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2.05W

同志們: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根據培訓班的安排,現在我就“為什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各位書記一起進行研究探討。 

一、“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報告裏總共講到了七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是中央着眼於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明確了着力點,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什麼是“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為什麼説“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想我們可從以三個方面去理解: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民羣眾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又是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的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近幾十年來城鄉差距還在進一步加大;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無論是農產品的數量還是農產品的質量都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加上對農業生產的投入長期不足、農業生產條件嚴重滯後,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農村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大的短板。而農產品是城鄉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係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關係到小康目標的實現,又直接關係到農村社會的大局穩定。第三,從現實狀況來看,“三農”問題還比較突出,是國民經濟整個鏈條裏面最薄弱的環節。農民的問題,我國有7.9億人口長期生活在農村,這部分人主要表現為收入水平低,增收難度大,與城市居民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這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特別是一些低收入户、貧困户處於深度貧困狀態,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農村的問題,主要表現是農村面貌落後,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公益事業發展滯後。有人形象地比喻為中國的城市像歐洲,中國的農村像非洲。農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民種田不賺錢,農民文化素質、農業產業化程度、農業發展質量都比較低,農業技術人才不足,農村勞動力老化問題突出,不能適應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需求。農機化普及率低,信息化建設滯後,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不能生產更多的有機綠色品牌農產品,造成產品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加上國際市場對中國農業的圍堵打壓,中國買什麼什麼貴,中國賣什麼什麼便宜,凡是豐收的農產品價格肯定低,甚至無人問津,以上都是造成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們要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質,就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這三大問題。可以斷言,沒有農民的小康,就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繁榮,就沒有全社會的繁榮;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三農問題解決不好,就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所以説三農問題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思想,是黨中央着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的問題導向作出的戰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要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擺上優先位置。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指導思想,就要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係,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在具體工作舉措上,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淨的田園風光。鄉風文明,就是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衞生等事業發展,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讓社會正氣得到弘揚、違法行為得到懲治,使農村更加和諧、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衣食無憂,生活便利,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是重大決策,使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從第一輪承包開始保持穩定長達75年,彰顯了中央堅定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是一個政策“大禮包”,給了農民一個“定心丸”。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時間節點與第二個百年戰略構想高度契合,既穩定了農民預期,又為進一步完善政策留下了空間。2016年底中央下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實現了土地承包“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農民羣眾可以自願進行土地流轉或者有償轉讓退出土地。這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是從土地革命開始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進入現代化必須做好做足土地的文章,讓土地從一家一户小農經濟到集中統籌使用,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以利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在農業發展中當前要更加註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拓寬增收渠道。怎麼樣促進三產融合發展?首先在一產上要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多生產綠色優質、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注意種植業養殖業的結合;二產上要突出農產品深加工,拉長增粗產業鏈條,提升產品的價值鏈;三產上重點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後又一項農村改革中的大事,目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突出抓好農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把集體的家底摸清摸準;穩步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範圍,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總書記在這裏提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的是增加農民羣眾財產性收入。為什麼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從XX實際看,農民財產性收入總體呈現基數小、比重低、增幅不高的特點,根據我們農辦的調查,我縣農民財產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不到8.3%,在全市也是處於最低水平。在農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接近“天花板”的現實背景下,採取創新性舉措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潛力所在,顯得非常必要,十分迫切。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什麼是村級集體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就是村級集體組織通過流轉、外包、出租集體資產或領辦、入股企業、合作社等方式取得經營性、服務性收益的一種公有制經濟。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包括財政補助收入、經營性收入、發包和上交收入、投資收益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是指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

(二)為什麼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有的同志説,只要農民脱貧了,集體窮一些沒有關係。我們説,不對!不是沒有關係,而是關係重大”。他強調,“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要充分認清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努力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斷髮展壯大集體經濟”。從改革發展30多年實踐和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目標來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執政基礎的現實需要。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最基層組織,是黨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堡壘。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公信力強不強,直接關係到農村基層政權穩不穩。那麼,怎樣衡量村級黨組織強不強?我感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看村級集體經濟強不強。“手裏沒把米,喚雞都不靈”,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村級黨組織不僅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錢辦事”。從現狀來看,當前農村社會各階層分化比較大,社會矛盾頻發多發。農村有的地方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相當落後,公益事業發展非常緩慢,但農民負擔卻一點都不比別人輕。因為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裏每做一樣事情都要向農民伸手要錢,增加農民負擔,羣眾也不相信幹部能為老百姓辦什麼實事,認為幹部要做的事情無非是想往自己臉上貼金,為撈取個人政治資本。甚至認為有的幹部是為撈取好處才辦事的,造成幹部羣眾之間的不信任,在我們農村的確有部分幹部有得手為才、雁過拔毛的情況,這使本來就不融洽不和諧的幹羣關係火上澆油,甚至幹羣關係走向對立,在有的村,就是因為羣眾不信任、不放心,造成個別羣眾,無事生非,小事情鬧成了大問題,這是農村造成集訪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集體經濟有實力了,幹部才能腰桿挺直,説話有人聽,集體辦公益,事情有人辦,村支部才能發揮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如果一個村的集體經濟不強甚至很弱,手裏沒有任何收入來源,辦什麼事都要伸手向老百姓要,你要説這個村的黨組織如何如何強,那是蒼白無力的,也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了、實力增強了,村黨支部才能“有錢辦事”,説話靈光,才能更好地為農民辦一些鋪路修橋的實事,更好地為農民羣眾做好服務,才能不斷提高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公信力,才能夯實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第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我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絕大多數農民增收還離不開“大農業”這一塊。但目前,我們的農業服務體系還是比較落後的,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是由一家一户小農耕種方式,農村勞動力主要是60—70歲的留守老人,他們對先進技術、市場信息都不瞭解、不熟悉,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很難依靠種養業增收致富。我縣低收入户有17006户,低收入人口達50221人,佔全縣農業人口的10%以上,在貧困户中無勞動力的有1173户,病災户9476户,因學致貧的776户,這因病、因災、因學和無勞動能力的11425户貧困户,如果沒有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救助,是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擺脱貧困的,讓他們怎麼能生存的下去?怎樣與全國人民一起奔向現代化呢?村兩委有義務擔當起起責任,着眼於“村強民富”,把農民組織起來,以村級組織的力量成立服務合作社,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把合作社打造成經濟實體,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為農民提供便捷的農業生產服務;通過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讓農民成為股民,參與村集體的收益分紅,增加農民特別是低收入農户財產性、經營性、工資性三方面的收入,讓農民羣眾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真正受益者,才能與全國人民一起進入現代化。

