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49K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多篇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篇1

美工活動對幼兒來講是遊戲、娛樂,也是創造、表達的一種方式。每個幼兒心裏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每一位幼兒都有創造的潛能。泥工造型是一種運用插接、刻畫、印貼等手段,通過細緻的觀察與豐富的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的藝術形式。同時這也説明了美工活動對幼兒小肌肉發展和思維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如何為幼兒創設教學活動鍛鍊環境呢?這是上好一節美工課需要關注的課題。

首先本節教學活動的目標:學習用牙籤插接的方法,表現刺蝟的形態特徵;能運用搓圓的技能表示刺蝟摘果子的情境;發展小肌肉動作,大膽參與活動,體驗創作的快樂。目標的制定在認知、技能和情感上重點突出了技能,難點定位在插接的手法和重點在於搓圓的方式。從目標的確定開始就對幼兒的動手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將其融入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在活動中讓其得以體現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於是在我設計活動導入環節就運用了手指遊戲,土豆變變變,它來自於幼兒平時室內遊戲,平時在遊戲環節我們會經常給幼兒做手指遊戲,幫助幼兒鍛鍊手指的靈活性和活動趣味性,為活動奠定了基礎。活動中通過視頻以動態進行展現刺蝟的特徵和形態,幼兒熟悉的巧虎形象,以第三方的口吻陳述,好像是巧虎在進行介紹,讓幼兒投入其中,以及最後的展示背景用西蘭花做出了森林的造型,同樣的這些形象、實物也是來自於幼兒平時的生活觀察。

小班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探索的慾望很強,常常有一些看起來危險的現象發生。如何轉危為安,巧妙利用,有目的地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變為我們可利用的教材,真正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是本節課選材的關鍵。從土豆到牙籤,過程中也經過很多次的嘗試,土豆的硬度和牙籤的弊端都曾成為課前準備的難點。在手工活動中,重要的是得充分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陳鶴琴先生説過,叫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難,須在他的能力以內但又必須是非用力不可的。3~4歲的幼兒知識經驗貧乏,手指力量小,也容易疲勞,所以在選材時,首先要注意簡易性。由於我班是有過一年託班經驗,嘗試鍛鍊的機會比新小班多,且升入小班後我們就鼓勵幼兒安全使用剪刀,利用美工課,讓幼兒從撕麪條,撕小草開始,儘量多的給幼兒鍛鍊的機會,這樣做的目的:①手工活動能使手腕配合一致,使各種動作協調。在活動中,孩子們可以人人動手參與,作品完成後又個個都有成就感。②手工材料的五花八門及方法的多種多樣,可以讓幼兒信手捏來,隨意創作,同樣也能滿足、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慾望。③通過手工活動,能引發幼兒以自己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形成有個人特色的藝術表象,並通過大膽想象藝術來表現自己的作品。

通過實踐,手工活動對於幼兒的手部肌肉動作的靈活性和精確性的培養,以及對耐心、細緻、勇於實踐等個性品質的培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幼兒通過使用剪刀,手的張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原先大拇指和小手指的靈活性很差,不能同時張合,經過反覆多次練習,他們小手指的肌肉動作協調了、精確了。美術美工活動可以説是平時積累的成果。

小班的年齡特點註定無法安靜的坐在座位上作畫,歌曲的結合讓活動更富生趣,但是反觀活動我發現,正是因為太重視年齡特點,將關注點放在插接上所以活動中不夠大膽,從練習搓圓的方法到評價都是由老師作為主體進行介紹的,更加大膽的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説,嘗試做,成為活動的最大主體,堅持開放性原則,更多讓幼兒更充分的感知和操作,從而更好的幫助幼兒在自我表現與所表現的事物之間建立起關係。

本次活動幼兒專心地觀察老師的操作過程,認真地製作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可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當孩子們完成作品後,對於整理操作工具的要求老是拋在腦後。沒有特別強調收整的要求導致了幼兒似乎不是很在意。這成為了我不得不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課後我仔細分析主要的原因,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督促先做完的孩子養成整理操作工具的習慣。對於整理好操作工具的孩子也沒有及時地予以強化,使得那些先做完的孩子慢慢地對於整理操作工具的要求變得不再很敏感。當然對於整理操作工具這種沒有樂趣的活自然避而遠之了。那麼,用什麼樣的辦法讓孩子們心甘情願地在活動後整理工具且不會忘記呢?事後我嘗試用實物獎勵的辦法。例如在集體點評時,以“蠟筆媽媽”“桌布媽媽”的身份對主動整理好操作工具的幼兒進行獎勵,並謝謝他們將寶寶們送回了家。希望在多次的努力下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養成收整工具的好習慣。

