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比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精品多篇】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1.9W

對比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精品多篇】

對比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 篇一

我們單一的描寫一個人物,抒發一種情懷,或闡述一個事理,常常感到單薄和無力,如果採用一些與之相對、相異或與之差別很大的人物事物作對比的描寫和闡述,人物形象的特徵就凸現出來了,事理的清晰度大大增加了,作者的感情傾向也更強化了。俗話説,“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就是説對比能區別出事物的高下文野,能凸現事物的特點,以決定我們的取捨褒貶態度。

在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説寫作中,刻畫人物的有效方法,不僅僅侷限於某個人物身上,而是把不同性格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寫,通過互相對比,互相映照,互相襯托,從而使每一個獨特的性格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

對比之法多用於這麼幾個方面:

1.美醜時比作者為了揚美抑醜,或者反之,將美醜兩種形象和事物作鮮明的對照描寫,讓我們看到其差異和距離,人物形象更為鮮明,思想品德也美崖立見。左拉的小説《陪襯人),寫工業家杜朗多運用“以醜襯美”規律,辦起一家“陪襯人代辦所”,專供一心希望漂亮出眾的貴婦人租用醜女來襯托自己的美。從外形面孔上,醜女的確可以襯托貴婦人的美。但作品之意卻暗示着另一種“美醜”對比—外貌醜陋的陪襯人“火一樣的靈魂”的心靈美與女主顧們的冷酷無情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有力地鞭撻了上流社會的荒淫無恥。有一篇廣播小説《誰最美》,是通過一個小姑娘的視點寫的:在公共汽車站,小姑娘發現一位貌美身材美、穿着打扮人時的美貌女郎,而女郎身邊,卻站着一個面孔醜陋、拄着枴杖、形同揀垃圾一樣的殘疾人,於是小姑娘從心裏通過比較,覺得“這阿姨真美”,“那個男人真醜”。然而,在一瞬間,小姑娘心中的天平就傾斜了:原來,那位“美阿姨”等車時買了一根冰棍,順手剝開冰棍紙就扔在乾淨的大街上,這時,那位殘疾人一瘸一瘸地走過去拾起來——小姑娘此時真以為他是“揀垃圾”的。可殘疾人揀起冰棍紙後,卻把它扔到垃圾箱去了。這一丟一揀之間,美醜的形象發生了突變:那個外表很美的阿姨心靈並不美,而外表醜陋的殘疾人心靈卻很美。當然,這種美醜對比不一定非得兩種事物或形象,也有的是集中於一個形象或事物,通過前後的變化和作者認識的深人來實現差異的,如朱自清的散文《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就屬此類。

2.哀樂對比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必然要表現人的喜怒哀樂之常態。單一地表現某種感情也可能感人,但與哀樂對比突出的強度就差得多。所以作家們常常將截然相反的兩種場面(或兩種感情氛圍)捏合在一起寫,營造成一種強烈而對比鮮明的意境,給人以衝擊力。這種哀樂對比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祝福》的結尾,在魯鎮熱鬧的春節氣氛中,祥林嫂卻凍死於雪地。《紅樓夢》中,林黛玉悽悽慘慘、冷冷清清離開人世,正是賈府裏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寶玉與寶釵成婚之時。京劇(楊門女將》第二場《壽堂驚耗》,大幕一拉開是一派喜氣洋洋場面,“天波府內喜氣揚,紅燭高照在壽堂”,楊家正為50歲的楊宗保做壽。正在高興慶賀之際,卻從邊關傳來消息,楊宗保在邊關為國捐軀,頓時天波府一片悲坳。猶如一塊燒紅的鐵板浸人水中。激起一片沸騰喧響。哀樂的對比和落差,感情的大起大落,最易表現人物的形象和心理,也能增強作品的環境氛圍。所以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可以説既是一種對比,又是一種映襯。