第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根本保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奮鬥目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小康社會的一項硬性指標,就是所有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8萬元。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是我縣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短腿中的短腿,短板中的短板,拉長補齊並非易事。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我縣村居總收入XX萬元,但其中財政一塊的補助就達XX萬元;總負債XX萬元,村平負債XX萬元,離完成全面小康目標,差距甚大。而且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比較滯後,農村公共服務產品非常短缺,美麗鄉村建設中“髒亂差”的問題還未能解決。要解決這些矛盾,僅靠縣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着眼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同步小康。否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完全是一句空話。

第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推動黨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的治本之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事關黨風社會風氣根本好轉的重大政治問題,有的人當幹部不能廉潔奉公一心為公,而是儘可能撈取個人好處,以前有個別幹部吃項目、吃土方、吃扶貧款,什麼都能吃、什麼都敢吃,三資管理缺位。有的村幹部大搞一言堂,個人獨斷專行,不履行正常程序,對集體資產任意處置,造成集體資產流失嚴重,這些幹部為政不廉的行為,嚴重損害了黨員幹部在羣眾心目中的形象,敗壞了黨風社會風氣,引起農民羣眾的強烈不滿,也嚴重削弱了我們村集體經濟的實力。所以我們抓村級集體經濟,一方面可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避免每做一樣事情都要向農民要錢要物。另一方面,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通過加強集體“三資”管理,可以向農民羣眾交一本“明白帳”。通過發動村民參與、尊重村民意見、支持村民監督,能夠有效落實和保障農民羣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也提高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水平,既亮了村集體的“家底”,又明瞭羣眾的“心底”,從根本上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這一舉兩得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第三方面,只有幹部出以公心,一心為公才能辦好集體的事,才能發展好村集體經濟,幹部邁什麼步,羣眾走什麼路;幹部身正,羣眾就氣順;羣眾氣順,村風社會風氣就好,所以村集體經濟也是黨風社會風氣的風向標。

(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我們要發展集體經濟,正確的思路和舉措非常關鍵。思路決定出路,決定方向,決定發展成效。我認真歸納了一下,在謀劃發展思路時應該做到“三個堅持”和“八個不能”。“三個堅持”就是: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各村居的情況千差萬別,選路子、上項目都要立足自身優勢條件,綜合考慮自身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特色產業、現實可能等,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而不是人云亦云,照葫蘆畫瓢,南河可以種西蘭花而黃圩則不行;二是堅持開拓創新。用戰略的眼光、開放的視野,大膽探索符合本地特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農村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進行統籌考慮、整體推進;三是堅持建管並重。進一步規範項目管理和運行機制,做到既開源又節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

“八個不能”要求:一是不能依賴“輸血”過日子,要甩掉依賴性,把村級組織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好,着眼於增強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二是不能走“與民爭利”的路子,要從集體實際出發,注重“強村”帶動“富民”,共同發展;三是不能靠污染環境來發展,要走“綠色發展”道路,杜絕破壞本地生態、污染環境的產業和項目;四是不能犧牲子孫後代利益,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搞掠奪式經營;五是不能做落後產能的保護者,要轉變創收思路,放棄“蠅頭小利”,決不為低能小企業和孬項目“打掩護”;六是不能進入到市場風險大的項目,必須確保風險可控、回報可靠,寧要“小錢”、不捨“大本”;七是不能不顧財力盲目投入,應該量力而行、長久打算,充分考慮投資回收週期、自身實力能力等因素;八是不能朝令夕改、反覆無常,對認真考察確定下來的項目,要咬定青山、一抓到底,不能一遇困難,就想半途而廢,翻臉比翻書還快。

