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掛社區調研報告參考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1W

掛社區調研報告參考多篇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1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建設逐步向深入發展,社區文化蓬勃興起。挖掘社區文化資源,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對於繁榮城市文化、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對於強化政府在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能力,滿足居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於打造居民精神家園、構建和諧社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個月來,轄區內各社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滿足居民文化生活為目的,大力推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更上一層樓,根據安排,我們採取查閲資料、工作座談、居民訪談等形式,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實地調研。召開了由宣傳文化中心、老體協、社區居委會等有關代表參加的4個座談會,瞭解和掌握了火花街道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成績

(一)多次組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社區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目前,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社區文化建設是城市品位的重要標誌,是基層建設先進文化、滿足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二)加大投入推動了轄區內社區文化陣地建設,市、區、街、居四級文化網絡正在籌建中。目前,轄區內有8個社區成立了便民服務站,並建有社區文化活動場所,配備了體育健身器材。

(三)成立了社區文藝隊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文藝活動。目前,轄區內共有文學藝術社團、隊伍各類民間文藝隊伍有xx餘支,各類文藝骨幹多人。這些羣眾文化網絡、隊伍,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主體作用。許多社區結合節假日、紀念日和中心工作,利用社區文化園地,組織社區文化骨幹,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在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公民道德、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為提高居民素質,倡導文明新風,功不可沒。今年上半年轄區內共舉辦各類演出多場,居民參與超過了x餘人次。尤其是今年慶祝新中國成立xx週年大型文藝匯演,直接參與人員近x人。體現了社區文化建設在滿足居民文化生活與滿足居民自我展現、自我提高所取得的重大成效。此外,市、區文化系統在“文化進社區”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居民的歡迎。

(四)挖掘潛力,發揮優勢,拓寬了社區文化工作的內容和渠道。

1、社區文化發展模式多。各區社區文化建設,結合各自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呈現了不同特點。

2、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多。相聲、小品、評書、歌舞一應俱全,內容豐富多彩。

3、社區文化建設思路多。通過全市文化工作者對社區文化工作的積極探索和認真總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針對場地不足的問題,提出了資源整合、資源共享的辦法;針對如何開展社區文化工作的問題,提出了用好領導人、退休人、文化人、手藝人、熱心人等“五種人”的辦法;針對社區穩定問題,提出了“發展社區文化產業、拓寬居民就業渠道”的思路。這些被社區文化實際工作檢驗為好的思路,為辦事處制定相關決策、舉措,推動社區文化建設中繼續產生積極效應。

(五)促進了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了社區的建設品位,提高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程度,增強了抵制腐朽落後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蝕的免疫力。我們調查中發現,社區文化建設好、精神文明程度高的社區,穩定安全,凝聚力強,參與迷信活動的人數比例低,惡性案件發生率低,成為城市外在形象、吸引人流物流的重要指標。此外,社區文化與居民文化需求、素質的提高也連帶互動,相輔相成,羣眾在社區積極參與了各種形式的休閒、學習、娛樂、健身。據本次調查,許多居民對目前社區文化建設現狀有更高的要求,對圖書報刊、電腦網絡、文藝欣賞、健身器材和家庭文化的需求無論是質與量都越來越高,這表明一方面對以社區文化為主體的家門口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社區的文明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社區文化建設取得的基本經驗

(一)認識明確是前提。調研中我們體會到凡是社區文化建設抓得早抓得好的社區,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概念、重要性的認識和建設規律、思路的探索也就相對比較明確。

(二)領導重視是關鍵。

(三)陣地建設是重點。社區文化能否繁榮,陣地建設是重點中的重點。、等社區之所以文化活動開展得起來,説到底還是社區有着健全的文化場所、設施,能夠滿足社區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的要求。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既是社區文化活動的基礎平台,也是社區建設有無文化品位的內在要素。

(四)活動創新是推力。能否有與時俱進的活潑生動的活動內容與形式,是社區文化能否贏得居民羣眾歡迎並積極參與的內在要素。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很重要的是要研究內容與形式,時代的發展使文化的外延日益擴展,許多健康積極、有益有趣、好看好玩的活動也越來越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要擴大視野和範圍,在組織活動時不僅僅侷限於説説唱唱、寫寫畫畫。

(五)社區自辦是方向。除了政府給社區文化建設搭建必須的平台外,社區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潛力,是辦好社區文化的基本方向。社區是居民羣眾的自治組織,社區文化也必須遵循政府主導與社區自辦相結合的原則。實踐也證明,社區辦文化的積極性高,不等不靠,社區文化就有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而強調客觀因素,等待觀望,社區文化也就一直打不開局面,滿足不了城市發展和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文體活動場所、設施嚴重不足,檔次較低。

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轄區內社區辦公、文體活動用房建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有相當一部分的社區用房(包括社區辦公、服務和居民文體活動等場所)面積低於應有的基本要求

2、社區文體設施缺乏監督、落實機制。

3、社區文化人力資源整合利用不夠,尤其是文化藝術人才資源缺乏,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四、今後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和任務

進一步增強搞好社區文化工作的責任意識,明確建設好社區文化的有利條件。當前我們的文化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我們文化工作的着眼點、立足點和歸宿點;要深刻認識繁榮發展社區文化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時代意義,進一步明確街道辦事處在建設社區文化中應擔負的責任和所起的作用,增強做好社區文化工作的自覺性,明確我們的努力方向和應當要填平補齊的具體任務,以確實抓好轄區內社區文化建設。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2

按照平頂山市委組織部要求,為深入瞭解我市基層黨建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作用發揮情況,我們採取專題座談、資料分析、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對我市如何發揮基層黨建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保障作用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現狀

汝州市轄15個鄉鎮、5個街道,436個行政村,20個城市社區。我們結合實際情況,按照地域相鄰的原則,在農村設立了126個新型農村社區,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行政村人口較多(5000人左右)的特大村,單獨設立新型農村社區,共有10個。第二類是3—4個相鄰的行政村,聯合設立新型農村社區,共有116個。目前,我市的126個新型農村社區全部成立了黨總支。

二、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做法

(一)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提升新型農村社區黨組織建設水平

一是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推進社區黨組織聯建工作。研究制定了《關於推進農村黨組織聯建工作的意見》,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以及組織整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採取村村聯建、區域聯建、城鄉聯建,實施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全市126個新型農村社區全部建立了黨總支,進一步增強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統籌協調能力。二是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全市開展了金融、技術、知識、文化、行政、司法六下農村活動,在126個農村社區成立了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從機關幹部、事業單位富餘人員、大學生村幹部中選聘,每村3—5名,具體負責六下農村工作。市委成立了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管理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對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的管理指導。採用市聘、鄉管、村用的辦法,面向社會公開招錄了1000名聯防隊員,在全市126個農村社區設立了警務室,大大提高了農村綜合治理水平,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創新幫扶機制,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健康發展。去年共選派94名德才兼備的科級幹部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進一步增強了服務基層的能力;廣泛開展了市直單位聯繫新型農村社區活動,每個市直單位聯繫一個新型農村社區,幫助完成兩個規劃、加強基層組織、發展社區經濟;實行城市社區黨組織與農村社區黨組織一對一互建、幫建、聯建制度,實現了農村黨建優化升級;進一步完善了市領導包鄉、鄉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幹部包户工作機制,從市直單位、鄉鎮、街道選派近千名幹部深入農村基層一線,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嚴把關口,培養選拔,不斷加強農村社區幹部隊伍建設

