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哲學與人生教案(整理【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1W

哲學與人生教案(整理【精品多篇】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一

1.學習者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

2.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

1.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

2.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

3.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

4.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

5.對於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

6.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觀察、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

國☆☆外學者將探究學習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實驗性探究、邏輯推理任務、基於測量的研究、工程性設計、技術性設計、開放性的研究。

課程資源

凡是有助於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掌故、名勝古蹟、自然風光、與眾不同的人和事(包括學生,如獨特的個性、卓越的創新、超常的表現)等等。

一所學校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取決於所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積澱,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在當前,教材仍是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載體,但積極開發與利用校內外顯在與潛在的課程資源,有着廣闊的空間;積極開發與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對於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繫、密切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繫,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有着重要的價值。

學生

學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形態、處於發展中的、以學習為義務的人。

人是三重存在: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因此“學生”意味着:

他要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他還要學習——遵從生活的律則與規範,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他更要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於大地之間。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理念可以展開為以下命題:

1、學生的發展首先是為了他們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並進而成為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2、教育的要求是基於學生的需要,高於學生已有水於並且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

3、教育必須着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4、教育必須着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5、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

6、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教育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教育是個體生命歷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生活中藴含着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

3、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生活與需要、願望,情感與體驗相聯繫的,教育必須建基於學生的生活;教育關照學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關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現的人的存在,並致力於完整的人的成全;

4、“教育與生活”這一命題本身也標示出教育不同於生活;教育既不能脱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教育必須高於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

學生的需要學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需要:

1、探究的需要;

2、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

3、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

4、責任承擔的需要。

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這幾個方面的需要。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的這些需要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學習,重視過程性目標,強調形成性評價,注重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於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提供了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依據。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不僅僅是諸如信息的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將已獲得的信息用於問題解決、進行創新思維的綜合的信息能力。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精確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決策的基礎,確定對信息的需求,形成基於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指定成功的檢索方案,從包括基於計算機的和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用於實際的應用,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信息素養全美論壇》,1992年)。

信息素養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時代的學習能力中至關重要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主要包括:尋找、選擇、整理和儲存各種有用的信息;言簡意賅地將所獲得的信息從一種表述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表述形式,亦即從瞭解到理解;針對問題,選擇、重組、應用已有信息,獨立地解決該問題;正確地評價信息,比較幾種説法和方法的優缺點,看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場合以及侷限性;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預測或假設;能夠從信息看出變化的趨勢、變化模式並提出變化的規律。

1998年全美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制定了學生學習的九大信息素養標準:能夠有效地和高效地獲取信息;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夠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能夠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內容;能夠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能認識信息對民主化社會的重要性;能履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規範;能積極參與活動來探求和創建信息。

學校

“學校”一個可能的定義就是學生可以犯錯誤的地方;在孩子離開了父母之後仍就可以淘氣、頑皮、打鬧、追逐和嬉戲的地方;是與同伴產生衝突,並可以學習解決衝突的地方;是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見到自己喜歡的同伴的地方。

一所學校應有一種公平之感,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獲得成功,無論其種族、性別或貧富。因此,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場所。在學校裏,“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學校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的場所,不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也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它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標,良好的人際交流,有正義感,有大家認同並樂於自覺遵守的紀律,有充滿愛心、歡慶聚會的時刻。

學校是每一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驛站。當然,學校也可以是教師謀生、展示個性魅力和進行創造,充分實現自己價值的地方。

“遠遠的,學校是一個美麗的風景;遠遠的,學校是一個希望。”(張文質:

《脣舌的授權》)學校是人與人的心靈最微妙的接觸的地方,當我們走近它時,它應該仍舊是美麗和給人以希望與信心的地方。

2001年香港教育署明確提出“學校是社會發展的搖籃”,再次承認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只有經過完善的學校教育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並且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生活,從而引領社會的前進。

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相對於人們的物質生活而言的。對於物質生活,人們將其高度概括為衣食住行。德國哲學家施普蘭格把“精神生活”加以分類。他把精神生活分為五種形式(形態)即:理論(認識)的形式;審美的形式;社會的形式;權利的形式;宗教的形式。今天,我們也可以將其高度概括為認知、交往和審美三個基本方面。

課堂

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可現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講台上的講,課堂成為了“講堂”,教師主宰的課堂,和盤托出、無衣無縫的講授,缺乏生命的活力。其危害就在於:1.讓學生感受不到智力勞動的快樂,異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並進而扭曲了學生的個性與人格;2.壓抑並泯滅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沒有必要思考也沒有時間思考,教學成為沒有理智挑戰的教學;3.禁錮並窒息了學生的創造性與想象力——由於沒有給學生足夠參與的機會,使得所學“知識”停留在外在的、呆滯的、惰性十足的水平。

“雪融化了是什麼?”老師的標準答案是“水”,而有學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師卻宣佈這個答案是錯誤的。這是發生在課堂裏的真實故事。有人問“我們學生的想象力哪裏去了?”

“學生的主動性是怎樣從課堂中消失的?”問題本身就發人深省。

我們期待着: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課堂,讓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

認知

作為心理活動過程,認知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認知能力就包括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有創造性的想象能力、批判性的思考力、創造性的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課堂教育中,應該着力培養學生以下四種能力: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而前三種能力都屬於認知能力。

情感

個體與世界建立關係的一個方面、一種途徑,也是個體生命最富人性的—個方面,按情感的狀態,可分為激情、心境和熱情三類。激情是爆發式的、強烈、緊張而短暫的情感狀態;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心理狀態,即平常所説的心情;熱情則是一種強有力的、穩定而深厚的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DanielGolean)的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ngenee)揭示了人類潛在的情感得到發展的重要性,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場根源於潛在的情感能力。情商是讓我們更充分地展示人性的—系列特性和品質,它們對我們的命運具有廣泛的影響。

“情商=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激勵自我,堅定地面對挫折,控制衝動,使滿意持久,調整心情,不要讓憂傷影響到思考、移情和憧憬的能力。”

態度

態度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與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互動過程之中逐漸形成的、以特定方式對人和事進行反應的一種心理傾向。一個人的世界觀,特別是價值觀決定着他對待人和事的態度。“人總得選擇一種策略並堅持到底。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巴頓)美國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説過:

“我們這一代人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自己的命運。”認知的改變,情感的變化,再到價值觀、態度的改變,有着某種一致性。

新課程將促使教師轉換角色。

新課程為教師角色的轉換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條件。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師原有角色要發生變化,還要不斷地適應新的角色。

新課程促使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了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再做知識的傳遞者,照章行事的盲從者,而應當成為發掘資源的嚮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思想和技術諮詢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自身的發展置於教育的中心位置,為學生創設寬容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原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體驗探索的艱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是信息化和學習化社會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將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催化劑。

新課程也將促使教師成為實踐的研究者。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同時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如: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由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多元價值取向引起的;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不用統一的規格和評價標準,進行個別教育;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極大的餘地;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靈活選擇與使用教法。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活動的決策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首先,教師將不再是“一桶水”,他不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必須是一個自覺的終身學習者,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人創造性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其次,教師有義務也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有效的改進意見,對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進行研究。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另外,一些無法預見的、從未見過的、實踐性的教學情境對教師來説應該是一種較大的激勵,將促使教師去體驗理性的愉悦和收穫的欣喜。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將不斷形成新的專業知識、總之,“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尤為突出。

