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地理必考知識點歸納總結(通用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W

高二地理必考知識點歸納總結(通用多篇)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一

1東北地區的位置

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是一個自然地域單元完整的地區,對其位置的瞭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①經緯度位置。該區的最北部是我國緯度的地方,最東部也是我國位置的最東部(135°E多)。②海陸位置。東北地區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我國最偏東地區,位置顯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臨近渤海、黃海,東面臨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東面、北面、西面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相鄰,與俄羅斯有漫長的邊境線。④地緣經濟區位。東北地區已成為東北亞地區的地緣中心,與周邊國家貿易活躍。圖4.2氣候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

該圖揭示了氣候條件制約着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長季節等。東北地區由於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於夏季,熱量和水分配合得協調,基本可以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長的需要,這就使得農作物生長季節集中在氣

温較高的4—10月,農事活動為春播、夏管、秋收,同時農作物適應環境多為喜温涼品種,如甜菜等。

(2)地形、土壤條件:

①形一型一營: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關係到農業多種經營。

②壤一養一量: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直接供給作物養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長比較旺盛,單位面積產量高。

2、東北地區的地形

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西、北、東三面分別被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所環繞,山地有着豐富的森林,成為我國三大林區之首。由鬆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組成的東北平原,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居我國三大平原之首。

(3)社會、經濟條件: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重工業基地、商品糧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區域內工業、商業、交通和人口對東北農業發展的影響圖解如下:

3、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地域差異顯著,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突出。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

4、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温的分佈

該地區降水分佈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且山地多於平原,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年平均氣温由南向北遞減;≥10℃積温,自南向北,從平原向山區遞減。

5、東北地區東西向農業自然條件的差異

東北地區自然條件南北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熱量,東西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水分。

6、森林景觀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是我國的天然林區,圖片展示鬱鬱葱葱、高大挺拔的樹木是寒温帶針葉林區的代表樹種——興安落葉松,它是最喜光又最耐寒的樹種之一,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的北部。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二

1、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是相對而言的,判斷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密集農業與商品農業之間聯繫密切,資金密集型農業和技術密集型農業一般屬於商品農業,但勞動密集型農業大部分屬於自給農業。

2、人類對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温室大棚農業一般出現在緯度較高地區和冬季;熱帶地區一般不會發展温室大棚農業,因為熱量非常豐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適合在坡度比較小的地區,所以並不是所有山區都可以通過修建梯田來改造自然條件。

4、季風水田農業屬於自給農業,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但並不是所有屬於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亞洲國家商品率都低,機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國的商品率就較高,日本的小型機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具體信息進行,防止脱離材料盲目歸類。

5、水稻種植業分佈地區需要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但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資源豐富,能夠發展灌溉農業,則它可以發展水稻種植業,如我國河西走廊。

6、混合農業是按生產對象劃分的。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雖然與澳大利亞和西歐混合農業相差甚遠,但仍然屬於混合農業。

7、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並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採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8、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傢俱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9、勞動力素質並不專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勞動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10、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後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11、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並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於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後者側重於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並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佈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於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侷限於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於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並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後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鬆式兩種。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三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後,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為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着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為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為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採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

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於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佈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佈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佈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佈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

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着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佈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採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瞭解。在國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佈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佈,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為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藴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為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範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為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儘量少走彎路,需借鑑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為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為例,瞭解流域開發所依託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説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現⑷影響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範圍2.地貌特點: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乾旱

⑴乾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五

馬六甲海峽: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之間;溝通南海—印度洋的安達裏海。太平洋—印度洋航運的咽喉要道,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霍爾木茲海峽:伊朗—阿拉伯半島之間,溝通波斯灣—阿拉伯海。波斯灣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峽”。

白令海峽:楚科奇半島―阿拉斯加半島;溝通北冰洋―太平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太平洋和北冰洋間通道。

曼德海峽:阿拉伯半島—非洲大陸之間;溝通紅海—印度洋。溝通紅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峽:黑海―愛琴海、地中海之間。黑海出地中海的門户,亞歐分界線。

直布羅陀海峽:伊比利亞半島——非洲大陸;溝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門户,亞歐航線必經的要道。

英吉利海峽:大不列顛島—歐洲大陸;溝通北海—比斯開灣。北海—大西洋航運要道,世界貨運最繁忙、通過船隻最多的海峽。

麥哲倫海峽:南美大陸—火地島之間;溝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大型輪船和航運要道。

德雷克海峽:南美洲—南極半島之間;溝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各國科考隊赴南極考察必經之道。

莫桑比克海峽: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溝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長的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