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雞產業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44K

雞產業調查報告多篇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1

礦泉水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應當予以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礦泉水為人民羣眾提供集“天然”、“營養”、“衞生”於一身的飲用水,其質量關乎百姓生活乃至身體健康,必須給予充分重視。本文試圖以**省**市為例,分析探討礦泉水質量創優的根本途徑,以期正確引導礦泉水行業健康發展,促進礦泉水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市位於**省南部,地理位置處於北緯22°33′—25°12′、東經116°54 ′—118 °90′,轄薌城、龍文兩區,龍海一市,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八縣,以及**經濟開發區和常山經濟開發區。全市人口468萬人、生產總值702.02億元。**市地理交通條件優越。轄區地勢由北西向東南傾斜,地貌依次為中低山、丘陵台地和衝海積平原,有**省最大的盆地~**盆地。水系發育,主要河流有九龍江、漳江、東溪和鹿溪;交通便捷,324、319國道和廈(門)漳(州)、漳(州)詔(安)、漳(州)龍(巖)高速公路及鷹(潭)廈(門)鐵路穿境而過,**港可直通東南亞國家,形成鐵路、公路、水路立體交通網絡。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温暖多雨。區內地層主要有奧陶—志留系、泥盆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和第四系,廣泛出露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侵入巖。區域構造處於政和—大埔深斷裂帶的西南端,南部屬閩西南拗陷帶,北東向、北西向和東西向三組斷裂組成本區的主要構造格架。

**市礦泉水資源十分豐富,已經鑑定40處,除東山縣外,其他七縣一市兩區普遍分佈,類型以偏硅酸為主,個別含鋅和鍶,累計探明可採儲量2834.77立方米/日。二十世紀80年代末,**開始勘查和開發利用礦泉水。90年代是**礦泉水行業發展壯大時期,在此期間全市礦泉水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經優勝劣汰後又從多到少的大起大落過程。以1990年、1995年和xx年三年為例,礦泉水企業數分別為5家、18家和15家,年採水量分別為1.099、3.443和1.862萬噸,年工業產值分別為864、1137.27和1356.57萬元。本世紀初,**礦泉水行業經重新洗牌而出現了新的格局。度,全市共有礦泉水生產企業12家,直接從業生產人數292人,年採礦泉水3.89萬噸,年工業產值2258.74萬元,主要產品有**紫山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紫山礦泉水、龍海虎甲山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的龍谷礦泉水、**市長力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的長力礦泉水、**省平和三平礦泉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三平聖水、**市金文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文礦泉水、**省閩南地質大隊勞動服務公司生產的靈芝山礦泉水、**閩寶礦泉水飲料廠生產的閩寶礦泉水等。

**礦泉水行業的發展變化過程,歷經曲折坎坷,飽含經驗教訓,其中有一條最值得回顧反思——科學開發利用是礦泉水質量創優的根本途徑。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2

新建區地處贛江之濱、鄱湖之南,是人文薈萃的“千年古邑”,享譽鄱湖的“魚米之鄉”,區域面積2193平方公里,整個地貌是“四水三山兩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新時代的大美新建,依託鄱陽湖生態旅遊經濟圈的區位優勢,以建設“文化大區、旅遊強區”為目標,精心擦亮“五色”旅遊品牌,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幫助下,新建區堅持走文化旅遊與生態相結合的都市休閒之路,明確了“旅遊強區、旅遊興區”的發展定位,全面唱響紅色教育遊、綠色山水遊、古色人文遊、金色觀光遊、特色體驗遊的“五色”旅遊品牌。依託雄厚的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新建區的文化旅遊產業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約我區文化旅遊大發展的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整體情況

(一)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新建區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豐富,是公認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遊資源大區。全區擁有世界級文化遺產潛質的旅遊景區1處(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級重要濕地1處(南磯濕地),國家a級景區8個(其中4a景區1家、3a景區6家,2a景區1家),市級以上鄉村旅遊點23家。擁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色經典“小平小道”,遊客探祕、休閒、觀鳥、攝影、科考的絕佳寶地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南磯濕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山萬壽宮廟會”,“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汪山土庫,號稱南方“小長城”的溪霞怪石嶺生態公園,有“鷺鳥王國”美譽的象山森林公園,擁有大漠雄渾和江南水鄉細膩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筆的規劃建設當中並致力於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等。

(二)區位優勢明顯

一方面,新建區在“撤縣設區”之前是全省距省會城市最近的縣,區位優勢、全省獨有、全國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區到新建各景點,基本都在20—50分鐘車程以內,是市民週末出遊的首選之地,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旅行的樂趣。另一方面,新建區交通“大動脈貫通、毛細血管暢通”,境內“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完備,南昌西站、昌北機場直通新建區。完善、便利的交通體系,為我區吸引內外遊客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遊增長快速

近年來,新建區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新建區旅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項目、土地、資金、人才、環境等方面對推動旅遊業大繁榮、大發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區全區接待旅遊人次超過1400萬人次,同比增長45.2%,旅遊綜合收入75.8億元,同比增長45.3%。預計20xx年全區旅遊綜合接待總人數達2000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突破100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備,但旅遊服務設施相對薄弱。近年來,我區社會經濟發展迅猛,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向二、三產業積聚),城鎮及大部分村落基礎設施日趨完備,2017年人均gdp已達9753美元,按照國際上的一般規律,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旅遊需求就會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新建區旅遊服務設施比較薄弱,客房、餐館檔次不高(全區擁有星級飯店僅1家,五星級飯店0家),娛樂項目單一,城區和主要城鎮及景區缺少針對旅遊者需求的遊客集散中心、旅遊酒店等,滿足不了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

2、旅遊管理體制分散,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協調機制。一方面,我區既有區文廣旅新局,又有區旅投公司,一些區直單位也參與文旅項目,各自為政、各打算盤,沒有擰成一股繩,難以形成集合效應。區文廣旅新局管行業,日常工作就是忙於落實全區所有的涉旅工作和應付各種各樣的上級檢查,根本無暇顧及旅遊行業發展大計;區旅投公司管全區的旅遊項目投資,而且其項目運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資+社會化服務外包形式,行業的管理責任不用擔,平常的工作動態和投資數據沒有及時有效溝通。其他區直單位的如一些田園綜合體和文化特色小鎮等項目,在建設的過程中只是請我局做做觀察員,有甚者根本就不諮詢文化和旅遊部門意見,等要申報景區景點時才來找專業部門。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區地跨數個行政區域,雖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遊開發公司,但受職能限制,協調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屬於市旅遊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屬於市文廣局(小平小道),有些屬於水務部門(夢山水庫)。這種管理經營體制上的不順,使得市場化經營程度深淺不一,造成各景區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行其是,競相開發。這種做法導致規劃難落實、形象難塑造、宣傳難統一、管理難到位。