此次美工活動我受益良多,小班的美工活動不光是技能的培養,還有創造力的培養,良好習慣的養成,活動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幼兒正處於一個創造和發展的時間,我們應該為幼兒打開創造的大門,讓創意源於生活,創造給予幼兒。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篇2

音樂,就該是快樂的

多年前一些家長在倪老師的課上帶孩子玩過音樂遊戲以後會問:倪老師,幹嗎花這麼多時間玩呢?什麼時候才開始正式上音樂課呀?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音樂”是一座山,早早地,他們開始拽着孩子的手開始往上爬(學琴,學五線譜……),一路的美景“不許看!”“沒時間看!”,在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山頂”,只有到了山頂,才是音樂。那一路爛漫的山花,叮咚的泉水,啾啾的鳥鳴都被忽略。然後,我們就看到很多孩子在這個爬山的過程中累了,乏了,家長們也倦了。

於是,他們就停下了腳步。而“音樂”那座山還在那裏,遙不可及。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開始把音樂看作是一個花園。寶寶還未出生,媽媽就會倘徉其中,讓我們的寶寶在安適、愉悦的母體中孕育成長。寶寶出生後,爸爸媽媽會抱着他們在音樂花園中聞一聞音樂的“花香”,看一看“多彩”的音樂,摸一摸,嘗一嘗音樂的“肌理”和“味道”。他們開始瞭解音樂的“樂”也是快樂的意思,他們要讓孩子在音樂中快樂地成長。

一切都該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而生——孩子愛動,他們不滿足於安靜地坐着聽一段陌生的音樂,他們會編自己的歌;會自然地舞動,嘗試着用自己的身體去把聽到音樂時的感覺表達出來;能在家長或老師的巧妙引導下用奧爾夫樂器(奧爾夫研製的系列打擊樂器,分有音高和無音高兩大類,均無需反覆的技巧訓練即能演奏)來嘗試演奏,來營造他們想象中的那個童話世界;能用簡單的宣敍調來唱説他們集體創作的故事……想一想,哪一個年輕的媽媽未曾在童年時裹着牀單毛巾在牀上,桌子下演過丫鬟和小姐之類的故事呢……這就是孩子,他們需要這樣的一個音樂世界!

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可貴之處在於:

1、音樂教育不再是個別的,屬於精英的教育,而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了機會來感受,表現音樂的豐富性。

2、讓孩子們擺脱了琴凳琴絃的束縛,也不再只是被動地聆聽。沒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訓練,即可讓孩子進入表現音樂的階段,使學習音樂不再那麼“boring”

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動地學習固化的東西,而有了自己廣泛的即興創作的空間。

4、把孩子從單純的個體化的練聲,練琴帶入了合作的天地,讓他們早早地開始學習如何協作、服從、領導與被領導。

一起享受音樂的快樂

在奧爾夫音樂班,你和寶寶可以學到的東西很多很多——當你抱着寶寶在音樂中旋轉起舞,寶寶眼前的世界飛快地變化着——他一會兒看見這個寶寶的臉,一會兒看見那個媽媽的臉,這是多麼新鮮而興奮的事情啊!一個小鼓,可以發出幾種聲音呢?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充分發揮想像力,大膽地去嘗試,讓同一樣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和節奏——音樂,不就是這樣來的嗎?大家手拉手圍成圈,邊跳邊唱,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用身體去感受各種音樂風格所帶來的韻律;同時你可以模仿一種動物的姿態,配合它的拍子起舞;孩子們可以拍手、跺腳、把玩樂器,甚至拍屁股,用各種能想到的方式來表現節奏,這樣不斷的創新使節奏練習不再枯燥;……世界太大了,真正能夠上專業的奧爾夫音樂課的孩子只可能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孩子。

然而每個孩子都需要音樂的滋養,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媽媽來主動學習瞭解這樣的一種教育思想。別忘了——你,才是他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師。奧爾夫音樂強調原本性與參與性,所以家長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充當孩子的“音樂老師”,信手拈來地讓他(她)感受音樂的魅力。1歲左右的寶寶,你可以把他放在大腿上,面對面,手拉手,配合歌曲內容與節奏彈動你的雙膝或讓寶寶隨節奏左右晃動,並在結尾或童謠的高潮處,把寶寶高高舉起,或讓他輕輕倒下。

例:童謠:ride a little pony

ride a little pony (在你的膝上有節奏地顛寶寶)

down to town. (繼續顛寶寶)

whoo ! little pony (將寶寶的胳膊往外甩)

don’t fall down .(將寶寶輕輕往後仰)

