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05W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範文1

“從2016年到2021年,在南鄭區法鎮沙壩村任第一書記的五年是我最難忘的一段時光。”5月10日,漢中市南鄭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主任張可告訴記者。

沙壩村在大巴山裏,曾經是貧困村。張可剛任第一書記時,村民主要靠種散茶、外出務工獲得收入,村集體經濟則是一片空白。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掌握民意,張可白天入户調查,晚上整理資料。幾個月下來,村裏各家各户的情況他都爛熟於心。

沒像樣的產業如何致富?調查研究後,張可跟村“兩委”班子交流,提出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產業發展的想法。接着,他就發動一切資源聯繫企業尋求合作。沙壩村的自然優勢、區裏的扶持政策、駐村隊伍的技術人才優勢,他都如數家珍。雖然碰過釘子,但每次對接,他都保持了極大的耐心。張可是雲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碩士,曾作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南鄭區農業農村局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他的努力打動了漢中農茗園茶業有限公司。

聯繫好了企業,村裏卻炸開了鍋。不少村民不願流轉土地,怕自己的投入“有去無回”。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張可找到村裏的老黨員和有威望的長者,講政策、算細賬,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上召開土地集中流轉會議,大家足足討論了4個小時。張可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終於做通了羣眾的工作。1個月內,涉及30多户的1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到位。

此後,沙壩村陸續引入4家企業,總投資近1000萬元。村上建成了黑毛茶產業園、茶葉扦插產業園、獼猴桃產業示範園及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全村茶園面積達到1700畝,實現户均2畝茶、人均10棵果樹,解決了近800户茶農夏秋茶資源無法利用的問題。2018年,沙壩村實現整村脱貧。2021年底,沙壩村人均收入達11280元。

5年裏,張可紮根沙壩村,瞭解羣眾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村裏的老人王義珍,患有高血壓和風濕性關節炎,女兒女婿常年在外務工,平時沒人照管。張可叮囑老人,有急事可以隨時找他。一天夜裏11時許,王義珍老人關節炎犯了,疼痛難忍。張可急忙開車把老人送去醫院,等老人看完病又送回家。

2021年10月,張可結束了駐村工作,到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掛職任副主任。“藉助漢中和南通對口幫扶的契機,我要把南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經驗帶回來,同時把漢中的茶葉等特色農副產品在南通和周邊地區更好地銷出去。”他説。

張可的茶葉經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關注。5月10日,張可一系列榮譽中又加上了一個——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陝西省僅張可一人入選。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範文2

在去年的脱貧攻堅戰中,洋浦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也湧現出了一批真抓實幹的扶貧幹部。洋浦有一個先進集體和三名先進個人獲得了全省脱貧攻堅工作表彰。西照村委會第一書記劉攀飛就是其中一位。駐村期間,他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脱貧致富,走向美好新生活。

來到西照村委會,我們看到劉攀飛正在和兩委幹部研究新購置的路燈。劉攀飛告訴我們,這是村裏剛剛購置的太陽能路燈,他打算先在村子裏安裝兩盞看看使用效果如何。效果好的話,下一步他計劃在村子的道路兩旁安裝更多路燈,照亮村民們夜行的路。駐村一年多的時間,劉攀飛吃住都在村裏,和村民們打成一片。他自豪地告訴我們,西照村的每一户村民的基本家庭情況他都已經掌握了,每一次入户摸底調查,他都認真細緻,為的就是能夠因户施策,讓每一位村民都能過上好日子。

近期這個是農村改廁的入户普查,我們對全村所有的衞生廁所進行了拉網式的調查,入户排查。每户都走到每户每個房子,脱貧户和貧困户是這次上週剛排查的。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的排查暨扶貧對象回頭看入户調查,我們是發動幫扶責任人、駐村幹部還有村兩委、三委幹部逐户排查,對常住户進行的調查。

走家串户,比如説整理材料,都是劉攀飛來操作的。加上我們公司成立後,他也是基本每一個項目都是他來幫我們去落實。

2018年9月,洋浦熙照公司正式成立,在劉攀飛和村兩委幹部的努力下,西照村委會終於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轉變。公司主要負責承接各類機械、建築類的勞務工作,統一組織村民、貧困户外出務工。改變了以往村民們獨自打零散工的情況,為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時也保障了他們的權益。

從去年九月13號註冊成立到現在,基本上還算運行正常。但是也有很多困難,不過我們西照村的駐村幹部和兩委幹部緊緊團結在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難,到現在為止我們也簽訂了五十多萬的合同,預計可以為貧困户村民增加大概30多萬的收入。村集體經濟,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十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十萬。

不止如此,劉攀飛還通過自身對於貧困户的瞭解,根據實際情況為他們安排就業機會。家住深悦村的黃興美於2018年成功脱貧。雖然是已脱貧户,但是劉攀飛還是會定期過來了解家庭實際情況。由於近期熙照公司與洋浦技校簽訂的保潔項目正好需要人手,他第一時間想到了黃興美的妻子,為她提供工作的機會。

