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73W

摘 要:語氣詞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它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語氣詞都具有獨特個性,四川方言中的語氣詞是四川方言區別於其他方言的一個重要標誌。通過做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的歷時研究和共時描寫(包括嗦、哆、哇、嘎、哈、嘛、哦),更能理解四川方言語氣詞表情達意的作用。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

關鍵詞:四川方言;語氣詞;歷時研究

一、四川方言概況

黃伯榮、廖旭東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中將漢語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1]4關於四川方言,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蔣宗福在《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中提到“四川方言屬北方方言,使用的範圍,從地理和行政區劃上説,包括重慶市直轄以前的四川全境及周邊鄰省部分地區。四川方言在北方方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西南官話中也占主導地位。四川方言是指以成都話(成都話主要分佈於成都市中心城區及青白江、金堂縣境西北等成都東部地區。)為代表的四川官話。四川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但作為地區方言,仍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尤其是詞彙與普通話詞彙有較大差異。”[2]詞彙包括實詞和虛詞。文章以虛詞中的語氣詞為考察對象,選取了7個四川方言語氣詞(包括嗦、哆、哇、嘎、哈、嘛、哦)進行歷時研究和共時描寫。

二、語氣詞相關問題

(一)語氣詞的定義

賀陽在《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對語氣和語氣詞作出全面理論表述:“語氣是通過語法形式表達的説話人針對句中命題的主觀意識。從語義上看,語氣是對句中命題的再表述,表述的內容是説話人表達命題的目的,或是説話人對命題的態度、評價等,或是與命題有關的情感,從形式上看,語氣要通過語法形式來加以表現,這個語法形式必須是封閉的。”[3]從這裏看出語氣詞就是表達説話者主觀意識的手段之一。漢語的語氣詞由來已久,但“語氣詞”這個名稱出現較晚。王力先生在他194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語法》中稱為語氣詞,認為:“語言對於各種情緒的表示方式叫做語氣,表示語氣的虛詞叫做語氣詞。”[4]同時,王力先生在馬建忠“傳疑”“傳信”的基礎上將文言語氣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歎語氣四類,並在之後的一系列著作如《漢語史稿》《中國語法理論》中沿用了這一理論,這種分類和名稱為現在大多數學者採用。本文采用黃渤榮、廖旭東版《現代漢語》中對語氣詞的定義,即:“語氣詞是附着在全句後面或居中詞語的後面有停頓的地方跟句調一起共同表達語氣的虛詞。”[1]304

(二)語氣詞的分類

在現代漢語詞彙系統中,語氣詞是一類數量較少並且封閉的一類虛詞。語氣詞的使用多依賴於語用因素,大多沒有實際的意義,所以各家對語氣詞的分類看法不一。[5]16常見的語氣詞分類標準有:位置分佈、語音特點、語氣意義、形式與內容、使用頻率等。[5]16將語氣詞分為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語氣詞。關於句中語氣詞,李小凡談及:“就是將句中某些詞語或分句的最後一個音節加以延長來表示對該詞語的強調,以便於考慮後面要説的內容”“語氣詞正好可以用來承載這種延長出來的暫頓音節”。[6]按照形式與內容的分類標準把句末語氣詞分為三類,分別是:事態語氣詞、情態語氣詞、詢問語氣詞。[6]

1.事態語氣詞:用於客觀的敍述、描寫實際情況的陳述句。

2.情態語氣詞:多數時間用於帶有某種主觀態度或情感的祈使句、感歎句、反問句等。

3.詢問語氣詞:用於疑問句,表示提出問題並請求對方回答。[5]17

(三)四川方言語氣詞的特性

四川方言語氣詞與普通話方言語氣詞有一致的地方,普通話中的部分語氣詞四川話中也有,例如“啊”“了”“嘛”“的”。不過表意和用法不完全相同,又或者是語義和功能大致相同,但是語音差距較大。四川方言中有許多具有方言特色的語氣詞,是四川方言所特有的,普通話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語氣詞,例如“哆”“嘎”“嗦”等語氣詞。