課堂教學理念的七個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

2、必須從重教轉變到重學、學法的研究和學習策略的研究;

3、必須從教師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閲讀自學。多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①要多關注學生的自身體驗,不要追求強制的統一答案。

②要為學生留下探究、思考的餘地,不要輕易的告訴學生答案,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③要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學生有困難時—適當啟示。

學生處於思維的具體形象時—思想方法要適當啟示。

學生獲得成功時—除了表楊外,要幫助總結提高,上升為自覺的行為,特別是在數學思想方法上的昇華。

4、必須從教學內容的結構、呈現方式上進行轉變。要做到情景化、問題式,要強調呈現的基本模式:創設情景—師生互動—應用拓展—鞏固反思—作業質疑。也可嘗試一些特殊模式,例如:(1)開放題教學模式;(2)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性課題);(3)活動式教學模式;(4)數學作文;(5)長作業教學等等。

5、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動手操作、開展實驗、實際測量、統計調查、規劃設計、思維遊戲、師生共探、小課題研究等)

6、必須從單一的、統一的分數評價轉變為多元的、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激勵性的、過程性的動態評價體系。

7、必須從單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要把學生的差異看成教育資源)

課程改革對教案編寫的新要求

課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編寫優質教案是上好節課的首要環節,是開展現代課堂教學改革要過的第一關,課程改革對優質教案的編寫要求與傳統教學編寫教案的要求有哪些不同呢?

(1)制訂課堂教學目標的出發點不同。

傳統教學方式下編寫教案、制訂教學目標的出發點是根據大綱要求,完成教材知識傳授目標。教學目標是針對教師“教”制訂的,是惟一而不能改變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備課就是為了熟悉大綱,吃透教材,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材知識傳授目標。一份優質課教案適用於多個班級的課堂。而實行課程改革後編寫教案、制訂教學目標的出發點是根據培養學生成長的要求,傳授教材知識目標。課程標準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而制訂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層次要求,具有彈性。因此,教師備課是為了解學生,熟悉課程標準,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髮展需要。任何優秀的教案都不可能包打天下。

在備課中,教材、學生都很重要,但把什麼放在第一位卻體現不同的教育觀念。把學生放在第—位,是以“人”為本;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是以“本”為本。

(2)課堂教學目標的內容不同

傳統教學方式下編寫教案、教學目標只注重知識目標。儘管不少教案也強調能力目標,也提到思想教育,但是這種“能力”只是解決知識問題的解題能力,這種“思想教育”是從社會的角度進行僵化的、空洞的説教。而實行課程改革後編寫教案、知識目標只是教學目標之—,解題能力只是知識目標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取代以前“思想教育”的又—個教學目標。它是從學生個體的角度提出社會要求,尊重學生作為鮮活的人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審美情趣,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學根本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方法不同。

傳統教學方式下編寫教案,教學過程以“教”為中心”是否有利於教師傳授知識是編寫教案的主線,學生按老師的規定聽課、練習是“責無旁貸”的事。在課堂上,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教師“演”得好就是課上得好。

實行課程改革後編寫教案,教學過程以“學”為中心。是否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編寫教案的主線。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和示範者。在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學生是“學員”,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4)檢測教學目標的評價標準不同。

傳統教學注重的是“教”的結果,即學生是否達到教材知識目標。學生沒達到大綱知識標準的要求,就是教學失敗。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唯—的、絕對的權威。實行課程改革後,注重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即不僅瞭解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更要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方法,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在課堂上,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對學生的評價。

哲學與人生教案範文 篇二

一、案例分析法的優勢

1、案例分析法生動形象,有利於深化理論學習

哲學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有效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哲學觀點的培養,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案例分析法是一種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中,往往是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即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研究來探尋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內在規律,從中導出一般的原理、理論,所以比較易懂好記,生動形象,有助於理論學習的進一步深化。例如講“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一框時,就可以設計以下案例:寓言《釘子》:“丟失了一個釘子,壞了一個蹄鐵;壞了一個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國家。”通過非常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哲學理論,加深了學生對普遍聯繫觀點的認識。

2、案例分析法運用方式靈活多樣,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

哲學作為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要揭示的是抽象的理論知識,而非具體的科學知識。這些理論對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歷史現象,樹立科學的“三觀”,形成正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至於將來能更好地走向社會,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案例分析法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可以進行典型示範引導,又可以進行現實模擬訓練;既可以進行自我研究,又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接受知識與運用知識主動探索並舉,學生將應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對教學案例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在講述“意識能夠反作於客觀事物”一框時可用視頻的形式模擬案例《祕密武器》:公元前214年,古羅馬和古希臘之間發生一場戰爭。羅馬艦隊氣勢洶洶殺向希臘的港口。大風吹着船帆使艦隊全速前進。奇怪的是希臘看上去毫無防備,港口上只有婦女和老人。羅馬人逼近港口,以為勝利在望。這時候,只見一位老人一聲令下,婦女們都舉起手,頓時萬道金光射向羅馬艦隊,船帆先着火,剛才還在幫助羅馬艦隊前進的大風現在幫起希臘人燒船,羅馬艦隊很快全軍覆沒,可憐的是羅馬將士至死也不明白希臘人究竟用什麼祕密武器取得了勝利。通過本案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案例分析過程中的交流,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傳授者,學生則是消極的接受者,教師提供理論知識,學生囫圇吞棗地接受。而案例分析法則強調教與學的過程應是一種互動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師生能夠相互交流,並且學生能夠通過反覆的練習,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和職業能力。因此,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真正被擺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上,他們不會被要求強記內容,但必須開動腦筋,苦苦思考,如此反覆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如在講述“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一框時,可應用《馬謖失街亭》一例:我國著名古典小説《三國演義》上説,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到了祁山,因司馬懿引兵出關迎戰,諸葛亮便命參軍馬謖率重兵駐守街亭,以阻擊魏軍。並立下軍令狀,若街亭失守,甘當斬首。馬謖自恃熟讀兵書,頗知兵法,既不按諸葛亮的意圖行事,也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他不在山下路口紮寨,卻到山上屯兵。他説:“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結果被魏兵殺得大敗,街亭失守,馬謖也因此被諸葛亮斬首。通過師生交流,相互探討我們可以得出這個故事啟發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照搬書本,不能把一般原則當作教條,而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二、案例分析法的運用

在哲學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個過程:確定案例、討論案例、評價案例。

1、確定案例

選好案例,是案例分析法的首要條件,案例是教學的主線,要貫穿一堂課的始終,能起到組織教學各環節的作用,比如導入、講解、討論、對話、總結等具體教學過程都以案例為基礎而展開,它是學生獲得認知的載體。所以,選好適用的案例對組織教學非常重要。案例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時效性、真實性。

(1)典型性。選擇案例過程中,要選取那些典型性強,有思想深度的材料,由於教學時間的侷限,客觀上不允許教師羅列過多、多長的材料,而且有的材料已被反覆運用,已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思想實際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時效性。如果選用內容陳舊過時,缺少時代特色的案例,這會降低學生參與案例的積極性。教師要加強對案例的研究,課堂教學應不斷更換選擇補充新鮮的案例,確保案例的時效性。如講述“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框可用我奧運健兒在雅典為國爭光的案例;講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一框時可運用鍾南山院士英勇抗擊非典的事例。