劉攀飛書記比較關心我們,就是我們工作方面或者是問候什麼都比較關心,他今天就是來帶我去問搞衞生的保潔工的事情。

在駐村一年多的時間裏,劉攀飛責任在心,躬身為民,他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為貧困户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尋找就業機會,鞏固村內基礎設施建設,點點滴滴都在改變着西照村的面貌,也改變着貧困户們的生活。接下來,他也將繼續不忘初心,為西照村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繼續努力。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範文3

犁牛之子 圓夢曲園

崔久秀在校期間,多次獲得學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屢次獲得獎學金,順利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全國計算機二級考試。

她是同學眼中的學神學霸,老師眼中的得力干將,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收穫更多的友誼與知識。她樂於助人,熱心幫助貧困同學。

大學期間,她每天穿梭於曲阜師範大學古樸典雅的校園,聆聽着老師們帶着愛和智慧的授課,享受着同學們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和靈感,感受着曲阜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文化洗禮,也見證了曲園學子在祖國各地成才成長的事蹟,這些無疑都更加堅定了她畢業後支援邊疆、報效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崔久秀説:“在曲師大四年的時光,我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尤其是各位老師,是他們讓我的學業有了更大的進步,不僅在學習方面,還有在生活和技能方面,我都獲益良多。”

走進西部 追逐夢想

2014年含淚告別曲園,這個有夢的姑娘帶着曲園學子的執着踏實、懷着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響應國家號召,志願到西部支持祖國建設,踏上了西行的列車,一路向西,來到了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一干就是六年。

六年間,遠離家鄉親人、老師同學的她始終不曾忘記曲園賦予自己的善良務實的秉性,沒有忘記曲園學子“青春當有家國邊關”的情懷,在和當地少數民族羣眾的朝夕相處中學會了説維吾爾語、跳新疆舞、做新疆飯,帶領當地羣眾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建築隊、種植日光温室大棚、發展鄉村旅遊業,確保當地各族羣眾能如期實現脱貧摘帽奔小康。她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支邊青年”的風範。

“青春易逝,必須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回憶當初決定來新疆工作時的情景,她笑着説,雖然父母反對,親朋不解,“但如果讓我再次選擇,依舊會是同一個答案。”

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她實現了自己小時候坐着飛機去北京的夢想,坐在人民大會堂感受國之威嚴的她不會忘記求學於曲園時的簡單美好,更不會忘記是這所學校教會了她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範文4

2015 年,和倩如大學畢業後,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成為了一名奮鬥在深度貧困地區第一線的“扶貧戰士”。6 年來紮根脱貧攻堅一線,她把村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件件放在心頭,把每一樁樁事情都抓緊落實,以“村民貼心人”之名傳遞温暖和力量。

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和倩如熟悉工作是從走村入户開始的,跟着村幹部,一家家走,一户户訪,因為語言不通,她還要想辦法反覆跟村民確認信息,在這樣不斷投入和奔波中,成為了村民都信任和親近的“小和”。

和倩如用心用情做好駐村幫扶工作,駐村以來她前後採集了貧困户信息 419 餘户,動員外出務工、易地扶貧搬遷講解扶貧政策 1000 餘次、完成申請材料 820 餘件;走訪特困户、殘疾户、輟學户、孤寡老人户等困難羣體達500餘次。

瀘水市魯掌鎮浪壩寨村地處山區,缺乏成規模的產業帶動,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為生,年人均純收入為兩千元左右。為了摸索致富路子,2017年,結合浪壩寨村的自然特點和特色優勢,和倩如幫助幾户村民以自籌資金的方式在地裏試種了6畝羊肚菌和竹蓀菌,村民看到可觀的收入後主動加入合作社。

為了救援村民種植技術,和倩如將所學到的技術整理成文字,轉成通俗的語言講給村民。耕地、搭棚、開溝、鋪培養料、撒菌種……每個環節她都仔細教學。她經常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户到羊肚菌示範栽培基地學習技術,完成示範帶頭種植羊肚菌 33 畝,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户46户,培養了8名技術人員。

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和倩如另闢蹊徑,嘗試着用互聯網幫村民銷售大山裏的土特產。她拿出薪水買設備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有任何直播經驗,沒有一點“網紅”氣質的她憑着一股闖勁,成為了浪壩寨村的第一位主播。

第一次在橫跨怒江的溜索上做直播時,和倩如説: “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怕自己掉下去,但如果真掉下去那就掉下去吧,怕也要硬着頭皮向前衝!”就是憑藉着這一股拼勁,和倩如穿着民族服裝,以大山作背景,通過網絡平台開始向全國的網民們推薦怒江大山裏的山貨、民俗文化、人文風光。在她的帶動下,“村民網紅”的隊伍慢慢壯大。

和倩如成了貧困户與消費者的“紅娘”,搭建了貧困户與市場之間的“致富橋”。先後帶動浪壩寨村遊客櫻桃採摘 3000 多人次,櫻桃農户户均增收 1000 元,帶動鄉村旅遊消費達 50 萬餘元;在疫情防控期間協助指導老窩鎮銀坡村組織銷售滯銷蔬菜;通過直播民族民俗文化活動“上刀山下火海文化節” “怒江澡堂會”等促進文化傳播;參與公益直播在各平台累計點擊量超過 1500 多萬,為農產品線上推廣貢獻了力量。