三、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的歷時研究

(一)嗦

查北大語料庫,我們發現,“嗦”這一字最早出現在《祖堂集》中。《祖堂集》是中國禪宗最早的史籍,出現於五代南唐。而在這本史籍中,“嗦”實際是“索”的意思,意為催問、催請。[7]例句:如是三度嗦後雲:“明鏡當台,請師一照”。“嗦”字從口,在這裏有“詢問”的意思,再加上“三度”的強化和“速道!速道!”的語氣,更顯“催問”的意思。到了清代,“嗦”這個字又有了新的意思。例如《紅樓夢》中“老嬤嬤道:‘我們小爺羅嗦,恐怕還有話問。’”這句中的“嗦”表示説話煩多。《七俠五義》(上)中“只凍得他哆哆嗦嗦。”這裏的“嗦”表示身體不由自主地顫動。《七俠五義》(下)中“旁邊又有一個嘍兵説道:‘他既不肯將話告訴你,就將他打出去便了,何必在此同他羅嗦’。”這裏的“嗦”也是説話煩多的意思。《狐狸夢全傳》中“作什麼多這一番羅嗦?”在這句中“嗦”既表示行為繁瑣又有催促的語氣在裏面,和《祖堂集》中的“嗦”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施公案》中“那龍爪斷折在下面,嗦然一聲,全行突下。”這句中的“嗦”是一個擬音詞,沒有其他意思。

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嗦”有以下幾個含義:

(1)“嗦”表示身體不自主地顫抖。例:陳白露注視着黃省三,注視着他的嘴脣無聲地哆嗦了一下。(曹禺《日出》)

(2)“嗦”表示説話繁多。例:我覺得無須在劇本上囉嗦。(曹禺《日出》)

(3)“嗦”表示音譯,無實際含義。“盤嗦裏”指朝鮮族的説唱音樂。

(4)“嗦”表示聲音,在這裏是擬音詞。例:我又向老闆娘要了一碟炒米粉,悉悉嗦嗦,風掃殘葉一般,也卷得一根不剩。(白先勇《孽子》)

(5)“嗦”表示質問語氣,這裏與四川方言中“嗦”的功能相同。例:我強行超車,聽見後面警笛大作還在大喇叭裏罵,龜兒子,你想死嗦,靠邊,停車。(李承鵬《尋人啟事》)

“嗦”在四川方言中有其獨特的功能。如:

(1)“嗦”在現代四川方言中作為疑問語氣詞在句末,既能表明説話人自己的態度,向對方傳達某種信息,也能傳達由周圍事物或對方的説話內容引起的不滿、質問、徵詢、否定等情緒。[8]例如“不可以嗦”中的“嗦”就表達不滿的語氣,“還要求我廢寢忘食嗦”中的“嗦”表達質問的語氣。

(2)“嗦”用在陳述句中,表示説話人接收到了聽話人的信息,而後對聽話人要知道的信息做出答覆。例如:①你説他的衣服嗦,早就遭雨淋濕完了。②搞了半天你説的人是她嗦,我早就認得到她了。

(二)哆

一般來説,“哆”作語氣詞本字為“著”。[9]107首先,從語音的歷史演變來看,“哆”在《廣韻》中,為敕加切,徹母、麻韻、開口、二等、平聲字。比較“哆”字的中古讀音和現代讀音,雖然聲、韻、調有所變化,但這些變化都符合語音的古今演變規律。四川方言中的“哆”字與現代漢語中的“著”字韻母相同,“哆”與“著”的古音聲母同屬知組。由此可見,四川方言中“哆”字的讀音與“著”字的讀音古今都有聯繫。“著”在《説文》中意為飯攲,從竹者聲。“著”作語氣詞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例如《祖堂集》(卷一)中“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而“著”的先時語氣詞功能,大約產生於元明時期,也可寫作“着”“者”“咱”等。[9]107如《元刊雜劇三十種·關大王單刀會》中“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咱慢慢的相別”。《金瓶梅》(第三十一回)中“被玉筲發訕,……説:‘姐,你休鬼混我,待我紮上這頭髮着’”,第九十五回中“薛嫂道:‘桂姐,且不要篩上來,等我和奶奶説了話着’”。不僅如此,在四川方言中“哆”的其他用法也與漢語史上“著”的各種語法功能存在整齊的對應關係。“著”的語法功能非常多樣,“哆”在現代四川方言中的先時語氣詞用法是“完成”義“著”語法化的結果。從具體的語法意義來看,可以分為“先行”“勉強”“趁機”“條件”四類。如:

(1)先行:好久去買東西?——明天哆。

(2)趁機:這兒這麼安逸,我先耍會兒哆。

(3)勉強:你先忙到哆,我一會兒就來幫你。

(4)條件:給我買個禮物嘛。——考到第一名哆。

(三)哇

“哇”在《説文》中的註釋是:哇,諂聲也,從口圭聲。“哇”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意為嘔吐。例如《莊子》中“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到了西漢,“哇”又出現了新的含義,淫靡的樂聲。例如揚雄《法言》中“中正則雅,多哇則鄭”。東漢劉歆《遂初賦》中“樹木壞而哇吟”。“哇”在這裏意為叫喊聲。六朝時候的佛經譯文中也有“哇”的出現,在這裏應該是音譯過來的,無實義。明代也有“爪哇國”一詞出現,這裏的“哇”也是音譯過來的。明代小説《夏商野史》中有“獨蠢、陶斯也醉不提防,應弦而倒,其餘都嚌哇亂叫。”,這裏的“哇”是一個象聲詞。“哇”作為語氣詞使用是到了清代才有的。例如小説《七俠五義》中“只聽婦人道:‘誰是你姐姐?樂子是好朋友哇。’”,在這句話中“哇”就是一個語氣詞。

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哇”有以下幾個含義:

(1)“哇”作為“啊”的語音變體,表示肯定語氣。例:我在集體宿舍住哇。(1982年北京話調查資料)

(2)“哇”作為歎詞,表示感歎。例:哇,他們應該讓你去做什麼青少年的輔導老師,好有勵志的那種感覺。(《楊瀾訪談錄Ⅱ》)

(3)“哇”作為音譯詞,無實際含義。例如:爪哇島。

(4)“哇”作為擬聲詞,無實際含義。例:終有一日,這位功夫之王還會踢出他的經典動作,然後大吼一聲“哇——呀”,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張小蛇《李小龍的功夫人生》)

(5)“哇”作為“啊”的語音變體,在疑問句後表示疑問語氣。例:也許我會得罪別人,説:就你那麼狂,我們演怎麼就不好哇?(1994年報刊精選)

(6)“哇”作為“啊”的語音變體,在句末表示驚歎語氣。例:(笑聲)首先我招呼他:“哈羅!穿花衣服的先生,您好哇!”(《讀者》)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哇”就是“啊”的語音變體。[10]但在四川方言中,“哇”不僅是“啊”的語音變體,它還有自己獨特的語氣詞功能。如:

(1)“哇”用於是非疑問句,表示有疑而問,疑問程度較高,相當於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嗎”。[11]44例:①是你拿了我的書哇?②是這兒哇?③你去過成都哇?

(2)“哇”表示提醒或者建議,含有委婉的祈使語氣。[10]44例:①先吃個水果哇?②路上在下雨,你打把傘哇?③你跟我們一起去吃飯哇?

(3)“哇”用於是非問構成的反問句中,常帶有諷刺、挖苦、責備的語氣。[11]44例:①我沒回來,你不曉得先把飯煮起哇?②未必然你還敢打我哇?③你不吃飯是想登仙哇?④是你把我的杯杯打爛了哇?

(4)“哇”用於兩項或兩項以上並列的選擇問句中。例:①走路哇,還是坐車哦?②我們是這哈兒走哇,還是等一哈?③你想吃飯哇,還是吃麪?

(四)嘎

“嘎”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形容人聰明乖巧而調皮的,常含有喜愛的意味。例如《祖堂集》中“學人遂近前,師以手撥開帳,雲:‘嘎。’”。“嘎”在《廣韻》中的記載為古黠切,如黠,見。明代時候,“嘎”也作象聲詞,形容短促而響亮的聲音。例如《三寶太監西洋記》中“喻孺人接着,這叫做是個‘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嘎了一聲,説道:“原來占課又弗吉個。’”。小説《今古奇觀》中“從人丫環們多慌了,急去灶上撮哄些嘎飯,燙了熱酒拿來”。這裏的“嘎”與“飯”合稱為“下酒菜”,這種用法在明代小説中較為常見。“嘎嘎”連用可以表示一種兩頭尖中間大的兒童玩具,也寫作“尜尜”。例如小説《七俠五義》中“原來裏面是個嘎嘎形兒,全無抓手”。不過“嘎嘎”在這裏是用來形容窟窿的形狀兩頭尖中間大。“嘎”作為語氣詞出現是在清代,小説《七俠五義》中“我告訴你,馬二把打嘎,你給我走球罷!”。這裏“嘎”表示的語氣與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了”幾乎一致,表示事情結束的意味。但在清代,“嘎”還是最常用作象聲詞。

