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手術室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6W

手術室論文【多篇】

手術室論文 篇一

1資料與方法

1.1臨牀資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個專門科室抽取護理人員30名,4個科室分別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膚外科。所有參與研究的護士均為女性,年齡為20~45歲,平均年齡(26±3.4)歲,學歷方面專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護師5人,初級護師15人,初級護士10人。工齡為1~20年,平均為(7±1.4)年。參與調研的4組護理人員在生理及學歷,經驗等一般情況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培訓目標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手術操作的熟練程度,是護理人員對操作更加規範,熟練及有良好的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加護理人員互相配合度。

1.2.2培訓方法

4組每組分配2至3個專科護士來進行指導教學,對每個護士進行詳細瞭解,對其所負責位置及工作情況進行調查後進行專業輔導,強化每個護理人員的對設備對儀器對器械的認知,熟練其應用與保養,並加強互相之間手術的配合,手術時進行指導,並進行專業知識講解,使護理人員對手術的輔助更加專科專業化。

1.2.3專業課的教學

①該專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學的講解,及病例狀況下的改變。②專科的手術所需器械使用擺放及保養。③手術時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講解。④對突發事件的急救與應對,常用急救藥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藥説明以及無搶救藥物時的代替手法説明。

1.2.4培訓後考核

在一年的培訓過程中由護士長與專科培訓護士組長分多次對該階段的培訓進行測試,如器械維護使用,應對措施方法,操作規範熟練度。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並經審核後採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代表。採用χ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檢驗指標為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資護理人員手術室操作考核

經過培訓調研後3年以內,3~5年,超過5年的護理人員手術操作考核評分分別為(89.1±3.9)、(93.2±3.7)、(96.3±3.1),均好於培訓前(82.4±4.2)、(87.9±3.2)、(91.1±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人員器械掌握程度、保養及應急能力考核

經過培訓調研所有年齡段護理人員經過專科培訓後其手術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養知識(95.9±3.1)分,比培訓前(87.1±4.3)均有較大進步,前後比較差異較大,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科技不斷的進步過程中,醫療設施與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在醫師系統進步的同時,護理系統也在不斷的進步當中。作為一個醫院中最特殊的場所之一,手術室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已不僅僅侷限於手術枱上與醫師的操作及配合,更大程度的對護士進行要求,包括整體護理等。由於手術室有着專科性強、手術種類多、高新技術和高精尖儀器設備多等特點,手術室對護士在手術配合程度、物品準備情況及儀器設備的使用具有相當高的要求。手術室配備專業知識的專科護士,能夠對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況進行更好評估,對手術室的管理及操作有一個全面的提高。對手術過程更加熟練,與醫師更好配合,所進行的工作專業性準確性更強,可減少手術因護理細節問題所致的失誤。不僅提高了手術時間更提高了患者手術及護理的滿意度。經過培訓調研後3年以內,3~5年,超過5年的護理人員手術操作考核評分分別為(89.1±3.9)、(93.2±3.7)、(96.3±3.1),均好於培訓前(82.4±4.2)、(87.9±3.2)、(91.1±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培訓調研所有年齡段護理人員經過專科培訓後其手術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養知識(95.9±3.1)分比培訓前(87.1±4.3)均有較大進步,前後比較差異較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護士進行專科培訓對培養高度專業化的護理人員及現代化護理人員有較好效果,應當繼續實行。

手術室護理論文 篇二

1.1臨牀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骨科手術患者4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含男234例,女228例;年齡為20~71歲,平均年齡為(49.7±5.4)歲;手術位置:265例為四肢,108例為脊柱,52例為盆骨,37例為顱骨;以數字法隨機分成觀察組(231例)和對照組(231例)。其中觀察組含男116例,女115例;年齡為21~71歲,平均年齡為(49.9±5.6)歲;手術位置:132例為四肢,55例為脊柱,25例為盆骨,19例為顱骨。對照組含男118例,女113例;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49.5±5.1)歲;手術位置:133例為四肢,53例為脊柱,27例為盆骨,18例為顱骨。兩組在性別、年齡以及手術位置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包括統一安排術中個護理人員工作範圍及職責,以及講解術中需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力度,給予全面規範化手術室護理管理,主要包括:

①手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以及整體病情評估。仔細閲讀患者病歷,對其病史、家族史以及各臟器功能等進行全面瞭解,併為其做相關術前飲食指導,例如術前8h禁食,術前2h禁水等。