3、旅遊發展戰略高大上,但有計劃實施少,部分項目投資大,但是實際效益不如人意。近幾年來,省、市相繼提出了旅遊強省、旅遊強市的發展戰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把旅遊業作為“一核兩重”產業發展佈局中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發展重點,明確提出了“江西風景獨好,五彩新建來領跑”的發展定位,全面唱響紅色教育遊、綠色山水遊、古色人文遊、金色觀光遊、特色體驗遊的“五色”旅遊品牌。變山水資源亮點為產業發展熱點,變旅遊資源大區為旅遊產業強區,使新建區成為南昌旅遊的目的地、江西旅遊的集散地,使旅遊業成為該區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全面構建大旅遊、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的生動格局。

雖然我區積極挖掘文化旅遊資源,陸續投資改造或建設了一批旅遊項目:如投資近5億元對“小平小道”紅色經典景區進行改擴建,投資1億多元對汪山土庫進行修復,投資6000多萬元對南磯進行了提升改造,投資300萬元編制了南磯濕地景區總體規劃,以及投資4億元的西山特色小鎮旅遊度假區項目建設等。但是,許多建成運營的景區景點,也往往存在着投資大,建設週期過長,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4、旅遊發展模式單一,缺乏進一步開發和創新的能力。目前,我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多依賴政府投資,缺乏多元化投資渠道,致使經營體制不活,難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旅遊發展,激活旅遊資源效益。各旅遊景區受限於自身資金、渠道和建設能力的限制,在開發和經營的過程中缺乏發掘潛力和創新產品的動力和意識。景區缺乏專業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在景區中普遍存在。比較典型的有汪山土庫、夢山風景區等。

5、整體營銷力度不夠,系統性較差。好的產品只有通過積極營銷才能佔有市場。雖然我區積極通過旅遊文化節、新聞媒體宣傳、推介會、旅遊中介等渠道開展官方的推廣營銷,但是大部分景區並沒有主動開展營銷活動,未形成系統的營銷模式。雖然我區文化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由原來的1000萬增加到現在的3000萬,但其中用於旅遊宣傳的資金僅有100萬,這使得我區的營銷力度嚴重不足。營銷不繫統、力度不夠使得中遠距離遊客對新建的旅遊資源知之甚少,嚴重影響了新建旅遊業的發展。

6、旅遊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從全區的旅遊隊伍素質來看,特別是專業管理、策劃、營銷和導遊等人才極度缺乏,業務水平較低,旅遊人才隊伍亟待引進、培訓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區旅遊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我們可以看到,新建區雖然擁有很多優勢和機遇,但同時面臨諸多不利因素。面對當前旅遊發展的形勢,如何創新發展模式,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是擺在新建區全區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從孤立的景區景點跳出來,以線路為紐帶,形成涵蓋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的綜合服務產品,重點從規劃、機制、品牌、基礎設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大發展,基礎設施是重要一環。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建設。同時,推動通往主要旅遊區、旅遊度假區、旅遊集散地、鄉村旅遊地的交通體系建設,提高旅遊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加強旅遊食宿設施建設。針對高標準旅遊飯店緊缺的狀況,應加快星級賓館的建設,引進國際旅遊連鎖酒店品牌。針對自助遊、度假休閒遊的特點,加強旅遊景區的配套建設,推進以旅遊諮詢中心、旅遊廁所、旅遊標識、旅遊環境整治為主的旅遊公益設施建設,增強旅遊功能;推進旅遊購物街建設,集中展銷地方特色旅遊商品;創辦旅遊文化娛樂公司、旅遊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藝節目,發展晚間娛樂項目。

2、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做大做強旅遊產業。加強區文化旅遊局與區旅投公司的溝通,明確責任分工,始終保持既分工、又協作的良好關係。加強區文廣旅遊局與其他區直單位的工作配合,特別是在一些大型田園綜合體、文化特色小鎮的項目建設上,積極參與文化旅遊規劃指導,整合各方力量,不斷提升項目品質,積極做大做強旅遊產業規模。加強區文化旅遊局與各鄉鎮的業務配合,積極參與當地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推廣我區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合理規劃佈局,積極培育旅遊產業增長極。一是要請專業團隊編制《新建區全域旅遊規劃》,在產品體系上實現主題化,除滿足“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養、學、閒、情、奇”旅遊要素中有所側重;在項目開發上,應實現由點到區的轉型,把產業布開,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的方向邁進,讓旅遊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編制《新建區道路交通規劃》,通過加強“快進慢遊”的旅遊交通網絡建設,更加方便遊客出行,更加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二是單個景區規劃的提檔升級,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佈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真正把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和產品優勢,推進旅遊景區提檔升級。

4、創新管理機制,優化配置旅遊資源。要創新旅遊管理體制和運營體制:一是發揮旅遊投資公司作用,改變政府包、政府投、政府辦的做法,實現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引導調控,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整合資源,收購、併購投資乏力、後勁不足、產品不活的旅遊企業,積極主動走出去招商推介,引來大旅遊財團進駐或是探索一條採取同知名旅遊企業合作或委託管理的路徑,徹底激發旅遊新活力。三是全域旅遊需要多部門的綜合監管、齊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條精品旅遊線路的.旅遊資源,走產業集團化、經營規模化、管理專業化的發展路子,引導景區景點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經營。