一是拓寬視野,多渠道培養選拔新型農村社區幹部。市委研究制訂了《關於進一步發揚民主擴大視野多渠道培養選拔農村社區基層幹部的意見》,對異地選拔農村社區基層幹部的方式方法進行了大膽嘗試,打破地域、身份、職業界限,通過外部引進,公開選拔,市、鄉機關下派等形式,把那些年紀輕、素質高,懂經營、善管理,致富能力強、帶富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充實到農村社區基層幹部隊伍。結合後進村黨支部整頓,在全市公開選拔農村社區黨支部書記28名,其中異地任職19名,為社區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加強培訓,不斷提高農村社區幹部素質。市財政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充分利用各級黨校、市農村幹部學校和遠程教育站點等,對農村社區幹部進行新農村建設有關法律、政策、科技、實用技術等專題培訓。同時,我們採取了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組織農村社區幹部到發達地區參觀、學習。還聘請了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等單位的知名教授專家來我市作專題培訓講座。20xx年,市鄉兩級共舉辦各類農村幹部培訓班51期,培訓農村黨員幹部624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廣大社區幹部的綜合素質。三是創新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村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研究出台了《汝州市村級班子及村幹部績效考核辦法》,把農村社區幹部的工作和報酬結合起來,實行績效掛鈎,建立了責權結合、激勵保障機制。市財政拿出1000萬元資金用於獎勵先進村級班子和優秀村幹部。同時,還出台了《關於落實離任村級主職幹部補貼的意見》,市財政拿出2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離任村主職幹部的補貼,切實解決了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大大激發了農村社區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

(三)重視源頭,加強管理,切實抓好社區黨員隊伍建設

一是實施源頭工程,不斷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近年來,我市採取市鄉兩級領導幹部聯繫指導黨員聯繫幫帶等措施,不斷加大發展黨員力度,每年發展黨員都在1000名以上,20xx年共發展黨員1238名,其中農村黨員869名,消除了不發展黨員空白村,為社區建設注入了源頭活水。二是實施素質工程,加大黨員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市農村黨員幹部學校和市、鄉黨校,建立了廣泛覆蓋,立體配套,各有側重,信息共享的立體培訓網絡,在培訓內容上體現時代性,注重實用性,貫徹按需培訓、學以至用的原則,貼近農村實際,創新培訓形式,教師帶着電腦、黑板等深入到社區村莊、田間地頭和蔬菜大棚、養殖基地,重點培訓市場經濟知識、農村實用技術等,市、鄉兩級全年共舉辦農村黨員培訓班86期,全面提高了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全市共有9300多名農村黨員有了自己的致富項目,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注入了活力。三是實施先鋒工程,充分發揮不同類型黨員作用。為了加強對農村社區黨員的管理,市委研究制定了《關於在農村社區黨員中開展一崗雙責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在農村社區無職黨員中開展設崗定責工作的意見》,對農村社區無職黨員明確了四大類24種崗位,在全市建立了1個黨員服務中心,20個黨員活動服務站,在鄭州、常熟等地建立了16個外出務工黨員流動黨支部,為外出務工黨員回鄉創業,回報鄉鄰,推動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目前,已有123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辦企業,投資總量達10億元,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3

為了解我國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及中原地區居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社區建設與基層羣眾自治”調研服務隊,

採用實地繪圖與入户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對我省鄭州、焦作、濮陽、周口、商丘等地進行地圖法抽樣調查。

實踐團隊每到一處,需要圍繞社區進行五次行走調研,過明確邊界、確定建築及區域特徵、繪製總圖、繪圖自查、製作住户清單、補充地圖完整信息等幾個過程,完成繪製抽樣調查圖的工作。以鄭州市二七區隴海社區為例,隊

員們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利用兩天時間對社區進行行走繪圖工作,先後統計社區大門安置數量和朝向、1100餘户居民的居住概況、繪製調查總圖及分圖4張、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記錄實際住宅總數及門牌號等,儘量完善居民信息。繪圖工作完成後,隊員們依據地圖建設村居抽樣框,依次分組入户面訪、念讀問卷並回收統計。

通過繪圖,隊員們深入瞭解調查住户的住宅分佈信息,瞭解了社區建設情況,統計了部分社區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損耗情況,並向居委會主任反饋。採用地圖法進行科學的抽樣調查,同樣為村(居)委會留下樣稿底圖,得到了基層居委會的支持與認可。調研過程中,來自社科院的顧督導詳細向隊員們介紹了訪問過程中不能干擾被調查者、不能過分解釋問題等注意事項,使得調研的過程和法更加規範。調研活動將隊員們瞭解到的基層信息以報告形式呈現,為相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通過調研活動,隊員們對當前社區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鍛鍊了大家的實踐能力,展現出大學生勇於實踐、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及建設美麗中原的決心。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4

呼倫貝爾市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起步較晚,由於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鑑,負責指導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民政幹部不知從何處着手,推進力度不大。為更好地貫徹中央、自治區《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9〕30號)和《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內黨辦發〔2019〕32號)精神,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2019年3月,呼倫貝爾市民政局趙勇副局長帶領基政科長、海拉爾區、扎蘭屯市、阿榮旗、莫旗、鄂倫春旗5個村較多、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任務較重的旗市區民政局局長、分管副局長、基政辦(股)負責人一行14人,赴自治區民政廳推薦的民政部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示範地區江西省贛州市、九江市和安徽省淮北市,考察學習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在緊張的考察學習過程中,大家邊走邊看邊學邊記錄,對村落社區、中心村社區、中心村+村落社區等不同類型的社區設施建設和服務開展情況進行了認真學習交流,一致認為,先進地區確實取得了不少值得學習借鑑的經驗,甚至有些可以複製,回去後一定要抓緊落實,力爭在本地區創造出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試點經驗,加快推動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一、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江西省贛州市:贛州市是個農業大市,全市土地面積39379.64平方公里,轄18個縣(市、區)和1個開發區,283個鄉鎮、7個街道,3461個行政村、366個居委會,5.3萬餘個自然村,總人口927萬,其中農業人口738萬。