②術前對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健康知識教育。術前為患者普及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及其危害性,叮囑其注意個人衞生。併為患者做心理指導,幫助其正視疾病及手術,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

③手術以及操作流程均進一步規範化。通過講座及交流學習等方式,加強對手術室內護理工作人員規範化培訓,增強規範意識,統一學習並掌握無菌操作規範流程,對容易引起醫院感染的術中操作進行特別強調,工作中需注意避免。制定嚴格工作制度,並通過日常監督及定期考核等形式實施。

④嚴格指導醫護人員保持手衞生,需按照七步洗手法對手部進行仔細清潔。避免手術室內大量人員頻繁走動,並保持手術室衞生,術中產生垃圾及時清理,室內定時通風消毒,確保空氣新鮮。

⑤對患者手術位置及方式實施安全管理。術前對切口部位皮膚進行仔細準備,術中所需器材以及耗材等需規範化消毒,並加強對手術切口護理工作管理。

⑥對易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針對接受骨科手術患者是否發生醫院感染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出易引起醫院感染的手術室內危險因素,並對其特別關注。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醫院感染髮生情況,以及手術室護理過程中不規範現象的發生情況。

1.4感染標準:發熱體温高於38℃;經血培養檢查結果陽性數≥1,且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陽性;患者可能合併有低血壓或者寒顫等症狀;引流管所引出液體呈膿性,術後手術切口長期不癒合。

1.5統計學方法:採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比較採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x珋±s)表示,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醫院感染髮生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發生的醫院感染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手術室護理過程中不規範現象的發生情況對比:觀察組手術室護理過程中不規範現象的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外科骨科手術具有複雜性及侵襲性等特點,患者術中手術切口較大,失血量較多,在術中發生醫院感染的比例相對較高,這將使患者自身的病情進一步加重,不利於術後恢復,並加重患者醫療經濟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其死亡,威脅着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管控,特別是強化手術室中的護理管理顯得十分必要。然而國內外AliuO等人在此方面的報道較少,需採取何種措施降低骨科手術醫院感染髮生率,值得深入思考。本文結合我院近年來實施的相關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更好地服務骨科手術患者,避免其發生醫院感染。本文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發生的醫院感染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手術室護理過程中不規範現象的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符合國外Togh-erL等人的報道結果。表明使用全面規範化的手術室護理管理可減少醫院感染髮生,有效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各類不規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可能和如下因素有關:

①患者瞭解醫院感染相關知識,會提升其對醫院感染的重視度,且使其在住院整個過程中,都有意識預防醫院感染。患者個人衞生情況得到良好保持,會大大避免其因自身衞生因素導致的感染。同時,患者本身對疾病以及手術過程等進行詳細瞭解,會減輕其心理恐懼、憂慮等負面情緒,有助於提高其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及戰勝疾病信心,利於術後恢復。

②加強醫院感染危害等宣教,使手術室護理人員確切認識預防醫院感染重要性。專業技能統一培訓,可提高手術室整體護理工作質量。同時,完善手術室護理管理各制度,能夠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自覺性及負責程度。

③醫護人員手衞生於整個手術過程中十分重要,如其手部清潔不徹底,會直接將細菌等帶入手術室,極有可能造成患者發生感染。通過對手術設施進行嚴格消毒,能有效避免患者發生外源型細菌感染。儘量控制手術中室內人員走動,可降低致病菌落入手術切口中的機率,進而降低醫院感染髮生。

手術室論文 篇三

1資料與方法

2007年8月對本院手術室37位護士採取抽血體檢與問卷調查。

2結果

37位手術室護士均有不同程度生理心理損傷,見表1。表1手術室37位護士的生理心理損傷及影響因素損傷表現n百分比職業損傷因素慢性呼吸道損傷848.65%消毒液腰、背、肩疼痛1232.43%負重、抬搬病人刀、針刺傷616.22%機械性因素白細胞下降12.07%放射線及電離輻射3討論

3.1職業損傷的危險因素

3.1.1生物因素由於手術室特殊的工作環境,工作人員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嘔吐物、羊水等,受感染的機會很多,如一些可傳播性疾病、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無特效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TV)。據研究,含病毒濃度高的血液和體液依次為:血液、血液成分、傷口分泌物、精液、陰道分泌物、羊水等。含病毒濃度低的體液:尿、便、汗、淚、母乳、眼、鼻腔、口腔暴露於污染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皮膚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4%[1],暴露於含HBV血液、體液而感染HBV比率為6%~30%;若HbsAg(+)、HbeAg(+)則感染率更高。接種過乙肝疫苗可降低感染危險性。

