

1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

1.1農業生產結構不科學

農產品種類非常單一。農業區域的重點目標就是保證全國所有地區所需要的農作物的使用用度,當中還要包含餵養牲畜禽類等的糧食用量;而且我國還有很大面積不合理開發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發展的農業範圍以及農業機械水平的快速發展,就直接給地下水開採量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用水量已經超過了標準量,最終造成土地表面出現沙化情況,將鹽鹼地面積增長了。尤其是還在城市旁邊建立大規模的養殖基地,只會直接增加用水量,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更大的負擔。

1.2農業自然災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們過度的對森林濫砍濫伐、荒地開墾,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嚴重受到損害的情形,擴大了出現自然災害的機率。極有可能出現水土流失災害,土壤當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讓土壤養分流失,大地變得更加無養分。還可能出現土地沙漠化,讓耕地開始被吞沒,可耕種土地面積逐漸減少。還會出現全球變暖情況,直接造成旱災或者洪水氾濫情況。一旦不關心對生態環境進行改變,農業受災範圍就會逐漸增大。

2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宣傳工作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可以促使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功能不僅僅具備生態功效,同時能夠行之有效的將人們的實際生活品質提升,確保人們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將生態農業環境改變,就要確保人們羣眾有非常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深刻到人們羣眾心中,讓羣眾思想覺悟提高,增強羣眾法制概念,同時是增大環境保護宣傳最根本的目標。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要從最根本的導致農業生態環境出現問題的原因着手,徹底的解決這些污染源,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現機率,這些方法,都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保護農業生態保護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

2.2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使用,需要對農業可耕土地面積進行合理使用和開發。國家有關部門要對可耕地進行科學的劃分範圍和種類,對農業使用土地積極的開展保護措施,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內部使用的耕地面積嚴格掌控,提升土地農業耕地資源的使用率。要合理開發使用水資源。例如:我國的貴州因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現了酸化板結的情況,給農業生產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時將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時使用有機肥料,能夠將農業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發揮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對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

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同時發展農業要關心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工作,確保農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積極使用有效方法進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強建設農業基礎設備,確保農業進步。保證農業和我國科學技術以及經濟水平共進步。農業生態環境的快速進步的首要環節就是加強建設農業基礎設備,通過將基礎設備健全來實現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

2.4重視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

根據我國目前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我國政府開始頒佈了一些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可是跟隨者不斷髮展的社會經濟水平,出現了更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改變完善有關的法律規範已經勢在必行。因此,國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規健全的重要程度,有關單位要保證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2.5將技術方面的優勢發揮到最佳狀態

農業環境安全評價體系當中要使用監測和普查技術,能夠更好的將環境質量改善,同時將已經成熟的生物技術以及各種有關技術進行推廣使用,將農藥、化肥等農業資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為這些導致環境受到損害的機率。加上,推廣農業技術管理系統,不斷對農業技術管理改善,將綜合防治技術建立起來,利用實踐經驗,科學合理的對使用結果進行技術的選擇,從而獲得更為有效的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技術。

2.6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作用

每層政府和領導階層需要加強生態保護觀念,才可以確保農業可持續進步,利用有關會議的'展開和有關規章制度的確定,構成健全的法律系統,同時要農業管理人員需要根據健全的法律系統當中的規範制度進行,將財務人員的自身素養提高,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水平,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總而言之,人類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充分的瞭解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性,同時農業生態環境的進步能夠帶給經濟快速發展積極效果。只有農業生態環境得以有效保護才能保證農業可以持續發展下去,在比較牢固的生態環境當中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加強基礎設備利用、使用科學技術等來幫助農業可持續進步,保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發展能夠共同進步,保證我國總體經濟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王新宇。淺析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宋洪遠,金書秦,張燦強。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5:33-41.

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篇三

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

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

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

隨着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當今世界面臨着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

它是源於環境保護的。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

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

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競相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維持較高消費水平的需要。

工業生產雖然增長了幾十倍,但卻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失衡的社會矛盾。

可見經濟要持續發展,社會能夠和諧發展,保護好環境是關鍵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類未來的前途和命運,而且發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長的消費經濟模式,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

可持續發展是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定律,應用到作為有機整體的人與自然環境系統。

滿足人類需求是社會發展的中心。

要求人類在儘量減少資源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增長,使系統內部在相互協調的情況下,物質能量的轉化率達到最佳效果,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儘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成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