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鄭板橋最著名的10首古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5W

鄭板橋最著名的10首古詩(精品多篇)

個人簡介 篇一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鄭板橋生於1693年11月22日,卒於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脱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着。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歎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鬆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主要成就: 篇二

1、書法藝術

鄭板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几成其心靈的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2、繪畫藝術

鄭板橋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得志加澤於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對連年災荒的平民百姓採取了“開倉賑貸”“捐廉代輸”等舉措,這引起了貪官污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之後,他靠賣畫維持生活。

3、吏治清明

鄭板橋情繫百姓,與民同憂。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舉及第考中進士的鄭板橋被派往山東範縣任縣令,開始了他長達12年的官宦生涯。他為官力求簡肅,視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為桎梏。為察看民情、訪問疾苦,他常不坐轎子,不許鳴鑼開道,不許打“迴避”“肅靜”的牌子,身着便服,腳穿草鞋到鄉下察訪。

鄭板橋最著名的10首古詩 篇三

一、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出自清·鄭板橋題興化故居聯語。詩句言內在決定外在的道理。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

二、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出自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詩句由睡眠中聽到屋外風吹竹葉蕭蕭聲,進而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聲,然後自然地引渡到自己對民間疾苦的態度,抒發出自己的心志:雖然自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州縣小吏,但對天下百姓的生計温飽、快樂憂愁等都懷有殷殷關切之心。

三、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出自清·鄭板橋《予告歸裏畫竹別濰縣紳士民》。詩句言畫根瘦竹為漁竿,意在表明詩人決心脱離官場、歸隱江湖的人生志向。

四、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出自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躺在衙門的書齋裏,靜聽着竹葉沙沙地響動,總感覺是民間百姓疾苦號寒的怨聲。這句詩寫出了對百姓的憐憫和關愛之情。

五、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出自清·鄭板橋《竹石》。任,任憑。爾,你。詩句寫竹生山中破巖之中,環境雖然惡劣,卻堅忍不拔、傲然挺立風中的形象。意在借竹以自喻,表達自己高潔堅貞的人格追求。

六、十分學力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

出自清·鄭板橋《蘭》。付出了十分的學習功夫,要把所學的東西拋棄三分;就像選擇好苗留下來一樣,這種功夫自己要探索研究。

七、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語出清·鄭板橋《新竹》。新竹竿高於舊竹竿,全靠老的枝幹在底下支撐、扶持。比喻年輕人會超過老年人,但老年人的作用不可忽視,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尊敬老年人。

八、未畫之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後,不留一格。

出自清·鄭板橋《題畫·亂蘭亂竹亂石與汪希林》。詩句言動手作畫之前心中要有敢於創新、不拘泥於古人成法的志向;畫完以後,要能看不出留有前人某一種風格的痕跡。意謂繪畫要勇於創新,不拘泥於成法,要有常畫常新的新鮮感。

九、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出自清·鄭板橋《板橋題畫·竹》。前兩句寫竹之節節往上、千枝萬葉的樣子;後二句將竹與花作比,意在強調竹的清雅脱俗的品格。寫竹之中也寄託了詩人高雅脱俗的人格追求。

十、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出自清·鄭板橋《題畫·竹》。詩句言繪畫對象物來源於生活,又不同於現實生活中的對象物,而是經過作者藝術加工後的對象物。而對象物畫成後,又與作者理念中的對象又有了距離,這是因為受到繪畫當時作者主觀能動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