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楊河村黨支部書記張躍進災後重建先進事蹟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96W

 心繫羣眾 重建家園<?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楊河村黨支部書記張躍進災後重建先進事蹟

---**鎮楊河村黨支部書記張躍進災後重建先進事蹟

 

張躍進同志系禮縣**鎮楊河村黨支部書記, 5.12地震後,他臨危不亂,帶領全村黨員羣眾以幹克難,有序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圓滿完成了66户重災户住房重建任務,受災羣眾100%喜遷新居。

5.12地震造成楊河村66户羣眾房屋受損,重建工程啟動後,房子怎麼建?建什麼樣的房?羣眾爭論不休意見很難統一起來。為此,張躍進同志經常深入住户,與住户交換重建意見,做羣眾思想工作,先後5次主持重建會議,統一思想,達成了共識。為加快新房的重建進度,張躍進同志經常往返於**鎮、**信用社等部門,為羣眾辦理有關手續,為缺少資金的重建户爭取啟動資金,協調落實建房貸款資金,使楊河村所有的重建户國家補助資金都按時落實到位,44户重建户貸到了貼息貸款,為15户困難户落實了幫建資金。災後重建高潮時期,木工等技術人員奇缺,張躍進放下自己的農活四處聯繫外地木工3名,解決了羣眾的燃眉之急,保證了重建任務如期完成。

為了保證居民建房質量,張躍進同志,親自到建材市場調查,請教建築工程技術人員,為羣眾選擇推薦合格安全的建材,發現部分羣眾圖便宜,選用了不合格的建材,他上門耐心的做工作,在得到羣眾理解後進行拆除重建。

災後重建期間,張躍進同志很少參與過家裏的農活,往往是整天都在重建工地上,白天要走訪檢查收集資料,晚上召開羣眾大會或和村幹部一起討論解決重建過程中的難題,有時間中午都不能休息,他經常工作到深夜。有一段時間他患了嚴重的感冒,聲音嘶啞,只好利用中午時間吊瓶輸液,下午又繼續堅持工作。每當羣眾説一些感激的話,他只是淡淡的説:“職位所在,職責所繫,應當如此,任何人當支書都會這樣幹”。

張躍進同志堅持以事實説話,以行動感人,在災後重建中,堅持“廉潔重建、陽光重建”。重建開始,他與村“兩委”商議制訂了三條鐵的紀律,一是黨員幹部個人堅決不沾半點救災款物,誰違反處理誰,絕不姑息遷就;二是村上經費再緊張也決不用救災資金,如有違反支部書記自動辭職;三是在救災款物發放和災後重建上,堅持先疏後親,凡與村幹部有親戚關係的受災户不得首先享受救災款物和重建指標,更不得違反程序超標準照顧自己的親戚朋友,誰違反,誰就主動辭職。這三條紀律自始自終貫穿楊河村整個災後重建過程中。在整個災後重建過程中,未發生一例違規違紀違法的現象,有的村組幹部房屋也嚴重受損,完全符合維修户和重建户的標準,但在張躍進同志的帶頭和堅持下,他們都主動放棄維修和重建指標,村組幹部先人後己的行動,贏得了廣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愛戴,提高了村兩委的**,樹立了良好的幹部形象,增強了村兩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為楊河村災後重建順利進行創造良好環境。

 

  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帶到災後重建第一線

____記龍林鄉小林村黨支部書記楊想生同志

 “當好一名村黨支部書記,首先要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龍林鄉小林村黨支部書記楊想生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8年5月12日地震發生後,楊想生急忙從正在操作的農田跑回家,他和村委會主任、村文書以及各小組組長一起開了個簡短的碰頭會,將受傷的5名羣眾送到衞生院接受治療,組織羣眾集中轉移到安全地帶,迅速組織建立村抗震指揮部,在震後的二十多個日日夜夜,他始終堅守在抗震救災第一線。

2009年小林村被列入第三批重建,按照規劃,該村三、四組整體搬遷。楊想生帶領黨員羣眾在本村以北的涼水泉地,沿江大公路兩旁徵地28畝,設計鋪面居家為一體的五間小二樓及平房,後帶小院,建築面積為81㎡,小院為90㎡,統一規劃設計,由羣眾自建。實施的墊方工程,共計投入22萬餘元。該搬遷點共78户重建,自2009年5月28日開工,現已全部竣工,59户入住。

2008年,海爾集團捐資100多萬元重建小林國小等基礎設施,楊想生與黨支部一班人統籌規劃,通過黨員羣眾無償投勞,用好每一分資金,完成了小林國小、小林村村級組織活動室、科技培訓室、村級衞生室的全面**。並抓信這一有利時機,爭取項目上,完成了投資38.3萬元的護坡3條560米,排水渠200米,**堤防300米

為了把地震造成的損失追回來,楊想生同志多方聯繫先後興建了機磚廠2家,投資200萬元以上,採砂場一家,投資70多萬元。為的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原料保障,同時,解決了他村及周邊村剩餘勞動力85人,為羣眾增收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