我講這“三個堅持”和“八個不能”的中心思想,就是在我們響水這塊土地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既不能兩眼向上、等米下鍋,走純粹依賴上級補貼“輸血”的老路,也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從事低端落後產能的斜路,必須把握政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走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村集體有能力實施,投資少、見效快、可持續增收的新路。

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組成形式

1、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演變過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國家開始了轟轟烈烈地鬥地主、分田地的土地改革運動,並開始對個體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幾個階段。互助組是建國初期由於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打了幾十年的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整個國民經濟崩潰瀕臨破產,農業發展缺乏資金和勞力支持,致使農村凋敝,農業發展水平低下,農業生產發展遲滯以致破產,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在此背景下催生農民自願互利,互換人工或畜力,共同勞動的互助組。

初級社是在互助組的基礎上,以個體農民自願組織起來的組織,原來的互助組在勞動生產中已不能滿足對勞力、生產工具和土地面積的要求,農民自發的成立了初級社,黨和政府只是指導。它的特點是土地入股,耕畜、農具作價入社,由社裏統一經營,社員參加集體勞動,獲取勞動報酬。雖然土地等生產資料仍是私有的,但由於實行了統一經營,並積累了公共財產,因此具有了半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定性步驟。以後,在農業合作社運動中,初級社又大量轉變為高級社,高級社階段生產資料集體所有,集中管理、共同勞動、按勞分配,已經完全屬於集體化的公有制。同初級社相比,高級社能較大規模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使用新式農機具,為改變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提高勞動生產力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什麼要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合作社,走合作化的道路呢? 第一,土地改革之後,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經營。貧困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特別是難以解決水利灌溉問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不能有效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難以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而且勞動力也被束縛在土地上,這樣無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第二,由於人的能力差異和家庭情況的差異,農民土地所有制會很快導致農村貧富劇烈分化,土地會重新集中在少數人手裏,新的地主又會出現,剝削制度無法被消滅,農村無法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進步。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人民是推動歷史真正建設的重要力量。互助社、初級社都是廣大人民羣眾在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利於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濟組織形式。高級社是黨和政府在總結互助社、初級社的基礎上領導廣大羣眾成立的集體經濟組織形式。人民公社是在高級社基礎上成立的,它的積極意義就在於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更高,實現了農民自治與合作,公社在承擔轄區內勞動力資源的組織和動員功能之外,還部分承接了國家政權的作用,如興修水利和搞農田基本建設,興辦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顯示出一定的集體主義的優越性。人民公社實行的是“政社合一”制度,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強調“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調”,實行大寨記工,大隊、生產隊內部管理高度集中,對農民的激勵作用很弱,農民生產積極性普遍難以調動。1978年後,我國農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大包乾”,農民家庭的温飽問題得以解決,也養活了13億人口,這本身就是個奇蹟。但是由於中國的農業是小農、小户、小規模,人均耕地少,現代化水平不高,大包乾限制了生產力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2、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是目前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形式

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是在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礎上,以土地為核心的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為前提,明晰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把社區內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每個成員,參照股份制的治理結構成立股份合作組織,具有個人股份固化、集體統一經營、管理一人一票、分配按股分紅等顯著的特點,使原有農村集體所有制成員財產權利從共同共有轉向為按份共有。社區股份合作制將股份制融入合作制,實現了社員佔有和股東佔有的結合,體現了公私兼顧的產權制度安排。通過集體資產量化,成員按份共有集體資產並享有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農民更關心集體資產的運行和處置,主動參與集體經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體現了股權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3.集體經濟組織其他實現形式

近年來,除了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外,各地也探索了其他一些發展新模式。一是股份合作制企業形式。一些地方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村民集資入股的方式,或者集資入股與集體配股相結合的方式設立股份合作所制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按股分紅。例如蘇州市前些年興辦了很多“富民合作社”,通過農民資金入股,租賃集體建設用地,建造廠房、樓房出租,年終按股分紅。二是成立經濟合作社形式。也可以説是村集體領辦、部分村民參加的不完全社區股份合作社形式。由政府出面頒發經濟合作組織證明書和組織代碼,以村經濟合作社的形式參與市場競爭。還有其他的組織形式,這裏不一一列舉了。具體採取什麼樣的組織形式來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應該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來決定。

村集體經濟獲得穩定發展主要基於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常州市金壇區黃金村嚴清華是土生土長的“黃金人”,種過地,當過兵,做過築路工,1998年底,聽從組織安排,回到貧困的黃金村,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當時嚴清華是臨危受命,接手“窮村”,除了經濟上一塌糊塗外,民心散亂,政治癱瘓,村民對村委極其不信任。這裏交通閉塞,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整個村沒有一片山林,除了田地,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資源,單靠種點普通稻子,別説賺錢,可能保本都有些困難。19年來,他奔走在田間地頭,土地復墾、道路修建、河塘清淤、植樹造林、農忙種植樣樣走在前面,從一個“白面書生”變成“黑皮書記”。他花心思動腦子,成立了黃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實現土地流轉1800畝,建立有機稻米基地1000畝,註冊了“黃金牌軟米”商標。他六上省農科院,引進專家團隊研種“黃金村”牌有機軟米、彩色稻米並獲得成功,每當新米上市季節,從上海、南京、北京等來金土地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採購有機軟米的車輛絡繹不絕,每公斤40-60元,採購者吃了就斷不掉,還想吃。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白手起家,硬是將一個省級貧困村,建設成國家級生態村、小康家園示範村。他創辦的有機稻米、農機專業合作社分別受到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示範社”。2016年黃金村集體固定資產達2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3800元,村集體收入突破470萬元。