5、創新“旅遊+”理念,培育旅遊新業態。如推進旅遊+農業,以溪霞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為契機,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我區“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以一產(即農業)帶動三產(旅遊業),三產旅遊反哺一產農業的良性互動。推進旅遊+文化,深度挖掘景區文化內涵,賦予旅遊景區景點於文化的靈魂,形成旅遊產品,讓遊客進行浸入式體驗,如汪山土庫,基於自身深厚的人文內涵,舉辦踏春學家風旅遊文化活動,積極開拓鄉村民俗文化旅遊市場,便是很好的例子。推進旅遊+交通,以編制《新建區道路交通規劃》、第三屆環鄱陽湖國際騎遊大賽為契機,促進旅遊風景道建設,加強旅遊與交通的雙贏合作等。推進旅遊+民宿,結合各鄉鎮特色旅遊,讓古村落重新煥發文化的活力,留得住鄉愁,大力發展我區民宿業,積極為農民創收增收。如溪霞鎮忘憂村民宿遊,讓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放鬆心情,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如象山鎮的“荷花節”,不僅讓人可以賞花遊船,還可以採摘捕魚、吃農家飯,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推進旅遊+黨建,積極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不斷拓展景區景點內涵,使遊客在遊玩中自覺提高愛黨護黨的思想認識,增加農民收入,如溪霞鎮店前村的鄉村遊+黨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體宣傳,打造新建區旅遊品牌。酒香也要會吆喝,着力加強宣傳,做好輿論引導,樹立新建旅遊新形象,這就要求我們主動策劃,借力外腦,立足全區旅遊資源,主動策劃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依託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如組織全區重點旅遊景點赴外省、市進行專題推介,同時在高鐵、地鐵、機場等地投放我區旅遊宣傳廣告,進一步樹立五彩新建旅遊新形象。要邀請旅遊市場營銷專家實地考察旅遊線路,策劃新建區旅遊整體形象,把沿線主要旅遊景區景點作為一個整體來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大手筆宣傳和推廣。加強對主要客源地的宣傳推廣,邀請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聞記者來考察,引導他們宣傳新建區。創新宣傳促銷形式,在主要客源地舉辦新建區旅遊交易會,與主要客源地的媒體互換節目和廣告,形成旅遊宣傳聯動機制,有效拓展新建區旅遊宣傳推廣的覆蓋面。

7、加大培養力度,建設高素質旅遊人才隊伍。一方面,加大對旅遊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培訓教育,不斷提高其政策法規水平和專業管理素質,始終保持以時俱進;一方面對現有的旅遊從業人員通過委託培訓或者去發達地區學習的方式,加強他們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社會招聘、跨行業引進等方式,吸引、激勵更多優秀人才立志旅遊工作,儘快構建一批懂經營、會管理、視野開闊的旅遊管理人才隊伍。

今後,新建區將進一步挖掘資源,依託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豐富的山水資源優勢、深厚的歷史人文優勢,緊緊圍繞“文化大區、旅遊強區”的目標,致力變山水資源亮點為產業發展熱點,變旅遊資源大區為旅遊產業強區,使新建區成為南昌旅遊的目的地、江西旅遊的集散地,使旅遊業成為該區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全面構建大旅遊、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的生動格局。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3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明顯。近幾年,我市信息產業發展獲得了明顯進步,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但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近期,我們深進信息產業有關部分、企業,瞭解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分析了存在的題目,提出了加快信息產業發展的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報告以下:

一、全市信息產業發展歷史

聊城市電子產業始於1968年。1973年,全市有電子企業35家、產品20種。19741977年,電子產品市場競爭劇烈,盲目上馬的企業因產品無銷路而漸次被淘汰,電子企業減少到13家。

1978年開始,電子產業在調劑、改革、整頓、進步方針的指導下得到了較快發展,至1985年,產品有5大類39個品種,年產值150萬元;至1996年,產品有45種,共完成產業總產值1676萬元,實現利税217萬元。1998年至xx年,陽谷電纜團體的光纖拉絲、通訊電纜、通訊光纜項目,高唐藍山團體的液晶顯示器、電極板項目,高唐天海電裝項目、冠洲團體的稀士釹鐵硼等一批電子信息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標誌着聊城市電子信息產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xx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完成產業總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62.2%。

十五期間,信息產業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利用。xx年,全市信息產品製造業資產總額5億元,實現銷售收進4億元,通訊服務業實現業務收進13億元,信息產業總收進完成16億元。信息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市有範圍較大的科技市場3家,從事計算機系統集成服務企業200餘家,從業職員達4100餘人。xx年計算機服務業實現銷售額超過1億元。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光纖為主,數字集羣、衞星和微波通訊為輔,集程控化、數字化交換為一體的高速通訊網絡。信息技術與各產業有效融會,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利用,增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極大地帶動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近兩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產業得到了更快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基礎性作用日趨強化;信息化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大進步。

(一)信息產業延續快速發展

xx年以來,全市信息產業發展迅猛,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範圍不斷擴大,技術含量明顯提升。截止到xx年底,全市信息產業範圍以上企業共有46家,比xx年底增加8家。xx年全市實現主營業務收進58.1億元,同比增長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產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進40.87億元,同比增長40.1%。其中通訊業11.9億元,同比增長33%;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27.9億元,同比增長43%;計算機服務業7900萬元,同比增長32%;軟件業2800萬元,同比增長12%。隨着光纖預製棒、光纖拉絲、汽車行駛記錄儀等一批重點項目的開工建成,產業鏈進一步拉長,產業範圍迅速膨脹,全市信息產業顯現出良性發展勢頭,實現了***良好開局。

(二)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訊光纜2100千米,線路總長度達27452千米,城域網覆蓋了全市所有城鄉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纜;全市固定電話(含小通達)總用户達145.2萬;移動電話總用户達225萬;城鄉有線電視用户達40萬,進户率達35%;村村通有線電視和家家通電話工程正在緊張實施;互聯網出口總帶寬超過5g,互聯網註冊用户達20萬,比往年同期均有較大增長。

(三)電子政務建設獲得新進展

一是聊城政務網服務水平明顯進步。八個縣(市、區)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和盡大部份市直部分建立了門户網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顯進步。二是實現了全市政府系統電子公文傳輸。今年7月1日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啟動以來,實現了公文及時發送,縮短了公文運轉週期,進步了公文運行效力;規範了政府工作行為,有效地避免了丟文、漏文現象,也有效地避免了越級行文、逆行文,使文件處理日趨規範;下降了行政本錢,實現了全市政府系統無紙化辦公,預計當年可勤儉行政本錢300多萬元。三是網站信息發佈再上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務網共發佈各類圖文信息5000多條,實現了xx市人大政協兩會文字、圖片、視頻直播,五一文化旅遊節圖文直播,聊城市雙擁共建合唱匯演圖片、視頻直播,在第二屆中國特點評比活動中榮獲特點與創新提名獎。四是網上招商效果良好。xx年6月組織展開了網上招商活動,據統計,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過網上洽商,全市共落實項目202個,實際到位資金33.45億元人民幣。

