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素》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元素》教案精品多篇

《元素》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的要求:

1. 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 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 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元素週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此時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學生能夠應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微觀領域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物質的微觀世界。在原子組成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同種原子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而不同類原子的根本區別正在於核內所含的質子數不同,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進行了知識的鋪墊。

本節課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導學生理出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繫,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本節難點:(1)元素概念的內涵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

三、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共分三大部分進行:

1、元素概念的建立

<情景創設>1、許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們能否劃為一類

2、不同類的原子有什麼本質區別

在複習原子構成的基礎上讓學生回答下表

物質名稱 原子種類 其中氧原子的質子數

氧氣(o2)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過氧化氫(h2o2)

物質名稱 原子種類 其中氮原子的質子數

氮氣(n2)

二氧化氮(no2)

尿素[co(nh2)2]

硝酸(hno3)

<提出問題>上述物質中原子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指導學生分析比較,從而使學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質中都含有氧原子且這些氧原子中核電荷數都為8,綜合其餘幾種原子核電荷數的分析,指導學生抽象的得出同一類原子的本質特點是核電荷數的相同,進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過概念含義的分析,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討論>見課本71頁

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知識。進而明確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而元素沒有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對原子和元素的理解發生混淆,接下來通過對比原子與元素的聯繫與區別,加深學生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自學>地殼中元素的分佈。

<思考>為數不多的元素為什麼可以組成這麼許多物質呢?

2.元素符號

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這一化學變化

用中文表達: 鎂 氧氣 → 氧化鎂

用英語表示:magnesium oxygen → magnesium oxide

用化學用語表達:mg o2 → mgo

通過以上表示方法的對比,使學生明白,元素符號、化學式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不同國家的學生學習化學都要學習這套語言。不同國家的化學家們合作和交流也要用這套語言。

<拓展視野>閲讀課本73頁資料。聯繫查找常見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

<討論〉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三、元素週期表

為了便於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需要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為此,科學家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有序的排列起來。簡介門捷列夫及元素週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義。

<活動與探究>課本74頁。

四、本課小結:

<學生活動>1、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探究,有哪些收穫?

2、你從人類對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得到什麼啟示和感悟?

五、本節檢測

全班過關:

1.一種元素跟另一種元素之間最本質的不同點是( )

a.質子數 b. 中子數 c.電子數 d.相對原子質量

2.“樂百氏”礦泉水標籤上印有水質成分如下(mg/l):

硒:0.013;鍶:0.0596;鋅:0.00162;鈉:18.4;鈣:4.69。這裏的硒、鍶、鋅、鈉、鈣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單質 d. 分子

3.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 )

《元素》教案 篇二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元素》。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元素的概念;瞭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繫,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週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説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説,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於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説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説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説教學過程

(一)温故導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複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係,並重點強調數量關係: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複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複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閲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築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説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閲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硅、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係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於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鋁、鐵),並指出跟生物關係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裏,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瞭解。

學生自主閲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麼要採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麼?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並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週期表,學生初步瞭解元素週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瞭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瞭解化學週期表對於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週期表。 元素週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19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據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複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複做該實驗時,也製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瞭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侷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於學生脱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不正當科學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複的。如果不可重複,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複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週期開頭的是什麼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麼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麼類型的額元素,這説明元素之間存在着什麼規律性的聯繫?與“元素週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係?之後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於元素週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巖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瞭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後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嘗試説説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繫。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複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週期表相關知識

六、説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週期表:規律

《元素》教案 篇三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水的組成、原子構成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引領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認識統一起來,為今後學習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打下基礎。同時元素作為“雙基” 知識 ,是構成學生化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因此,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十分重要 。

2、重點難點: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由於元素的概念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確定元素的概念為本節的學習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⒈知識與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⑵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學習,聯繫生活和地殼中元素知識,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構成的認識。

⑵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識。

三、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藉助多媒體,採用了 “自學輔導,當堂達標”教學模式,以學為主,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我確立了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學、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四、教學過程