3.1.2機械因素最常見的為針刺傷,其次為刀片、玻璃等鋭器傷。本院針刺傷率高達16.22%,已經證實20種病原體可以經針刺傳播。針刺傷時只需0.04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

3.1.3物理因素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手術中攝片及電透直視下手術的不斷開展,手術室工作人員接觸射線的機會較多。無防護接觸論文放射線及電離輻射給手術室護士造成嚴重的機體損傷。如白細胞減少、不良生育結構、放射病、致癌、致畸等[3]。微波、射頻、激光等手術方法對皮膚、眼球有光化效應損害。在消毒工作中,紫外線使用不當可引起紫外線眼炎或皮炎。高濃度臭氧吸入可引起氣急、胸悶、肺水腫等。負重、抬、搬病人等常規護理工作也是導致護士腰背痛的危險因素。此外機器聲、工作人員的對話聲、電話鈴聲、病人的呻吟聲、物品及機器移動聲所產生的噪音可引起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等。長時間暴露於9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中可能引起如上不適[4]。

3.1.4化學因素包括化學消毒劑的揮發,高頻電刀使用時散發出的氣味及全身麻醉藥物在空氣中的彌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術室常用的揮發性化學滅菌劑[2],它們用於手術室的消毒、浸泡標本、器械消毒,均為刺激性物質,對皮膚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還具有致敏、誘變及致癌作用,長期接觸低劑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體異常。

3.1.5心理因素手術室工作的醫護人員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緊張,壓力感所致。他們長期處於思想高度集中、精神過度緊張、休息不定時的環境中,工作性質是細緻的腦力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工作。工作人員易患潰瘍病、心臟病、偏頭痛病、下肢靜脈曲張、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膽病等。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精神緊張、焦慮、煩燥等。

3.2職業傷害的防護措施

3.2.1鋭利儀器使用的防護根據具體手術,總結手術中刀、剪、針擺放及傳遞的體會,在新護士上崗時嚴格帶教,規範每名護士的基本操作。普及使用可自動回套的針頭;使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環保型鋭器收集箱;醫療垃圾嚴格分類管理,減少流通污染環節,把護士的職業危害降到最低。

3.2.2加強室內流通定時開窗換氣,添置空調設備,完善排污系統,並對工作人員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消毒劑濃度要配製準確,現配現用,改變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錯誤概念,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對人體的危害,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操作前後正確洗手,嚴格無菌振作。手術後對器械、污水、房間處理,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設專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設施進行終末消毒處理,以免污染周圍環境。

3.2.3避免生物感染術前必須瞭解病人的病史、肝功能、兩對半、HIV、梅毒等檢查結果,這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對陽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預防準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套如有破損,立即重新更換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皮膚如有損傷,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立即注射乙肝疫苗。術前巡迴護士配製0.2%過氧乙酸1000mL盛於專用容器中,置於手術間,方便麻醉醫生、巡迴護士在給病人操作前後隨時洗手,手術間門口鋪一塊用0.5%過氧乙酸浸透的枱布,以減少因工作人員進出造成的交叉感染。

3.2.4輻射及電離危害的防護在無法躲避時儘量使身體不進入直射線中,妊娠期禁止與X線接觸。主要依靠3項基本防護手段,即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消除手術間內有害物質,可採取以下措施:(1)通風換氣,除安裝迷宮式百葉窗保持良好通風外,最好設有機械通風,保持每天換氣4~6次;(2)設置負離子發生器,調節正負離子平衡;(3)儘量少用或不用裸露的鉛製品,傳統裸露的鉛衣應被塑封鉛取代。

3.2.5防止身體疲勞工作人員除了有過硬的業務素質要求外,還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矯正一般職業性緊張,預防過久站立及走動產生的危害,設法改善站立和走動的強制體位,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勢和習慣。

3.2.6加強職業安全的教育目前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尚無有關護士職業防護課程,造成護士在校學習時未能充分認識到職業防護的重要性,畢業時無職業防護意識。因此,建議護理專業教育中開設護士職業防護課程,特別是手術室工作的職業防護。手術室護士上崗前必須進行醫院感染、職業防護、安全工作技術和方法的崗前專門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工作後不間斷地接受繼續教育,不斷強化安全防護意識,護理管理者應加強督查力度。

