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林佔熺事蹟一覽【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69W

感動中國林佔熺事蹟一覽【精品多篇】

林佔熺百科簡介 篇一

“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飯碗裏”

“從小父親就一直對我們晚輩説,要把農民的事情當大事。”如今已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林冬梅説。

作為家中長女,林冬梅自小就參與父親林佔熺的科研……“嚴格説來,我的第一份科研工作,就是每天傍晚準時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天氣預報,然後把各市縣的氣温記錄下來,作為父親研究食用菌種植的參考數據。”林冬梅回憶説,“小時候,父親總是早上四五點就起來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休息,他説工作馬虎不得,能多幹點就多幹點。”

令林冬梅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每次出差,總把行李箱塞得滿滿的,“裏面沒有衣服,都是各種儀器和資料;回來的時候,裝滿了各種優良野草。”在父親的影響下,林冬梅從小樹立了“當一名科學家”的理想。

在父親的支持下,2004年,林冬梅也開始研究菌草技術。前些年,林佔熺開始帶着女兒,把目光放在了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上,目標為“種下黃河千里菌草生態屏障”。

“菌草不僅能以草代木培養菌菇,在防風固沙、土壤增肥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效。”林佔熺説。在氣候惡劣的烏蘭布和沙漠,團隊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之後,終於在沙漠“長”出了綠洲。2017年,來自多所院校的50多名專家學者對菌草成長後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關成分做了研究監測,結果顯示有機質含量增加了58.97%。

“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構築黃河生態屏障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飯碗裏。”林佔熺説。(記者劉曉宇)

記者手記:讓農户成為技術進步的最大受益者

在林佔熺的辦公室裏,一張偌大的世界地圖格外醒目,上面用紅色標註了菌草技術的推廣軌跡;在林佔熺家中,最大的一間屋子是他的辦公室,書籍堆積直抵房樑。即使在家休養,林佔熺依然不會“浪費”一點時間,全身心紮在工作中……

有人問,作為菌草技術發明人,為啥不申請專利?林佔熺説:“扶貧技術的門檻,降得越低越好。”為了讓農民“一看就懂”,林佔熺將菌草技術簡化再簡化,讓農户成為技術進步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的中國菌草技術,在國際減貧中貢獻中國智慧、在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出貢獻,而它的發明人——林佔熺,如同一株菌草,依然紮根在田間地頭,為技術發展進步貢獻着最大的力量……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二

“沒有樹挺拔,沒有花香,但菌草能變出山珍。”40年來,林佔熺一直秉持自己青年時期選擇報考農校的初心,用一株菌草幫助貧困農民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同時奔赴多個發展中國家,幫助當地人民掌握菌草生產技術。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佔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他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行程,他被深深刺痛了兩次。

一次是在貧困農户家,有個小孩子餓得受不了,拉着林佔熺的手,向他討東西吃。

一次是站在耕地上,林佔熺看到“懸河”高出兩邊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耕地沙化,十分荒涼。

山禿、水濁、田瘦、人窮的景象,在林佔熺心裏深深地紮了一根刺。

林佔熺決定拔出這根刺,為自己學習農業的初心,也為眼前為生活掙扎的鄉親。

他把目光投向一種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都是,不稀罕。林佔熺想,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培養菌草?沒有參考資料,沒有前人實踐,沒有儀器設備,只有一腔熱情的林佔熺就這樣走上了探索之路。

此後的3年,林佔熺前後奔走:沒有實驗場所,林佔熺向學校工程隊借來5萬元建實驗室;沒有菌種接種針,就把家裏的自行車拆了,將鋼線磨光來代替;沒有粉碎機,借用學校農場的飼料粉碎機,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養基……

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在試驗瓶裏破土綻放。菌草技術從此誕生。

“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林佔熺説,“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就説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

目前,林佔熺團隊已篩選出可用49種菌草栽培的54種食藥用菌,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新興生態產業領域。

菌草不僅展現出了極高的經濟價值,在生態治理上也藴藏着無限潛力。

從1989年開始,林佔熺自覺將生態治理和科技扶貧結合起來,率領團隊先後在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海邊風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黃河水衝擊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當年駝隊走到此處,常常陷入黃沙,掉進河裏,這裏因此得名“閻王鼻子”。

林佔熺一直試圖扭住“閻王鼻子”,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佔熺和他的團隊駐紮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裏,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後,終於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經過4年的試驗,林佔熺團隊篩選出的“綠洲一號”菌草,可以在含鹽量9‰以下的鹽鹼地種植生長。菌草不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鹽鹼度,還能作為動物飼草,具有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