3.時空差異對比通過不同的時間空間的環境和生活境遇的差異來表現某一事物,就能使筆下的事物的特徵得以更清晰地凸現,也使自己的感情傾向得以更真實的流露。如茅盾的《香市》,在昔日的香市之盛和大革命後的香市之衰的強烈對比中,勾勒了30年代農村極度破敗凋敝的景象。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北平的秋天,並不是單一的着筆於北方,時不時把南方的秋天融人文中作對比參照,更加突現了北國秋天的“清”、“靜”和“悲涼”。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小時兩個生活環境—天真浪漫充滿生活氣息的童年樂園(百草園)與僵化封閉枯澀乏味的私塾天地(三味書屋)的對比,抨擊了封建教育對於青少年的摧殘毒害。時空差異的對比,猶如一幅畫中兩塊顏色對比鮮明的畫面,給人極深的印象。

4.正反對比通過本質截然相反的事物和事例人筆,來塑造形象、抒發情感或闡述觀點。這種正反內容的對比內容相當廣泛,可以是熱與冷、高與矮、粗與細、深與淺、昏與濁等外在的“形而下”的東西,也可以是表現人性和社會的現象的“形而上”的東西—善與惡、悲與喜、偉大與渺小、崇高與卑鄙、慷慨與吝裔、貧與富等。在巴爾扎克小説《攪水女人》中,兄弟二人的對比十分鮮明:弟弟約瑟,十分善良;哥哥麟列普,十分邪惡,是十足惡魔,這種對比對立的刻畫,使得正反形象清晰分明。在詩中,這種強烈的正反對比內容也不少。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著名詩句,揭示了尖鋭的社會問題。在白居易的閃榷着現實主義光輝的作品中,這種正反對比—貧與富的對立世界可謂比比皆是。在《輕肥)中,一邊是“蹲基溢九醖,水陸羅八珍。果孽洞庭橘,膾切天池鱗”,另一邊則是“是歲江南早,衡州人食人!”在《歌舞》中,一邊是“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歡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另一邊則是“豈知閲鄉獄,中有凍死囚!”在《買花》中,一邊是豪門貴族相繼買花賞玩,“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戈戈五束素”。而另一邊則是“一叢深色花,十户中人嗽!“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與貧苦大眾的苦澀艱辛,形成如此鮮明的對比,白居易的詩句有力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也抒發詩人對比度強烈的愛僧情感。

總之,對比與烘托是常用的一種表達方法,而二者聯繫甚緊。清代學者毛宗崗在評《三國演義》中説:“文有正襯反襯。寫科肅老實,以襯孔明之乖巧,是反襯也。

對比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 篇二

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作對照,互相比較,以達到鮮明的表達思想、説明問題的目的,這就叫做對比。

對比,原本是一種語言修辭方法,是針對語句而言的。但人們完全可以將這一語言的修辭方法擴展為篇章的一種寫作方法和技巧。運用對比手法,將對比的雙方放在一起,形成具體的對照,比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襯,這樣不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鮮明特徵,而且便於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文章的思想傾向。

對比是為了能夠突出人和事物的特點,使形象鮮明。這兩種事物本沒有主次之分,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各自的特點。在文章中運用這種手法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給人以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加深人們的印象。

反面對比就是把同一個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加以比較。這種對比手法的運用是對同一個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兩個方面加以揭示,一併敍述、議論,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

景物描寫時的對比,在寫景的作文中,當我們寫某一景物時,可以用對比的方法突出這個景物的特點。如同樣是寫山上的樹木,由於樹木所處的地段不一樣,接受陽光的程度不一樣,所以葉子的顏色和大小也不一樣,樹木的高矮也是有差異的。如描寫花朵,顏色不一樣,樣子不一樣,這是顯而易見的,這算是簡單的對比。還有,有的花期不一樣,所以開花的時間和長短也不一樣,由於對温度要求的不同,開花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些都是對比。

寫景作文中材料間的對比。在寫景作文中,我們經常還會用材料間的對比的手法來突出景物的特點。如寫一個公園的景色,寫到某一個亭子,我們除了細緻地描寫這個亭子之外,還可以以其他公園裏的亭子與這個亭子做對比,可以是顏色上的,也可以是建築風格上的,還可以是具體的構造或者具體到座椅或雕刻的圖案。