手術室論文 篇四

1.1嚴格着裝管理

進入手術室人員務必按規定穿高壓滅菌的手術衣,戴一次性無菌口罩、帽子,離開時衣褲、鞋、帽、口罩放在指定位置,患者均穿清潔的病員服,用交換車接送,戴隔離帽。

1.2空氣淨化系統的開關及清潔

每日早晨由夜班護士提前1h開啟手術間空調系統,並將温度按需調至22℃~25℃,濕度控制在40%~60%。每日手術結束後,有清潔工用標誌明確、分區使用的衞生潔具將手術間打掃乾淨,關閉電動門,經1h層流後關閉空調系統。急診手術間不關閉空調系統。連台手術在前一台手術完成後立即進行室內濕式清潔,並關閉30min後進行下一台手術。

1.3手術牀的放置

手術牀放於手術間淨化區域的中心。頭面部手術時將手術牀向病人腳部適當移動,下肢手術時將手術牀略向頭部移動,以保證手術區域和器械全處於淨化區內。

1.4保持手術間的正壓

手術中保持電動門處於關閉狀態,儘量減少開關次數,嚴禁開門手術。因為手術室的環境是一個密閉的潔淨環境,門關閉時室內的氣壓大於室外的氣壓,從而保證手術室內的潔淨空氣只能向室外流動,室外的空氣不會進入室內,開門後就破壞了壓差系統,手術間的淨化質量也將受到影響[1]。

1.5污物處理流程

手術完畢後,污染敷料和器械由洗手護士從傳遞窗向外走廊傳送,迅速關閉傳遞窗內門,取出物品後立即關閉傳遞窗外門。外走廊有清潔工及時處理,污染物紮緊袋子後運送指定處存放。

2潔淨手術室的維護

2.1專人維護,定期監測

整個空調系統應有專人負責,定期檢查、維修、保養,對過濾網及時清洗。每個月對手術室空氣、手術室人員的手及手術室無菌物品表面採樣進行細菌培養,檢查淨化效果,發現不合格及時找出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2]。

2.2迴風口及地面的清潔維護

每日早晨用濕布抹擦所有物體表面及迴風口,每週徹底清洗迴風口、天花板的迴風紗窗。地面每日用專用的清潔劑拖擦,再用清水拖淨,如有血跡及其它污染物污染時,應及時用消毒劑擦洗。搬運重物時應在地面上墊其它物品,以免在地面上劃痕。

2.3中央控制面板的維護

中央控制面板包括時鐘、計時鐘、温濕度控制器、照明、空調機組、對講系統等。護士操作時要掌握要領,正確操作,輕輕觸摸開關即可,毋須用力敲打。2.4電動門的維護

電動門開關方式包括電動、感應、手動三種。電動開關只需用手或肘部輕輕按壓即可,切忌重壓或長時間按壓。使用感應時只需膝部或腳接近感應窗口,門便自動開啟。如果出現故障時需關閉電源,利用手動,切忌強行拖拉。工作人員合理安排工作程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開門次數。

3討論

手術室是手術科醫師、麻醉師及手術室人員共同工作的場所,人員的流動量大,為保證工作有序,不但各項操作有規程,而且有一定的工作制度,如一般的工作制度、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手術室的消毒隔離制度、無菌物品管理等,才能使各項手術順利完成[3]。

潔淨手術室的人員、物品流動是影響空氣潔淨度的重要因素。潔淨手術室的空氣淨化,僅能保證空氣的無菌,並不能殺滅吸附在手術間物品表面的細菌。因此,加強對潔淨區域的保護,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髮生顯得尤其重要。加強潔淨手術室的管理,嚴格區分潔淨流線、污染流線,以保證潔淨手術室空氣的潔淨度。劃分無菌、急診、感染手術間,急診手術間在最外邊。設特殊感染手術間,特殊感染手術必須放在感染手術間內施行,術後必須經過嚴格消毒處理。醫務人員加強學習,不斷規範淨化手術室的使用與管理,才能確保手術順利安全地進行。

【參考文獻】

1朱長芹。潔淨手術室的管理與維護。齊魯護理雜誌,2006,12(8B):1596.

2範素紅,潮欣暢,劉軍春。潔淨手術室的使用與管理。護理管理雜誌,2005,5(4):33.

