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怎麼設置頁碼【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33K

畢業論文怎麼設置頁碼【精品多篇】

關於創業的論文範文 篇一

創業及創業風險研究視角述評

[摘要] 創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也是解決一國就業問題的良好途徑。由於創業的創造性,其風險在所難免。隨着各國對創業的逐漸重視,針對創業和創業風險的研究也大量出現,這些研究立於各種視角來展開。本文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創業和創業風險的研究視角進行了綜述和評析。

[關鍵詞] 創業 創業風險 研究視角 述評

一、概念界定

1、創業界定

創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也是解決一國就業問題的良好途徑。當把創業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時,其是一個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多層面的動態複雜系統。由於創業學是一新興學科,其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學者們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使得學者們難以在基本問題上達成共識,限制了創業學科的發展。

有些學者從創新角度界定創業,認為創業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被創造,最後被開發來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創業者並具創業精神(Peter?Drucker,1985)。創業精神的實質就在於開拓創新。創業既可指新組織的創建過程(Gartner,1985),即個人或團體依法登記設立企業,以贏利為目的從事有償經營的商業活動(朱炎,2000);又可指組織中新單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產品或新服務(Nicholas Siropolis,1986),這擴大了“創業”的內涵。因此可將創業分為兩個層次:“創建新的企業”和“企業內創業”,前者可以理解為狹義的創業,而後者則代表了我們通常所説的“第二次創業”。

從生產要素和創造財富的角度對創業概念進行定義的也比比皆是,認為創業是創業者以確定的價格購買生產要素,並把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再以不確定的價格出賣其轉換品(產品)的活動(Richard Cantillon)。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充當協調者和領導者的角色,他們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組合生產要素的過程既是一條創業路徑,又是一種創業方法,通過組合可以產生新的商業機會,形成新的組合力量,這對創業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從創造財富的角度出發,認為創業是一個創造增長財富的動態過程,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的《創業學教程》(2004)對創業的定義也反映了這種觀點。

從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承擔的角度來界定創業概念的觀點更為常見,Howard Stevenson認為創業是追蹤和捕獲機會的過程,可由發現機會、戰略導向、致力於機會、資源配置過程、資源控制和回報政策等六個方面的企業經營活動來理解。鬱義鴻等(2000)認為創業是一個發現機會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該定義強調了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創造的新事物必須是有價值的,其價值不僅對創業家而言,也對開發的目標對象而言。創業的意義在於創新和創造,創業者是創業的主體、創業構思的孕育者,他們通過奉獻必要的時間和努力,開創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雖然他們可以借鑑、模仿和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方法,但他們必須從頭做起,將創業構思轉化為實際行為,但這必然存在巨大風險,風險可能來源於技術、資金、管理、人力資源、政策以及其他環境因素等多方面,創業者必須承擔相應的經濟、心理和社會風險來獲取貨幣報酬和個人滿足(Amar Bhide,1992)。

2、創業風險界定

對創業風險的界定,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觀點,大多數國內外學者都只針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或角度來界定,而並沒有將其一般的概念提煉出來。Timmons和Devinney將創業風險視為創業決策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包括處理進入新企業或新市場的決策環境以及新產品的引入。趙光輝主要從創業人才角度界定創業風險,認為創業風險就是指人才在創業中存在的風險,即由於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業機會與創業企業的複雜性,創業者、創業團隊與創業投資者的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而導致創業活動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及其後果。無獨有偶,牟永紅也從人員風險的角度對創業風險進行了闡述,認為創業過程是需要不斷地吸收風險投資的過程,而風險投資家們在對新創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時,首先看重的就是創業的人員,而不是項目本身。人員風險具體表現在人員的能力、人員的流失和人員的道德三個方面。劉驊將創業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指由於創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引發的風險;非系統風險是指非外部因素引發的風險,即與創業者、創業投資和創業企業有關的不確定因素引發的風險。