寫人、敍事作文中,人物言行的對比。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離不開人物的言行,通過人物言行的對比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對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也許有人熱心,有人冷漠,有人觀望,有人視而不見,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冷嘲熱諷……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主人公,可以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塑造人物形象時的對比。將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人物進行橫向對比,如《我的好夥伴》一文,作者將自己內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動與對方的言行進行對照,形成鮮明的反差。這樣,好夥伴心中有他人、遇事能為別人着想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將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後兩個不同方面、不同情況進行縱向對比。如《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寫在王老師當班主任前,我的學習成績很差,險些留級。接着寫王老師當了班主任後,我下定決心,好好學習,逐漸提高了學習成績,並感覺到了讀書的樂趣。這樣通過自身前後縱向對比,既説明了自己學習上的進步,同時也有力地表現出對新班主任老師的信任和熱愛。

將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結合起來使用。如寫《我的媽媽》一文,作者寫媽媽捨得給奶奶買各種營養品,自己卻捨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從前算着花錢時媽媽是這樣,而今家庭富裕了媽媽也是這樣。

對比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 篇三

1.合理運用對比,增加文章感染

對比手法在寫作中運用得當,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深度。因為很多事件通過對比可以更好地表現出本身的優點之處。同時對比運用可以更好地把文章的中心突出,讓讀者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的意藴,以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

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魯鎮慶賀新年的鞭炮聲中默默離開了人間。作者選取最佳對比“焦點”。這種對比像巨雷閃電一樣抨擊着黑暗社會的現實,喚醒人們去思索這一技法在魯迅的小説《祝福》中有典型的體現。開篇,魯迅這樣描寫魯鎮春節祝福的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着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裏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這種景象,是尚未與祥林嫂晤面的“我”的所見所聞,“畢竟”是一種歡樂的“新年氣象”。小説結尾處又寫到過年,“我”“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這些描寫絕不是簡單的重複,作者已將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和“我”的同情融入其中。首尾看似相同的景物描寫實則在內藴上構成了強烈的對比,使讀者對封建勢力主宰下的陰暗冷漠的社會留下更深印象。

2.對比在寫作中不同的呈現形式

縱比。縱比就是把同一事物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狀況進行對照,着重揭示事物在發展變化中的不同之處,從中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它所藴含的道理。敍事性文章中的對比不僅僅是大致故事情節的前後對比,更精彩的對比應該體現在細節描寫上。

《范進中舉》一文中對比手法運用比較典型,以胡屠户為例看看他對范進中舉前後有什麼態度變化。范進中秀才時他拿的賀禮是“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而范進中舉人時他拿的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錢”;同樣一個范進,從胡屠户嘴裏説出來的中舉前是“尖嘴猴腮”,中舉後是“品貌又好”“體面的相貌”……范進中舉前,胡屠户不是“一個嘴巴打將去”,就是“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蠻橫兇狠狀畢露。又如:“屠户和鄰居跟在後面,屠户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到了家門府了,屠户高聲叫道:老爺回府。”原先的“打嘴巴”變成“扯幾十回衣襟”,原先的惡罵“該死的畜生”,變成“老爺回府”的高聲叫喚,如此等等都是細節對比,這些典型細節的對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畫出胡屠户前兇後恭、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豐富的細節描寫,這些描寫為形成有力對比提供了支撐。

橫比。橫比就是將發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區域的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互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照。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的、美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如《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精彩描寫構成兩組對比。一是劉備與張飛。劉備的“徐步而入”、“拱立階下”、“又立一個時辰”等動作生動地凸現出他的沉穩、堅忍、求賢若渴;而張飛的“大怒”、要“放一把火”的表現,把他魯莽、急躁、不善遠謀的個性演繹得淋漓盡致。兩相對比,反差立見。二是劉備與孔明的對比。劉備的“誠”在與孔明的“仰卧”“翻身將起”“又朝裏壁睡着”這些狀態的對比中表現得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