手術室護理論文 篇五

1.1一般資料我院為三級乙等綜合性教學醫院。年手術量10000多台,普外3000多台、婦產3000多台、骨科2000多台、神經外科近500台、泌尿、腫瘤800台、五官科、眼科800台,在編護士26人。其中副主任護師2個,主管護師4個,護師8個,護士11個。

1.2方法

1.2.1專科組的設置根據臨牀分科及年手術量分成四個專科組。如心胸外科與婦產科為一組;普外與腫瘤科為一組。每組成員分為三級結構。一級:專科組長;二級:專科護士;三級:護士。專科組長和專科護士固定。三級護士每年或半年輪轉一次,保持專科組的穩定性,充分發揮專科護士專業組的技術優勢,適應專科化發展。

1.2.2專科組長的設置(1)專科組長具有護師及以上職科,本科學歷。(2)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進行過專科手術配合的進修、培訓,對專科疾病有充分的瞭解。(3)工作能力較強,能全面掌握手術配合、設備、器械的使用,消毒、保養工作。(4)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善於溝通、協調,責任心強。(5)帶教意識濃,帶教能力強。

1.2.3專科組長的職務在護士長的領導下管理專科組員,制訂專科培養目標和計劃。勝任專科高、難、新手術的配合,能熟練操作大型精密儀器的安裝和使用,及日常養護,貴重物資的補充,管理專科組的科學和科研工作。組織組內人員討論,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與手術醫生、麻醉師及組員的溝通,提高專科組主動服務意識。

1.2.4專科護士的設立與職責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責任心強,熟練專科手術配合對專科儀器,設備、器械的使用,消毒、保養工作熟悉,能勝任帶教工作,在護士長與專科組長的領導下能獨立、出色地完成專科組重大手術的配合。發現問題及時向組長、護士長反映,指導組內輪轉護士的工作。

1.2.5專科的學習、培養(1)不定期聘請專科組內業務學習,包括專科理論、手術步驟、手術體位、特殊器械的正確使用。(2)不定期聘請專科醫生授課,講述引進的新技術、新術式及各種複雜手術前後的配合要點與注意事項。(3)聘請工程師器械供應商講授各種新儀器的操作與管理。(4)不定期選派組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加強交流,共同提高。

1.2.6專科組的考核考核分兩個部分:一是專科技術的量化考核,每月一次,對組內成員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配合關鍵點、新技術、新儀器掌握情況;二是滿意度考核,每季一次專科醫生對專科組的滿意度調查。

2結果

2.1專科組設立前後醫生對手術配合的滿意情況比較見表1。

2.2專科組設立前後專科技術考核情況見表2。表1專科組設立前後醫生對手術配合工作的滿意表2專科技術考核成績。

3討論

外科手術專科組的設立是專科化發展的需要,是對手術室護理提出的更新要求,是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促進護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首先使手術物品準備充分,配合默契,提高手術成功率與醫生滿意度。其次促進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1)賦予專科組長重任權利,激發智能,明確的目標和適當的壓力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2)專科組員在組內得到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使專科理論和技能全面得到提高;(3)服務意識增強,讓患者滿意,讓醫生滿意,成為工作的目標,瞭解醫生的習慣和特殊要求,使配合默契,效率提高;(4)專科護士在論文書寫科研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於專科化護理有利於同一專科疾病、手術和護理知識、經驗的積累,充足的臨牀資料,使論文撰寫和科研有了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專科護理組的設置和實踐提高護士手術配合的主動性、準確性和默契性,發揮了團隊精神,是培養現代化、專業化、手術室護士的有效途徑[1]。

手術室論文 篇六

1.1研究對象選擇在我科的護理實習生共96名,男10名,女86名,在我科實習時間為1個月。將護理實習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8名,2組的帶教老師均為具有本科學歷、操作能力強、專業知識全面的主管護師。在實習結束出科時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試。

1.2方法對照組和研究組根據實綱的要求,確定護理實習生手術室需要掌握的知識,制訂帶教的計劃和目標。對照組採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由護士長帶領護理實習生熟悉環境,觀看帶教老師演示後即被分配給相應班次的帶教老師跟班學習。研究組的護理實習生進入手術室後首先也是由護士長帶領護理實習生熟悉手術室環境,由帶教老師對手術室常規技術操作如外科洗手法、穿和脱手術衣、手術器械的傳遞,先進行示範,然後指導護理實習生反覆練習;再設定一個模擬闌尾切除術的訓練,由帶教老師和實習生輪流擔任各個角色進行訓練,最後再固定帶教老師一對一開展教學。

1.3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採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技能考試分數為(85.12±6.25)分,理論考試分數為(81.31±7.62)分;研究組技能考試分數為(92.26±8.65)分,理論考試分數為(88.28±5.39)分。2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t技能考試)=9.33,(t理論考試)=7.16,P<0.01)。