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嘎”有以下幾個含義:

(1)“嘎”用作擬聲詞,形容鴨子、大雁等的叫聲,在這裏表示人的笑聲像鴨子或大雁的叫聲。例:談情説愛的侯臘梅講到這,嘎嘎嘎地笑起來。(劉亞舟《男婚女嫁》)

(2)“嘎”用在方言中和“小子”一起表示調皮淘氣的男孩子。例:“奶子一樣啊,還夠大嘿,吊上二、三個嘎小子也吃不虧。”(魏豔《女孩兒》)

(3)“嘎”用作擬聲詞,形容短促響亮的聲音。例:嘎地一聲,門開了,一個年過半百的絡腮鬍站在門邊。(星城《立體交叉戰爭》)

(4)“嘎”用作音譯詞,無實際含義。例:嘎拉木普格。

“嘎”在現代四川方言中有其獨特的用法。如:

(1)“嘎”用於肯定陳述句句末,表示詢問、求證,有強烈的想要得到對方認同的語氣,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是吧”。此時説話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想法,再詢問聽話人只是想要從聽話人那裏得到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回答。例如:①你等哈兒要過來我這兒嘎?②他是去了成都嘎?③今天是10號嘎?④老師今天回來嘎?

(2)“嘎”具有請求的意味,希望自己的做法得到對方的允許,含有比較客氣的商量口吻,相當於“好嗎”的意思。例如:①我可以借一哈你的書嘎?②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圖書館嘎?

(3)“嘎”在對話中,用於非問句句末,稱呼語之前,害怕對方沒有聽清自己説的話,帶有強烈的徵詢對方意見的語氣。例如:①我們十一點半去吃飯嘎?——嘎,小欽?②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去剪頭髮嘎?——嘎,小陳?

(五)哈

“哈”這一字最早有記載是在西漢時期,作量詞,口。例如《淮南子》中“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這裏的“一哈水”就是“一口水”。元朝《樸通事》中“攀胸下滴溜着一個珠兒網蓋兒罕答哈”。這裏的“哈”是蒙古語音譯過來的,不是它自身的意義。“哈”常用來作音譯外來詞,這在明代小説中很常見。在《萬曆野獲編》中有“撒馬兒罕,在哈烈東北”。這個“哈烈”便是音譯過來的地名。明代時期,“哈”還用作象聲詞,形容笑聲,例如《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有“三寶老爺是個內官性兒,一聽見説道偷得來了,撲起巴掌來,哈哈的大笑”。《西遊記》中有“巨靈神忙哈哈跪下道:‘弼馬温果是神通廣大!’”。這裏的“忙哈哈”是形容急急忙忙的樣子。《西遊記》中有“行者道:‘老兒,莫説哈話。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這裏的“哈”是傻、蠢的意思,這個用法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也有保留。《西遊記》中有“八戒不敢言,掬掬嘴,挑着行囊,打着哈哈”。這裏的“打哈哈”是指隨便對待、敷衍。《醒世姻緣傳》中有“我也看拉不上,凍的赤赤哈哈的”。這裏的“哈”也是象聲詞,形容受凍時口中發出的聲音。《金瓶梅》中有“我在這背哈喇子,誰曉的”。這裏的“背哈喇子”指的是偏僻的地方。清代時期,“哈”有張口呼氣的意思。例如小説《七俠五義》中有“起初盆內潮潤,繼而攢聚露珠,猶如哈氣一般”。“那一人拿着千里眼鏡兒,哈着腰兒瞧的神情兒,真是活的一般。”中的“哈”是彎、傴的意思。《兒女英雄傳》中有“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説”。這裏的“哈”是嚇唬、呵斥的意思,這個用法在現如今的四川方言中也有保留。小説《濟公全傳》中有“哈呀,混賬東西”。這裏的“哈”是歎詞,表示對方做的不好,説話人有責備的意思。“哈”在四川方言中除了作語氣詞之外,還有嚇唬、傻這兩個意思。

