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健身器材產業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16W

一、基本情況

健身器材產業報告

近年來,新店鎮健身器材企業瞄準市場需求,不斷開拓創新,穩步發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產業鏈,產業集聚效果已逐步顯現,再加上產業起步早、門類多、規格全、國內外需求量大,發展前景廣闊。健身器材企業呈現出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增加、企業形象不斷提高的態勢。目前,新店現有健身器材企業及配套企業60多家,從業人員6千多人,已形成家用型健身器材、辦公型健身器材、專業型健身器材三大門類、近2000種規格的產品,暢銷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外貿出口交貨量位居華東地區行業之首。

2005年如東縣在新店鎮成立了如東縣健身器材業商會。2010年如東縣新店鎮健身器材產業園被江蘇省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江蘇省健身器材之鄉”榮譽稱號,江蘇省體育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其列入體育裝備集聚建設重點地區,同時被省體育局評為“2011年度特色類體育產業基地”稱號。2012年新店鎮健身器械產業集羣被中國產業集羣專業委員會評為“中國縣域產業集羣競爭力100強”,新店鎮被評為“中國產業集羣經濟示範鎮”。2012年6月,我縣在新店鎮健身器材產業園建成健身器材公共服務平台,商品展示區產品,品種齊全,特色明顯,給參觀者最直觀的感覺;健身體驗區以健身器械為主,幫助參觀者尋找最愜意的健身感受;旅遊購物區以如東旅遊指定參觀點為依託,提供旅遊參觀者各類價廉物美的小型健身器材紀念品套裝。成為健身器材行業研發、展示、溝通的重要平台,推介如東健身器材的重要窗口之一。

二、存在問題

我縣健身器材在國內外雖具有較好的市場空間,但目前健身器材企業的生產設備陳舊,生產工藝簡陋,產品低端單一。有的企業還是依靠最原始的澆鑄造型技術生產啞鈴、槓鈴及一些簡單的鐵製品。有的企業只是生產以吹塑、浸塑為主的塑料製品,產品沒有科技含量。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健身器材龍頭企業生產健身器械,但產品以組裝為主。由於產品檔次不高,缺少自己的品牌(靠貼牌加工),導致外銷受制於人,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較大,同時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隨着用工的規範,成本的增加,企業利潤生存空間不斷縮小。

目前我縣健身器材產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產業技術核心缺乏,雖然健身器材企業較多,但專注於國際、國內市場分析,有針對性地從事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一條龍的企業較少。二是雖然健身器材產業的外向度較高,但高檔健身器材關鍵生產技術仍受制於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缺乏導致行業競爭力減弱,產品附加值低,制約了健身器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效益的提高。三是雖然健身器材產業集羣初步格局已經形成,但信息、人才、服務、品牌等集聚產業的核心力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業缺乏明確的產業集羣意識,企業之間生產、銷售、服務等都很鬆散,沒有形成高效的產業協作效應。四是健身器材企業的税賦問題直接影響健身器材產業的發展走向。由於健身器材企業主要原材料是廢鐵,廢鐵購進時無正規抵扣發票,只能到税務機關開具3%的增值税發票,另外本地還要附徵健身器材企業1%左右的企業所得税、各類基金等,致使企業的税收成本增大。但在河北、鹽城、徐州等地區税收政策非常寬鬆,加上用工成本低,政府對企業的獎勵政策,健身器材行業有轉移的跡象和必然。

三、對策建議

全縣健身器材已形成產業規模,在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我們有必要在規劃上給予指導,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在資金上給予扶持,真正將其發展壯大,成為我縣舉足輕重的產業集羣。

(一)要高標準規劃好健身器材產業集聚區。以新店現有健身器材產業園為基礎,縣政府將其列入重點園區,統一高標準規劃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區,充分發揮集聚效應。

(二)要不斷加大對健身器材企業扶持力度。一是在相關政策上給予優惠。在税收抵扣、土地使用、項目申報、資金貸款等方面制定出一些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來吸引、發展一些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一定競爭力的健身器材企業和項目。二是要規範用工政策。針對我縣勞動力緊缺、企業用工負擔不斷增加狀況,在用工上要規範好相關報酬、保險等政策,及時查處惡意拉工現象,使企業能在有序用人、用工的環境下生存、發展。三是要加大對現有健身器材企業轉型升級的指導和監督。通過安全、環保、土地等一些必要的手段來促使一些簡陋的企業進行改造升級,提升產品檔次。通過兼併重組、騰籠換鳥等方式實現產業優化,做到企業間能生產協作化、對外整體化,提高重大生產項目、物流項目的承載能力。

(三)要規劃建設好高質量的健身器材交易平台。全縣要在健身器材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一個國內最大的健身器材公共交易中心,吸引國內外健身器材生產企業的產品前來交易,逐步建成健身器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基地。

(四)要充分發揮好健身器材公共服務平台作用。加大政策引導、項目引進、資金扶持等力度,不斷建設完善健身器材公共服務平台,進一步深化產業基地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關係,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新工藝,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和生產企業的需求,逐步改變企業單純的貼牌加工生產模式,鼓勵企業註冊自己的商標,創建自己的品牌;加強人才培訓,構建企業人才支撐體系,不斷延伸企業的營銷網絡,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搞好推介、信息、勞務、洽談等服務,促使健身器材企業通過相互學習,在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同時降低能耗、物耗,推動整個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