西馮村黨總支書記李治順也是一樣,20年前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煉油廠回村擔任書記。一門心事帶領羣眾改革傳統種植模式,成立了句容市第一家花草木專業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大力發展花草木種植業,全村95%以上土地都種植花草木,把一個不起眼的花木草坪種植發展為一個大產業,去年合作社銷售達1.8億元,村集體收入24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26萬元,並帶動周邊十里八鄉都走上了富裕道路。該村先後榮獲“國家綠色產業化示範單位”、“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省最具魅力休閒鄉村”等榮譽稱號;李治順被省委表彰為“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2016年11月,省委書記李強還親臨西馮村指導,拍拍李治順的肩膀,直誇他是“好樣的”。

二是有一條好路子。近年來,蘇南各地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稟賦,積極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主要形成了資產租賃型、企業股份型、農業開發型、聯合發展型等發展模式。例如較為普遍的資產租賃型,但也不是簡單地靠山吃山,而是依託了當地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來發展。塢家村就利用本村區位優勢,通過開發約4000平方米的房產收穫了“第一桶金”。此後,集中精力、財力,在城鎮商貿區、工業集中區、城鄉接合處等地發展物業,先後通過自建和向鎮集體資產經營公司購置的方式,才擁有了如今3萬多平方米經營性物業。農業開發型路子,金壇市金城鎮由各村組建農地股份合作社,對流轉土地的農田水利設施實施投資改造,然後再發包、租賃,土地流轉費用明顯提高,增加的部分歸集體所有。

三是有一套穩定成熟的運行機制。這幾年,蘇南農村大多進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通過清產核資、股權界定、股份量化,將集體經營性淨資產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權屬關係。村裏有多少資產,每年有多少收益,準備新建什麼項目,年底收益如何分配,都要逐一釐清,相關決議都需要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通過。改變了產權不清晰、管理較粗放、羣眾分享少的狀況。因為村民在集體經濟中有股份,所以更加關心集體資產的運行和處置情況,每個村都建立了比較民主的管理機制,村民代表大會成為決策機構,改變了過去集體資產處置、使用由一個人或少數人説了算的狀況。

(三)我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徑

我們為什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比較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組織了精幹的力量進行了專題的調研,發現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因素很多,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歷史包袱重,村集體發展集體經濟乏力。2016年 全縣農村集體債務7327.21萬元,村平負債49.5萬元,有債村91個,雖然近幾年根據省級文件精神,全縣通過三輪村級債務化解,已經化解了57個村居債務,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債務數額較大,化債率僅有38.5%。這些債務的存在已使鎮、村幹部疲於應付,沒有更多能力和精力發展集體經濟。二是村級集體經濟來源比較單一,通過自我發展增加的份額很少。以30個試點村為例,2016年30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1092萬元,村平為36.4萬元,看起來不少,實際以財政轉移支付村級“三項”補助性收入為主,共有718.11萬元,村平為23.9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村平僅11.5萬元。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中,主要為資產、資源發包收入,投資收益幾乎為零。有的村即使有思路,有項目,但沒有經濟基礎也難以發展項目,有的村要不是財政補助維持運轉,早就癱得了。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30個經濟薄弱村村級自有資金336.66萬元,但實際上主要集中在縣經濟開發區東風居委會、南河鎮興南村和薛蕩村三個村,佔92%,其他27個村一共只有26.42萬元,村平僅為0.97萬元。集體機動地、林果園地、水面資產資源等也相對集中在少數村居,許多村發展集體經濟缺資源、缺項目、缺“第一桶金”。四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帶頭人來帶動。有的村居幹部思想保守、能力不足,有資源條件不會利用,有集體財產不會經營。有的村單純依靠上級給項目或者為企業提供服務獲取一點“贊助費”,一旦項目竣工或是企業停產以後,這些村又退回“空殼村”的老樣子。

經過調查分析,影響和阻礙我縣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五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嚴重不到位。鎮區一級對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重視程度不高,沒有真正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通盤思考,拿不出長遠規劃和明晰的發展思路,而是左顧右盼,走一步看一步,不想有也不敢有大的作為。有的村幹部認為發展集體經濟費力不討好、吹糠不見米、風險自己扛、利益集體享;有的不敢擔當,擔心村級集體經濟搞砸了會債務上身,還會遭到批評和埋怨,甚至會丟選票、被起訴,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有的過多強調客觀原因,“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沒有信心和辦法。