(3)真實性。求真務實是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講解教材時一定要選擇具體、真實、可信度高的材料,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在思想上認同,從而使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如講“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一框時可結合上海市民發揚集體主義主義精神大力支持、參與世博會建設準備工作的事例。

2、討論案例

組織案例討論是案例分析法的主體和核心環節,討論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討論案例時,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在討論過程,寓原理於討論之中。在課堂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創造一個輕鬆和諧的自由討論氛圍。在討論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鼓勵不同觀點的爭辯,不單純地去追求一種正確答案,而是重視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每個教學案例所涉及的問題都必須由同學們自己進行分析、解釋和討論,只要是你説得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表達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現。對學生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教師不應簡單否定,而應引導學生正確分析錯誤的實質以及產生錯誤的原因。

(2)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學討論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認識、情感等方面的交流過程。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有強烈的民主意識。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組織和討論,啟發學生討論,切忌發號施令和批語指責。對於部分學生不愛發言或很少發言,教師要和顏悦色地啟發,開拓他們的思路,逐步消除他們的自卑感,使他們明確主人翁地位,從而產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責任感。

3、評價案例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三

關鍵詞教師思維學生成長

一、何謂教師?何謂學生?

“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1這是教師的簡要定義。

“一切受教育的人”、“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主體。”2這是學生的簡要定義。

從以上的論定中大家可以看到,教師與學生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羣體,可是,兩者卻要在同一環境當中,共同完成許多的研究任務,這就是教學的基本情態。

自從人類出現“教”與“學”的文化現象,教師和學生這兩部分身份與知識都相去甚遠的社會羣體就聚集在一起展開了“教學”。久遠以來,人們對於教學的認識與規範在不斷地深化,多少的條例和措施的制定,所謂的“教學模式”、“教學體制”等等產生了。時至今日,古今中外各種各類的教學流派多不勝數。儘管流派諸多體系林立,但都有其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制定並遵守一定的方案和規程,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方案等等。每一所院校尤其是著名的學府,都具備自己的教學特色,而不同的教學特色就意味着培養出不同素質的學生。教學是塑造人的工程,教師無疑是執行工程的最後落實者,由此可知,作為工程的執行者,工程質量的成敗優劣繫於一身,可不慎乎?

二、教學方案是教學的具體執行者的實施文案,它雖然應以計劃、大綱、進度等文件的要求與規定為指導,但“教案”乃是授課教師的思想深度、專業水平、表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決定授課質量的重大因素。對教案而言,教師的思維性質、方式、取向、程度等起到決定性的影響,換言之,授課教師的思維乃是教案的靈魂。因而,教師的思維極大地干預着受教育者。

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成長有着莫大的關係,這種關聯深刻而微妙。對於師生關係,人們往往只看到外在的形式而容易忽略了內在無形的意識思維。

在中外思想史上,體現教師意識思維影響力的例子令人震撼:孔子克己復禮的人格理想的意識塑造出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的顏淵。孟子的母親專心刻意希望兒子好學成才,最終造就出一代大儒孟子。近代戊戌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決意培育變法人才,開堂講學。康氏救國圖強的強烈意識在學生的思想上烙下深刻的印記,日後成為著名的維新思想家的梁啟超即出於康有為門下,並和老師一同投身於波瀾壯闊的愛國變法運動,歷史稱之為“康梁變法”。古希臘思想巨人柏拉圖自幼聰慧,就在柏拉圖20歲時,他的父親把他送去拜蘇格拉底為師。蘇格拉底的“概念”學説被柏拉圖所繼承且加以發展,並最終創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博大的思想體系。

在藝術史上也如此。東晉時期,王獻之受到王羲之革新書法,變“古質”為“今研”的藝術創新思想的薰陶,以繼往開來的作為,把書法藝術的變法更進一步,獲得獨特成就,後人稱之為“二王”。元代,黃公望精於山水畫,尤為難得的是他經長期觀察,深得自然風光的真諦,刷新了表現技法,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具有劃時代意義。黃公望的山水畫創作受到書畫大師趙孟頫的指導,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關注點。趙孟頫對黃公望的啟發其作用難以低估,這是激勵後者使之獲得突破的關鍵所在。無論在歷史與現實中,如此的例子可以説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是否典型而已。

在前面所舉的歷史例子説明了:教師存有怎樣的思維往往塑造出特定的學生,或者説,只有優秀的思維才有可能培育出好苗子。

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學術著作《大學》當中,把個人的學習與實踐的整體程序提出來,這就是著名的所謂“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4《大學》一書為前人進行高級教育的講學教材。這八項內容實際上就是闡述了意識思維與社會實踐的內外關係,是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學的某種綜合表述,具有典型的東方人文色彩。在“八條目”裏,“誠意”與“正心”處於中樞的地位。須知“誠意”與“正心”乃是所有人都應重視的,因為此乃人生處世之本。但作為教育者更應以此為自警,時刻以此為自律。教師切莫忘卻了:以自己的思想言行影響受教育者,其“意”真誠與否以及其“心”端正與否,可謂波及面甚廣,影響度甚深。

西方現代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提出關於人的五個層次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要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愛與歸屬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5據説是從第1到第5個層面逐級而上,越往高處就越有難度。一般人們通常能夠達到第3層的話,生活就顯得完滿,攀上第4層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是因為你希望獲得社會的尊重,則你必須作出令社會尊重你的貢獻與影響。至於上升到第5層面的人可以説十分難得,他們在實現人生價值以及展現理想等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通常就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等。可以設想,如果轉變角度而言,我們説五種需要也是五種人生思維內涵的反應,它既可以貫穿人的一生,同時也是若干類型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的寫照。不同層面的思維引發不同層面的生存狀態,這是值得人們深入研求的課題。

三、意識思維決定了人的所作所為。要當一名出色的教師必也首先具備有深度有品位的意識思維,否則,是不可想象的。

作為教師,誰不希望培養出社會有用之才?意欲實現這樣的希望,必先反觀自我:自己的思想水平以及道德操守如何?我們不應迴避某種現實的現象,即有部分的教師對於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方面的重要性認知甚微,有的甚至是不知不覺。這種現象不在少數,表現為對人的知識構成不甚了了,尤其是對於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範疇的知識缺乏興趣和理解,造成了知識以及精神層面嚴重的營養不良,顯得知識貧乏或知識失衡,最終會出現某種意義上的思想空虛蒼白,人格迷茫,在很多問題上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此類教師是難以負起教書育人的任務的。歸根結底,這是當代教育界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露,長期以來對於教育本質的認知存在着偏頗以及搖擺不定的理解,這就難免出現某種局部但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劣質”病症。