二、創業風險研究綜述

目前,創業理論體系仍然是由國內外學者各自積累的學術碎片所組成,創業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仍處於“青春期”(Low,2001)。由於存在理論和實踐的真空地帶,創業理論需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創業風險的研究問題。在有關研究中,創業風險的提及率很高,但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創業投資公司的創業投資風險的研究層面,站在創業企業角度對創業風險的研究還較少。

在對創業者風險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認為創業者比一般管理者在決策中接受更高的風險水平,但這並不表示創業者的風險傾向高於一般管理者。此外,還有許多國外學者都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研究,試圖證實創業者與一般管理者在風險傾向上的差異性,但都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目前所達成的較為一致的觀點是創業者在風險傾向上較一般管理者並無實質性差異(Low,2001),創業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險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創業者抱着更為樂觀的心態看待創業機會(Palich,1995)。在對創業風險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產業為分析對象,對其創業風險進行了分析,並將創業風險管理視為太空產業管理中的一項新挑戰;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於模擬現金流量分析創業風險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風險管理方法以及Allen運用案例分析法對創業企業風險管理進行分析,此外還有學者從投資者角度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創業企業的風險治理理論。

國內學者對創業風險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從創業風險來源及構成的角度對創業風險進行研究,陳震紅和董俊武(2003)認為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業機會與創業企業的複雜性、創業者、創業團隊與創業投資者的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是創業風險的根本來源,創業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融資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資金缺口、管理缺口等,這些缺口導致了創業風險的產生;__能、鬱義鴻和羅伯特?希斯瑞克(2000)認為創業風險產生的形式依賴於創業的領域,通常的創業風險不外乎由財務風險、精神方面的風險和社會領域的風險等幾個方面構成。對創業風險的識別、評估模型和控制進行研究,李洪彥(2007)從高科技創業風險的特徵出發,對高科技創業風險管理與傳統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了創業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以及創業風險控制的有效途徑,並探討了防範高科技創業風險的管理策略;趙觀兵、萬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術創業風險評判指標體系,並建立了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對高新技術創業風險進行評估;顏士梅、王重鳴(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併購式的創業人力資源整合風險控制策略的理論框架,將人力資源整合風險的控制策略分為基於規範、基於期望和基於契約的三大類控制策略,並通過深度訪談來獲取數據和資料,採用案例分析方法對不同人力資源整合風險控制策略及其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趙光輝(2005)從人才創業風險的角度對創業風險進行原因分析,並對創業的經營風險、財務與會計風險、投資風險、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等提出了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一些學者還對創業風險的管理機制進行研究,如付玉秀、張洪石(2003)以委託-代理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創業風險中的創業企業家代理風險在創業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成因及影響因素,並提出了包括項目篩選機制、投資工具選擇、契約限制與條款約束、動態評估和分階段投資、控制權激勵、風險報酬激勵、風險跟蹤管理、退出投資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創業企業家代理風險管理機制;陳曉健(2006)從創業企業成長風險入手,研究創業企業成長風險跟蹤管理機制,認為創業投資家為了及時識別和控制創業風險, 應參與創業公司的管理,並構建風險跟蹤管理機制來加強對創業企業的風險監控,在確定風險跟蹤管理的方式與參與程度時, 創業投資家應考慮創業企業發展階段、股權比例和投資行業等因素。

三、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關於創業的概念,雖然學者們存在着不盡統一的定義,但他們均圍繞着創建新組織,開創新業務,利用創新思想創造資源的新組合;發現、捕捉與利用商業機會;價值創造與財富增長;風險承擔等視角進行闡述。國內學者對創業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鑑和總結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較集中於從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承擔的角度開展,認為創業是一個發現、捕捉和利用機會並獲取收益的過程,這個過程創業者需要創新和承擔相應的風險。創業機會是創業的必要條件,也是首要條件。因為一個理性的創業者不管他擁有多少資源、擁有多少新技術,如果沒有機會,他是不會進行創業的。創業不一定要創造出新的產品或者新的服務,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術,但它一定要有創業的機會,創業者也是因為看到了創業的商機,捕捉住商機才利用商機進行創業的。關於創業風險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從某個角度展開,且只是將創業概念與風險概念“相加”進行界定,並沒有將創業風險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進行專門定義。