流程設計:  先是簡單導入、認定目標 ,接下來我把本部分內容分成兩個模塊進行學習:第一模塊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塊是元素符號的書寫、記憶和意義 。每個模塊一個小循環,每個小循環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講點撥---鞏固應用四個環節進行的,最後是達標測試,反思小結。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㈠ 情境導入(2分鐘)

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多媒體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許多水分子 ,你能根據圖示,説出水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過渡:水中這許許多多的氫原子都屬於氫元素,許許多多的氧原子都屬於氧元素,那麼,什麼是元素?從而導入本節課題 。這樣從學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入課題,貼近學生生活,將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元素知識的強烈願望,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 )認定目標(2分鐘)

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默讀。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努力方向。

﹙三﹚課堂達標

下面我們進入第一模塊的學習。

《元素》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閲資料,瞭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瞭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難點。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於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週期表簡介”的目的,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週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後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1.元素。2.元素符號、元素週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閲讀課文、查閲有關資料後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閲,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覆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 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瞭解元素週期表有關用途。

五、教具設計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製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裏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複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説明水是由什麼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教學新課

1.設疑:什麼是元素呢?

投影1,指導學生閲讀課本68頁表4-2,要求學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種原子?它們為什麼屬於同一種原子?

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觀察投影,得出:三種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為這些原子的質子數都是8.

閲讀本課第一節,瞭解元素的概念。

討論:什麼是氫元素?什麼是碳元素?

讓學生體會到凡質子數相同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從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導學生討論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繫。

根據表格內容分組討論各小組代表發言,共同完成表格內各項內容。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已學概念的分析和比較能力。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導學生討論71頁的討論題,再放投影1供學生參考圖形進行分析

分組討論在化學反應中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變了,元素在化學反應中不變的結論。

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和分析、比較的能力。瞭解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導學生完成72頁活動與探究。

閲讀課本71頁二、三兩節、圖4-4、72頁資料以及其它資料,觀察投影3,相互交流,瞭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瞭解生物細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組成。

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在我們前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接觸過一些符號,如Al,O,H,

C.等。這些符號表示什麼意思呢?

帶着問題閲讀課本73頁內容。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以舊引新,設疑引思。

教學新課

引導學生閲讀課本73頁表4-3元素名稱和元素符號,

認真閲讀課本73頁表4-3。LNFT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學好化學的信心。

提問:如何正確書寫元素符號呢?

出示幾個錯誤的元素符號,讓學生改正。

閲讀課本有關內容,回答問題。

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法則

提問:元素符號能表示什麼呢?

以具體符號為例,説明元素符號的涵義。

學生閲讀課本資料,瞭解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加強對與元素有關的知識的理解。

投影4.簡介元素週期表,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74頁內容。

閲讀。完成活動與探究。活動過程 中採用如下形式:符號認位,小組查表搶答競賽。

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

本課小結

對學生的歸納進行評價。

仍以小組討論方式對本課題進行歸納小結,然後各組商議推出代表發言。

加深對本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練習:

1.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2.説出地殼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稱。

3.判斷正誤,説明理由。

(1)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

(2)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3)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元素都改變了。

(4)一個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4.寫出氯、氮、硫、磷、錳、銅、金的元素符號。

5.寫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稱。

6.將下列寫錯的元素符號加以改正:

銅CU.鋅ZN.銀AG.氯cl.鈣Cu.

七、板書設計

課題2.元素(一)元素

1.什麼叫做元素?

2.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質世界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

(二)元素符號

1.元素符號的書寫:一大、二小。

2.元素符號的涵義: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三)元素週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元素》教案 篇五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國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後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⑵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⑶ 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利用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繫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週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 較抽象,而且對於“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閲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並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麼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3)元素與原子的關係如何?

(二)、新課教學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過説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⒉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麼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説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⒊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麼關係?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⒋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過學生閲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並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餘種;並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閲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佈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餘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麼粒子一定改變?什麼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⒈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

a 硅 鋁 氧 b 鋁 硅 氧

c 氧 鋁 硅 d 氧 硅 鋁

⒉元素之間的根本區別是( )

a 核內質子數不同 b 核外電子數不同

c 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⒋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後作業

⒈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並列表説明。

⒉查閲資料,瞭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五 板書設計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

⒊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⒋地殼裏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氧,硅,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