多年來,林佔熺在寧夏、新疆、陝西、青海、內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廣菌草技術,建設示範推廣基地,推動菌草產業成為當地新興產業,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如今,菌草技術已傳播推廣到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0多個縣。

不僅在國內如此。20世紀90年代末,林佔熺等中國專家組成員還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手把手培訓當地民眾學習菌草種植。“許多人翻山越嶺走了幾天幾夜趕來學習。”林佔熺回憶。

林佔熺菌草技術 篇三

林佔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11月16日在2022新絲路故事匯·柯橋論壇發表的主旨演講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20世紀80年代,我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羣眾脱貧和保護生態環境,開始了以草代牧栽培食用菌的研究。

1986年,我們首次用芒萁、五節芒等野生的草本植物栽培香菇獲得成功,為羣眾擺脱貧困開闢了一條投入少、見效快、效果好、可持續發展的新路。菌草技術發明之後,應用到福建西北部貧困地區的扶貧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幹部和羣眾的歡迎。

1991年,菌草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八五”星火重中之重項目,在福建省的51個縣實施都獲得了成功。1997年,時任福建省副書記的主席同志在閩寧扶貧協作會議紀要上簽字,把菌草技術列為閩寧扶貧協作的重點項目。在寧夏幫助17500多個農户擺脱貧困,因此被稱為“扶貧草”“幸福草”。

同時,主席同志還派我帶領中國菌草技術專家組去巴布亞新幾內亞中高地實施菌草技術援助項目。當時項目實施地的多數地區,農業生產仍處在刀耕火種階段,如何讓他們掌握菌草這一現代生物技術?我們因地制宜、千方百計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使村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讓成千上萬的羣眾能夠參與到菌草生產。

在主席主席的長期關懷支持下,菌草技術從南太平洋、到非洲、到拉美,為發展中國家增加就業、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

目前,菌草技術傳播到106個國家,在16個國家建立菌草技術示範基地。菌草技術被翻譯成18種文字,我們在國內外舉辦了200多期培訓班,培訓外國專家學者12000多人,為世界減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主席在向菌草援外20週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的賀信中發出號召,要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這為世界菌草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20多年來在援外與國際合作的實踐中表明,菌草技術可服務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13個目標。我們將繼續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的貢獻。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四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發佈儀式介紹,林佔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於1986年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佔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脱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範基地,並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發佈儀式通過現場訪談、視頻連線和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現了林佔熺的先進事蹟,並現場宣讀了致敬辭和《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於授予林佔熺同志“八閩楷模”稱號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佔熺是此前熱播的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澎湃新聞此前採訪時瞭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農一樣,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一員的林佔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產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產品跑銷路。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林佔熺表示,在他和當年的團隊成員看來,《山海情》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艱苦、更曲折。

林佔熺説,電視劇中的凌一農是眾多援寧科技工作者的縮影,很感謝《山海情》的播出,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閩寧協作中不同羣體的貢獻,同時也有更多的人瞭解到菌草行業,推動了菌草行業的發展。

如今,79歲的林佔熺仍堅持在菌草研究一線工作,對於自己的狀態,他覺得就像是《西遊記》主題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五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佔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在一户農家看到的場景,深深刺痛了這位農學院的教師。

“有一個小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討東西吃。我當時給縣領導提建議,我説農户特別困難,你們特別照顧一下。”

眼前的孩子,讓林佔熺彷彿看到了幼年的自己。

1943年,林佔熺出生在武夷山南端的福建連城,祖輩務農,家境貧寒。客家人有一句老話:養子不讀書,等於養頭豬。讀書用功的放牛娃林佔熺,1964年成了家族裏少有的大學生。

“祖祖輩輩20多代,從河南移到福建800多年,考上大學是非常少的。想學點什麼好的知識,讓農民不要那麼辛苦,過上好日子。”

“農民教授”林佔熺先進事蹟 篇六

管種植,管培訓,管銷路……在林冬梅眼裏,父親就是一個“愛操心”的人。2005年,去盧旺達推廣菌草項目時,路過一片因管理不善而絕收的稻田,見到當地人還在用最原始的人力翻耕土地,林佔熺當即就要停下來教授他們旱稻技術。

“他主動對當地的農業部官員説,可以教他們旱稻技術。他是發自內心同情他們,覺得所有技術都要用來幫助他們。”