一般來説,“哈”的語氣詞功能在以前是用另一種形態表示,即“呵”。從語音方面來看,“哈”和“呵”讀音相近;從某些用法來看,“哈欠”和“呵欠”是同一個意思,“哈哈”和“呵呵”都表示笑聲,“哈腰”和“呵腰”都是彎腰的意思;從功能上看,近代漢語中“呵”作語氣詞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舒緩的語氣並且尋求認同,而在四川方言中,“哈”作語氣詞的其中一個功能也是表示舒緩的語氣並且尋求認同。例如元代古本《老乞大》中有“雖然這般呵,房子委實窄,宿不得”。這裏的“呵”表示停頓、舒緩的語氣且有尋求認同的意思。在四川方言中,“哈”也有與這個功能類似的功能。例如:這個東西只能做到這個樣子哈,沒得其他辦法了。

除了上面所説的功能之外,“哈”作語氣詞還有其他的功能。如:

(1)“哈”用於祈使句中表示提醒、強調、告誡的語氣。例如:①你去醫院記到帶身份證和就診卡哈。②你不要這門子做哈。③拖了地擦了黑板再走哈。

(2)“哈”用於陳述句末或句中,表示對聽話人的請求,語氣委婉。例如:①我去洗個頭,你幫我看到這個水哈。②我真的要穿這個衣服了,你不要笑哈。③你聽話哈,我馬上就給你買吃的。

(3)“哈”用於陳述句末,表示申辯、解釋的語氣。例如:①我沒有拿你的東西哈,你不要冤枉人。②我沒有打你哈,是你的幻覺。

(六)嘛

明代時期,“嘛”常常作佛教用語。例如《西遊記》中有“師徒俱上山來,觀看帖子,乃是‘嘛呢叭口迷’六字真言”。這裏“嘛”就用來作佛家的真言。《西遊記》中還有“這是西方路上喇嘛僧”。這裏的“喇嘛”是對藏傳佛教僧侶的尊稱。清代小説《七俠五義》中有“住搭拉罷,你做嘛放箭”。這裏的“嘛”是什麼的意思,“做嘛”就是做什麼的意思。“嘛”在清代的時候就開始用作語氣詞了。例如小説《三俠劍》中有“邱成,你還要全始全終嘛”。這裏的“嘛”表示事情本該如此、顯而易見的語氣,在清代這個功能很常見。在四川方言中“嘛”的這個功能有所保留。

除了上面所説的保留功能之外,“嘛”在四川方言中還有其他功能。如:

(1)“嘛”用在陳述句句末或句中表示同意的語氣,但有時候也帶有一點不耐煩的語氣。例如:①好嘛,我把這個東西給你嘛。②我就説嘛,我的衣服就在你那裏。③那你就吃了飯再寫作業嘛。

(2)“嘛”用在疑問句句末,表示警告、勸阻、詢問等語氣。例如:①你要啥子東西嘛?②你到底要我給你做啥子嘛?③你到底跟不跟我去圖書館嘛?④這個事情放到你身上你幹不幹嘛?

(3)“嘛”用於祈使句末,表示催促、命令、勸阻、請求的語氣。例如:①走快點嘛,等哈遲到了。②都十一點鐘了,你不要在樓上跳繩嘛。③你不要這麼做嘛,這門子做對大家都不好。④媽媽,把我送到學校門口嘛。

(4)“嘛”常用在“形/動+啥子+形/動+嘛”或“形/動+啥子+嘛+形/動”這兩個格式中,表示強烈的否定語氣,在某些語境中,否定的同時還帶有勸阻、告誡的意味。這裏的“啥子”一詞是虛指,沒有疑問在裏面。例如:①哭啥子哭嘛,這個人不值得你這樣。②大家都要吃飯了,你在那兒寫啥子嘛寫,裝樣子嗦。

(5)“嘛”用於句中停頓,表示思考、列舉的意思。例如:①這個嘛,我等哈兒給你説。②哪些人要去今天晚上的講座?——我嘛、小程嘛、小李嘛,我們都要去。

(6)“嘛”用於“…嘛就…嘛”或“…就…嘛”這兩種句式中表示同意聽話人的行為、聽話人在做出兩種行為時只同意前者、對聽話人的行為並不在意。例如:①你説嘛就説嘛,不要打別個撒。②吃火鍋就吃火鍋嘛,你的生日你説了算。③你要睡覺就睡覺嘛,剩下的我來幫你做。