在創業風險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所關注的問題是一樣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異。國外學者更多的是從創業風險的承擔者――創業者出發,研究創業者的風險傾向,尋找創業者願意冒險創業的原因;在創業風險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國外學者更多的是關注創業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以及創業風險治理理論的研究。而國內學者更多的是研究創業風險產生的原因,並運用現有的方法對具體的創業風險進行評估以及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他們更多的是處於應用層面而不是理論層面對創業風險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鬱義鴻__能羅伯特 D?希斯瑞克: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9

[3]劉驊:民營高科技企業創業風險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4]Low, M.B.。 The Adolesc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pecification of Purpos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5(4): 17-25

[5]Low, M.B. & MacMillan, I.C.。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14(2): 139-161

[6]Gerosa S. & Nasini F.。 Project Financing and Risk Management: a New Challenge for Program Management in the Space Industry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A]。 The Fourth European Project Management Conference. PMI Europe [C]。 London: 2001.6-7

看了“如何給論文設置頁碼”的人還看:

關於學習的一篇畢業論文 篇二

論大學生的學習與學習能力

摘要: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是大學生生存和成才的關鍵;本文對高校學生學習和學習能力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學習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觀念;學習能力

收稿日期:2006―10―10

作者簡介:彭希林(1964―),男,漢族,湖南省新田縣人,湖南農業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規研究。

一、什麼是學習

大學生們已經在校學習了十幾年,可是,要認真説起什麼是學習來他們未必都清楚。一般地説,學習是學習者把外界的經驗、知識、信息內化為自身的素質的過程。這是一個個體的心理過程,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猶如人總是要把外界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變為自己的血肉之軀,使自己成長起來一樣。顯然,學習是學習者作為個體的主體行為,而且這種主體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因為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學習將一無結果。按照我國傳統的學習理論,一個完整的學習的過程,包括兩個環節:“學”與“習”。“學”就是通過讀書、聽講、觀摩、思考等,掌握已有的知識。這是每一個學習者都必須經過的環節,無論蒙童還是成人。社會生活是無止境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也就是無止境的。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總量三五年就要翻一番,知識更新的週期加快了。在過去,學幾年就可以“吃”一輩子。現在,即使有了高學歷,也只能“吃”一陣子。一次性的、一勞永逸的學習已成為歷史,繼續學習、終身學習已是學習型社會中人的必然的生存狀態。“活到老、學到老”過去常是聖哲們的自謙,現在應是每個人必備的理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其中的“習”是什麼意思,有不同看法。有人説,“習”就是温習、複習。其實不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説,“習”是實踐。就是説,孔子的本意是在學得了理論知識之後就要照着去辦,這是很快樂的事。先哲們都把實踐看得特別重要,把它視為學習過程的不可或缺的環節。毛澤東也説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光説不練”或“會説不幹”,即理論脱離實際,是學習過程的中斷。此乃學習的大忌,是學風不正的表現。在我國史籍的記載中第一次連用“學習”一詞是《禮記。月令》,它説:“鷹乃學習”。雛鷹跟着老鷹學飛行,先是觀摩,得其要領,然後是自己反覆練習。後來人們把人的學習過程理性化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其中前四句講的是“學”,後一句講的是“習”。這樣,“學”和“習”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整學習的過程。但是這還不夠。按照現代學習理論,學習還應該有一個環節:創新。對社會來説,知識的傳播、應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創新,社會就會停滯不前。“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的桃花源並非人類的理想去處。對個人而言,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的天性。掌握和運用已有的知識,只是探究未知世界、解決新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學習,總是要在前人止步的地方繼續前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二、什麼是學習能力

什麼是學習能力?其含義有寬有窄,説法不盡統一。有學者把“學習能力”定義為:在常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不斷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領。我們認為,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指大學生從歷史、現實和其他組織(包括國家)學習知識,不斷深化和完善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掌握駕馭新知識,並不斷創新知識,從而影響和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本文中學習能力的內涵:一是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學會分享與合作。它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意識、動機、習慣;二是獲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評價和反思;四是表達能力。

