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微黨課講稿:學習二十大,重温革命史,不忘初心和使命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1.26W

今天我講的微黨課題目是《學習二十大,重温革命史,不忘初心和使命》。

微黨課講稿:學習二十大,重温革命史,不忘初心和使命

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首先回顧一下我們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的初心和使命。黨的性質是-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初心和使命是-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決定了我們黨能夠以徹底自我革命精神檢視自身、直面問題,堅決同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作鬥爭,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

通過學習“二十大”報告,回憶起黨的發展歷史中幕幕感人的故事。下面我與大家共同温習《半條棉被的故事》,再次領悟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

1934年11月,長征中的紅軍沿着蜿蜒的山路翻過羅霄山脈,來到湘粵贛邊界的汝城縣,進駐沙洲村。

村民們受挨户團反面宣傳的影響都躲進了大山,村民徐解秀因為帶着孩子又裹着小腳,沒來得及走,但是她發現,紅軍紀律嚴明,戰士們和衣睡在屋檐下、空地裏,在野外架鍋煮飯,並沒有亂動村民的東西,還幫村裏清理巷道。

徐解秀看到冰冷的雨水濕透戰士們的衣服,就請其中三名女紅軍睡到自己屋裏,但徐解秀家一貧如洗,只見簡陋的木板牀上,只有一條爛棉絮和一件舊蓑衣,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女紅軍們便拿出僅有的一條行軍被,和徐解秀母子合蓋這一條被子,擠在這一張牀上,而男主人則睡在門口的草堆上,守護着她們。

第二天,村民們發現徐解秀收留了紅軍,紛紛勸她別惹麻煩,快些趕走紅軍。但這3個姑娘見狀並不氣惱,反而拿出珍貴的藥物給老鄉治病,幫助難產的孕婦接生,宣傳共產黨的進步思想。幾天時間,村民們被紅軍戰士的實際行動所感染。

幾天以後,女紅軍們要走了,臨行前她們把這條唯一的被子留給徐解秀一家禦寒,徐解秀説什麼也不肯要,3位紅軍對她説:“我們是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是人民的軍隊,幹革命是為老百姓過上好生活,沒有我們吃不了的苦,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她們在村口推來讓去,僵持不下。這時,一位女紅軍從揹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這條被子剪成了兩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説:“大姐,你一半,我們一半,等革命勝利了,我們一定會來看你,到時候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接過半條棉被,眼淚流了下來。

徐解秀不放心,讓丈夫送女紅軍們翻山,並再三囑託丈夫一定要把紅軍姐妹安全地送出大山。可誰知她們這一走,就沒了音訊......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半條被子,不僅留下了黨對人民的深情,更是走進了百姓的心裏,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黨員幹部講述了這個故事,他在會上強調:“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依靠人民、團結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我們黨經過十年的奮鬥,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鋭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脱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十大報告還提到: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七十八點二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時調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區住房四千二百多萬套,改造農村危房二千四百多萬户,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十億三千萬人。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二十大報告中總結的黨十年來取得的成績,都説明我們黨一直在堅守初心和使命,為人民羣眾造福。我們黨已走過百年奮鬥歷程。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於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我們共產黨員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不變的初心,始終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