就某些情況的研究與分析來看,加深對思維內涵重要性的認知,提高思維質量,確有必要。換句話説,提升內在素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引起我們更關注的是,像這類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還沒有獲得有關教育主管部門應有的重視。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與教育都進入轉型時期。新環境新事物對教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挑戰,對此,教育界不僅要有適應性還要具備預見性。可以預料,如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內在素質,如何昇華其思想水平,將會成為更突出的問題。這裏所説的素質與思想包括了專業與非專業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的存在和發揚,人們對於教育事業才會有深刻而全面的認知,教育思想以及教學水平才有可能不斷地得到優化,而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也才有可能獲得合理的解決。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師與學生永遠都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種存在關係,這種關係在新時期的今天也會發生新的變化,這是必然與自然的。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努力鑽研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轉變氣質,昇華思想,認真探索師生關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認識教師的思維是如何影響學生的原理,做到以更好的信息影響學生,讓受教育者獲得更為全面健康的成長。

註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頁。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頁。

3錢穆:《論語新解》,巴蜀書社1985年版,第140頁。

4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頁。

5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參考文獻

1.李武林。西方哲學史教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4.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第八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四

【關鍵詞】有效教學 探討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9-0121-02

有效教學即課堂有效教學,就是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的體現。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哲學與人生》課程更應重視哲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的有機結合,實現“哲學課堂”與“生活世界”的超級鏈接,從而實現《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的目標,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客觀、全面、辯證地對待人和事,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創造出快樂、幸福、成功的人生。

一 教師即課程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錢學森家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他説:“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説:“這還用你説,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着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牢牢記住了:“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從此錢永剛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着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錢學森獨特的家教法,體現了“不教而教”理念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我想這也應是作為老師的追求。在哲學開篇學習哲學意義時,我盤點了2008年中國的不平凡,在達到此環節教學任務的同時,又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指出了我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一定會把我們的世界裝扮得更加美好,從而滲透如何去辯證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教師即課程”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哲學老師更應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唯物辯證的觀點指導自己的生活,給學生做出表率。在課程的三維目標中,若缺失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和技能”就會失去光彩,“過程和方法”將變得毫無意義。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既應體現在課程中,又應體現在點點滴滴、時時刻刻。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只有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信服,這才能實現哲學課的有效教學。

二 有效的教學設計

中國有句俗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哲學課完成三維目標,則必須從有效備課開始,即系統的教學設計。

要備好課,就是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備出這門課程每個單元、每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錯點以及教學方法、過程,對學生學情作出具體的分析等。關鍵是,我們應走進學生的心裏,找出學生的興奮點,備出真正讓學生感興趣的課。能夠備出這樣的課,是學生輕鬆掌握所授知識的前提和保證,也是教師能永遠感受課堂的新鮮感和誘惑力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需自覺地對教學活動及其他因素進行宏觀與微觀的統一設計準備,實施調控和檢核評價,以追求最佳的教學效率。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把寫教案稱為顯性備課,把鑽研教材、查閲資料、蒐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稱為隱性備課。於老師認為,隱性備課是“備課於心”,這是更為關鍵的備課過程。隱性備課的重頭戲便是查閲相關資料,對《哲學與人生》課來説,除了要多用學生身邊信手拈來的例子外,還要多查閲哲理故事、漫畫,功夫用在平時。如許多電視廣告語、歌曲、學生學的成語、古詩、相聲、小品都可能藴含着哲學的某些觀點,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注意積累、聯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教師就會變得“博大”、“豐厚”,課堂上自然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三 有效的課堂教學

1.教師要善於營造快樂自主的課堂氣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第一,以趣引題,定好基調。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是心理學所説的“首因效應”。成功的開頭,猶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競相登堂入室。如在講“聯繫觀”時,我下載播放環保宣傳片《拯救地球》。給學生以視覺震撼,並提問:“看了這段環保片,同學們有何感受?造成環境破壞的元兇是誰?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環境問題?”同學們就會懷着極大的興趣去觀看、去探討。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淺出。運用趣例組織哲學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具體,變呆板為生動,深入淺出地闡述原理,從而使哲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在講人際和諧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時,我巧妙地運用典型案例“微笑的力量”、“學會尊重一個人”,讓學生感受人際和諧的重要性。通過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錄像片段,讓學生在欣賞壯觀視頻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三,以趣結尾,餘音繚繞。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嚐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在講“和諧的人際關係”結尾時,我設置學生活動:信任小遊戲“幫助盲人穿越障礙物”的比賽,融洽學生的人際關係,讓勝利者談體會,體驗信任的快樂,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得到新知,逐漸養成團結協作的習慣。

2.要有正確的教學方法

第一,遵循由易到難的授課規律。面對難點,一定要逐

步分解,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切不可草率行事,簡單粗暴地處理,否則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下面是幾種授課方式的效果比較:深入淺出高效;深入深出有效;淺入淺出低效;淺入深出無效。

第二,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面與參與度。在教學時應做到“三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有專家曾經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做了統計:授課形式為:教師講授,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5%;學生閲讀,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10%;視聽並用,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20%;教師演示,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30%;學生討論,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50%;學生實踐,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70%;學生教別人,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95%。從中不難看出:學生動手、學生參與的重要性。還有一句俗語:我聽到了就忘記了,看到了就明白了,而做過了就記住了!所以,不要怕浪費時間,不要怕學生出錯,讓學生嘗試從失敗或成功中獲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第三,注意提問的藝術。好的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和學生的正確作答,通過老師的運作,讓學生逐漸領悟並深化所學內容。好的提問應給學生一種學習的快感、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激起學生學習慾望和探究慾望的關鍵。

第四,賞識教育。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通過一次次的表揚強化、鞏固這些“閃光點”,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師生氛圍,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保證。俗話説: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第五,重視合作與質疑。合作與質疑是當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品質,合作的使用應注意:首先,所給的合作項目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必須要分工合作、互相討論幫助才能達成某種共識。另外,小組合作時還應指定小組長與記錄人,做好合作結果彙報。通過合作,不僅解決了學習任務,而且有助於同學間的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從而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質疑時要注意:首先,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要相信學生能提出好的問題。另外,在質疑時,應多給學生鼓勵(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如何)。通過質疑,讓學生明白:原創方法是智慧的,多種方法是高明的,一種方法是可行的。這樣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提高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四 有效的反思教學

教師首先要進行反思,把反思教學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每堂課結束後我都會認真地反思這堂課的亮點及缺陷,寫好課後記,平時做個有心人,多讀、多看、多想、多記,及時補充自己的教案,多聽其他老師的課,特別是經驗豐富、優秀老師的課,學他們的教學方法、課堂技巧等,積累間接經驗,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反思其階段學習成果,反思其學習方法,反思其學習得失,吸取經驗教訓。今後的學習才能更有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總之,實施有效教學,教師是關鍵,有效是目的,學法指導是保證。在引導學生由被動式學習、單一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做很多。這裏我談點膚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參考文獻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五

在古希臘,哲學被稱為“愛智慧”。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是不斷的追求智慧,正像花草樹立需要陽光雨露一樣,人們的生活也需要智慧的啟迪。人們對問題的高明認識、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都和哲學的智慧聯繫在一起。[1]哲學不是技術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是人追求智慧的途徑,而是人們對人本身、人的活動以及人所生活的社會的一種理性反思。黑格爾就在書中闡述:“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意指跟在事實後面的反覆思考”。[2]

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哲學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就在於將哲學的本性及教育目的被曲解。注重思維能力培養的本性被枯燥的教學所取代,哲學理論成為了停留在書本上的符號,照本宣科的填鴨性教學方法使哲學的魅力被掩蓋。老師講、學生記的模式不但失去學生對於哲學的興趣,還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哲學課程成為了知識教授,喪失了其本性與功能。