2019年開始在部分縣試點,基本模式是以村落社區理事會為依託,理事會下設社會互助救助站、衞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和公益事業服務站即一會五站的工作模式。2019年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抓好村落社區建設的意見》,各縣(市、區)結合新農村與和諧秀美鄉村建設、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深山移民搬遷、因災倒房户集中建房等工作,發揮村落社區一會五站機制和功能的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有效的載體,從而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時至今日,全市大部分縣(市、區)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已經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64個,農村社區服務站995個,農村社區服務點2189個;成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1809個,登記農村社區工作者8156人,註冊農村社區志願者6000多人。市級投入農村社區建設資金1013萬元。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農村社區建設,以中心社區(村委會所在地)和村落社區(村民小組)為切入點,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服務和管理體制,着力推進以便民服務、居家養老、文體娛樂、衞生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二)江西省九江市:全市共有13個縣市區,422個社區,1738個行政村。2019年開始村落社區試點,是全省村落社區建設的發源地之一。2019年起開始中心+村落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模式探索,已經建成3827個村落社區,每個行政村基本都有2個以上村落社區示範點。

(三)安徽省淮北市:淮北是安徽省的北大門,1960年因開發閘河煤田而建市,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下轄一縣三區,共有18個鎮、276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220萬人。近年來,突出一村一社區特色,堅持分檔定位、分類指導、典型示範、整體推進。全市18個鄉鎮、2個涉農街道辦事處各選樹1—2個精品示範村,通過示範村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促進村莊改造連點、擴線、成片,實現整體推進、全面鋪開,成功打造了四季榴園、長壽南山、五彩郭王、葡萄大莊、隋風唐韻黃新莊等30個具有淮北地域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2019年6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在安徽省淮北市召開。

二、主要做法

(一)江西贛州以中心社區和村落社區建設為切入點。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

1、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佈局。按照就近合併、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於發展的原則,在審核村民住房新建申請時,注意加強統籌規劃,把居住過於分散的村民集中統建成村民相對集中的農村新户型建設點。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在新户型建設點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平台,發展特色農業。

2、注重把握三個結合。堅持有序、有效、有力的原則。一是注重政府推動與村民運作相結合。二是注重政府服務與保護基層利益相結合。三是注重基礎建設與促進民生改善相結合。推動改造空心村、搬遷偏遠村、靠攏中心村、建設新農村。

3、着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加大社區服務的宣傳,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心理認同,使社區建設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

4、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一是健全領導機制。縣、鄉兩級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村級有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試點工作納入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村幹部目標管理考核內容,有專門工作經費,各項資金合理統籌。二是搭建服務平台,引導行業、單位進村服務,有效整合資金、資源、資產,避免重複建設。建設一批村民迫切需要的農民培訓學校、便民百貨店、農資供銷店、文體活動室、綜合工作室、計生服務室、農技推廣站、勞務輸出服務站、醫療保健站及衞生監督站,使政策法規、村規民約、產業技術、有線電視、電話寬帶、致富信息、交通安全、環境衞生、婚育新風及文明誠信進農家有了平台和載體。三是強化資金保障。當地財政將農村社區建設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相關部門給予項目資金傾斜、掛點單位幫扶、城鄉結對共建、村級集體資金統籌安排、羣眾自願籌資籌勞等多種途徑,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合力。贛州市鼓勵縣(市、區)積極開展精品農村社區創建活動,對通過驗收的精品農村社區建設點,市財政給予每個2—5萬元獎勵。充分發揮創建和示範帶動作用。

(二)江西九江市的農村社區建設特點是中心+村落模式,既以建制村設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頭。下設:1、新農村建設服務所。2、公共事務服務所。3、衞生保健服務所。4、農業生產服務所。以村落社區為足,採取一會五站管理模式,成立以五老(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為主體的志願者協會,下設社會救助站、衞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節站、文體活動聯絡站、科技信息傳遞站,實現對村落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是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得到拓展,村兩委組織引領農村發展的能力明顯提升。二是農民羣眾多樣化需求得到基本滿足,農村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加強。三是村級服務平台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四是基層民主建設得到有效落實,村民自治進一步深化。在社區建設中重點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社區與村兩委的關係,社區必須在村黨支部的領導、村委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二是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社區與部門之間的關係。每個部門幫扶一個村,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合力推進社區建設。四是社區與村經濟實體的關係。村集體資產預留一部分給社區,如門面房、魚塘、果園等做為社區的經濟來源。

(三)安徽淮北的主要做法。1、分類施策,提升農村社區建設實效。針對依礦建鎮、礦鎮伴生的市情實際,以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為契機,將全市農村劃分為城郊、近郊、遠郊三個圈層,在尊重農民意願、保持皖北地區農村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注重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產業向農村輻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探索出六種建設模式。一是採煤塌陷搬遷模式。對於採煤塌陷搬遷村莊,改變傳統就地分散安置的做法,本着人口集中、土地集約、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由煤礦企業出資,政府規劃建設農村社區,對塌陷村莊進行統一搬遷安置。二是集鎮改造開發模式。對於集鎮周邊村莊,充分發揮集鎮配套齊全、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優勢,採取單建或聯建的方式,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集鎮供電、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善農貿市場、衞生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村社區的人氣、商氣得到明顯集聚。三是建設徵地搬遷模式。對於因道路交通、園區建設以及城市發展需要搬遷的村莊,在做好規劃選址基礎上,採取政府統建、村民自建等多種方式,建設農村社區。四是空心村整治模式。針對一些規模較小、分佈較亂、宅基地佔地較多的村莊,結合空心村治理,就地建設安置房或置換土地另闢新址建設房屋,通過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農民宅基地換安置房的形式,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改造了一批空心村。五是並村自建模式。依託中心村或規模較大的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引導農户本村加入、鄰村遷入、跨村併入,解決羣眾居住分散問題。六是舊村整治模式。對於一些不具備搬遷條件的遠郊型村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以政府項目資金為引導,實施穿靴戴帽,鼓勵羣眾對破舊房屋進行整治修葺。目前,淮北市已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完成了省級標準化農村社區全覆蓋。2、創新機制,激發農村社區建設動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着力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參與的積極性,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常態化、長久化。一是着力構建高位推進機制。市委成立美好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專門工作機構,加強對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和指導。制定下發《關於全面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廣泛開展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一聯一幫一包等活動。全市207個機關事業單位、89個企業與276個農村社區結成幫扶對子,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着力構建融合發展機制。創新構建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委會和村級合作經濟組織為兩翼的新型農村經營管理方式,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積極發展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業,社區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三是着力構建評議監督機制。設立監督電話、羣眾投訴箱、意見反饋簿,拓展監督渠道,探索實行流動票箱制度,每年不定期組織羣眾對村級組織及村兩委成員工作進行評判。四是着力構建投入保障機制。採取社區自籌、上級支持、礦企共建、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保障農村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和日常辦公經費。按照收入有增長,幹好有前途,離任有保障的思路,建立村幹部報酬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全市2050名在職村幹部報酬實現縣區財政統籌、打卡發放,並納入養老保險保障範圍,解決了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激發了工作熱情。