當然,動作也可由你自己創編,只是注意不要頻繁地更換動作。越小的寶寶越需要反覆,你會看到在若干次這樣的遊戲後,他會在那個特定的時刻作好姿態來準備你的下一個動作。寶寶喜歡這樣的與爸爸媽媽共同分享的活動,他們會覺得很好玩,樂意一再地反覆。藉着這樣的活動,寶寶用他們的全身體驗到了一種穩定的拍率感,同時也能強化內耳感應身體位置、動作、平衡與速度的功能。

2歲左右的寶寶開始進入語言敏感期。通過他們喜愛的兒歌、童謠進入穩定拍率感與節奏組合的練習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學習方法。在教兒歌的時候,用一定的韻律節奏來反覆唸誦,並用手邊任何可以敲擊的物品來配合伴奏,還可以啟發他用動作來表現(不要評估好壞或限制他們的想象,如:不能在地上爬;不要跳得太重……只要保證安全,anyidea is ok)

3歲左右的寶寶開始有了更廣闊的活動天地。都市中的寶寶們有着無窮無盡的視覺、聽覺的刺激。他可能無時無刻不在聽。但傾聽卻是一種全神貫注於聲音來源的姿態。今天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孔不入,使得我們忘記了專心聆聽的習慣對於我們寶寶在將來的學習、人際關係的處理、社會性交往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注意小鳥的歌聲,小溪與巖石的嬉戲,小羊與老牛的對話,把它們錄下來,回家後讓他傾聽,辨別這些聲音的區別,開始可以是比較明顯的對比,慢慢過渡到細微的差別(如:母雞與公雞打鳴的區別)。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對敏鋭的耳朵才能體會音樂的精妙,這種能力可一定需要從小培養哦!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篇3

這首歌曲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幼兒能夠表現自我的這樣一個音樂教材。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園們有的高興了就拍手,就大笑,就跳起來,在這首歌曲中還反覆出現一個節奏__ x | __ x |。

在這個活動中,環環相扣,清晰明瞭,遊戲導入——熟悉音樂——分段學習歌曲——完整演唱歌曲。我覺得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是以幼兒最喜愛的遊戲《看面具,做表情》導入,激起幼兒的學習熱情,也抓起了活動第一次的高潮。其次,為了讓幼兒成為教學活動中得主任,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我只是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和欣賞音樂,

再引導幼兒去表演、嘗試各種表情的變化,在師生動情、動容,相互角色感動的生態關係中,讓幼兒講述各種情感經歷,老師動情參與、幼兒在直接感知中學習,使教學既有計劃性,又有靈活性,內容情景化、方法遊戲化,幼兒在做中創造了樂趣,給幼兒提供了分析問題、感受問題的機會,給幼兒提供充分感受的過程。不僅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但是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不少的不足點:1、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是不夠強,後來通過教師的多次引導、提示才激發起他們的興趣。2、在表現部分與歌唱部分銜接的不是很好,往往很多幼兒為了過分的強調動作而忘記了唱歌。3、在第三段中,主要是體現着急,讓幼兒跺腳,但是發現很多幼兒只要一有這樣的動作就會忘記的歌曲中的節奏,導致音樂節奏上的不合拍。因此,在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特點,如像這樣的活動中還要加強引導,使得歌曲的表現力更加強烈、準確。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篇4

這是一節大班的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幼兒積極性高、參與性強,不但學會了交朋友,體會了與同伴交往的快樂,而且學會了用正確的方法處理與同伴間的矛盾。在整節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1.本次活動生成的靈感,來源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現象,為了引導幼兒學會交朋友,並能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朋友間的矛盾,積累正確的交往經驗,我採用了遊戲、故事、表演等組織形式,讓幼兒在親身體驗到學習中來,創設了一個幼兒喜歡並且容易接納的環境,讓幼兒在玩中學會與人交往,在玩中提高交往技能。然而,良好社會交往行為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漫長的積累過程,這就需要老師關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教育,使幼兒的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

2.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發揮遊戲的特殊功能,做到師幼、幼幼互動,凸顯幼兒的學習自主性,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能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如找朋友環節,膽子大的幼兒帶着膽子小的幼兒遊戲;在討論環節中,教師只是拋出問題,讓幼兒在相互討論中找出原因;在説優點環節中,幼兒的討論結果,提高了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規範了幼兒的行為標準。拉拉勾環節,幼兒間的合作表演,讓幼兒體驗到了與朋友合作的快樂等。

當然,本節活動也存在諸多不足:

1.在遊戲環節老師沒能及時強調規則,幼兒積極性過於高漲,導致課堂秩序稍顯混亂。

2.時間安排沒能把控好,活動有些拖堂。

總之,本節教學活動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瑕不掩瑜。通過本節活動的開展,班上幼兒的交往行為有了不小的改變。為小事爭吵、打鬧的現象少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有所提高,如玩玩具時爭搶少了,學會了合作拼搭;想進人多的區角玩時學會等待,遵守規則;借東西時,會用禮貌語言;和好朋友發生矛盾時,能用自己學會的方法解決,不再像以前只知道哭鼻子或者告狀。每位幼兒都能學着體諒別人,學着和好朋友友好相處,珍惜和小朋友好好相處的機會。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篇5