學生時代的和倩如就是一名青年志願者,從一名普通志願者成長為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會長到“志願者標兵”,在大學 5 年間她牽頭組織學生志願者團隊對孤寡老人、聾啞兒童、留守兒童、失地農民等羣體進行實地走訪和“一對一”志願幫扶服務近8000餘人次。

到了一線工作後和倩如依然堅定公益初心,協同隊友通過互聯網參與鄉村公益事業,完成愛心眾籌校園廣播設備安裝、對接社會愛心人士捐助愛心物資、愛心募集因病致貧學生醫療費、愛心募集資金救助一線扶貧幹部……6 年間共募集捐贈款物150萬元,她個人累計捐款達3萬餘元。

去年4月和倩如主動請纓,沉下身心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工作。因為有在農村一線工作的豐富經驗,到了安置點後她很快就成為了羣眾的“貼心人”。充當搬遷羣眾的政策宣講員、融入城市生活的引導員,還是心理壓力疏導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更是內生動力督導員、就業創業聯絡員……她和戰友們像一團火一樣把黨的惠民政策傳遞到羣眾的心裏。

和倩如牽頭參與安置點的組建工作,積極為安置點兒童募集愛心資金投入社區“暖心公益課堂”的建設、募集愛心物資、建立社區“志願者智庫”、開展法律援助及心理諮詢服務、對接社會資源引進怒江州瀘水市健康扶貧“1310”項目。

和倩如用“貼心人”演繹着助人為樂與奉獻的真諦,她的善行善舉,如一縷陽光,帶給他人温暖,傳遞着希望。

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範文5

2012年,魏靜大學畢業,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被分配在星溪鄉工作。那時念山的梯田、古道、水庫、古樹、茶山,都深深吸引了她,當時她的夢想就是把美麗的念山和梯田推介出去,造福一方百姓。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2018年5月,組織上選派她到念山任第一書記。通過幹羣的共同努力,念山村先後獲得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生態文化村、美麗休閒鄉村、濕地公園、中國傳統村落等5個國字號招牌。

對標榜樣,當好支部頭雁

作為廖俊波精神發源地的基層黨員幹部,她時常用廖俊波精神激勵自己,“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她下派念山時,她告訴自己,要學習榜樣,跟上節奏,努力幹事。有一次,為了一條旅遊步道的路線設計,跟着鄉幹部穿梭在荊棘叢生和泥濘的峽谷邊,三上三下,險些迷路。廖俊波書記説:“認準的事,揹着石頭山上也要幹”,這時候她的念山夢就是要發展旅遊產業,帶領村民致富。

魏靜在念山黨羣服務中心講解俊波故事建強了黨支部,使得念山村的發展有了主心骨,念山村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時,餘屯自然村的黨員方機澤説:“村裏幫我們要到了項目,徵地的事,我們黨小組能自己搞定!”

為推進景區開發,讓發展成果早日惠及村民,她一方面帶着村幹部走出去學,到浙江雲和梯田、三明尤溪聯合梯田學習她們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牽頭成立了旅遊公司,邀請村民以土地入股,一畝一股,每股每年3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

創新引領,推進“三變”改革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她時常沉到田間地頭,與黨員羣眾因地制宜探索出念山“三變”改革的發展之路。

發揮優勢,流轉梯田810畝,162户村民成為股東,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下,念山村通過流轉農田、茶山、古厝等資源,藉助“生態銀行”的作用,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從而實現了念山第一變:村民變股東。

她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200萬元投入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的發展,通過保護完好的1600多畝的袖珍梯田景觀和種植500畝油菜花,吸引近萬名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攝影和近十萬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引進了青島(澤川)有限公司,投資新建的念山雲谷鵲橋成為念山旅遊新亮點,實現了念山第二變:梯田變景區。

為極具人氣,她以念山為大舞台,謀劃了國際自行車爬坡賽、中國農民豐收節暨念山開鐮節、旅發大會、閩浙贛三省冬泳賽等活動,引導青年返鄉創業,目前已有3位返鄉大學生在自家門口新建起民宿、開辦農家樂,振興鄉村有了主力軍,遊客多了,村民在自家門口銷售農產品也變為現實,每年村民的地瓜幹、酸棗糕等在國慶節假日就能銷售一空。實現念山第三變:鄉村變舞台。

夯實基礎,增強振興動力

2020年,她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項目提升中,念山村公路晉級改造工程順利完成,念山至大嶺旅遊公路全面通車,7個自然村巷道全面實現提升改造,自行車賽道一期建成,消除了制約念山發展的交通瓶頸。

在抓旅遊的同時,始終不忘民生工作。完成全村人飲水提升改造、傳統村落重點改善提升、村莊夜景工程,120幢傳統建築得到保護,讓念山的白天和晚上都更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極大滿足。

通過產業發展促進羣眾增收,念山村17户貧困户68人全部實現穩定脱貧。2021年2月,她榮獲“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