(四)信息技術擴大利用不斷深進

範圍以上企業信息化改造進展順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範圍以上傳統企業80%以上經過不同程度信息化改造,投進信息化改造資金超過了9億元,主要用於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投進產出比均勻在1∶5以上。通過信息化改造,下降了生產本錢、進步了生產效力,增強了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濟社會效益明顯,企業實施信息化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

農業和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穩步健康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截止目前,已建設涉農信息服務站70餘個,購置終端計算機近千台,投進資金近xx萬元。今年上半年網通公司投資600餘萬元,為全市300餘家中小企業建立了網站或網頁。網通公司累計投資已達1600萬元,主要提供包括網站或網頁製作、企業內部局域網搭建、監控裝備安裝等服務,已惠及中小企業700多家。

服務業信息技術利用後發上風明顯。信息技術現已普及到旅遊、銷售、住宿、金融、保險、物流、房地產等行業,為業者帶來諸如市場信息、資源整合、數據分析、財務管理、庫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諸多便利。其中昌潤大酒店的信息化利用項目樓宇自動控制系統,取得了省內專家的一致好評,被信息產業廳立項並予以資金支持,現已施工終了並投進使用。

(五)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穩步推動

在政府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信息化利用系統已覆蓋全市財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個領域,12個行業的金字工程全面啟動;完成空間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間地理信息資源數據庫初步建立;各行業銀行的金融網絡實現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和不同區域的資金結算,電子化網點覆蓋率達90%以上;電力系統已建設了供電公司營銷mis(管理信息系統)。進展順利,市財政每一年投進600萬元用於項目建設,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報警三台合一,大大進步了多警種快速反應、協同作戰的能力。

(六)信息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加強了信息化項目建設的兼顧調和力度;二是加強了政策規章體系建設;二是加強了信息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對全市信息化培訓機構進行了評審、登記和備案;四是加強了對互聯網的管理,及時有效地監控了影響我市穩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當前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題目和對策措施

當前,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的整體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題目,一是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同享乏力。全市在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上,存在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等弊端,與集約、高效的信息化間隔較大。二是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競爭力有待進一步進步。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引進再創新及體制創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應進一步加大力度。四是縣(市、區)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信息化發展不平衡。五是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需要進一步完善。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4

為全面瞭解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8月14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xx縣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但由於投入不足,豐富的旅遊資源尚未得到切實開發利用,旅遊效益不明顯。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的發展,制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xx縣文化旅遊業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開了全縣文化旅遊工作會議,為文化旅遊業健康發展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投資近3億元開發建設陶樂影視基地、翰泉海、黃河天河灣、廟廟湖以及防沙治沙博覽園等生態項目工程。投資2200萬元實施鐘鼓樓落架維修、玉皇閣解圍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對旅遊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目前,我縣擁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接待設施,旅遊社及分社4家,a級景區2個,農家樂23家,能一次性可容納300人以上就餐的'賓館飯店10家,一次性可容納接待100人以上住宿的賓館5家,已具備星級標準的賓館一家。據統計,2011年全縣文化旅遊產業收入2.81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旅遊業起步較早,但旅遊產業發展緩慢,截止目前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表現為:

1、總體規劃滯後。目前,全縣仍沒有編制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定位不清晰,導致在發展思路、發展重點等脱離實際,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開發項目重複單一。一些景區景點規劃缺乏明顯個性,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影響了深度開發。同時各景區的開發、營銷策劃以及與市場接軌等專項規劃還沒有形成。

2、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我縣的旅遊業涉及的吃、住、行、遊、購、娛的六要素基本具備,但水平十分低下,服務不到位,達不到旅遊發展的要求。縣城配套服務設施和服務功能不完善。在城市標識系統、衞生環境等方面與優秀旅遊城市標準存在差距,同時在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場所等方面的建設也遠遠不足,無法滿足遊客所需。景區基礎設施較差,缺乏上檔次的賓館、飯店、旅遊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等。同時旅遊商品開發程度低,幾乎沒有成熟的旅遊商品。更沒有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商貿街區。

3、專業人才短缺。一是在文化隊伍建設上,我縣專業文化隊伍人才年齡結構老化,無論知識結構還是專業技能等均已無法滿足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需要。由於編制原因,一些具有較高專業技術和文化知識的文藝人才不能充實到文化行業中,文化藝術人才存在着後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象。多數鄉鎮只重視文化站的崗位設置,不重視站乾的素質培訓,文化站幹部組織經常性活動的能力有限,不能帶動基層文化的開展,多數鄉鎮文化站幹部只以鄉鎮中心工作為重,不主動思考和謀劃文化建設工作。二是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低,只是簡單的組團外出旅遊,而沒有組織外地人來xx旅遊的思維意識,旅遊理念落後。

4、文化旅遊產業鏈條發展不均衡。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吃、住、行、遊、購、娛”六大產業要素的發展極不均衡,產業鏈尚未形成規模。一是作為旅遊產品包裝銷售重要環節的旅行社全縣僅有4家,從業專職導遊少,經營效益差,管理質量不高,根本不適應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二是旅遊賓館酒店總量不足,星級賓館酒店少,整體檔次不高、服務質量有待提升。三是旅遊特色商品生產企業幾乎沒有,談不上規模、檔次,更缺乏相對集中的旅遊產品銷售場所。四是文化旅遊娛樂主要以休閒茶藝、ktv、茶樓、酒吧等為主,不能滿足旅遊娛樂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5、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滯後。我縣的文化設施主要建設在縣城西區,這裏的廣場、校園、文化會展中心、體育健身中心等可圈可點。但縣城老城區地窄人稠,僅有的文化館,無論從面積還是基礎設施,均不能達標,勉強達到三級館,而且在產權上還與教體局、房產管理所等存在爭議,直接影響文化先進縣的評審。

三、幾點建議

1、科學指導,完善規劃。要高度認識“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就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品,旅遊市場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廣闊平台。要從建設重點產業的.角度,進一步完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重點景區、景點的詳細規劃。全縣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要與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相銜接,真正使規劃符合xx的文化內涵,符合市場經濟下的產業發展需求,體現科學化、生態化、市場化、產業化。

2、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一方面要切實加大財政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對文化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改善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形成覆蓋全縣的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滿足人民羣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對文化旅遊產業要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要根據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對外招商引資,根據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增加文化旅遊產業專項經費,用於規劃編制、項目包裝、宣傳促銷等。