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年幼的孩子同樣如此。自信心與成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第一次成功的體驗,孩子自然就助長了自信心。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對孩子卻要讓“成功”成為“自信”之母。

在美術活動的評價環節,面對孩子各個層面的作品表現,我們自然要對出色的作品給予讚美,但是對剩下的哪些並不出眾的作品,我們千萬不能吝嗇讚美,要用發現的眼光,找出這個孩子在創作中所表現出的可以成為讚美的一個“閃光點”。

例如在這次《月亮的故事》創作活動中,我把目光聚焦在了那些創作能力相對薄弱的孩子身上。耶耶平時繪畫缺乏主動性,每次繪畫時總要先對老師表達“老師我不會畫”,然後等着老師的幫助。這一次在創作中,我發現耶耶竟然自己拿着筆安靜地在紙上開始畫起來了,他在畫面上畫下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圓。於是,我輕輕摸摸他的頭在他耳邊誇誇他。畫得差不多後,耶耶拿着作品來給我看,我看出其中一個圓表現出了一個腦袋的特徵,問他“這是畫得你在看月亮嗎?”耶耶回答是的。“那還有其他幾個圓是爸爸媽媽嗎?”耶耶還説是的。“那耶耶把爸爸媽媽的眼睛、嘴巴什麼的都畫出來吧,畫開心的爸爸媽媽,好嗎?”“好!”耶耶拿着畫紙高興地回去繼續畫。

在評價環節,我拿出耶耶的作品,雖然他的作品表現得很簡單:黑色的夜空中掛着一輪明月,明月下面是三個簡單的腦袋(沒有身體)。可是我在大家面前誇獎耶耶,是他自己獨立完成了畫面,畫面很乾淨、清楚,讓大家一看就明白。當有孩子提出耶耶畫的人沒有身體時,我巧妙地把問題拋給孩子們:“你們猜猜,為什麼我們看不見他們的身體呢?”這就引發了孩子們各種猜想,有的説是因為天黑看不見身體,有的説被擋住了,有的説穿了黑衣服。。。。。。這麼一來既打消了孩子們的質疑,又引發了孩子們的聯想,使評價氣氛變得愉快而和諧。

幼兒畫是一顆純真童心的自然流露與展現,有時“稚到拙時亦為美”,所以,我們要學會看到那些因不懂繪畫技法而只能隨意塗抹的作品,那反映的是最真的情,最純的心。作為老師,我們要保護他們描繪這個多彩世界的積極性,在美術活動中給予他們積極、正面的評價影響,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和思考問題,用欣賞寬容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孩子的作品,使孩子充滿自信,大膽創想。

幼兒園教學心得與反思篇6

?雲朵棉花糖》是一個簡單、有趣、充滿童真的故事,其情節簡單、語言多重複、意境温馨,十分適合於小班幼兒欣賞學習。其中的句式:“可以做成……,一定很……”不斷重複出現是不錯的教育點,另外一些詞彙:舒服、暖和、香甜也適合於拓展。在這個活動中,我採用出示實物棉花糖導入,讓幼兒説一説棉花糖來為下面的的大膽表達做鋪墊,接着我用ppt呈現了故事的前半段,通過圖譜的呈現來突破難點,讓幼兒學説句式。然後再用分一分的“操作”性質的步驟來讓幼兒感受分享的快樂。最後再整體欣賞,點出小老鼠的分享。整個活動動靜結合,既有安靜聆聽,又有體驗情節,讓幼兒在愉快的情景中學習了本領。

但是也有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學習掌握了句式結構之後可以讓幼兒進行適當的仿編環節,因為是語言活動,所以更加註重幼兒的語言表達,多講是關鍵,但是在實際活動中,幼兒是很會講,但是説的不是我要的那個點,我就馬上收回,比如,有的幼兒説可以做成被子,我就沒有繼續追問,如果在後來加上仿編的環節,就可以創造一個:“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另外教師的追問也很重要,不能點到為止,雖要見好就收,但是也要讓幼兒説舒暢了。

另外,材料的選擇也是一個重點,我這次活動用了ppt和圖片的結合,本想ppt用來做讓幼兒理解前半段故事,圖片是後半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發現過於豐富的材料會使得幼兒的注意力分散,小班幼兒本來注意力集中水平就很低,加上這麼多圖片和ppt,顯然對他們的注意選擇產生了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