哲學的教學目標應從以下三點着手:

1.1教育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與他們關係密切的有關基礎知識,初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2指導學生提高理性思維的能力,提高他們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現象判斷是與非的能力,用正確的哲學觀點指導自己學習和實踐,提高綜合素質。

1.3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正確的哲學觀點為指導,解決好如何做人的現實問題,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確立正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標。

哲學是一門富有“智慧”的學科,是一門學習“智慧”的學科,更是一門運用“智慧”的學科,決不是一門講授理論知識的學科。

2哲學課程的考核標準

對於一門課程,考核和評價標準至關重要。目前,各高校的哲學課程多以標準化試卷為主要的評價標準,通過一張由選擇題、填空題、名字解釋、判斷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組成的試卷判斷一個學生的哲學知識。這樣的考核標準是將應試教育的模板搬入了哲學教育中。它考的不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背誦和記憶的能力。為什麼目前我們的教育中,“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現象比較普遍,這與課程的考核標準有着直接聯繫。只須花上幾天甚至更短就能獲得高分,又有幾個學生願意認真的思考問題?哲學課程的考核應採用平時表現與論文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理論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哲學課程的實踐性,而不單單停留在其理論性。這樣才有助於學生對於哲學知識真正的領會和運作。

3哲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傳授哲學知識的時候就採用了精神助產術。“在討論知識和倫理道德等各種為您提的時候,關於採用問答法,雙方一問一答,通過詰難,使對方陷入矛盾,承認其無知,逐漸修正意見,從而導致真理”。[3]時隔數千年,我們哲學教育還在採用講授型模式。如此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怎麼培養學生對於哲學的愛好,更甚至是提高學生的哲學水平?如何改進哲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成為哲學課程改革的討論熱點。

筆者認為,採用何種教學模式關鍵在於如何突顯哲學的實踐性?哲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蘇格拉底曾經採用的精神接生術説明鍛鍊思維與達到真理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練習。單純的講授根本無法滿足。相比之前,以下兩種模式對於哲學的教學更有利:

3.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最早出現於哈佛大學的法學院,經過長期的實踐,案例教學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為教師們較為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哲學的案例教學法就是選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通俗易懂的、富含哲學原理的典型案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輔以教師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悟出其中的哲學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創造了思考問題的條件,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了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4]

3.2PBL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BL教學法與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較為相似,也是近年來比較受歡迎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提倡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5]

現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才是哲學教育的本質要求與哲學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哲學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趙家祥,王元明。哲學基礎知識。第二版[M]:1.

[2]黑格爾。小邏輯。中文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社。1980:7.

[3]全增嘏。西方哲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冊:128.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六

關鍵詞:成人類學生;美術教育;差異性;因材施教

本人是廣州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繪畫專業老師,所教課程包括:素描、色彩、創作等繪畫類的專業基礎與專業課。所在學院除了繪畫專業以外還有環境藝術、裝潢藝術、動漫藝術等其它三個專業。而在繪畫專業的班級設定為:高升本的四年制全脱產白天班、專升本的二年制全脱產白天班及專升本三年制業餘晚上班。全脱產白天班無論從上課時間與課程設置與全日制本科教學並無二致,而業餘班則是星期三晚上與星期日全天上學。因為面向的是成人類學生,學生成份相對複雜,但歸納而言大致分為三類:努力幾年或應屆沒有考上美術院校正規本科的美術大學聯考落榜生、設計專業或其它專業畢業工作了若干年的再學習者、純粹愛好美術進而希望系統學習的美術愛好者。雖然每個班級都具備了一套完整的教學教案,但在學生的差異性面前則難免有點理想化。老師面對着不同的鮮活的學生個體之時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全方位的,不只是教學方法,而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有着不同的教學目標。正是因為學生的差異性與複雜性,成人美術教育並非單板的純教學教案似的循序漸進,呈現出成人類美術教育的豐富性與多變性。

相對於入學之初美術院校全日制本科學生專業能力與水平的整齊劃一而言,成人類繪畫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能力則為出現極端化現象。學生都經過入學考試這一關的篩選,由於在完成招生任務與成人類普及性教育的特點,註定了入學考試的低門檻。大部分學生在入學之初都只有短時間的繪畫經歷與繪畫基礎訓練,與教學教案的起點設定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學生之間的能力與水平的差距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與課程的難度推進而逐步放大。比如造型訓練中的素描課程,從教案設定的繪畫內容就是一個由易到難的,先是靜物素描,然後才是石膏、人物頭像、半身着衣、人體。如果是一個考了幾年的美術院校落榜生,靜物素描對其而言就是個比較容易上手的課程,靜物素描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如:構圖、造型的準確性、黑白灰關係、明暗五調子的基本素描理論知識等等問題都一一瞭然於心。必須針對學生特點擺出二到三組在難度係數上有差異的靜物,讓學生各自選擇。能力強的必然會選擇難度係數高的,能力差的則會選擇相對容易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的調配不同學生的教學時間,精力要向能力弱的學生傾斜。對於繪畫水平弱的學生經多做示範性、修改性的教學,在示範與修改中將知識點講述清楚,做到學生不但清楚而且的手上能夠畫出來,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對他們以後的學習與成長起着決定性的影響。相對於能力好的學生更多的講述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提高審美視野,比如素描訓練中的構圖新奇性與情感表達、繪畫材料選擇與質感表達等等知識。

成人類美術學生的繪畫水平差異性決定了老師必然要針對不同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講授不同的教學知識,為每個學生根據其能力而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拔苗助長。由於美術教學的獨特性,發現每個學生天生的美學喜好,比如有些學生偏愛以線造型,那麼就可以多講講線在素描中的作用與運用及其形式特點,同時參考中國傳統的線描或者是結構性素描。或者是意象性的、表現性的素描特徵,讓其慢慢體會同時保持平等的溝通。

美術教育有着自身的特點與獨特的規律。有可以傳授的知識性與技術性特點,也有着不可教與難以言説的天賦性與情感性特徵。蔡元培言“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並進始可”。講的就是藝術中這種技術性知識與修養性的體驗之間的辯證關係。

成人類學生的年齡差異讓我印象深刻,既有稚氣末脱的90後,也有與我同輩的再學習者,還有着已經退休尋求藝術夢想的大叔大嬸。可以想像一個班級存在着小輩、同輩、長輩的有趣場面。年齡結構使學生對於藝術的理解真是天壤之別,眾所周知,藝術不僅是技術性與知識性的傳授,它更多的是關於生命、情感、人生與價值觀的綜合性的生存體驗。美術教育從來都不是刻板的知識灌輸,對於藝術的學習更多的需要理解力而非單板的記憶力。從這個層面而言,人生閲歷與生活經歷豐富的年長者就有着天然的優勢,這點在創作中的感受尤其明顯。