3討論

手術室在臨牀科室中屬於一個相對特殊的科室,護理要求也與其他科室不同。傳統的帶教模式注重操作和流程,護理實習生只能機械地聽講和簡單地重複。雖然傳統的帶教模式重視傳授知識,但輕視護理實習生能力的培養,導致護理實習生只能被動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採用改進的帶教模式不但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於護理實習生在學校關於手術室護理的理論學習較少,導致剛剛進入手術室的護理實習生非常茫然。改進的帶教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實習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在臨牀上配合手術醫生手術時自信心增加,為順利完成手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技能考試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明顯高於對照組,説明採用改進的護理帶教模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有限時間內更快更好地掌握手術室各種操作技能。

4總結

手術室論文 篇七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安全;細節護理

作為醫院的一個特殊醫療場所,手術室護理工作涉及較多細節。一旦出現手術室護理缺陷,會給護理質量帶來影響,嚴重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功能損害、傷殘、死亡等。有研究認為,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細節護理,能對患者生理功能紊亂症狀進行緩解,減少併發症的發生[1]。本研究以110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細節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手術室護理方法的不同,將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手術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19~65歲,平均(44.8±6.2)歲;平均手術時間(150.1±10.2)min;手術類型:18例普外科,11例骨科,11例骨科,10例婦科,5例神經外科。對照組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19~65歲,平均(44.6±6.5)歲;平均手術時間(152.2±11.0)min;手術類型:16例普外科,12例骨科,12例骨科,8例婦科,7例神經外科。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常規術前檢查、常規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細節護理。

1.2.1術前護理

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對患者資料進行核對;徹底檢查手術器械、設備、儀器等,確保其運行正常;術前1d加強病房巡視,介紹手術室環境、手術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減輕其術前焦慮情緒;介紹成功治療的案例,提升治療信心。

1.2.2術中護理

送至手術室後,緊握患者雙手,以親切的目光、温和的態度消除其負性情緒;麻醉後,對手術部位進行固定,遮蓋不必要暴露的部位,尊重患者隱私;密切觀察生命體徵變化情況,術中配合需輕柔、準確、迅速,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1.2.3術後護理

術後認真清潔患者皮膚,並清點手術器械,避免將其遺留於患者體內;開啟恆温水毯,直至離開手術室;做好外露部位保暖工作;患者清醒後,告知手術順利進行,及時肯定其表現,改善心理狀態;告知術後常見併發症,做好早期觀察及預防。

1.3觀察指標

(1)手術室護理質量評估採用百分制,包括護士配合、器械準備、儀器管理、消毒隔離,各項分值分別為30分、20分、30分、20分;護理安全最高分為100分[2]。(2)以自制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採用百分制,評分包括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手術室護理安全直接影響着手術的順利進行及手術療效,需引起高度關注。細節護理是臨牀上的一種護理模式,強調充分關注護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促使護理工作更為人性化、規範化。該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將人性化理念貫徹在護理過程中,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及服務質量,儘可能滿足患者需求,幫助其解決問題。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手術室細節護理,內容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術後護理。其中,術前要求做好三查七對,認真核查手術器械、設備等,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能提升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正確認識,緩解負性情緒;術中協助麻醉醫師、手術醫師完成手術,提升配合技能,堅持無菌操作,避免出現醫源性感染;術後做好保暖工作,加強併發症早期觀察及預防,可提升患者生命質量,促使其儘快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優於對照組(P<0.05),與文獻[3]結果相似。提示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輔以細節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提升護理質量。此外,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有效性和優越性。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輔以細節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提升護理質量評分,改善護理滿意度。

作者:廖春蓮 李春玲 單位:江西省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關柏秋,曹曉豔,董淑琴,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臨牀醫藥雜誌,2014,18(12):57-60.

[2]王華,江敏瓊。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醫學雜誌,2014,12(6):554-555.

手術室護理論文 篇八

1.1一般資料

選擇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8例行外科手術的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38.53±8.79)歲;骨科手術20例、婦科手術19例,普外科手術18例,其他手術7例。護理組64例,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齡17~76歲,平均年齡(39.58±8.87)歲;骨科手術17例,婦科手術17例,普外科手術21例,其他手術9例。2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病情、病程、手術類型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4]

(1)所有患者入院後行相應檢查且明確診斷後,需要行相應手術;(2)所有患者均無麻醉及手術禁忌證;(3)均符合自願原則。

1.3護理方法

2組患者均擇期進行手術,術前給予相關檢查,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手術室護理,護理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詳細如下。