三、實地參觀

1、潔源村。是贛州市瑞金市沙洲壩鎮農村社區建設的先進村,全村620户、2725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社區服務主要覆蓋臨近的5個村民小組,屬於中心村社區。在管理上有以下特點:一是村兩委與社區交叉任職,社區工作人員由村兩委成員和志願者兼任。二是成立志願者服務站,為村民提供寄遞服務、網購(銷)服務、金融服務、便民服務、出行服務、政務服務等便民服務。三是實行一組三會制度,例如在危房改造過程中,由黨小組提出議案,户主會議討論決定建設方案,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實施,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驗收。村民理事會由8人組成,鎮蹲點領導任名譽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掛點單位代表、村幹部代表、老黨員代表任理事。通過一組三會制度不但充分體現了村民自治,還減輕了村兩委的負擔。

2、華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贛州市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一個自然村,是個著名的紅色村莊,因此也叫紅軍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119户462人。是典型的村落社區,是在村民集資興建的祠堂基礎上,開展文體活動、議事協商、便民利民服務,代辦公共服務。實行一組三會運行模式,成立社區黨小組作為領導機構,提出會議議題;成立户主會作為權力機構,制定規劃、計劃形成決議、決定;成立理事會作為辦事機構,具體落實決議、決定;成立監事會,監督執行決議情況,既顯現了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羣眾積極性,工作人員全部是志願服務。村裏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外出務工,留村的只有一些老弱婦孺,成立義工協會,開展留守兒童照顧、開設婦女兒童之家等為村民提供服務。村裏建設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統一安置的思路,依託村裏地處贛閩兩省邊界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把村子打造成一個集紅色綠色古色於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村莊。

3、銘恩社區。是由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5個建制村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形成的銘恩新村。社區建設上做好三個結合,形成合力。一是與和諧秀美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採用新户型,融入客家民居元素,實現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二是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鼓勵農户進城、進村鎮、進社區建房,引導農民分散向集中居住轉變。三是與經濟開發區建設相結合。鼓勵開發區企業外來員工在安置點購房,真正使企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由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進行管理,設立行政事務代辦點(由派駐的鄉政府幹部代辦),為村民提供服務。採取一組兩會三站管理模式,社區黨小組指導成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下設物業管理站、愛心服務站、和諧平安站,強化日常管理服務。按照城市社區的理念,統一規劃實施綠化、亮化園林景觀建設。修建集健身、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銘恩廣場。設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留守兒童遠程視頻聊天室、農家書屋、村史展覽室等功能區。

4、田莊上社區服務中心。坐落在興國縣埠頭鄉,是全縣集中興建的移民安置點。不管是哪裏的人,只要搬遷至這裏,就可以享受到社區化服務。

5、紫竹陳社區。是九江市姑塘鎮沿湖村的一個自然村村落社區,是由村民集資建設的祠堂,市民政局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做為社區的辦公和活動場所,採用一會五站式管理模式為村民提供服務,村裏將一處魚塘劃給社區,做為社區的經濟來源。

6、雙樓村。隸屬於安徽淮北市高嶽街道辦事處,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663口人。一村一社區模式,是全國開放式村部發源地,率先提出拆除一堵牆、建設一個廣場、建好八個室(社區幹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全程代理室、文體活動室、信訪調解室、計生服務室、圖書閲覽室和警務室)、設立四個欄(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政策宣傳欄、信息發佈欄)、打造五個中心(辦公議事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文體娛樂中心)的開放式村部建設工作思路。

7、南山村。居淮北市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辦事處,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首批示範村。主要特點是:特在治理、優在服務、美在環境、魅在文化、壽在心和。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村委會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為補充,駐村單位和農村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村兩委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政府購買公益崗位人員參與管理,傾力打造服務平台,開展為民全程一站式代理服務,投資700餘萬元興建幼兒園、文化禮堂、衞生室,採取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吸納社會資金800萬元,建設南山水廠和拉圾中轉站等。成立南山蓮心果蔬、油品專業合作社,實現農超對接,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8、榴園村。是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的建制村,轄4個自然村。按照統一規劃、分佈實施、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石榴產業優勢,尊重羣眾意願、地域特點、現有建築風格,不搞大拆大建,通過結合治理,加大舊村改造,走出了一條可複製且極具皖北特色的新型農村建設實踐路徑。榴園村建有為民服務中心,是村兩委集中接受羣眾訴求、為民辦實事的場所。為民服務大廳實現一站化工作處理,採取一個窗口對外,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務體系。

四、學習體會及工作建議

(一)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不增加管理成本。農村社區建設重在引入服務理念,使基本公共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無需單設機構,不必重複建設服務設施,不會大量增加管理成本。中心村社區(一村一社區)以兩委 為主導,兩委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充分調動大學生村官和政府購買公益崗位服務人員的社區工作積極性,以村民理事會鄉賢理事會、民風民俗理事會、志願者協會、老年人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為支撐,村社區服務中心為平台,村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民主管理機制,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村落社區以黨小組為核心,村民理事會為主導,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

建議市政府加快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步伐,培育壯大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

(二)頂層設計,形成建設合力。由各級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社區建設聯席會議)統一規劃協調,整合各部門資源、資金,合力集中打造,有序推進。

(三)政策扶持,搭建服務平台。贛州市出台的《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贛市字〔2019〕36號)要求,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19萬元以上扶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市本級福彩公益金每年切出50%用於扶持社區及居家養老設施建設;縣市區將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市區本級福彩公益金50%投入社區基礎設施。

淮北市出台的《關於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的實施意見》(淮政辦〔2019〕61號)中明確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資金採取按階段以獎代補的形式,由市、縣財政按7:3分別承擔。如:每個村市級資助21萬元,縣級匹配9萬元。

建議市、旗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或以福彩公益金資助農村社區建設,給予每個村社區5—10萬元的建設補貼。

(四)培育發展能力,保障社區運轉。為保證社區(村)正常運轉,要給他們保留部分資產資源(門面房、魚塘、果園、機動地、集體草場等),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和合作經營,使他們有能力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五)社區居民服務全覆蓋。社區服務要覆蓋到轄區範圍內的全部人羣,常住人口無論有無户籍和城鄉户籍,無論企業和行政事業人員,不留死角,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比如被撤銷(並)的鄉鎮蘇木所在地城鎮户籍人員和外來常住人口,都要納入所在地社區(村)管理和服務。

(六)抓住時機,因地制宜。抓住十個全覆蓋工程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兩委班子有力的、人口條件相對集中穩定、有產業支撐、羣眾積極性高的村進行一村一社區建設。規模較小的村、人口居住分散或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可以按多村一社區的形式組織社區建設。在較大的自然村,可探索進行村落社區建設。