嚴格的説,所有繪畫形式都是一種創作方式,所不同的僅僅是材料與媒介的不同。素描不單單是一種基礎訓練,也是一種創作手法與方式。正如我們常説的寫生創作化這一概念。只是因為我們長久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影響下常常使這門課程賦予了技術性與基礎性的理念,而這種理念在大學聯考指揮捧下使很多學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素描必然是全因素明暗關係的,色彩必然是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的。如何使作業完成基礎性與創作性的理念轉換也是美術教學的重點,這個轉換不既是畫面效果的,而更多的是思維與理解模式的轉換。在這裏不同的年齡層次就會出現明顯的分野,稚氣末脱的年輕學生對新知識接受能力快,新的技法或新的觀察與思維方式、新的表現手法,一旦接受與理解則水平突習猛進。而年齡大的則比較容易固守自己所喜愛的風格形式與固定的表現手法,對於其它的風格與手法要麼完全排斥,要麼小心翼翼。而到了創作課程以會出現另外的一個面貌,年輕學生平日裏顯得個性十足,可是到了創作課就會手足無措起來。不知道要畫些什麼,彷彿這個社會與現實與他又沒了任何關係與關聯。一旦逼急了要麼就是根本無法達到的宏偉鉅製,要麼就是隨手而來的敷衍草圖。如何引導這些學生提煉對於社會與現實的感悟,凝結創作的關注點,強化創作的構思與主題認識。在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情感等等命題下探討與互動。年長的學生則創作思維明確很多,明白自己想通過創作完成與表達什麼,生活的閲歷與人生的體驗在這裏體現出它的優勢與長處。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協助,參與意見及提出合理性的技術支持與並通過修改部分畫面講述創作實踐層面應當注重與提高的知識要點與難點。

每個來到學校學習的同學都是有目的的,希望遇到每個學生都是懷揣着熾熱的藝術夢想不過是種假大空的烏托邦。學習目的性的不同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日常行為方式,社會對於成人類院校學生文憑的輕視也導致學生學習熱情的下降。我們無法在這點上苛求,它有着現實就業殘酷性的一面,同時帶着商業社會的功利性。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是熱愛藝術的,部分學生僅僅是迫不得已的委身於此拿個不太重要的文憑,正規全日制本科中也不乏這種人的身影。從社會上熱度不減的藝術考生大軍中不難感受其熱度。與此相反的是懷着明確目標而學的同學在行為方式與思考方式則積極很多。學習目的的差異性使班級中不乏積極勤奮者,也有着二天打漁三天曬網的,同時有介於二者之間完全憑一時之興趣與心情而轉換着不同學習態度的。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當然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討論的是在這種學習目標差異面前老師的角色定位,非自上而下式的傳統威嚴式,而應是平起平坐的溝通式的朋友。瞭解學生的心理訴求與學習期待,以溝通來開導,讓厭學者知道每段學習不僅是技能的學習,而是對於自身能力的鍛鍊,對於困難的逃避只是下下策,積極的面對才是人生每個階段真正應該學習的人生課程。學習階段更加註重的是在藝術學習中加強對於自身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哲學思辨力等等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而思維的訓練與培養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勤奮的學生是不需要老師鞭策的,他們知道自己為何而學,為何而來。他們缺少的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思考方法、更加先進的藝術理念與藝術知識。有些學生的繪畫生涯超過了老師也不足為奇,讓他們苦惱的是怎樣使自己的藝術作品更上一層樓。對於他們的教學,老師更多的應該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建議他們讀相關的書籍,對他們感興趣的藝術作品進行比較性研究。鼓勵與讚賞、合理的提出批評性建議是同這些學生相處的最佳方式。

結論

因材施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教學概念,但在長期的成人類美術教育教學生涯中使我覺得,這個概念在成人類美術教育而言包含着兩重含義,一重含義是:由於成人類美術學生羣體所存在的繪畫水平差異、年齡結構引發的理解力與知識差異、學習的目的性差異決定了老師的教學必然是區別性對待的因材施教。對於每個學生在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目標完成設定等方面採取不同的方式,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着持續的學習熱情與端正的態度。另一重含義是美術教育這門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藝術從根本而言是一種創新性思維,但這種創新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是在前人的成就與傳統中的繼承與發展,在繼承中創造,在學習中融合,解構與建構並行的。這個過程更多的是思考,對於人生、世界、生命、情感等等 抽象性及情感性的領悟。藝術的學習沒有唯一或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個體的情感結構與生命體驗讓每個學生對於藝術形式都有着不同的體會與偏愛。老師恰當而正確的引導會讓學生如虎添翼,反之則會造成學生對於藝術的厭惡與反感。從這個層面而言,老師扮演着朋友與知己似的隨行者角色,更多的是在溝通與理解中去學習,而非自上而下的填鴨式教學。

哲學與人生教案範文 篇七

《哲學與人生》課程歸屬於德育課範疇,主要由“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提高人生髮展的能力”、“順應歷史潮流,確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會發展中發展自我,創造人生價值”五個單元組成,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結合中職學生身心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貫穿始終,把引導學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為落腳點。

殘疾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羣體,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們的教育水平與文化素質和正常人有一定差距。在特殊教育高職院校進行《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時,應運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方法,使特殊教育學校的殘疾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而且從中學會關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這對他們融入羣體生活,能夠直面和接納其身體,戰勝困難、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跳出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的框架束縛,從學生實際出發“改變課程過於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形成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活動。

一、案例教學法在《哲學與人生》課堂上的運用

在特殊教育學校《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等活動,創設相對寬鬆、良好的教學情境,把枯燥的理論講授與案例相結合,化抽象為生動,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等活動,讓他們思考、分析、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但是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因地制宜選擇案例,如學習“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 時,可應用我國著名古典小説《三國演義》中失街亭這一段,學生講述故事,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啟發學生想問題辦事情,不能照搬書本,不能把一般原則當做教條,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而客觀實際是每個人進行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時,要遵循激勵性原則、時效性原則及趣味性原則,案例與教學理論不脱節,使抽象的哲學原理通俗化,枯燥的哲學理論趣味化,使課堂教學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和運用哲學的能力。

二、自主性教學方法在《哲學與人生》課堂上的運用

《哲學與人生》作為德育課的重要內容,教學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尤其對於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來講,在《哲學與人生》中使用自主性學習方法,更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心靈健康發展。

《哲學與人生》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了解各種哲學思想知識內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於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行為模式。尤其對於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要讓他們對人生和社會充滿希望,勇敢地面對社會的競爭壓力,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強心。

自主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按照課前自主準備—案例導入自主—心理疏導自主—學生主體自主四個步驟進行。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性,引導他們發表自我意見,在思考中不斷進步,培養自己的信心和興趣,從而自主地進行課外知識內容的探索和鑽研,不斷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趣味性教學方法在《哲學與人生》課堂上的運用

由於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殊性,課堂教學中,理論課的講授往往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因此,趣味性教學就可以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如適當的課堂遊戲是吸引學生關注和參與的有效方法。遊戲中,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對遊戲結果的執著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達到哲學“引發人的思考”的目的。搭紙牌、添一筆變字、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創造性遊戲,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通過有效參與,提高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不同視角展開對哲學和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哲學教學中加入適當的遊戲有利於培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興趣,符合“樂學”的原則。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枯燥乏味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通過教師對課堂的合理設計與組織,以“寓教於樂”為宗旨,引導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把遊戲過程變成學習的過程,調動殘疾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八