3、多措並舉、凝聚人才。針對我縣文化旅遊人才少,

業務底子薄的實際,要從旅遊業策劃、經營管理、宣傳促銷、服務體系等方面多措並舉,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推動全縣文化旅遊業發展。一是增加文化旅遊專業人員編制,通過招聘、兼職簽約、成立專家服務團等辦法解決好目前旅遊人才緊缺的問題。同時要從嚴控制非專業人員佔用編制。二是通過定向委培、公開招聘等辦法解決好旅遊專業人才不足問題。三是通過自辦聯辦和在崗培訓等形式,緊缺培訓解決好適用人才短缺問題。

4、立足項目,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要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羣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切實做好文化旅遊產業重點項目的篩選、論證、儲備和規劃包裝,可通過成立國有獨資文化旅遊企業的形式,深入整合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盤活各文化單位和旅遊景點的土地、品牌等潛在優勢資源,做大、做活、做優、做強存量部分,以此強化招商、落實招商責任。二是堅持“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 的運行模式,鼓勵支持和引導旅遊企業或個人採取承包、租賃、有償轉讓使用權、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通過聯合、控股、兼併等辦法吸引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旅遊企業參與旅遊項目建設。

5、加大宣傳,營造發展氛圍。一是要確保足額的宣傳經費,建立和健全長久、高效、新穎、密集的宣傳機制,把全縣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二是要立足縣情,深入挖掘我縣的文化底藴,注重文化旅遊項目和產品的包裝,打造文化藝術精品,逐步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如xx民間故事集、古文化景觀、刺繡、布藝、農民剪紙、農民畫、宣傳畫冊、景點專題宣傳片等物化宣傳工作。三是充分發揮節會的宣傳促銷作用。加大對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節慶等文化的開發、利用,突出文化旅遊項目的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不斷創造新的熱點和亮點,聚集人氣。

6、加大文化旅遊產業鏈扶持力度,促進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圍繞打造生態旅遊特色縣目標,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建設,推進全縣旅遊資源資本化。二是圍繞旅遊“六要素”,充實項目,出台更加優惠的產業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加大對旅遊產業的資金投入和開發力度,大力發展星級酒店和旅遊產品加工企業,提升旅店服務水平,提高旅遊特色產品質量。三是要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打造一台能夠展示xx文化、綠色生態的有檔次、有品位的文藝演出。四是要充分利用沙湖、黃沙遊古渡的金字招牌,着力打造xx二日遊閉合線路,吸引沙湖客到xx旅遊。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5

近年來,桃江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搶抓國家旅遊產業發展機遇,用全域旅遊發展新理念,引領交通、園區、城鎮、產業建設和改善民生新發展,打造全景桃江新名片,積極探索加快縣域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新模式。

一、資源稟賦與優勢

桃江,地處湘中偏北、洞庭尾閭,因境內桃花江得名。總面積2068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人口89萬,素有“美人窩”、“屈原第二故鄉”、“楠竹之鄉”和“茶葉之鄉”等美譽。桃江交通便捷。距省會長沙僅1小時車程,洛湛、石長兩條鐵路穿境而過,二廣、益馬、益婁衡、益陽南線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輻射八方。

桃江景色宜人。有桃花江竹海、羅溪瀑布、桃花湖、浮邱山、鳳凰山、羞女峯等風景名勝20多處,境內有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羞女湖國家濕地公園和腰子侖春秋古越墓羣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桃花江核電站目前為我國內陸第一核電站,將其打造成我省工業旅遊景點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核電站建設將帶動新一輪工業旅遊熱潮,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將助推我縣經濟快速增長,可大幅度提高我縣財政收入。反之,財政加大對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的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我縣就業崗位,提高人均收入,促進人均消費。我縣將努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示範性的以核電為主題的生態旅遊景區,力促我縣全域旅遊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與特色

目前,全縣共有休閒農莊和鄉村旅遊景區(點)400個,擁有牀位7168個,國際品牌連鎖酒店1家,旅遊星級賓館6家,五星級休閒農莊3家,湖南省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家,有國內旅行社3家,旅行社門市部4家,旅遊商品生產廠點10多家,休閒旅遊接待人數達300萬人次,休閒旅遊接待收入約8億元,旅遊從業人員11000餘人,休閒旅遊發展成為我縣一道獨特的風景,鄉村旅遊業促進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一是政府強力推動。縣委、縣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關於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推進一批重點項目促進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投入近500萬元,完成了《桃江縣旅遊發展規劃》、《桃江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總體規劃》、《桃花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桃花江竹海風景區規劃》、《黃金塘景區總體規劃及項目策劃》和美人文化主題公園、鳳凰山景區等一系列旅遊策劃,20xx年起縣旅遊產業引導資金提高到200萬元/年。

二是加大市場投入。一是加強星級酒店建設。全縣共有星級酒店6家,其中三星級酒店1家,大漢華美達美人窩文化主題酒店為全益陽市第一家國際品牌旅遊飯店;二是加大休閒農莊投入力度。為進一步提升休閒旅遊服務質量,切實加大了對休閒農莊的規範和改造,投入資金5000萬元,改造了10家休閒農莊和10家示範性竹鄉農家樂建設,其中新桃緣生態農莊和漁鄉源生態農莊為湖南省五星級休閒農莊,休閒旅遊品牌佔據了全省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地位。三是加快項目建設。

桃花江竹海景區投入資金近億元,完成了核心景區建設和基礎配套設施等項目建設,已對外開放;浮邱山景區完成了景區道路提質升級,啟動了遊客服務中心和生態停車場建設,完善了浮邱寺部分設施建設,啟動了浮邱寺修繕改造計劃;羅溪瀑布旅遊區完成了遊步道、河道清理、停車場修整、30個垃圾箱等設施建設,啟動了觀瀑台建設工作;桃花湖景區完成了景區環湖公路建設;桃益公路生態景觀工程完成竹文化生態景觀帶、生態文化走廊等建設,成為具有桃江特色的綠色景觀帶。

從目前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要做實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的品牌,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夠成熟、配套措施不夠健全、宣傳營銷缺乏整體形象、文化內涵不夠豐富和旅遊要素不夠健全等問題,急需在以後工作中加以解決。

三、發展思路與舉措

按照全域融合、文化引領、創新驅動、市場導向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鄉村文化旅遊建設,把桃江休閒旅遊產業培育成為轉型升級的優勢產業、生態文明的先導產業、惠民富民的民生產業。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6

縣委、政府: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依據,產業化辦公室對全縣第一季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及其它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以進一步探索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 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根據全縣23個鄉(鎮)摸底調查,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呈上升趨勢,已實現總產值4711.15萬元。其中:

1、種植業產業化情況:

(1)優質茶園建設:完成2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已通過驗收,目前正在設計今年1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

(2)栽桑養蠶:完成了5000畝老桑園管護工作、1160畝新桑園的嫁接工作,已備齊了1500張養殖春蠶所需的物質和蠶種。

(3)訂單農業:全縣訂單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全縣已實施訂單種植面積6800畝。主要訂單品種有食用玉米、魔芋、芋頭、辣椒等,涉及全縣5個鄉9個村866户農户。

(4)無公害產品:①山藥:全縣已完成800餘畝山藥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場鄉。②茶葉:全縣已完成15000畝茶葉的春季管護,並採春茶15000公斤,產值約60萬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畝西瓜的種植技術培訓和生產資料及種子的準備工作。④油菜:全縣45000畝油菜長勢良好,防病治蟲工作已落實完畢。

2、畜牧業產業情況:

(1)畜牧業龍頭企業1---3月份情況:

①二郎山牧業:發展養羊聯產户25户,每户5只;羊場產純種波爾羊102只,產值102萬元。②四川隆生(天全)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展二郎山山地雞1.5萬隻;發展養雞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飼養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業:已向全縣農户簽定養羊1000只的合同,現已發放170只。

(2)養豬情況:①全縣豬存欄77829頭,銷售33091頭,產值3102.3萬元。②仁義鄉成立了生豬專業合作社,始陽鎮成立了養豬協會,運作都比較規範、正常。全縣新發展養豬大户100户,有效帶動全縣養豬業發展。

(3)養羊情況:全縣羊存欄116437只,銷售34717只,產值79.85萬元。

(4)禽類:全縣禽類存欄75.4萬餘隻,出欄30萬隻,產值860萬元;禽蛋產量280噸,產值240萬元。

(5)新發展人工種草面積5000畝,使全縣人工草場達6.38萬畝。

3、林竹業產業情況:

(1)1---3月份,天全縣林業局對全縣竹資源作了詳細調查,並組織編寫了《天全縣竹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為我縣竹產業開發提供了可行的依據。天全縣現有竹資源總面積36.8萬畝,成竹面積9.7萬畝,天然竹林面積2萬畝。從1996年以來新發展竹子面積28.3萬畝。

(2)今年1---3月份全縣竹材產量3000多噸,產值近100萬元;森林蔬菜800噸,產值40萬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對20多萬畝楠竹基地進行檢查補栽、管護等工作,正在組建股份制聯合林場,已經擬出了竹資源管理辦法。

4、加工營銷產業情況:

(1)龍頭企業: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挖基和主體工作,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編寫,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購、生產品種、生產量的計劃,銷售紅油鮮筍5噸、清水筍2噸、墨西哥泡椒2噸,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收購野生蕨菜20噸。

②天全縣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廠:已收購蕨菜50噸、青菜20噸、山蘆20噸;銷售山蘆30噸、紅油鮮筍20噸、蕨菜和薇菜20噸,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

③天全蜜園蜂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蜂蜜4.5噸,銷售額15萬元,帶動養蜂大户12户。

④茶葉加工企業5個,其中1---3月份邊茶葉產量6000擔,銷售2000擔、銷售額23萬元;全縣春茶產量15噸,外銷鮮葉9噸、產值36萬元,縣內加工6噸鮮葉、成品1.5噸,已銷售0.5噸、銷售額13萬元。

5、今年一季度綠色食品產業開發情況:

(1)加強與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責任有限公司的聯繫和服務,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商標的年檢和技術整改工作,新廠已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等工程。

(2)完成了1000畝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種、技術培訓。

(3)兩家森林蔬菜加工企業擬出了今年的收購和產品加工計劃。

(4)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結合我縣實際編寫出了天全縣綠色食品發展規劃初稿,提出了我縣綠色食品開發的思路和目標任務。

(5)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的編寫和填報。

6、協會和基地:

隨着產業的形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的迅猛發展,截止目前,有各類協會33個(種植業協會16個、畜牧業協會16個、加工協會1個),多數運作正常;產業基地52個(優質瓜果蔬菜基地7個、蠶桑基地7個、茶葉基地6個、畜禽基地11個、林竹基地21個)。

(二)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調查情況:

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6、女532人)。按收入情況分:年收入在5萬元10萬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萬元--20萬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來源分:種植業7户,養殖業25户,加工營銷業38户,開採業23户,運輸業99户,其它59户。

(三)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情況:

1.2003年:全縣農村居民123881人,純收入30289.58萬元,人均純收入2445.0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24%,養殖業收入佔25%,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0%,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6%,運輸業收入佔10%,其它收入佔7%。

2.2004年1季度:全縣農村居民119775人,純收入6385.24萬元,人均純收入5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12%,養殖業收入佔38%,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6%,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2%,運輸業收入佔7%,其它收入佔7%。

(四)全縣土地和草資源情況:

據調查,全縣有耕地102357.3畝,其中:耕田55276.6畝,旱地32357.5畝,自留地13235.2畝,開荒地1488畝;撂荒地102畝。草資源:天然草場14726.5畝,人工草場13986畝,青貯2955噸。

二、存在的問題:

1.整體上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不夠,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風險意識。

2.工作發展不平衡,個別鄉鎮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力,對於農業產業化工作似乎只是應付了事。

3.產業佈局不夠合理,沒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產業基地建設分散,除林竹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不大,形不成商品優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帶農户、連市場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運作不夠規範。

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農户和基地的作用還不明顯,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6. 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户就會經受雙重風險。在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户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數還停留在鬆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户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户的產品,不與農户承擔風險,農户也沒有參與意願和合作要求,在賣方市場條件下一旦市場風吹草動,企業與農户將會雙雙受損。

三、建議和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牽涉面廣、政策性強、浩繁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必須要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針對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供領導參考:

1.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和含義,確定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農業產業化的含義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模開發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專合組織、協會)+農户為基本組織形式,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實行科學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終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產業化經營軌道,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2. 建立健全以黨、政一把手直接負責的農業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圍繞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目標,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調整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落實到各個鄉鎮。縣、鄉鎮黨、政領導每年必須親自抓一個產業或一片基地的建設,真抓實幹,連續抓幾年,抓出成效。這一條可以作為鄉鎮年終考核指標的一項內容。

3.採取多種方式培訓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縣上提出的八個一工作要求,每個鄉都必須至少落實其中的一鄉一校,建立起培訓農民的教育基地,提高農民的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和市場風險意識以及市場誠信意識。