2001年至2019年,林佔熺先後22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組織實施菌草技術項目。如今,菌草、旱稻技術已推廣到巴新16個地區,數萬民眾因此受益。當地人稱林佔熺為“布圖巴”,這是這個國家國旗上的吉祥鳥。不少人給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原任警察部部長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而且是用登報的方式公佈。他和我解釋説,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讓他們的人民,永遠不要忘記中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林佔熺的菌草,從福建出發,一路向西向北,到寧夏、內蒙古、新疆、西藏……中國的菌草,走出國門,一路戰貧鬥困,到巴新、盧旺達、斐濟、南非……中國菌草技術至今已推廣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

“菌草事業是一個使命。1992年定的使命是:為民謀利、為國爭光、造福人類。中途發生過很多事情,但是至今這個方向沒有偏。”

感動中國林佔熺事蹟 篇七

林佔熺:1943年生,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菌草技術發明人,長期從事菌草技術的研究、推廣和教學;現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是扶貧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

“我是農民的孩子,幹農業是應該的”

1943年出生的林佔熺,打小生活在龍巖連城。地處閩西,山高路遠,家中困難,小時候時常餓肚子,“看到長輩們用芒萁等野草摻進麪粉米糠裏充飢,就懂得糧食實在是太珍貴了。我是農民的孩子,幹農業是應該的。”學農,在林佔熺的心中紮下了根;後來在報考大學時,林佔熺的志願表中,填寫的都是農業院校。

1968年,25歲的林佔熺從福建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畢業;3年後,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產。

上世紀70年代,食用菌成為農民脱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但因為需要過度砍伐木材做培養基,與生態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1983年,林佔熺隨同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龍巖長汀縣,這裏的情景讓他觸目驚心——“懸河”高出兩邊耕地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耕地沙化,一派淒涼,“那真的是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生態環境極其惡劣,當時我們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佔熺唏噓不已……

從長汀歸來,40歲的林佔熺辭去行政職務,開始專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術。沒有實驗場所,林佔熺向學校工程隊借來5萬元建實驗室,“這相當於一家人月收入的500倍,萬一實驗失敗了,恐怕一輩子也還不起了。”語氣停頓,林佔熺又補充説:“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定要幹成!”

此後的3年,林佔熺前後奔走:沒有菌種接種針,就把家裏的自行車拆了,將鋼線磨光來代替;沒有粉碎機,借用學校農場的飼料粉碎機,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養基……終於,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在試驗瓶裏破土綻放。

此後,林佔熺帶領團隊進行標準化的系統選育:根據太陽能利用率、內生固氮菌、根系、生長速度、植株情況,以及營養、抗逆性等一系列標準來選擇植物。篩選、培育出來的菌草植物多達45種,可以滿足55種食藥用菌的栽培需求。從此,菌草技術誕生。

“要讓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國的驕傲”

菌草技術的成功研發,讓林佔熺與扶貧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8年,林佔熺到福建三明尤溪縣推廣菌草技術,120多期的菌草技術培訓班、近2萬學員,讓菌草技術迅速在尤溪縣廣泛傳開。後來,選擇“以草代木”種菌類的農民從最開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菌草技術,一舉成名!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開展,也讓菌草技術跨越山海,走向全國。1997年4月,福建寧夏對口扶貧協作會決定將菌草技術列為幫扶寧夏項目;此後,菌草技術在寧夏落地生根。

從那時起,林佔熺帶着6箱菌草,開啟了20多年的菌草扶貧之路。大西北乾旱少雨,戈壁灘極其乾涸,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證温度,林佔熺創造性地提出“窯洞種菇”的新方法,利用當地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做培養基,生產反季節菌菇,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

1998年,林佔熺團隊來到閩寧村。“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我們不僅包教包會,還幫忙包銷。”在林佔熺團隊的推動下,閩寧村的菌菇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內各地。此後,林佔熺還先後承擔國家級重點推廣項目。如今,菌草技術已在31個省份的506個縣推廣應用。

菌草技術成功後,引發了國際關注。1995年,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將菌草技術列為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培訓項目;1996年,林佔熺攜帶菌草技術首次出海,赴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推廣獲得成功。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短時間即可收回成本;2017年,菌草技術被列為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點推進項目向全球推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

2000年5月,應時任福建省省長邀請,巴新東高地省代表團訪問福建,雙方簽署友好省協議和《福建省援助東高地省發展菌草、旱稻生產技術項目協議書》。經過兩地20多年的共同努力,林佔熺團隊和當地民眾創下了3個紀錄:巨菌草產量最高達853噸/公頃,農户旱稻產量達8.5噸/公頃,旱稻宿根法栽培創造了1次播種連續收割13次的紀錄,使巴新擺脱了對進口大米的依賴。

“我的夢想就是點草成金造福更多人,也要讓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國的驕傲。”林佔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