學習能力中有三點特別重要:一是怎樣迅速、充分、有效地選拔、存儲和獲取所需信息;二是怎麼樣利用它來解決問題;三是怎麼樣打破常規重新組合,利用它來創造新點子。未來社會缺乏的人才將不是掌握了一大堆知識的碩士、博士,而是具有極強的想像和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或頂尖人才。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單是知識,而是如何運用知識及創新的特殊本領。

競爭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不論你願不願意面對,也不論你想不想參與,你都時時會面臨競爭。人們常説,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其實再説到底是學習能力的競爭。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按管理和運作的方式可分為等級權力型企業和學習能力型企業。前者的特徵是以等級為基礎,強調製度加控制使人勤奮工作。而學習能力型企業的主要特徵是以共同的意願為基礎,強調善於學習加激勵促進企業的發展。有統計資料表明,在1994年到1997年連續四年入圍“世界500強”的前10名企業中,學習能力型企業前三名四年利潤之和是等級權力型企業前三名利潤之和的30多倍。由此看出,學習能力是企業競爭力、創造力之源。

對大學生的教育,就要通過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我們的責任就是為全體學生創設相應的情景,幫助學生去學習。學習是每個在校大學生的基本任務和基本活動。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十分重要,在三項能力中,學習能力是一項基礎能力,實踐和創新的能力也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學歷文憑僅代表一個人靜態的能力,而學習則是動態的、永恆的,它是人們屹立在時代潮頭上的支撐力。學習能力強的人能夠對知識進行重組與創新,能夠使學習完全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不斷獲取新信息、新機遇,並走向事業的成功。學習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不斷修煉的,理想、心態、方法和行動是學習能力提升的有效因素。

三、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狀

一是缺乏批判性評價和反思能力。當前大學生缺乏批判性評價和反思能力表現在:缺乏深層次思考、另闢蹊徑的自我總結和學習能力。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和突破。最明顯地表現在缺乏新意的發言、作業、試卷、論文比比皆是。

二是缺乏表達能力。有人對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以後的文字表達能力的現狀作過一次調查,統計結果是,認為大學生文字能力還可以的只佔12.3%,而有70.4%的人對大學生的文字能力很不滿意。這份調查的科學性、代表性如何我們用不着推究,但大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整體現狀不容樂觀卻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缺乏觀察力能力。在觀察的速度和廣度、觀察的整體性和概括性、觀察的計劃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大學生普遍存在不足。

多數大學生雖然表現出不滿足於自己學習能力的現狀。但往往只是牢騷滿腹、唉聲歎氣,對於自己缺乏行動的信心,缺乏強烈的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的決心。因此,這就迫切需要我們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和專業特點,切實加強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迎接時代的挑戰。

四、轉變學習觀念,提高學習能力

一是學習態度由被動逐步轉變為主動。過去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一種包袱,為父母、為老師、為考試晉升而學,學習是被動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學習的態度,對學習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逐步認識到學習是為了生存和發展,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義。所以,學習已成為市場競爭取勝的法寶,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學習應該是主動的、自覺的、積極的。

二是學習時間由階段性的學校學習轉變為貫穿人一生的終身學習。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認為在學校裏的學習才是學習。知識經濟時代,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為了適應快速劇變的社會變化。未來不可知,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在時間上具有終身性。

三是學習內容由學科學技術為主逐步轉變為對人文科學的學習為主。過去由於物質匱乏、短缺,人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以製造物質的硬件(科學技術)為主;知識經濟時代,物質從短缺到相對過剩,人們的學習內容也有了新的變化,逐步轉向了關於人本身的學問,主要是瞭解人的體系。人的行為、人的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作、相處以及複雜而微妙的互動關係,是一種軟科學(即人文科學)。這種人文科學是指個人和羣體對於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最貼切、最直接的學問。以人性生產的產品和以人性需要的服務將受到歡迎,以人為本將成為一切發展的主旋律。

