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袁隆平個人事蹟簡介素材【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92W

袁隆平個人事蹟簡介素材【精品多篇】

袁隆平的事蹟簡介 篇一

當你吃着香噴噴的白米飯,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不,我會想到“我一生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脱驚慌讓天下人都吃飽飯”袁隆平爺爺。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佔世界7%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長稻穀3500億公斤吃飯問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農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世界權威的膽識,高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研究,淡泊名利,一介農夫,三三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歡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浪袁隆平。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分手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我也要像袁隆平爺爺一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作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

袁隆平的故事 篇二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農民,因為出生在糧食大饑荒的年代,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自從改革開放的春風拂暖大地,腦子活絡的曹宏球率先在村裏種起了雜交水稻,他家職責田的糧食產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種的蔬菜瓜果也比別人好,還培育出無籽苦瓜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他將田裏的活交給妻子打理,他則改行專門養蜂,口袋漸漸鼓了起來,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對袁隆平心懷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費為袁隆平雕塑一尊漢白玉塑像的念頭。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後,袁隆平請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説,“你和廣大農民的心願,在我看來,比諾貝爾獎還更榮耀。你們的這份情我就領了,但我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當的……所以,請你千萬不要把錢浪費在為我塑什麼石雕像上,我實在受不起你的這種厚愛。請你尊重我的意見,並恕我不給你寄照片。”

之後,曹宏球為了表示對這位“米菩薩”的崇敬之情,他自我拿出五萬元的積蓄,請人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徵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隆平是恩澤鄉里的米菩薩。袁隆平聽聞之後很不高興。但之後聽説曹宏球家因為自然災害而陷入困境時,袁隆平趕緊讓人給他送去了兩萬元錢。而因為日曬雨淋,曹宏球無力維護雕像,這位老實的農民只好又跑來長沙,期望袁隆平能資助一下,但這回他卻碰壁了,袁隆平聽説是要錢維護雕像,他堅決不一樣意給一分錢。

袁隆平的成長故事 篇三

新華網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了,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新華網評)

新浪網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温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新浪網評)

賈慶林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德,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風範,與時俱進、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堅強意志,嚴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當代中國人學習的楷模,更是新世紀呼喚的時代精神。(賈慶林評)

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評)

袁隆平的事蹟材料 篇四

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説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説,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佈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關於袁隆平的故事 篇五

“裝修要花錢,何必浪費呢”

由於工作需要,院裏幾次決定給袁老師換大一點的辦公室,再裝修一下,但袁老師不同意,説:“這間辦公室蠻好嘛,我都習慣了,有感情了,再説,裝修要花錢,何必浪費呢。”大家拗不過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手裏每年掌握着幾千萬元的經費。按理説,像他這樣的身份,弄一間大一點裝修得像樣一點的辦公室於公於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讓人在當初的不理解之後,幡然頓悟,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潔,香自苦寒來”。

袁隆平感人的事蹟材料 篇六

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7000萬意味着什麼?每個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不管聲譽、貢獻還是身價都達到了別人難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讚歎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堅強的毅力和執着的追求,堅守着自己的本色,不為浮躁所動,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讀了自己的人生真謗——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農民。審視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無人能將那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頂級科學家聯繫起來。但正是這種樸實、憨厚的品性,鑄就了袁隆平大功至偉的業績。“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着這片土地”,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他血液裏沸騰的是農民的執着、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樸實、樸素與節儉。既使在他成為名人後,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上商場專挑便宜貨買。一次他看到襯衫打折10塊錢一件,一口氣買了10多件,“下田時穿起來方便”,典型的“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説“學者和平民之間,隔着一片蒼翠的原野,如果學者穿越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為一位聖賢”。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聖賢之人,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很淡,常説“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科學家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道德情懷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

本色種子。袁隆平對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為世界農學泰斗,為使人類少一份飢餓、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種子一樣處處生根發芽,使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帶給他們的惠澤。從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後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也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無私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悦。

儘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那顆奮進的心,永無休止的拼搏精神卻一如既往,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為之景仰。

科研成就 篇七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蹟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着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瞭方向 。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為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攻關研究,2000年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雲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2001年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範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並於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第二期超級雜交稻於2006年開始推廣,2011年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在大面積生產上比第一期超級稻高50公斤/畝以上。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每畝900公斤目標,經過努力,2011、2012年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範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誌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2013年,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2012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穀達9.62億公斤。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

2016年11月19日,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測產驗收專家、以及相關技術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幹谷)。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

袁隆平的事蹟材料 篇八

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關於袁隆平的故事 篇九

農民的“米菩薩”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農民,因為出生在糧食大饑荒的年代,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自從改革開放的春風拂暖大地,腦子活絡的曹宏球率先在村裏種起了雜交水稻,他家責任田的糧食產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種的蔬菜瓜果也比別人好,還培育出無籽苦瓜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他將田裏的活交給妻子打理,他則改行專門養蜂,口袋漸漸鼓了起來,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對袁隆平心懷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費為袁隆平雕塑一尊漢白玉塑像的念頭。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後,袁隆平請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説,“你和廣大農民的心願,在我看來,比諾貝爾獎還更榮耀。你們的這份情我就領了,但我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該的……因此,請你千萬不要把錢浪費在為我塑什麼石雕像上,我實在受不起你的這種厚愛。請你尊重我的意見,並恕我不給你寄照片。”

後來,曹宏球為了表示對這位“米菩薩”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萬元的積蓄,請人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徵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隆平是恩澤鄉里的米菩薩。袁隆平聽聞之後很不高興。但後來聽説曹宏球家因為自然災害而陷入困境時,袁隆平趕緊讓人給他送去了兩萬元錢。而因為日曬雨淋,曹宏球無力維護雕像,這位老實的農民只好又跑來長沙,希望袁隆平能資助一下,但這回他卻碰壁了,袁隆平聽説是要錢維護雕像,他堅決不同意給一分錢。

袁隆平的事蹟材料 篇十

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隆平爺爺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麼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於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爺爺發現一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爺爺帶領着他的團隊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爺爺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一字一句嚴肅地説:“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一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隆平爺爺的另一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發展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平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