(七)哦

《説文解字》中有:哦,吟也,從口我聲。《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中有“公獨鶴霜儀,叢篁茂韻,吸百書咀嚼,綴七字以吟哦”。這裏的“哦”就是吟唱、吟詠的意思。“哦”在明代出現了新的用法,作歎詞。小説《今古奇觀》中有“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這裏的“哦”作歎詞,表示領會、醒悟、明白的意思。小説《警世通言》中有“哦!有計了”。這裏的“哦”是歎詞,表示喜悦、欣喜的感情。清代小説《七俠五義》中有“雨墨又遲了多會,答應:‘哦。’”這裏的“哦”是在回答對方,表示知道、明白的意思。小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有“哦!是這個。這是小的親眼看見的實事,並不是笑話”。這裏的“哦”是歎詞,表達驚訝、驚歎的意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還有“哦?這位是令侄麼”。這裏的“哦”也是歎詞,表達疑問、驚奇的意思。一般來説,“哦”最早作為語氣詞出現是在清代,《牡丹亭》中有“細哦,這子兒,花朵”。[12]

“哦”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有以下幾個含義:

(1)“哦”作歎詞,表示領會、醒悟。例:“哦──原來凌雲在做這個大事業。”(趙淑俠《我們的歌》)

(2)“哦”作歎詞,表示疑問、驚奇等。例:“哦,你讓我説什麼?”(孟慶華《遠離北京的地方》)

四川方言中的語氣詞“哦”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如:

(1)“哦”用於感歎句末,表示感歎、埋怨的語氣。例如:①今天吃得好脹哦!②你過得好爽哦!③你這門做好嚇人哦!

(2)“哦”用於非是非疑問句末,表示説話人提出疑問希望得到聽話人的一個答覆,或者是説話人自己心中的答覆。例如:①我突然想到我熬啥子夜哦?②今天晚上的飯你在哪兒買的哦?③你昨天晚上好久睡的哦,咋個今天起來這麼晚?

(3)“哦”用於選擇疑問句和反問句中,表示急切地想要得到聽話人的答覆,而聽話人沒有及時給予答覆,這裏有催促的語氣。例如:①到底是不是你拿了這個東西哦?②是今天還是明天去讀書哦?③你到底走不走哦?④之前地震了噠,家裏面有沒得震感哦?

(4)“哦”用於陳述句末,表示説話人對聽話人的提醒,希望聽話人能夠接收到説話人要表達的信息,或者説話人是對聽話人之前所做之事的一個答覆。例如:①今天下午在四樓5號教室上課哦。②我先把錢給了哦。③我要去參加比賽了哦。④你前天給我寄的東西我收到了哦。

“哦”在句首作歎詞時也表示説話人對聽話人的答覆和對聽話人之前意見的同意。例如:①哦,我曉得了。②哦,那就這門子幹嘛。

(5)“哦”用於祈使句末,表示對聽話人的提醒、勸阻、命令。例如:①明天早上早點起來哦,要去坐車。②你不要衝動哦。③坐到這兒哦,不要亂走。

語氣詞是承載語氣的單位,對於表達人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四川方言的語氣詞有其獨特性。通過對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的歷時研究,能夠讓人更加了解四川方言語氣詞。四川方言語氣詞的使用受到普通話影響,現在年輕一代在方言交流的時候使用方言語氣詞的頻率下降,特別是一些年紀小的方言使用者,他們受普通話的影響更大,在使用方言語氣詞上更加不熟練,甚至出現了聽不懂方言語氣詞所表達的語氣的情況。使用四川方言語氣詞頻率較高的一羣人的特徵是年齡較大,未受過系統的普通話教育,未離開過四川方言使用地。由於資料和個人能力有限,加之部分詞語音義並不完全吻合,所以在做歷時研究的時候難免有一些不妥和錯處,敬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 [M].增訂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考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2:前言1-2.

[3]賀陽.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05):59.

[4]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60.

[5]丁一歡.蘭州方言語氣詞研究[D].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15.

[6]李小凡.蘇州方言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6.

[7]張鑫鵬,康健.《祖堂集》“索”義集釋[J].安康學院學報,2010(06):40.

[8]白巧燕.成都話句末語氣詞“嗦”的語義特點及情態功能[J].漢字文化,2019(23):11.

[9]王苗,馬坤.四川方言的先時語氣詞“哆(着)”[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

[10]翟燕.近代漢語後期語氣詞“啊”與“呀”、“哇”、“哪”的關係——以《聊齋俚曲》為例[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151.

[11]趙媛媛.成都方言語氣詞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12]李雲風.現代漢語語氣詞“哦、喲、咯”的話語功能及其主觀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