四是學習重點由以學為重點轉變為以習為重點。過去的學習,偏重學知識,學科學,學技術,學文化,偏重於理念的獲得與理解,即偏重於腦力的活動,重點在學。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則偏重於知識的運用,偏重於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偏重於演練,偏重於手的活動,偏重於能力的培養,因為任何能力的培養,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步提高,重點在習,習比學更重要。

五是學習的難點由改造客觀世界為主轉變為改造主觀世界為主。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裏的“江山”指的是客觀世界。這裏的“本性”是指人們的心智模式,心理素質、思維方式。過去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應該把這句話倒過來,應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經濟的發展,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物質已從短缺到相對過剩,經濟的發展還在加速,人們的經濟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的心智模式,心理素質、思維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們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則大大落後於經濟的發展。

六是學習手段由靜態的單元的為主轉變為動態的多元的為主。過去的學習手段是書本、紙和筆,是靜態的單一的。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手段除書本、紙和筆外,使用更多的是電視、電腦、多媒體等動態的多元的學習手段。

七是學習的對象由個體學習為主轉變為團隊學習為主。過去學習好像是個人的事,與別人關係不大,學習以個人為主;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的是團隊學習,如果個人智商都很高,為120,但團隊整體的智商卻只有62。在快速劇變的市場經濟競爭中,這個團隊肯定要失敗的。因而在今天,高素質的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集思廣益、相濡以沫、配合默契的團隊才能戰勝對手,取得成功。

八是學習形式由單一的正規學習形式為主轉變為多種學習形式。學習形式有在校接受學歷教育的正規學習、在崗學習的非正規學習、在業餘文化體育活動中愛教育的非正式學習三種。過去的學習,主要是在學校的學歷學習。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學習已從學校階段性的學習轉變成終身學習。學習除了正規學習以外,更多的是非正規學習、非正式學習。非正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往往是一種愛好學習,興趣學習。這種愛好學習,興趣學習往往貼近於人的個性,有利於個人潛能的自由發揮,培養出各種專門人才。

九是學習的評估由以分數為主轉變為“績效”為主。知識經濟時代,評估學習既要看分數,更要看效果,所以用“績效”二字。學習效果主要是看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所產生的成果。小的如小改小革、小發明、小創造,寫出有一定質量的總結、報告、論文等,大的如科學發現、新的創造、重大革新,高質量的學術報告、學術論文等。如果考試分數佔績效的40%的話,則創新成果應占績效的60%。

參考文獻:

彭希林、周軍鐵。高校學習能力構成要素與建設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6(13)40-42.

看了“畢業論文怎麼設置頁碼”的人還看:

如何給論文設置頁碼 篇三

一、在菜單欄選擇插入,進入頁腳選項,在彈出的窗口點擊編輯頁腳

二、接着在菜單欄會出現設計這一選項,點擊頁碼,在彈出的窗口選擇頁面底端,然後出現底端各種樣式,一般選擇居中的頁碼也就是選擇普通數字2

三、點擊普通數字2選項

四、有時我們的畢業論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頁碼,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數字,這時就需要在頁碼選項點擊設置頁碼格式選項

五、在頁碼格式窗口,選擇編號格式,起始頁碼,點擊確定。

六、最後在頁腳就出現數字

畢業論文設置頁碼 篇四

1、在菜單欄選擇插入,進入頁腳選項,在彈出的窗口點擊編輯頁腳

2、畢業論文頁碼設置: 接着在菜單欄會出現設計這一選項,點擊頁碼,在彈出的窗口選擇頁面底端,然後出現底端各種樣式,一般選擇居中的頁碼也就是選擇普通數字2

3、點擊普通數字2選項

4、有時我們的畢業論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頁碼,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數字,這時就需要在頁碼選項點擊設置頁碼格式選項,如圖所示

5、在頁碼格式窗口,選擇編號格式,起始頁碼,點擊確定。

6、最後在頁腳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