(七)建議召開全市農村牧區社區建設推進暨現場觀摩會。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5

為強化社會管理,提高城區社區建設管理水平,縣民政局對我縣城區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我縣城區面積14.63平方公里,總人口10.9萬人,轄2個街道辦事處,14個社區居委會(包括9個村改居),16個村委會。近年來,城區社區建設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現:一是城區管理不斷強化。城市社區管理範圍基本覆蓋了縣城城區,管理服務隊伍初步建立,部分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業務相繼展開。各社區居委會均建立了“十制度、一守則、一職責”等規章制度,社區規範化管理程度逐步提高。二是社區工作經費投入不斷提高。社區居委會專職人員由原平陰鎮政府按原工資標準發放,兼職人員工資從社區居委會辦公費用中列支。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由縣、街道辦事處按照1:1的比例分擔。三是社區服務網絡不斷加強。建成社區衞生服務站6家,在重要地段、主要場所安裝了視頻監控,逐步形成全方位巡防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區組織不夠完善。全縣城區社區建設管理組織尚未成立;大部分居民居住區未成立社區居委會,已建立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仍達不到應有職數。二是社區基礎設施較差。5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均為租賃,達不到新建居住小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不低於648平方米和舊城區連片改造居住小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不低於300平方米的標準要求。三是社區功能不健全。社區居委會管理粗放,難以滿足居民需求。特別是9個村改居社區,沒有進行農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仍沿用農村管理方式。出於經濟利益考慮,有的居將轄區內外來定居人員排除在管理與服務之外,有的居實行分等級管理,後入住人員不能與原村民享受同等的權利和待遇。四是社區管理責權不明確。部分職能部門將本部門工作任務交到社區,但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部分開發商將小區管理交給下屬物業公司,造成社區配套設施和服務監督不到位。實行物業管理的小區,都未成立業主委員會。五是行政化傾向明顯。社區居委會是羣眾性自治組織,但政府部門及街道辦事處仍將社區居委會作為其行政職能延伸到基層的載體。甚至部分社區居委會主任為單位部門正職,除社區工作外,還擔負其他工作。六是社區建設資金來源單一。目前,社區經費全靠政府投入,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三、加強城區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一是成立組織。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城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城區社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為正科級事業單位,領導職數、內設機構、人員編制由縣機構編制部門按照有關規定核定,人員從縣、鎮(街道)黨政機關選派和麪向社會招考。二是制定規劃。結合縣城城市規劃,按照便於服務管理、便於資源整合、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以1000—3000户左右規模為標準,對縣城城區社區規模進行科學調整,組建10個社區居委會,對轄區內非“城中村”居民實施全員管理。三是完善制度。出台《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創新的意見》,着力解決影響社區發展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四是建立機制。把社區建設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督查考核機制,推動社區建設工作有序開展。

(二)健全社區居委會組織體系。在劃定的社區,建立以黨支部為核心的領導機構、以居民代表會議為主的民主決策機構、以社區居委會為主的執行機構。每個社區按照黨支部至少設3職、居委會至少設5職、社區服務站設3-5職的標準配備工作人員。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中選派掛職和麪向社會公開招聘,優先錄用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退伍軍人等人員。同時,建立承接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衞、公共衞生、計劃生育、羣眾文化等委員會,配齊居民小組長、樓院門棟長,積極開展樓院門棟居民自治,形成社區居民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委員會、居民小組、樓院門棟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社區居民委員會組織體系。

(三)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專項整治,已規劃社區辦公用房但未建設或未按規劃建設的,責成建設單位按規定補建或新建;挪用的,要按規定收回,移交街道辦事處用於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未規劃的,要通過新建、改擴建、購買、租借、調劑置換等方式解決。新建住宅小區和舊城改造居民區的建設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發改、國土、房管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確保社區工作用房、服務設施與小區建設、舊城改造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驗收、同步使用。

(四)改革社區管理體制。認真落實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准入制度,凡屬於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職責範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居民委員會;凡依法應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助的事項,應當為社區居民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委託給社區居民委員會辦理的有關服務事項,應當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社區要切實履行好“協助開展”的職責,確保社區管理、自治工作落到實處。健全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物業服務糾紛,維護各方合法權益。社區居民委員會要積極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要主動接受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

(五)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社區困難羣體的基本生活。大力推進社區衞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逐步建立結構佈局合理、基本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網絡。大力推進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深入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衞生“四進社區活動”。按照“以現居住地為主,現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則,大力推進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為流動人口的生活、子女入托、入學和就業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推進社區安全服務,深入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社區防範機制和防控網絡。着力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實現社區居民難有所幫、殘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民有所樂。抓好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全覆蓋。

(六)健全多方投入的共建機制。建議將城市社區辦公經費納入縣、街道兩級財政預算,社區辦公室經費按上級有關標準核撥,由縣、街道財政按比例分擔。社區服務站的服務收入和“費隨事轉”經費全部留作社區工作經費。工作用房、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維修經費及物業管理等費用,由縣、街道負責解決。縣和街道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到社區任職的人員,其薪酬待遇由派出單位按相同層級人員的標準落實;面向社會招聘的工作人員按xx縣最低工資保障標準給予適當補貼或參照縣聘工勤人員的工資標準執行,並按規定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所需資金由縣財政解決。協助社區開展工作的樓院門棟長、網格管理員,其生活補助標準由街道通過考核發放。社區居委會要主動加強與駐社區單位的協作,努力探索建設和整合社區資源的新途徑,使社區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6

一、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狀和成效

我市農村社區建設起步於2019年。2019年被確定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農村居民羣眾需求為導向,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載體,以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機制為重點,陸續出台並實施了一攬子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案。尤其是將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確立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協同、村級組織承辦、社會力量支持、羣眾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有力促進了農村社區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良性互動,初步形成了目標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

第一,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優化村莊佈局。一是着眼羣眾需求。傾聽民意、反映民聲、讓民做主、為民説話,始終把羣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切合地方實際。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以及村莊自然肌理與資源環境條件,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強求一致,不搞大拆大建。三是符合發展方向。堅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美好鄉村建設無縫對接。在執行規劃時,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各項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四百工程”、城鄉社區結對共建、“陽光村務”、創先爭優、“平安家園”等活動載體中設置和融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容、標準和要求。同時,及時完善規劃,體現羣眾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幹部羣眾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積極性。

第二,堅持改革創新,着力打破城鄉壁壘。一方面,全面實施户籍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行一元化户籍登記管理和外來人口居住證制度。全面落實户籍制度改革“1+12”方案,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了城鄉低保、養老、醫療並軌,就業和社保城鄉一體。目前,全市74萬户籍人口已全部登記為“銅陵市居民户口”;辦理流動人口《居住證》3.7萬張。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指導意見、市場配置、抵押融資、保證保險等“1+8”方案的具體內容,在明晰所有權、保障收益權基礎上,完善配套政策,實行常態管理,努力從制度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目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基本完成;農房測繪工作已全部結束,截至目前,累計申請房屋登記76561餘户,受理65451餘户,發證2623餘本。建立了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機構和農村產權抵押融資、保證保險等運作機制,防範小額貸款可能存在的風險。

第三,堅持政策引導,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引導方面,先後出台了《關於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文明和諧幸福社區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攻堅。去年又專門下發了農村社區建設“五五工程”計劃,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農村社區建設日常運行規範化、資產效益最大化、服務組織多元化、村務黨務公開陽光化、服務團隊專業化。在資金投入方面,幾年來,市、縣(區)兩級結合民生工程,投入資金5200多萬元,先後建成133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去年8月份銅陵縣被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示範單位”。同時,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小區進行綜合整治,促進了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有了較大提升。在持續加大“輸血”的同時,不斷增強農村發展的“造血”功能,積極謀劃產業項目。近年來,圍繞農村發展需求,謀劃項目437個,總投資54億元,其中產業項目32個,總投資50億元。