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能人”十分稀缺。首先,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村級集體經濟幾乎“一窮二白”的現實下,很多年富力強、有頭腦活絡的人紛紛外出務工或創業,一些在任幹部能力素質欠缺,對生產技術、市場、信息不瞭解、不熟悉,缺乏經營管理能力和開拓精神。其次,村幹部常規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整天疲於應付突擊性工作,沒有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擺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第三,村幹部文化普遍需要提高,既懂經濟,又會管理;既懂農村,又會開拓市場的幹部不多。多數農村幹部工作中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第四,人力資源短缺。我縣是勞動力輸出大縣,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並以此為主要職業,常年在外,使得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受到勞動力不足的制約。

三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第一,缺少可利用資源。我縣地處平原,沒有礦產和石油,雖然靠海,但是靠的也是黃海,資源極不發達。我們縣是66年才成立的,建縣時間短。第二,缺乏主導項目。有的村幹部認為本村特色產業的優勢不明顯,感覺到以一個村為單元來發展,沒有市場競爭力,也不敢利用這個特色產業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第三,手裏沒有第一桶金。由於我縣底子薄,工業不發達,直到近幾年才反哺農業,建縣時交通不發達,離大中城市較遠,農民的種植習慣仍然稻麥兩季,因此基礎十分薄弱。第四,三資管理嚴重缺位。通過兩輪土地承包後,集體留有的自動地本來就很少,加上有個別的村幹部優親厚友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塘等資產全部分掉或送了人情,基本沒有集體土地可用,即使還有一些自動地往往也是邊遠貧瘠的土地和四荒地。

四是政策引導和扶持很不充分。現有政策沒有完全落地生根,如財政政策方面,省市制定出台了不少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措施,例如土地政策方面,要求徵收村級集體用地應將徵收面積的5%—10%給村作為發展留用地,或將新徵收的經營性土地出讓金淨收益的5%—10%轉為集體經營性資產等,這些政策都沒有完全兑現到位;又如金融機構並未在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放寬抵押政策、降低信貸門檻等拓寬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融資渠道上給予“鬆綁”和照顧。

五是考核導向不明顯。目前,我縣雖然已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鎮村主要幹部年度目標任務績效考核,但設定的目標值相對籠統,考核辦法不細,獎懲措施不硬,導致考核的“指揮棒”不靈光,“風向標”不明顯。 

3.我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徑

針對當前我縣集體經濟發展的實際,根據省市要求和先進地區的經驗,我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條路徑:

一是開發利用集體資源增收。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農業開發型,比較容易理解。村集體在流轉農户土地後,先改造農田水利設施,或組建合作農場開展多種經營,拓寬增收渠道,或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對外發包、租賃,提高了土地流轉收益,增收部分由集體和農民共享。這方面外地成功的例子很多,像蘇州太倉的東林村通過建立合作農場,經營土地面積達到3000畝,其中高標準農田2200畝、百畝林果園1個、生態養殖場2個,至2016年4年多時間村級集體穩定性收入2142萬元。我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土地資源比較豐富,但土地產出率總體不高,村集體土地受益率更低,因此,村集體完全可以將分散資源集中起來,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動員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資產資源入股,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土地規模經營。小尖鎮土橋村、朱浦村、六套唐友村等10個村目前正在試點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經營規模達5000多畝,着重發展高效農業規模經營,力爭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促進村強帶動民富。

二是發展物業經濟增收。就是所謂的資產租賃型。集體興建標準化廠房、打工樓、商業用房等物業用於出租,這種做法可以有效降低經營風險,保持收益持久穩定。縣城、集鎮、園區周邊村要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物業經濟,給村集體栽下永不枯萎的“搖錢樹”。響水鎮苗寨村、運河鎮運西村等9個村在鎮區中小企業園興建或購買標準廠房,陳家港中興村、大有鎮康莊村建設冷庫廠房和糧食倉儲庫房用於租賃,可為集體獲得穩定收入。發展物業經濟成功事例已有不少,例如小尖鎮徐洪村利用交通便利優勢,自籌資金建設辦公用房連帶門面,建成後辦公樓出租給温氏集團年租金6萬元,門面出租3萬餘元,目前該村自有資金積累29萬餘元。陳家港合興村利用扶持資金興辦養雞年入租金24萬元,今年村集體又投入60萬元購買兩台挖機,預計年集體收入近40萬元。運河四套村、正茂村利用扶貧資金和試點項目機會,聯合建設廠房和冷庫租賃給沃華公司,每年可獲租金50萬元,每個村年收入25萬元,一下子就解決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8萬元的問題。

三是發展服務型經濟創收。有條件的村利用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興辦農業服務隊,運輸公司、勞務公司等各類服務實體,為政府、企業、農村集中居住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組織提供社區服務、後勤保障、農機作業、代收代種、統防統治及其它有償服務,增加服務收入。南河鎮上王村通過專業合作社開展為農服務創收一直有較好的基礎,村集體牽頭與響水民晟農機專業合作聯社合作,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村裏每年收益每年近20萬元。我們積極提倡農技服務隊,農民對種什麼品種,施肥防治病蟲害都有迫切的需求。

