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晏子使吳文言文翻譯(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晏子使吳文言文翻譯(新版多篇)

晏子使吳文言文翻譯 篇一

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手下説:“寡人聽説晏嬰善於言辭,熟悉禮制,等晏嬰晉見寡人時,命接待人員以天子尊稱寡人。”第二天晏子進宮見吳王,命人通報,通報人説:“天子有令,命晏嬰晉見。”晏子長歎三聲,説:“我受齊王之命出使吳國,不知怎麼搞的怎會來到周天子的宮廷,請問到底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吳王呢?”吳王立刻説:“夫差有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閲讀練習

1、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畫線部分斷句(限6處)。(6分)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①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擯②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③。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就。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選自《晏子春秋》)

注: ①行人:官名,主管禮儀。②擯:同“儐”,導引賓客。③蹴然:侷促不安的'樣子。

2、(1) 晏子是春秋 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司馬遷曾為他與該國另一位政治家寫作了一篇合傳。這位政治家的姓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文中晏子為什麼多次“蹴然”?(2分)

參考答案:

1、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便於吳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

2、(1) 齊 管仲

晏子簡介

晏子(?—前500),名嬰,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為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他主張以禮治國,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敍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春秋》簡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敍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蹟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説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摭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子使吳文言文翻譯 篇二

晏子使吳文言文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隨之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選自《晏子春秋》)

晏子使吳文言文的翻譯

晏子出使吳國時,吳王對行人説:“寡人聽説晏嬰是北方長於言辭、熟悉禮制的人。”(吳王)下令給手下導引賓客的官員説:“晏嬰求見時,你讓行人對他説‘天子請你相見’。”第二天,行人(對晏子)説:“天子請你相見。”晏子流露出侷促不安的樣子。行人再次(對晏子)説:“天子請相見。”晏子仍然侷促不安。行人(第三次對晏子)説:“天子請相見。”晏子還是侷促不安,(並對行人)説:“我接受齊王的命令,出使到吳王所在的國家,因為不明事理而糊里糊塗地走進了周天子的宮廷,冒昧地請問吳王他在哪裏呀?”這之後吳王(馬上改口)説:“夫差請你相見。”(於是)以合於諸侯身份的禮儀接待晏子。

晏子後世紀念

晏嬰墓在齊國故城宮城北門外,今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墓高約11米,南北50米,東西43米。墓前立有明萬曆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築圍牆,南面開門,以作護。1982年秋,鐫刻清道光七年《古代聖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

河南省滑縣焦虎鄉晏口村東北半公里處也有一處晏子墓。長13.5米,寬12.5米,高1.1米。據説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被奸臣車裂,百姓極為哀痛,暗地將其屍體巡葬於此。奸臣知道後,要把其屍拋骨揚塵,人們為迷惑他們,土封起許多假墓,奸臣無法辨認。後來假墓相繼平掉。唯剩此墓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