第四,堅持民主公開,切實維護羣眾利益。擴大公開範圍,在廣泛徵求基層意見、進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指導縣區編制《村務公開目錄》,除國家政策法規統一規範的內容外,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內容納入村務公開目錄,保障農民羣眾對村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創新公開形式,探索實踐村務公開“6+4”工作法,統一財務審批和公開程序,做到常規性工作按季公開,固定性工作定期公開,臨時性工作隨時公開,真正讓羣眾參與村務管理全過程。同時,建立公開承諾制度,明確辦事時限和質量,向羣眾公開辦事程序、辦事結果和決策過程。堅持民主管理,對照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要點,統一部署、適時檢查,確保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二、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認識基本到位,但觀念轉變不夠。部門、縣區、鄉村、農民對要不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是較為統一的,但在具體推進中,一些幹部對“什麼是新型農村社區”理解不深,習慣於憑老經驗辦事,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推進,有以“物”代“人”的現象;部分羣眾對“誰來建新型農村社區”有片面認識,存在“等、靠、要”思想,參與積極性不高;少數部門和幹部對“怎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把握不準,特別是對如何與美好鄉村建設相銜接研究不深,忽視鄉土文化,以城市規劃建設的思維建設農村。此外,受客觀條件和經濟條件影響,還有少數基層幹部存在畏難情緒,工作中自我減壓、降低標準。

二是規劃比較齊全,但具體落實不夠。主要原因:一是突出單個農村社區功能而忽視區域及區域間的整合。比如,就單個農村社區的規劃來看,有的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甚至是應有盡有,但從整個區域來看,彼此間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重點不突出,社區間未能形成彼此呼應、相互補位的有效體系。二是少數規劃設計缺乏了論證,未能充分考慮農村羣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脱離了地方產業承載能力和實際財力,客觀上使基層幹部和羣眾在具體落實中產生牴觸情緒。三是由於農村村莊人口少、分佈散,且人口素質與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以中老年居多,這些也增加了規劃落實的難度。

三是措施相對有力,但頂層設計不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城鎮化,意義重大。若干年前,在《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就曾對相關問題有所闡述。就現實而言,一方面,從市級及市級以下層面,各級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工作措施十分有力,比如在推進城鄉保障方面實行同城同待遇、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加速農村土地流轉等措施,都有力促進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仍是以“地域性”、“行業化”的特徵為主,未能實現更大領域和更高層次的銜接。許多工作仍停留在“單兵推進”層面,需要進一步總結探索。

四是合力已經形成,但要素保障不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有兩大經濟要素:一是資金;二是土地。從資金方面來看,一是政府投入相對不足。近兩年全市投入“農林水”的資金達6.8億元,但投入主要集中在農田水利、農技推廣、農資補貼等剛性需求上,投入農村綜合改革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份額較小。二是集體經濟較為薄弱。2019年全市144個行政村,無經營收益的有56個,經營收益在10萬元以下的有53個,經營收益在10萬元以上的只有35個,僅佔25%,難以支撐農村社區建設和管理維護。三是社會自願投入有限。由於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程度不高,資金投入未能實現多元化。從土地方面來看,農村建設用地審批程序多、指標少;少數農户小農意識強,農村土地流轉發展不平衡,局部地區成片流轉難度大,影響人口集聚、資源整合和公共服務的延伸,給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來了困擾。

三、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第一,突出規劃先行,構建城鄉一體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堅持城鄉一體、產城聯動。以縣區規劃、產業規劃和城市整體規劃為依據,做到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與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四規聯動”,確保規劃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統籌性。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渠道,促進農村社區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有效組合和多向流動。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又與未來的區域發展方向高度一致。同時,結合村莊歷史沿革、村民居住習慣,合理確定社區建設規模,科學規劃空間佈局,穩妥有效進行合村並點,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升公共服務效益。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綠化提升、“三線三邊兩小”整治、美好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把農村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重大項目布點、重點產業發展統籌考慮。同時,針對村莊不同特點,採取針對性辦法。比如,對具有較好經濟基礎和對外交通條件,有一定建設規模和基礎設施相對配套,周邊用地能滿足改擴建需求的村莊,進行重點建設,打造亮點;對規模小、人口少或因城鎮建設、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必須整體拆遷的村莊,進行拆遷新建;對配套設施不完善,但需要保留的村莊,進行舊村整治、改造提升;對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古建築、古民居)和自然景觀,需要保護的村莊,進行特色保護。

第二,突出政策引領,建立多元扶持保障的新體系。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增加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拓展農村用地空間。另一方面,採取土地增減掛鈎、相鄰滾動、合村並點、集中連片的方式,充分整合原有建設用地、空閒地和廢棄地,最大限度挖掘農村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整合資金集中投入。一方面,進一步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實行“五個一點”,即:通過市、縣、鄉各級財政安排一點,積極向上爭取一點,整合政府資源籌集一點,共建單位協調幫扶一點,發動社會力量捐助一點,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加強對投入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投入產出比。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繼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率先實現教育基本現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真正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社會保障、醫療、科教文體等方面的權利。

第三,突出產業支撐,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新渠道。一是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以銅陵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加大科技投人,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的的創新模式,不斷加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加快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二是在產業特色上下功夫。按照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針對目前存在的生薑、鳳丹等傳統特色農業產業種植規模小、集聚效應弱、加工企業少、產業帶動力不強、銷售平台單一、市場開拓不夠等特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科學發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檔次,增強品牌效應,努力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三是在規模生產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積極推廣“公司+農户”模式,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企業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及時兑現獎扶政策,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合作經營能力,引導幫助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第四,突出配套建設,增強農村社區服務的新功能。一是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供給平台。一方面,注重硬件的提升,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改善羣眾生產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以完善醫療計生、户籍管理、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等事關羣眾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五室三站兩欄一校一場所”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水平,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户”農村、“紮根”農村。二是拓展農村社區服務供給網絡。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建立起村、鎮、縣(區)一體的社區服務供給網絡。借鑑城市社區的經驗做法,發展壯大各類農村社區非盈利型社會組織,對市場和政府職能進行補充。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工作,協調社保、衞生、公安、民政、文化等有關職能部門根據自身職責搞好相應服務的延伸和覆蓋,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減輕社區事務負擔。三是創新農村社區服務供給模式。一方面,不斷提升政府或社區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層次和覆蓋範圍。比如均衡教育向農村區域的進一步延伸和覆蓋。另一方面,探索政府採取委託、補貼、購買等方式,鼓勵其他社會主體參與公共產品的提供,提高服務效率。可以預見的是,當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公民社會都參與提供公共產品服務之中,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被打破時,從單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管治,轉向平等互動、彼此合作、相互協商的多元關係,農村社區服務質量和水平必然實現新的突破和提升。這也是xx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題中之義。