1.3.1術前護理

患者在入院後,首先護理工作人員為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住院環境,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合理要求要儘可能地予以滿足;其次護理工作人員要迅速瞭解患者資料,對患者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數,並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方案;再次要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為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住院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對患者積極進行心理疏導,特別是表現出非常恐懼、焦慮的患者,通過講述大量手術成功的病例來樹立患者克服疾病的信息,使患者主動積極的配合醫療工作。

1.3.2術中護理

患者進行手術前需要禁食禁水,同時為患者做好備皮等工作,在此過程中依然可以通過語言的交流緩解患者對手術緊張的心理,進入手術室後,協助麻醉醫生進行麻醉工作,在手術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徵,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生彙報,同時要給予相應正確的處理措施,整個手術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進行保暖,做到細心呵護。

1.3.3術後護理

完成手術後清理患者身上手術留下的痕跡,協同醫生將患者送入病房,若此時患者麻醉還未清醒,要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徵,符合拔管指針的給予拔管,待患者清醒後要對其詳細告知手術的具體情況以及家屬陪護期間的注意事項,術後能進食患者要指導其飲食情況,同時針對某些不良心理反應較大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能下牀活動的患者要積極鼓勵其進行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術後恢復,患者出院後要做好隨訪工作,解答患者關於該病的疑問。

1.4判定標準[5]

1.4.1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參考焦慮自評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與抑鬱自評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將患者出現的不良心理狀況分為:重度、中度、輕度以及正常4個等級,計算其不良心理的發生率=(重度例數+中度例數+輕度例數)/總例數×100%。

1.4.2對手術的各項指標進行詳細的記錄,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牀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4.3統計出院前對本次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將其分為滿意、認可、不滿意3個等級,計算患者的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不良心理的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以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採用χ2檢驗;手術各項指標以“x±s”表示,正態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檢驗水準設定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發生率的比較

護理組患者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狀態的發生率為20.31%(13/64),明顯低於對照組51.56%(33/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2組患者術中、術後各項指標的比較

護理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優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組未出現1例對本次護理工作不滿意的情況,其中63例滿意,1例尚可,護理滿意度為98.44%(63/64);對照組出現4例患者不滿意,其中52例滿意,8例尚可,護理滿意度為81.25%(52/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護理論文 篇九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74例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37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5.8±1.5)歲;發病至手術治療時間1-8天,平均時間(2.2±0.7)天;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5.6±1.4)歲;發病至手術治療時間1-9天,平均時間(2.1±0.8)天。上述三項自然指標兩組研究對象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病例入選標準①我院收治的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確診患者;②患者以往沒有接受過手術治療;③患者自願參與延吉;④患者自願接受手術治療;⑤患者年齡20-80歲之間;⑥患者發病至接受手術治療時間在10天以內;⑦排除患者合併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1.3方法採用常規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採用舒適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主要措施包括:(1)術前:手術開始前1d,到病房進行患者訪視,介紹手術室環境介紹,瞭解患者情況,説明手術注意事項,給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對於兒童,應向其父母提供必要信息,訪視時間控制在20min以內;(2)術中:手術當日等候在手術室門口,迎接病人,室温控制在24℃左右,濕度控制在50%左右。入室後做好術前準備,操作避免造成較大聲響,手術過程中不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注意自身言詞不要勿傷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需求,給予一定的心理安慰,使之與更好配合。麻醉後和術中都要注意遮蓋患者的身體,做到最小暴露,維護其自尊心。(2)術後:手術結束,告知患者手術已經順利完成,擦淨其皮膚上血跡和消毒液,穿好衣褲,蓋好被單。給予術後指導。術後第2d進行隨訪,詢問情況,觀察有無術後併發症,增強患者信心[2]。

1.4觀察指標選擇兩組患者的對手術室護理服務模式的滿意度、手術操作時間等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5滿意度評價方法利用術後第二天到病房隨訪的機會,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手術室護理服務患者滿意度情況進行了解,問卷採用不記名打分形式,總分設置為100分,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得分沒有達到60分為不滿意,得分超過60分沒有達到80分為基本滿意,得分超過80分為滿意[3]。

1.6數據處理方法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珋±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檢驗,P<0.05,則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手術室護理服務模式的滿意度

2.2手術操作時間對照組患者手術共計操作(78.59±7.44)min,觀察組患者手術共計操作(61.20±6.58)min,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手術室護理論文 篇十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3年8月—2013年11月進行手術治療的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作為對照組。在2013年12月,該院進行了整體性的層流手術室感染控制,實施管理控制手段以後,選取2014年1月—2014年4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94例,女性患者106例,作為實驗組。