4.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主導產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讓市場需求説了算,我們要到市場上去選產品,要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堅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首先搞好市場調查、選好產品。具體講,茶葉產業化、林竹產業化!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7

縣政協農業委員會根據工作安排,於20xx年3月中旬至下旬,組織部分政協委員開展了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一)農村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結構日趨合理。20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6.87億元,比1997年的4.72億元增長45.55%,平均每年遞增7.6%。其中,農業產值38217萬元,林業產值518萬元,畜牧業產值24790萬元,漁業產值4086萬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37.6%、-12%、53%、55.4%。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xx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農村經濟結構中,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下降,外出務工收入不斷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變化為20xx年的0.6:0.4。全縣糧食、經作、畜牧、漁業四項產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調整到20xx年的16.89:41.34:36.1:5.97。經濟作物產值比值上升了15.44個百分點,糧食產值比重下降了16.11個百分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日趨合理。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導產業成效顯著。20xx年,全縣農業土地使用面積49.3萬畝(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42萬畝),用於糧食生產的面積27.9萬畝,佔57%,用於多經及生態農業的面積21.4萬畝,佔43%。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由1997年的79:21調整為57:43,糧食與經濟作物的產值比由1997年的40:60調整為28:7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種植和畜禽養殖已成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四大主導產業,湧現了一批專業村、組。20xx年,我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5.38萬畝,總產量21.5萬噸;水果成片種植面積6.92萬畝,總產量5.26萬噸;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95萬畝;出欄肉兔163萬隻、家禽1073萬隻,水產品養殖面積近2萬畝、產量10200噸。四大主導產業的產值達到38308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5.8%,已大大超過糧油產值。

(三)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壯大,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至20xx年底,全縣共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家,其中市級4家,縣級21家,街道、鎮鄉級27家。固定資產總額18619萬元,產值56922萬元,實現銷售收入49948萬元。龍頭企業用地21823畝,從業人員29550人,帶動農户16767户,農民從中獲得收入7540多萬元。另外,全縣還有種養殖專業大户1700多户,專業市場4個。新型農村合作組織12個,擁有會員1818人,帶動農户5176户,服務範圍主要是蔬菜、種子、水果、水產、蓄禽等方面,作用發揮較好的有廣東温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獅子太山果協、健龍蓮藕協會等。這些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農村勞動力轉移效果明顯。20xx年,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已達80856畝,流轉率為19.24%,涉及農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4.4萬人,佔農村總勞動力的52.1%,其中第一產業內部轉移120xx人,佔8.34%,使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龍頭企業還使用了大量臨時性、季節性用工,全縣農民從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純收入人均達到160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難。一是各級各部門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無力度;二是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實施差,發展零散。如十萬畝優質梨種植,成片的規模較大的果園不多;三是部分農民思想觀念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喜歡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不願調整農業結構;四是由於農民經濟基礎薄弱、信息閉塞、技術缺乏,加之風險大,想調整結構卻不知如何調或者不敢調;五是部分農民信息不靈,盲目跟着別人調,導致農業結構調整低水平重複,同類性農產品大幅度增加。由於對市場行情的變化規律把握不準,調整後見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損失,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六是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保鮮、包裝、儲運、銷售體系相對落後,農產品增值不大;七是農業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的影響大,又缺乏農業種養業和自然災害保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

(二)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後。農民在生產與經營中多數“各自為政”,走公司+農户+基地或合作經濟組織+農户+基地生產模式的不多,主要是農業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象温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這樣有帶動力的少。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少,規範化程度低,其示範帶動作用不夠強,全縣象獅子太山果協和健龍蓮藕協會作用發揮較好的合作組織不多。龍頭企業、專業大户、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業主與農民之間採用訂單農業、按利潤返還、按股分紅方式合作的少,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因此,農業生產難以形成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格局,不利於形成規模優勢、創特色品牌。加之我縣農技服務體系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要是從事農技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太少,全縣農技專業人員僅佔在崗人員的14%,加之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技術指導服務不力,農業結構調整出現了重發展輕管理的現象,不能提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進程。

(三)農業結構調整項目規模小,檔次低,精品少。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項目,除温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三業茶葉公司等項目規模較大之外,產品精品少。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嚴重缺乏,無公害農產品少。部分農產品有比較優勢,但推廣擴張差,產業規模無法做大做強。如無公害蔬菜種植,主要集中在璧城街道,在全縣的推廣較差,種植面積和產量上不去;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有了一定規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響的品牌少,無法實現高效益;梨子發展分散,成片的有規模的不多,目前產量低,效益不高。到目前為止,全縣種植梨子7.4萬畝,年產量1.5萬噸,畝平產量205.5公斤,畝平產值380元。在觀光農業方面就一個荷香苑,但規模小,檔次低。從總體來看,我縣農業結構調整好的項目少、精品少,而且總結利用差,提升推廣差,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户的示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理想。

(四)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落後。由於受傳統農業生產思想的影響,農業生產一般重產量不重質量,重實用不重加工、包裝與銷售。現有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加工鏈條短,加工技術落後,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致使農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一體化經營以及營銷大户的缺乏,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銷售渠道不夠暢通,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從四大主導產業來看,有一定加工能力和營銷能力的僅風味源兔加工、光寧珍禽加工、渝西渝川等幾個企業,而水果、蔬菜基本無儲藏、保鮮、加工企業。

(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我縣農業生產區內的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重要基礎設施,還遠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由於部分農業生產區域內道路不暢,原料、物資、農產品無法運送,農民和投資者想調整結構、擴大規模也無條件,加之用水用電無保障,用電按照營業用電收費等原因,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如蔬菜種植,交通條件較好或緊靠公路的地方的蔬菜單價,要比交通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的蔬菜單價要高。丁家的兒菜每斤要高5分錢,璧城的蔬菜每斤要高出1角5分至2角錢,差距明顯。

(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資金投入,發展困難。農業生產除業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納社會資金少,投資渠道單一。農業生產貸款難,限制了農業的投資規模,制約了結構調整。政府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有限,除個別街道辦事處外,鄉鎮政府基本未安排資金投入農業發展。農業業主的資金投入後,無法實現再次抵押融資,不能實行滾動發展。加之農業生產週期長,風險大,利潤薄,積累少,資金週轉慢,投資回報期長等原因,致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缺口進一步拉大。