第五,突出基層民主,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農村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由原黨支部書記或從合村並點的村(居)黨支部中選拔優秀黨員擔任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在此基礎上,對社區黨員重新組合,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產業和行業支部,探索實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合作組織黨支部設置模式。拉長基層黨支部服務產業和行業的鏈條,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另一方面,增強羣眾參與意識和能力。加強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根據新的形勢與任務,創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暢通羣眾利益訴求渠道。建立健全農村社區自治章程、社區黨組織議事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社區居民公約和社區各類專項工作制度,探索開展政府性工作、行政性任務由居民自治組織去完成,從制度上保證社區管理工作有序開展、居民權益得到保障。

第六,突出工作實效,健全各方協調聯動的新機制。

一是加強領導力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重要工作日程,推動領導力量從過去的重城市、輕農村轉變為城鄉一體、統籌推進,切實發揮指導、協調和督導作用,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序推進。

二是加強宣傳引導。總結美好鄉村村企合作共建機制的經驗,廣泛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發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採取捐資捐物、獻智獻力等形式,開展幫扶和互助活動,形成各級各部門乃至全社會各負其責、各盡其能、支持配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是加強督查考核。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對各縣區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目標績效管理考核範圍,切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時加強日常督促檢查,不斷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做法,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紮實開展,走在全省前列。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7

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社會正在經歷空前變革的時期,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並根據本地社區工作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路徑,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以社區和諧推動城市和諧,進而促進全社會和諧,已成為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面臨的迫切的現實問題。

科學決策是確保執政、施政正確的前提和基礎。中共綿陽市委,就社區建設問題,在充分調動民間參與的基礎上,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並借鑑國外政府決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這既反映了其戰略性的前瞻思維,也反映了其對科學和民主決策的充分重視。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綿陽市委的委託,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師生一行6人,在行政與公共事務管理資深專家、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曾狄教授的帶領下,深入綿陽就社區建設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

一、當前綿陽市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中央和省委關於社區建設的有關文件下發後,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政府普遍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社區建設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齊心協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綿陽市有19個街道辦事處396個社區居委會中(其中城區131個,市縣城區和鄉鎮265個),現階段已湧現出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和全省社區建設示範區各1個,全省社區建設模範鎮2個,市級社區建設模範鄉鎮(街道)10個(市級10個,縣級3個),創建示範社區52個。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文明示範社區5個,市級文明社區、先進社區25個,先後有2名社區幹部榮獲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稱號,有2名社區幹部榮獲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個人稱號,有18名社區優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組織部和省民政廳的表彰。

1、社區建設工作制度逐步趨於完善。20xx年以來,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陸續制定了關於《綿陽市城市社區建設五年發展規劃》、《關於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健全和完善社區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等十多項社區建設規章制度,促進了社區建設的規範化和法制化。並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協調和指導全市社區建設工作。

3、社區建設瓶頸現象局部緩解。儘管目前絕大多數社區居委會的辦公設施和居民活動設施嚴重不足、社區工作人員待遇普遍偏低,社區建設經濟瓶頸現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積極爭取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通過採取財政支持、劃撥土地、減免費税、房屋置換、改造或新建等多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區如高新區、經開區、農科區等地所在社區的辦公和服務用房已達到300平方米社區調研報告社區調研報告。大多數社區的年度總開支平均達到3萬元。

4、社區服務和社區活動初具規模。目前雖然綿陽的社區服務網絡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但以區市縣為龍頭、街道為主體、社區為依託、轄區單位和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網絡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12個,社區服務站396個,各類服務網點1900多個,已全部覆蓋區市縣政府駐地。建立社會捐贈站點136個,接收捐贈衣物10萬餘件,接收社會各界贈款560萬元。落實星興計劃項目91人,建設各類老年服務設施780餘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休閒、娛樂、健身場所不足的矛盾。通過提供就業信息、職業介紹、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幫助25000餘名下崗失業和失地無業農民的就業問題。

全市已建社區圖書館和閲覽室213個,建全民健身路徑86條,並通過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擴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娛樂活動範圍。建社區法律服務機構167個,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參與了社區法制宣傳教育和諮詢服務活動。成立了100多支各類老年文藝活動團隊,豐富了社區文化活動。建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0個,社區衞生計生服務站24個,有社區服務工作人員487人,一定程度緩解了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建社區警務室317個,建社區治安巡邏隊392個,落實社區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隊員236人,巡防隊員1900人,羣防羣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區治安綜合治理進展良好。

(二)社區建設的特點

1、社區類別不同。根據調查情況初步分析,綿陽至少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社區:(1)純居民式社區,即遊仙開元中街(屬城市拆遷居民聚集區)、涪城順河社區(屬老城區居民聚集區)和金菊社區(屬工薪階層聚集區);(2)國有企業職工和下崗職工較集中的社區,即東材社區和工區街道辦事處;(3)城鄉結合區,即遊仙六里社區(屬村改居型社區)、高新東段社區(屬農轉非、企業職工和小區居民混居型社區)和經開區板橋社區(屬失地農民安置型社區)。其中,既有建區時間較長,功能發展比較成熟的社區,如遊仙區開元中街、涪城區順河社區等,也有建區時間短,各項工作正處於起步階段的社區,如遊仙東材社區等。此外,各社區所轄面積和人口規模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2、社區實力懸殊。由於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區的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如遊仙六里社區擁有規模較大綜合農貿批發市場和種子批發公司,其可從社區經營的公司中獲取充足的財力支持用於發展社區建設;但多數社區的經費開支嚴重不足,一些社區甚至處於長期負債狀態,如涪城板橋社區的負債累積已過60萬元,社區建設工作難以為繼。

3、社區需求各異。儘管各類城區存在某種共同的需要,但基於社區類型不同,面臨的問題各異,居民的社會需求也不盡一致。辦公和服務設施嚴重匱乏的社區,目前更關注的是基本辦公設施得到切實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區,更關注的是如何深入開展社區服務;居於核心城區的社區,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區服務功能;國企和下崗工人比較集中的社區,更側重於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安置;地處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最需要的是對失地農民提供最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服務以及就業培訓等問題。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社區,政府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穩步推進社區建設。

二、當前綿陽市社區建設面臨的形勢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其他城市一樣,當前綿陽已步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政策決策的深刻變化,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在給綿陽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對該市的社區建設工作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一) 當前綿陽社區建設面臨的機遇

1、宏觀政策的調整,為社區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過度偏重於gdp的增長,而對於地方政府政策創新重視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政府關於向基層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和解決基層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問題的探索與創新。可喜的是,自xx屆四中全會來,中央連續提出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系列新的執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屆六中全會集體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為地方政府構加強社區建設,探索以社區和諧促社會和諧的新路子,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指導和支持。