四是盤活存量資產增收。村集體對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廠房、倉庫等各類資產進行整修、翻建或升級改造,綜合利用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等公益性集體資產。有條件的村選準主業自主經營,自身沒有條件的交由經濟能人和企業、合作社租賃託管經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五是發展混合經營式集體經濟。村級組織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效益較好、經營穩健的企業。例如大有鎮康莊村利用萬畝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契機,興建大米倉儲庫房,並以庫房入股,與本村一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混合經營,每年村集體除得到固定租金外,還可享受企業二次分紅,實現村企合作雙贏。

六是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創收。村集體牽頭創辦土地股份合作、專業合作、勞務合作、富民合作和物業合作組織,發展多種股份制形式的法人經濟實體。特別是創辦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密切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民利益聯結,“户户有資本、家家成股東”,促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這是從中央到地方都一直大力支持鼓勵的發展方向。我縣目前也正在大力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導和支持已在工商登記註冊的148個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以完全經濟主體入股縣平台公司(東城公司),採取資本運作的模式運轉,讓農民真正享有集體資產股份收入,逐步提高分紅水平。

2015年張集中心社區華餘村在省扶貧工作隊支持下引進了常州亞瑪頓光伏發電項目,佔地170畝,裝機容量5兆瓦,以全額上網模式,由國家電網全部收購。該項目年發電量800萬度,上網電價每度1.15元,每度電華餘村集體分成0.0525元。從2015年9月到今年9月,已為華餘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100萬元,其中50%將用於低收入户的精準脱貧,50%用於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光伏發電已作為我縣多個村居發展經濟的重要抓手,今年縣委縣政府下發的99號文件,要求面上全縣整體推進。在機制上採取光伏扶貧與資產收益相結合的新模式,兩年內由灌江控股有限公司在全縣建設75MW左右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建成後預計年收益6000萬元左右。收益分配除去公司正常的項目運行維護和必要的管理費用支出外,其餘收益主要用於全縣年集體經營性收入不足18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增收和低收入户脱貧增收。其中村集體每年不少於50%用於本村無勞動能力和低收入户兜底分紅。在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我辦與縣國有平台公司新城公司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報經縣政府同意,在每個村居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目前巳經在工商管理部門全部完成登記註冊,領辦人為村兩委幹部。社區股份合作社整合三塊資金爭取達200萬元交給縣國有平台公司運作:第一塊,利用縣政府出台的宅基地有償使用和自願退出制度規定,縣與鎮區實行按拆舊與新建相抵後淨增地面積每畝15萬元標準打包結算;第二塊,新城公司在全縣投資興辦35個標準化豬場,共涉及80個村,每個豬場用地30-60畝不等,每個村都能獲得徵地補償款;第三塊,整合村居現有可用於經營的資產資源和部分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通過對這三塊資金的整合,加上一部分財政資金和扶貧資金合併納入國有平台運作,圍繞光伏發電產業(標準豬場頂部光伏、中小企業園頂部光伏、海邊集中式發電)或其它可帶動農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進行運作,共整合資金200萬元入股縣平台公司,社區股份合作社參與項目分紅,使每個村居股份合作社年實現保底分紅不少於20萬元。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傻瓜”做法,但很穩定,也沒有多大風險,很符合目前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至少可以使一些幹部認識問題、能力不足問題、項目資金短缺問題等等都能得到迎刃而解。 

七是培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就是把發展的載體和平台建好。鼓勵支持鎮區統籌規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集中區”,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的前提下,集中若干村集體留用地和可用資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出租)、產權獨立、收益歸村”的要求,在集中居住區和商業貿易區發展綜合樓、商貿設施、菜場、三產經營用房等物業項目,在鎮區中小企業園發展標準廠房、倉儲、公租房等物業項目。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從“村村點火冒煙”轉向“新社區、新園區、新城鎮”去集中發展。

八是實施開發式結對幫村增收。這一條主要是爭取外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要求,利用現有定點幫扶平台和機制,充分發揮幫扶單位的優勢,為經濟薄弱村提供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幫助貧困村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和產業富民項目,使所有經濟薄弱村能夠跟上小康建設步伐,確保到2020年全縣面上各村實實在在完成脱貧致富奔小康目標任務。

(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保障。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面對響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破解我縣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來源單一、資產資源匱乏、增收渠道狹窄等難題,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別是在政策層面給予村裏更多的關心支持:財政政策方面,應當加強對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支持有能力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先承擔財政項目,財政投資農村形成的資產儘可能交給集體經濟組織管護和經營;土地政策方面,應當賦予集體自主開發土地資源的權利,儘快落實集體用地直接上市、徵地留用地、土地置換等政策,讓集體分享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税費政策方面,應當本着能免則免、能減則減等原則,對集體經濟組織的房產税、土地使用税、營業税、印花税、契税和企業所得税給予更大的優惠;金融政策方面,由政府支持金融機構為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項目降低融資門檻,放寬擔保條件,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鼓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股份等抵押、擔保貸款方法,開展訂單融資、林權抵押、農業機械設備抵押融資等,讓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再飽嘗金融支持不足的困擾。