1.2方法其中,對照組患者手術期間採取常規的護理管理措施,實驗組採用了下列措施。

1.2.1完善組織結構

為了有效減低患者在層流手術室手術後的創口感染率,首先應當將感染控制的組織結構予以完善。該院組建了專門負責感染控制的工作小組,安排固定的工作人員負責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工作,並由專業醫師從旁指導,根據具體實際要求設計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並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經驗總結,及時排除工作中的難點。

1.2.2健全規章制度

該院設立的專門用於管理控制手術感染的工作小組工作期間要嚴格遵守國家制定的相應法律法規,並遵循該院針對現有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制度和規範操作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

1.2.3提升硬件條件

該院採取感染控制相關護理管理措施前,層流手術室還存在着一些硬件上的問題,如三通道不明確,手術患者對接車數量不足、手術間頂層過於粗糙、存放無菌物品空間過於狹窄、供應室距離手術室較遠等,都會造成手術中使用的無菌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問題。另外,手術人員的着裝規範性低、出入手術間過於頻繁等問題也會造成感染率上升。針對這類問題,該院對三通道進行了明確規範,為手術患者提供了足夠的對接車,購置了不鏽鋼材質的無菌物品存放櫃,對無菌物品進行了規範性的存放。另外,手術間也進行了裝修,運送無菌物品都一律使用無菌封閉箱,進而有效減低感染率。手術前安排專門負責人員對手術中需要用到的物品進行檢查,不符合標準的物品決不能使用。

1.2.4做好知識普及

首先,要對層流手術室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崗位培訓,加強相關法律知識和感染知識內容的培訓,改變以往的陳舊觀念,令全部醫護人員高度重視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必須從根本上降低感染率,若是發生感染,一定要嚴格遵守相關流程進行有效處理,不能一味隱瞞;其次,要對層流手術室的淨化程序進行嚴密管理,安排專門負責人員實時調控手術室的參數,保證室温在22~25℃之間,並參考實際氣候調節室內濕度,保證靜壓差控制在5~10Pa之間,同時,每次手術之前30min要開啟淨化設備,若是長期停用要提前3h開啟。

1.3觀察指標

比較實驗組和觀察組中患者的感染率,以及患者對醫院的滿意程度。

1.4統計方法

此次實驗研究採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做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採用[n(%)]表示,採用χ2檢驗。

2結果

經統計,對照組200例患者中出現感染問題的有6例,實驗組中有2例,對照組明顯高於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63%,實驗組滿意度是94.33%,實驗組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幾乎每年都有數億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期間發生感染,進而導致病情持續加重,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嚴重時還會造成殘疾甚至死亡。層流手術室作為醫院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高危險科室之一,必須採取針對性的控制和預防手段以及護理管理措施降低感染率,這也是醫療工作人員需要着重關注的重點工作。針對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問題,該院成立了專門負責整個醫院所有層流手術室感染控制的部門,定期對各個手術室進行檢測,督促感染控制護理管理措施的落實,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補救。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問題是現代醫院管理工作中的重點之一,而感染控制的護理管理工作又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各大醫院都面臨着嚴峻的挑戰。能否有效控制層流手術室的感染問題直接影響到該醫院管理水平的高低。為了有效預防院內感染,醫院應該採取有效的護理管理對策。首先,要保證手術室的空氣淨化質量,空氣中的細菌含量必須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其次,醫生要對手加強衞生管理,切斷病菌傳播,降低感染率;最後,手術用的器械必須徹底清洗消毒,特別是術後,一定要將殘留的蛋白質、膿液、血液等物質清除乾淨,對腔鏡類器械要徹底高壓滅菌,不能進行高壓滅菌的器械要採用環氧乙烷或是戊二醛浸泡殺菌。在該次實驗中,沒有采取合適的感染控制護理管理措施的情況下,對照組中患者的感染率達到了3.00%,而滿意度只有63.00%;採用了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以後,實驗組的患者感染率只有0.67%,滿意度更是高達94.33%,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醫院必須對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工作重視起來。實驗中採用的完善組織結構、成立專門負責感染控制的工作小組、監督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狀況、健全規章制度、提升硬件設施條件等護理管理措施,都能從根本上改善感染控制問題。另外,對醫護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感染控制知識普及,培訓工作技巧,也能有效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減低患者術後創口感染髮生率,為患者提供一個更加安全衞生的優質醫療環境。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