關鍵詞:課程改革 教案 設計

一、活動概況

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升全省中學語文教育水平,推進我省語文教師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開展貴州省首屆中學語文優秀教案評選活動的通知》(黔教辦基〔2007〕273號)文件,由貴州省教育廳主辦,貴州師範大學文學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貴州省教科所承辦了“首屆貴州省中學語文教師優秀教案評比活動”。

本次活動,全省六個市、州、地共有參賽作品1537篇。所有參賽作品按初、高中分組,經過專家認真的初選和終選,最終總共評選出一等獎15名,二等獎45名,三等獎80名。分析本次參賽教案的情況,大致有如下特點:一是所涉教學題材廣泛,有的教案是以某一具體文學作品為中心設計的,也有的是以具體的語文知識點、語文能力、綜合素養等為中心設計的。二是內容豐富,在參評教案中,以文學作品教學類的為例,就涉及了古今中外各類體裁的文章。三是深入程度高,上述每個地區除了市、縣一級的學校外,基本上都有來自鄉鎮中學的教師參加,國中組還有不少村中學教師參賽。四是參賽教師人數多,年齡層次分佈合理。以此次參評教案作為樣本,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我省中學語文教師教案設計和製作的實際狀況。

閲讀與分析所有參評作品,結果表明,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我省語文教育具有較大的影響。參評的教案都或多或少地表現了課改的意識,例如:在教案中體現人文關懷的意識、知識與能力並重、注意課外知識的拓展、引入“多元解讀”的思想、注意課後作業的開放性等,體現出我省語文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不少參評教案中存在的諸如沒有或不夠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不能很好地體現“師生間的對話”精神之類的問題。

二、分析認識

在經過語文課程改革的一系列影響之後,我們知道,今天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不再是權威的教育者、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具有民主意識、尊重學生、能與學生平等對話的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策劃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學生獨立賞析、理解、思考活動中的點撥者,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是能影響學生精神世界的人……長期以來,教案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因此成為語文教育活動中備受關注的一個重心,甚至是不少學校衡量教師工作質量的一個標準。究竟該如何認識教案呢?結合對本次參評作品的閲讀和評選結果的分析,我們認為:

1.一個教師能不能上好課,關鍵在於是否備好課,而不是教案寫得好不好,教案不能等同於備課。但是,設計合理的教案,對於教學的成功具有積極的意義,認真地設計教案,是語文教師專業技能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教案作為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術前準備”,它反映了教師與教學文本對話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可能是多角度、多視野的,記錄這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蒐集、整理和選擇有關的教學資料,擴展教師的視野,發展教師的思維,有效地提高教師備課及繼續學習的自覺性。同時,它也是教師對教學活動如何展開的構思,以文本的形式表現這種構思,使之成為教師業務工作中的“備忘錄”,可以較好地避免教學的盲目性,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同時提高教師工作的理性程度,使之更加專業化。今天,有人提出“零教案”的構想,不少教師以此為據,否認教案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不理智的,同時也不符合“零教案”的初衷,需要指出的是,“零教案”不等於“無教案”,而是更多地強調“心案”,強調“胸有成竹”式的“腹案”――內在準備。總的來説,無論是“紙案”還是“心案”,倡導者無疑是重視課前的準備的,而“教案”作為這種準備的重要體現,也無疑是有益於教學的。

2.“教案是教師根據教材和授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制訂的施教方案,猶如演出的劇本、建築的設計藍圖,它是教師備課後形成的書面結果,是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這種定義,在語文學科領域有一定的代表性,長期以來,這種對教案的認識也普遍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認可,本次參評的教案,也有很多是在這種認識指導下的設計。分析上述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它首先是從教師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教學流程,比較突出教師主動、強調教師主體;其次,從“演出的劇本”這一説法,我們可以看到其對教學活動“演出性”的客觀認識,而忽略了對課堂教學“真實性”的思考;而“建築的設計藍圖”、“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的説法,則過分突出了教師及教案的權威性。閲讀這一類教案,總的印象是結構完整、格式規範、設計緊湊,教師的“導演”意識較強,但卻很少看到真正屬於教師自己的見解或者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的餘地,大部分設計往往會具有“劇本”的某些特性,除“真實感”、“現場感”不足之外,還表現出教案對教學活動的干預,體現出較強的指令性和規定性,教學過程相對僵硬,課堂教學的張力也因此而受限。這樣的教學設計,明顯表現出受前蘇聯影響下的指令性課程範示的某些侷限,同時還透露出大學聯考指揮棒、唯科學主義、名師教學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師生對話”等這些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其中常常受到忽視或得不到良好的體現,學習主體間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過程原本的動態性,教學活動原有的生成性,教學流程中參差錯落的互動感等都不能得到較好的表現。

三、對策思考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在製作教案時應該重視如下一些問題:

1.教案的製作,不應該是某一個教學內容即將開始前的臨時產品,也不應該隨着某一個教學內容的結束而終止。教師對某一具體的教學內容,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多維解讀,集中思考,在多次的教學經歷中反覆實踐,它不會一次成型,它是教師不斷審視、反思的結果,甚至是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同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等各種對話的集中體現,因此,這個製作過程,就不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本次參評的作品中,教案《設置情景,活化課堂》記錄了一堂寫作課的教學流程,主題是引導學生感受細節,學會觀察細節,描寫細節。從形式上看,這份教案沒有按照“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這樣的格式來設計,它更像是一份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實質上,教師正是打破了傳統教案的固定模式,認真思考了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一個對於中學生來説既急需掌握而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何抓住細節、感受細節並進行細節描寫,精心設置課堂情境,巧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師生、生生間的多維對話中自然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對該次教學的反思也頗具特色,由此可見,我們完全可以不被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編寫”束縛,而是針對我們在教學中認真思考、反覆求索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來製作,集中展現教師的語文素養、職業素養和教育智慧。

2.教案要體現教師的個性和特色。傳統的教案,要求步驟完整,內容全面,重難點突出,格式規範等,幾乎成了固定的套路,在我們努力尋找所謂的“規範”與“標準”的時候,教案的設計也在不覺中走進模式化的怪圈,於是照抄教參、抄襲教案、網上下載等行為也就不以為怪了。然而我們都知道,真正名家名師的課堂和教案都是無法複製和抄襲的,因為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各個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識結構、人生經歷、興趣愛好等決定了我們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我們對不同教學內容的獨特理解。同時,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也是各個不同的生命存在,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的有益個性, 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備寫教案的時候,還需要“備”不同的學生。尤其因為我們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是充滿了生命力的文學作品,是提供給我們的開放的文本結構,那麼作為教師,作為個性的尊重者、引導者,我們需要個性風采,包括獨特的上課風格、自己的立場觀點、自己的審美品位、自己的文化關注等。我們完全有理由不受外界影響,獨立地鑑賞與判斷,放飛自己的思維,讓教師的個性風采會感染學生,身體力行地給學生做培養獨立人格的示範。《馬的世界》,以“馬”為中心設計口語交際能力訓練,初看教案,給人以內容繁雜之嫌,仔細研讀,作者其實匠心獨運。該設計不受教材編排、教學計劃等的限制,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需要,總攬全局,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剪裁,對課外教學資源適度開發引進,使學生在學習“馬”這一具體事物、如何以“馬”為中心話題進行口語交際的同時,還鑑賞了作為生物原型的馬、詩歌中的馬、説明文體中的馬、散文家筆下的馬……設計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體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又增強了語文課與人類文化、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我們説,這樣的製作與設計,就是融合了教師各種素養、充滿教師個性特點和個人風格的勞動。