三、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於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進一步調整和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發揮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作用。二是進一步研究改革農業扶持專項資金、退耕還林資金的使用和撥付辦法,要切實改進扶持農業項目和龍頭企業的方式,在扶持對象上,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項目、龍頭企業,把它們做大做強,發揮其幅射帶動作用。農業扶持資金應主要用於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大效能地發揮農業扶持發展資金的作用。對龍頭企業要實行動態管理,認真統計考核,做到能進能出。三是加大對農業工作、農業招商引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户等的評選、表彰、獎勵力度。四是建立農副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減免運輸環節的各種費用,降低農副產品的運輸成本,增強我縣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對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進行調整修編。隨着我縣鎮鄉、街道行政區劃和村規模的調整,以及二三產業的發展,應對我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進行修改調整。農業發展規劃調整應以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特色產品、創名牌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打造農業產品優勢產業帶或優勢區域。在堅持城郊型經濟和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前提下,農村應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因此,在農業用地中,應擴大一般農田保護區的用地規模,縮小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用地規模,以利於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認真做好《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工作,積極引導農民的耕地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向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動,形成土地適度集約經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三)突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觀光農業。結合我縣農業產業特徵,進一步優化和發展優質伏淡季水果、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這四大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精品,發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導產業的檔次。同時,還應培育和發展新的優勢產業和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效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把一、三產業特別是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堅持走高效生態農業的路子,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在璧青公路沿線以東,縣域公路主幹道兩旁,以及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培植我縣新的旅遊觀光景點,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走優勢開發、規模發展之路,使龍頭企業成為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努力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利益、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大力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專業協會等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它們在生產、技術、銷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和培育新的農業龍頭企業,特別要引進加工型和出口創匯型農業龍頭企業。

(五)做好農業技術服務、信息服務以及資金籌集工作。在農技服務方面,首先要解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和農技隊伍不穩的問題,其次是提高農技人員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

示範、推廣工作,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大力普及農業適用技術、新技術,推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上檔升級。在收集和發佈有關農業的信息方面,縣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新聞媒體、計算機網絡等廣泛發佈農業生產、銷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時準確地收集、分析、預報、發佈國內外市場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產、金融、行情等動態信息,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服務。在資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門還應積極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小額貸款和更多的信貸支持。採取設立農業風險基金、農業扶持資金等方式,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風險性投資提供保障。

(六)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應加大農業生產區的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設施的規劃和實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區域內的生產環境。要把農業信息化網絡建設和向專業户延伸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安排專項建設資金,及早實施。用信息化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户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服務。

雞產業調查報告篇8

一、堅持規劃先行,引領全域發展。

依據國家旅遊局旅遊產業發展部署,結合桃江實際,注重旅遊產品的互補性,繼續編制完善好各項規劃。要嚴格執行規劃,確保實現旅遊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資源有效整合,產品開發的佈局合理。要切實加強旅遊規劃管理,以全縣旅遊總體規劃統攬景區景點建設、城鎮建設和產業佈局等各類規劃。

二、堅持政府推動,完善工作措施。

強化政府推動作用,在旅遊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責。強化部門聯動配合,推進文化、農業、養生等產業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整合部門項目資金,支持全縣旅遊發展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在項目建設、景區管理、節會舉辦中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提高產業化水平。

形成領導有力、部門支持、社會參與、企業發展的良好發展局面,切實推動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一是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全域旅遊發展的信心,儘快把各地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將旅遊業培育成旅遊產業的支柱產業,把發展旅遊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二是要根據我縣《關於推進一批重點項目促進鄉村文化旅遊加快發展》的文件精神,重點建設好鄉村旅遊項目建設,按照“開發、利用、控制和保護”的原則,把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把建設休閒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整合提升現有農業生態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資源,以具有觀光價值的果園、花園、菜園及畜禽漁養殖場等為載體,培育發展具有觀光、採摘品嚐、參觀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園;三是要不斷挖掘和豐富鄉村旅遊的文化底藴,加大傳統民俗文化發掘、整理和保護。對鄉村自然、人文、民俗風情資源進行開發和包裝,將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生態文化融入到鄉村旅遊之中,舉辦紅色之旅、農事參與、農家娛樂以及田園風光休閒度假等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遊客。着力打造以農耕文化、民間工藝、鄉村民俗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經營聚集區,推動鄉村旅遊從對資源的簡單利用到綜合利用與深度開發過渡,從單一休閒型向集文化、風景、娛樂、養生、養老等為一體的複合型轉變,提升品味和檔次,不斷增強競爭力。

三、堅持聯動發展,實現產業融合。

加強交通與旅遊的融合。切實完善通往各景區道路的可進入性,重點建設好主要景區的交通道路桃;加強園區與旅遊的融合。以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桃江現代竹產業園為平台,打造竹產業加工、生產、展示、銷售等一條龍發展鏈條,切實做大竹產業發展,以口味王檳榔知名品牌,打造成桃江地方特色旅遊食品;加強城鎮與旅遊的融合。以桃花江美人窩品牌資源,建設美人窩文化主題公園,打造成全省唯一的旅遊特色,以屈原文化為背景,建設鳳凰山公園,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產業與旅遊的融合。以現有的黑茶、雪峯毛尖系列茶做好茶文化,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把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閒旅遊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加強扶貧與旅遊的融合。根據國家精準扶貧有關政策,切實做好旅遊扶貧工作,切實帶動人民羣眾脱貧致富。

四、堅持宣傳營銷,擴大輿論造勢。

加大全域旅遊發展的宣傳促銷力度,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互聯網絡,整體推介全縣旅遊資源和鄉村旅遊產品。設計製作畫冊、明信片、光盤、書籍、廣告牌等旅遊宣傳品及農家樂食品、農家服飾,結合“假日旅遊”、“週末休閒”,在長三角主要大中城市進行重點宣傳促銷。積極籌辦鄉村文化旅遊系列節目,組織開展農家樂特色菜餚大賽、鄉村旅遊攝影比賽、鄉村旅遊舞台戲創作等活動,通過宣傳推介,切實提升鄉村旅遊示範點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在鄉村旅遊經營中湧現出來的示範鄉、村、帶頭户、帶頭人進行大力宣傳,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實現全縣旅遊產業全域快速發展。

五、堅持服務管理,提升旅遊品質。

強化項目服務。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落地旅遊項目服務水平,着力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強化旅遊服務。不斷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管理及培訓,提升旅遊接待服務水平。強化行業管理。確保旅遊市場規範有序,保障遊客安全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