第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管理保障。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和管理是事物發展的一體兩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不能這邊忙增收,那邊分分秒秒在跑冒滴漏,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掙的錢白白流失掉,所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加強管理: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運營管理機制。紮實推進村級財務陽光行動。目前全縣152個村居“三資”管理台帳已全部建好,建立了農村財務管理“一折付”制度,形成了村幹部不專權不摸錢的好的機制,依託陽光扶貧平台,9月底已全面建成響水縣農村“三資”管理“一網通”。要突出集體“三資”清產核資進度和質量,對列出的問題清單進行公示,切實解決清查出的問題,推動“三資”管理全部進入陽光化運行操作。健全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收入管理、開支審批、資產資源台賬等制度,嚴格控制集體非生產性開支,禁絕發生任何招待費用。進一步規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行為,杜絕場外交易和暗箱操作,提高農村資產資源的經營效益,確保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必須全部進產權交易平台交易。11月22日,縣產權交易中心組織對大有鎮元磚瓦廠地塊(耕地和塘口各150畝左右)經營權交易,底價每年10.75萬,經過5位投標人激烈的角逐和競價,成交價達28.2萬元,溢價達2.62倍,承包期6年,總價169.2萬,6年時間集體溢價增加收入高達104.7萬元。以上這些,其目的就是解決農村三資管理混亂、農村財務不清、農村少部分幹部不廉潔的問題,請在座的各位書記對農村三資管理、農村財務、村兩委班子要認真抓一抓,不但自己嚴格帶頭,更要抓好班子,帶好隊伍。二是要加強民主管理和監督。嚴格民主程序,強化對村級集體資產承包、租賃、處置和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管;對重要的投資項目要進行科學評估、民主決策,防止發生經營風險。健全民主理財組織,抓好財務公開。加強審計監督,村主要幹部離任的都要進行審計。三是要嚴格控減村級債務。要按照“摸清底數、鎖定舊債、嚴控新債、逐步化解”的要求,加大村級債務控減力度,嚴防發生新的不良債務,不充許高利借貸和對外非法擔保。對新增加村級不良債務要進行問責追究。當然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也必須及時足額到位,不得被擠佔截留,也不允許任何部門平調、挪用村級集體資金,。

第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

首先,要建強班子。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因素。發展集體經濟,根本在人,主要在一把手。一是黨支部書記要選強。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好的村支書,往往能抓出一個好班子、帶出一支好隊伍、建設一個好村子,所以要把那些眼界寬、能力強、素質好、呼聲高的“能人”“賢人”選拔到村書記的崗位上。在座的各位都是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的,選你們做書記是組織和羣眾的信任,請大家切不可辜負組織和羣眾的信任,要深感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二是村幹部隊伍要育強。加強對村幹部經濟工作能力的培養,不斷充實村級組織“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特別是要針對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加強股份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監事長、經理等後備人才的教育培訓。要加強對村兩委成員的管理,一是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組織他們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增強他們主動為羣眾服務的宗旨意識和按法辦事的自覺性;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落實農村財務一折付制度規定,避免兩委成員直接管錢、管物,完善村財鎮管和民主理財制度。三是認真落實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凡是村裏重要事項,人民羣眾關心的重大問題都要隨時公開,接受羣眾監督,對不按時公開或者公開不規範的要嚴肅處理。四是強化監督,建立村級財務審計制度。經管和審計部門對村級財務進行一年一審和一任一審,發現問題,認真處理,並依法依規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我先前已經講過,發展集體經濟,光靠村裏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發動、各方支持,引導更多的資源和要素向農村聚集。認真落實縣級領導聯繫指導、部門結對幫扶和農村指導員等制度,努力為村裏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支持。縣裏要求農業部門積極向上爭取產業類項目和資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同時要履行好指導和監督職責;財政部門要加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的扶持力度;國土部門要積極為村級發展集體經濟提供用地保障。也要求其他各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共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大計。

第三,要強化考核激勵。考核是推動工作開展的一根指揮棒,也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縣裏已經出台42號文件,在2017年度目標任務考核中,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效與鎮、村幹部考核掛鈎。今年初,根據縣委領導要求,我們農辦協助縣委組織部加強調研,提請縣委研究出台了《響水縣農村村居幹部工資報酬考核管理暫行辦法》和《響水縣村居“項目書記”獎勵考核暫行辦法》兩份文件,村居“三大員”工資分為基本報酬、績效考核報酬、獎勵考核報酬3個部分,村書記報酬從原來2.06萬元增加到3.51萬元,年可增加報酬1.45萬元左右,另外還享受崗位補貼和養老補貼,最多的村書記如再引進1-2個項目,年報酬可接近10萬元,最少的村書記年報酬也達4萬元以上。在大幅度的提高績效工資報酬待遇的同時,我們也加大對村幹部的考核力度,出台了考核文件,實行百分制考核。突出對村居幹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和重點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項目書記”的考核分為4個大項,每完成1項獎勵村居2萬元,其中獎給村居書記1萬元。建立村幹部待遇與集體經濟績效掛鈎機制,在規範報酬發放的基礎上,將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村幹部“績效獎勵”的內容,適當拉開差距,調動了村居幹部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增強“四個意識”,做一個優秀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 