2、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綿陽社區面臨發展契機。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普遍認為綿陽市社區建設第二個春天即將來臨,並對社區建設工作充滿熱情,這是我們開展此次調查所始料未及的。綿陽市相關部門領導,受市委譚力書記的指示,對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市委政研室根據實際整理的考察報告,受到了譚力書記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社區自治組織的職責、社區管理制度、社區政策性事務辦理條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體的明文規定。市民政局、涪城區、遊仙區等相關部門領導,也普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近年來的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刻反思和認真總結。目前,全市各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幹部對於社區建設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視,必將有利於促進和推動全市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

3、經濟實力壯大,社區建設瓶頸現象有望消除。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綿陽市經濟規模逐漸壯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目前綿陽全市gdp為560億元,財政收入為50億元,並還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長。經濟實力的壯大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對於解決當前綿陽市社區辦公場所和公益設施嚴重不足、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和工作經費緊張的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有利於緩解目前制約綿陽社區建設遭遇經濟瓶頸制約的狀況。

(二)當前綿陽社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1、社區管理舊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從屬於一定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已被打破,不同級別與種類的單位大量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社區調研報告工作報告。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綿陽出現了大量的下崗和失業人員。宜於人居的環境和相對發達的經濟狀況,導致周邊農村地區的居民也紛紛湧入綿陽城區。全市流動人口已近10萬,約佔城市總人口的1/7。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類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主,同上述人羣一樣,均遊離於傳統單位體制之外,對綿陽現有社會秩序構成了極大壓力,對原有的社區管理模式也構成了巨大挑戰。

其次,因地制宜,實行社區工作分類指導。明確事權範圍後,針對不同類型的社區面臨的實際情形,實行分類指導原則。對於財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區,如六里社區,應給予寬鬆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讓其探索社區建設新機制,在物質上無需予其太多支持;對於辦公場所和公益設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區,如東材社區這類企業改制新建社區,應予以必要的物質支持。因不同社區的建立背景、發展水平和人員構成不同,工作重點和服務方式也應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區,文化娛樂、醫療保障是工作重點,發展滯後、外來人口多的社區,如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其工作重點是維護社區治安和穩定,協助解決就業問題;資源缺乏、發展空間有限的老城區,工作重點是在得到相應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發展。

再次,建立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整體聯動的社區工作機制

社區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門的工作,它還需其他部門和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對職能部門派駐街道和社區的幹部,應充分重視社區居民的意見,並將其納入派駐幹部的工作績效考核;對社區管理中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適度引入市場競爭,以適應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應在能力範圍之內儘可能地配合社區工作,社區要在保證這些單位正常工作的基礎上有償或無償使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條款對社區工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約束,如規定開發商在項目建設以前必須按開發規模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在項目完成並且出讓社區辦公場地和活動場所以後再返還。把對社區工作的支持納入各單位的工作職責,將單位所在社區的發展情況作為對單位的績效考核的參考。

掛社區調研報告篇8

為全面瞭解掌握牛孔鄉鑫盛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摸清該社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探索促進該社區發展途徑、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實效。根據局裏面工作安排,今年4月,我對牛孔鄉鑫盛社區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置身於他們的生存環境,查找社區居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原因,並就如何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了一些思考。

發展現狀

鑫盛社區位於牛孔鄉政府駐地正北方,兩地相距600米,距綠春縣城36公里,東接者俄村委會,南鄰平掌街村委會,西連龍洞村委會,北鄰與模東村委會隔河相望,隸屬綠春縣牛孔鄉,成立於20xx年4月,駐地海報980米,平均氣温22.2℃,年降雨量1667毫米,國土面積22.1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1.23畝,轄5個居民小組,624户2522人,其中城鎮568户2186人,農業44户290人;流動人口12户46人,設5個支部(含個私支部1個),有黨員65人(女黨員9人)。轄區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個體工商户主要從事商業活動,經營日用百貨、五金、建材、農資、服裝、副食品、蔬菜、水果、藥品、農副產品等。社區內建有一塊佔地面積25畝,經營面積20畝的牛孔鄉集鎮新區(牛孔河壩)鑫盛集貿市場,內設交易櫃枱1580平方米,商鋪4700平方米。

發展優勢

社區目前的發展優勢是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實現人流、物流、資金的合理佈置,提高輻射和帶動作用,拓展地區發展空間,擴張經濟總量。通過城鎮輻射和帶動作用,一是全方面把社區經濟活躍起來,促進運輸業、飲食業、娛樂業和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廣泛吸納周邊鄉鎮的農副產品,促進品種質量、品種數量、品種種類,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三是開發一個輻射全鄉及周邊鄉鎮的生產、生活用品交易批發市場,加快資金週轉。通過中心集貿市場建設,能夠引導農民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從而激發和提高他們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開闊他們的眼界,逐步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培養出一批農村能人,並以他們的示範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劣勢

由於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鑫盛社區經濟發展仍然較為落後。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交通、電力、水力等建設緩慢,教育、衞生事業落後較大。二是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農業生產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先進的生產技術難以得到推廣、實施,優良農作物品種無法大範圍耕種,農業資源的優化受到制約。三是農民收入結構單一,貧困人口比重偏大。受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勞動技能不強及耕地不足等侷限,導致收入來源單一,農業發展受限,貧困人口比重大。四是羣眾文化素質偏低,等、靠、要思想嚴重。由於文化教育事業落後,羣眾思想保守,傳統意識根深蒂固,整體素質偏低,自我發展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五是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村黨員幹部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能力不強,不能積極引導和帶領羣眾脱貧致富;村級組織沒有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沒有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發展建議

統籌規劃,明確思路。根據鑫盛社區發展現狀、資源條件等,認真分析項目經濟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可行性,量體裁衣,重點解決居民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收電視難、學科技難、聽廣播難、村容村貌差、致富產業培植難等民生問題和增強發展後勁,適度把握好投資規模和建設規模,合理確定建設內容和項目佈局,深入分析項目效益,制定鑫盛社區脱貧發展實施方案。

夯實基礎,提高素質。一是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社區班子建設。採取從牛孔鄉選派得力幹部掛鈎指導、選聘大學生村官和從外出務工經商的能人中選任社區幹部等辦法,充實加強社區班子,為鑫盛社區的脱貧致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二是挖掘潛力,廣闢社區集體經濟增收渠道。要切實加強社區資產、資源、資金的管理,並努力盤活存量資產資源,增加集體收入。三是大力開展針對貧困居民的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各有關部門要關注、傾斜貧困居民小組,加大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居民整體素質,促進居民轉移增收和提高種養水平增收。

整合資源,多渠道籌措扶持資金。在項目實施中,在試點項目專項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充分整合整村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飲水安全等其它資金項目,通過項目整合,真正起到 四兩撥千斤 的拉動作用。同時,堅持黨政機關掛鈎幫扶制度和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制度,對特困户進行重點幫扶。

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居民作為經濟發展的決策主體、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和監督主體,認真落實居民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參與權,掀起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事業自己創的熱潮,鼓勵社區致富能人、外出務工人員及業主到鑫盛社區投資興業,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植和公共公益事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