3.不過分強調教案“教”的功能,注意“教案”與“學案”間的結合,真正體現“對話”的精神。上文提到,我們通常意義上説的“教案”,主要反映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構思,一般是從教師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教學流程。可以説,這樣的教案,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學內容、看教學對象,設計教學方法,這就難免會有“教師中心”的偏頗。那麼任由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方法等,完全地由設計“教案”轉為設計“學案”又是否可行呢?美國教育家布魯納(er)曾説:“為了兒童去犧牲成人或為了成人去犧牲兒童,其錯誤是相同的。”20世紀後半期,自從後現代主義以“一種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去看待教育問題以來,後現代主義教育提出了教育領域“去中心”的主張,建議消解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學生中心主義,建立起一種師生平等對話的新型關係。也就是説,在教育活動中,沒有所謂的“中心”,師生之間不再是單一的先知與後知、傳授與接受、控制與服從、主導與主體的關係,而是一種基於師生合作、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對話關係。後現代主義將師生關係視為一種對話,而對話追求的應該是相互理解,據此,在製作教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主動地瞭解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的預期,自覺考慮“學案”的因素,科學地結合二者,使師生間的對話不是簡單的教學信息的單向或雙向交流,而變成思想與情感的溝通,精神的交流,靈魂的對話。獲獎作品《我與地壇》講究問題的設計、注重探討的過程,縱觀其教學流程,能感受到不同層次間的對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對師生間對話關係的探索。《南州六月荔枝丹》則注意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設計問題,解決問題,具有較好的“問題意識”,教案結構簡潔、用語精煉,讀來倒更像一篇“學案”。

4.要注意適度地“留白”。有的教案設計看似精湛嚴謹,但總容易給人留下“劇本”的印象,表現出設計者過於強烈的預期性、干預性和指導性,這就類似於家裝中為了照顧功能的全面而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空間。教師“導演”意識的作用,教案的“干預”和“指導”常常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動態生成性,將師生的思維與活動限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相對狹隘的領域,對實際教學活動中的“突發性”準備不足,大大減少了師生之間思想碰撞、精神交流的機會。大家知道,今天,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或者給學生一個怎樣完美的結論,而是日益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發現意識、問題意識等,所以説:在設計中適當地“留白”,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想象空間,感悟空間,自學空間,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不斷地超越自我是大有益處的。

總的來説,透過對本次參評教案的閲讀,我們不難看出新課程改革在貴州所取得的成績――教師教學理念發生的變化、一線教師的積極創新、教師的工作熱情等,同時也注意到我們在課程建設理念、教學價值認識等方面尚存的侷限。從當前課程發展的主要趨勢來看,語文教案設計,只有走出“藍圖”的時代,依據真實的課堂,結合課改精神,加強設計者自身理論修養及實踐能力,努力提高其科學性與合理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語文學科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項目基金:貴州省首屆中學語文優秀教案評選活動組。]

參考文獻:

[1]李克東等:《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2]潘湧:《指令性課程範式的終結與語文教師創新精神的解放》,《教育科學研究》,2002.12。

[3]布魯納、偉俊、鍾會譯:《杜威教育哲學之我見》,《教育研究》,1985.4。

[4]大衞•格里芬:《後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馬季方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1。

[5]鍾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哲學與人生教案 篇九

關鍵詞 哲學與人生 教學探析 課程特點

進行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的探究,深刻認識哲學對人生的指導作用,深入分析“哲學與人生”課程特點,準確把握其教學內容,努力探索“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特點,對中職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深刻認識哲學對人生的指導作用

對中職生的成長來説,他們有很多人生的困惑需要解決。在中職生德育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哲學與人生”課程佔據着主導地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他們的人生具有統領作用。一個人擁有了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具有正確的人生方向,才能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才能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優秀的心理素質。用哲學點亮學生的人生,引導他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人生髮展中的重要問題,能更好地提高中職生人生髮展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引導中職生自覺思考人生問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深入分析“哲學與人生”課程特點,準確把握其教學內容

(一)“哲學與人生”課程特點

“哲學與人生”課程改變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強化了德育課特點,既學哲學又用哲學。

課程將哲學知識與人生髮展問題聯繫起來,發揮哲學的指導性,用哲學指導人生;將人生問題與哲學道理的運用結合起來,用人生體驗哲學,用智慧感悟人生。將學哲學和用哲學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影響、感染、引導和鼓舞學生,幫助他們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結合,體現了哲學與人生的內在結合。

(二)“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內容

“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髮展中的基本問題。

本課程的每一個教學內容都設置了二個重點,一是哲學基本觀點的重點,二是人生問題的重點。每一個教學內容的難點主要是哲學與人生的結合。一是如何從人生的具體問題中提升出哲學問題,二是如何以哲學的觀點來感悟人生。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內容的每一單元,每一課都有兩條線:即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人生問題。分為三個教學單元:唯物論-尊重客觀實際;辯證法――一分為二看問題;認識論--知行統一提高能力;歷史觀--歷史規律與人生理想,人的本質與自由。

第一單元的兩條線是:哲學觀點的主線是從客觀實際出發;人生問題的主線是走好人生路。第二單元的兩條線是:哲學觀點的主線是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人生問題的主線是人生態度。第三單元的兩條線是:哲學觀點的主線是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人生問題的主線是人生實踐。每個單元分為三個專題,每個專題都按照兩條線。

三、努力探索“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特點

(一)“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整體設計思路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堅持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原則,遵循中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堅持知、信、用相統一,引導學生既提高哲學的素養,又提高人生髮展能力。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要遵循教材內容的基本線索即哲學基本觀點、人生哲學知識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基本線索來設計教學過程。

在實施兩條主線內容的教學中,講哲學知識,要注意以解決人生的問題為目的,把握重點 ;講人生問題,要注意哲學知識的運用,把握人生問題中的哲學意義 。實現哲學與人生的內在的結合。

(二)教學創新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活動。

內容設計要跳出學科知識體系框架,為學生而設計,密切聯繫學生的實際,使教學內容精煉化、生活化和生動化。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教材資源,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教學方法提倡討論式、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哲學與人生”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和基本環節

“哲學與人生”作為德育課應該是直通學生心靈的教育:應以生動案例內化於心;以多樣形式體驗於心;巧設情境感染於心。最終實現德育的終極目標:教會學生做人。

“哲學與人生”教學方法的選擇,倡導啟發式教學,採取合作探究、交流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是以大量的來源真實的案例供給學生分析探討。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哲學與人生”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導入、理解分析、實踐等教學的基本環節。

導入環節:案例+問題。選取案例導入或者情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情趣 ,把學生融入其中、營造和諧氛圍,理解尊重學生、營造語言情境,感染其心靈;精心設計問題,具有的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理解分析認環節:案例+體驗。包括認知理解、問題分析和討論。以案例理解基本觀點,用基本觀點分析案例 ,提出問題討論,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應用)。

實踐環節:活動+方法。設計學而思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思考、討論探究,老師引出哲學觀點和方法,進而分析人生中的實際問題,最後,教師歸納評價(我們應該怎樣做)。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課堂充滿生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結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