去年1月29日中央首次公開提出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這“四個意識”中的前兩個,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以前經常出現在中國政治話語系統之中。而“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是在近年才成為政治熱詞。“四個意識”的提出,標誌着中國政治治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就是要自覺站在黨和國家大局上想問題、看問題,任何時候都要與黨同心同德。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為決勝全面小康、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不息;增強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權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要主動全面地向黨中央看齊、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的十九大精神看齊,向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看齊,確保黨和國家的事業沿着正確方向前進。

習總書記曾經對如何當好縣委書記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總書記概括為“四有四人”,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羣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雖然“四有四人”是對縣委書記提出的要求,但我想這對我們當好村居書記也是完全適用的。村黨組織書記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主心骨和帶路人。俗話説:農村要致富,關鍵在支部;班子強不強,關鍵在“班長”。諺語説“一隻狼領導的十隻羊可以打敗一隻羊領導的十隻狼”也是同理。外地和本地經驗巳充分證明,凡是集體經濟發展得較好的村,都有一位德才兼備一心為公的村支部書記。如何踐行總書記的要求,當好我們農村最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和一線總指揮,這裏我想講三句話,和在座的各位書記共勉。

第一、精氣神要足。組上織把大家放在村支部書記這樣一個關鍵崗位上是一個極大地信任,是重重地託付。從履職上任第一天開始,大家就要提醒自己,接力棒就在自己的手上,任何一絲怠慢和鬆懈就可能影響到結果。村居書記是兩委班子裏的班長,是全村幹部羣眾的領頭人,首先要有一心為公、誠心為民的好思想,一事當前,首先考慮集體利益和羣眾利益。常州市黃金村書記嚴清海有一句名言:“只要心為民,黃土變成金”。村書記幹工作還要有精氣神,你們有激情,有幹勁,兩委班子才有士氣,有動力。你們如果沒有抱負,得過且過,温吞水,沒有幹勁,那其他人怎麼會幹?怎麼可能幹好!書記乾的怎麼樣,最後都要交答卷的,羣眾都要作出公正評價的,如果幾年以後還是濤聲依舊、面貌依舊地離開書記崗位,那對組織、對老百姓、對天地良心都交代不過去!所以大家既然到了這個崗位上,就要沉下心去,一門心事地為羣眾、為集體經濟發展多做實事,將來既為一方百姓留下一些實實在在的福祉,也為自己留下一段光榮的歷史和充實的的回憶!

第二、實幹精神要強。上項目、謀發展從來就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搞能成功的,在土地流轉、資金籌措、項目實施、生產管理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是實打實的,不能玩虛的,玩空的。只有實幹才能見到效益,如果村支部書記沒有頑強的意志,沒有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沾輕怕重,避難就易,集體經濟的發展一遇到困難和問題就垂頭喪氣,半途而廢,就會給村級組織和農民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對定下來的發展項目要咬定青山,一抓到底,抓出效益,抓出成績來。還有的村幹部私下説現在上面的監督檢查、問責追責都那麼嚴,搞集體經濟的工作難度又那麼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心態肯定是要不得的,表面上你看這是工作謹慎起來了,我分析一下其實有兩條:一個就是心中私字重,不想去做;第二個是心中沒底,不知道怎麼樣去做。當然,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但只要你是為了集體,為了羣眾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就應該允許試錯,應該寬容失敗。而不敢做、不敢為,凡事拖拖拉拉,耽誤工作、延誤事業這是不可原諒的。有人和我説我們個別村就有這種風氣,交給他的事,他都説好的好的,轉身什麼事都沒有做,什麼迴應都沒有。村書記這個崗位是個講實幹的平台,不想幹事業的人是沒有你的位置的,趁早洗洗睡去吧!

第三、自身要求要嚴。發展集體經濟離不開資金、項目,天天要和人財物打交道。俗話説縣官不如現管。村書記的權力也不算小,面臨的誘惑也不少,作為村裏的一號人物,有的人會盯着你,圍着你轉,有人在研究你的興趣愛好,七大姑八大爺,有的用心不良的甚至想方設法把你拉下水。我們講工作上要甩開膀子,大膽實幹,但在個人的操守品行上要嚴格要求,守規守矩。以往有人説過,在監督村書記問題上,上級離得太遠,羣眾監督太虛,現在各層各級對農村基層幹部監督管理的網編織的也是越來越密,大家一定要好之為之,謹小慎微,如履薄冰,萬萬不能得手為財、想乘機撈一把,弄的不好會陰溝裏翻船的,要時時處處自警自省,牢記當幹部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幹部的古訓,守住廉潔自律的底線,算好利益賬、法紀賬、良心賬、健康賬,把好人情關、權力關、金錢關,要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對個人的利益地位,大家要多一份淡泊,少一份計較,想的開一點,不要在個人利益上太糾結。 

總而言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關鍵在於村支部書記,也就是關鍵在於在座的各位。如果你們思想不解放,思路不開闊,沒有奉獻精神,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根本就是一句空話。縣委組織部用三天的時間來請大家參加培訓,目的就是要你們解放思想,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做一名稱職的村強民富的領路人,為新時代響水農業農村經濟的新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