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温州景點的導遊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温州景點的導遊詞

温州景點導遊詞1

洞頭望海樓位於浙江温州市洞頭縣境內。望海樓乃1520__年前南北朝時,永嘉郡守顏延之在洞頭築望海樓亭以觀海景。公元820__年,唐代詩人張又新任温州太守後,特地乘船尋樓並寫詩紀遊。因此重建望海樓景區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建成後的望海樓旅遊區將成為洞頭最具特色、最具觀賞價值的旅遊區。

洞頭是温州市唯一一個以縣名冠名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山明水秀,四季如春,具有島嶼奇、礁石美、沙灘佳、大橋秀、戰旗紅、風情純等特點,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為了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地方特色旅遊文化,加快打造“温州大都市旅遊休憩基地”的進程,縣委、縣府斥資建設望海樓景區主體工程(望海樓、詩亭、望亭、鍾亭、詠史碑廊、門台、停車場),該工程已於20__年1月動工興建。到此登望洞頭勝景盡收眼底,可見七橋雄據、五島連峙、海天美景以及洞頭列島全貌,並與“海中湖”景區遙相呼應。

望海樓建在洞頭本島最高處,海拔227米,整個景區佔地140.9畝,主樓2700平方米,樓層明三暗五,高35.4米,坐北朝南。樓的三層和五層設有觀景廊,登樓遠望,可看到洞頭的概貌,南邊是洞頭漁港、半屏山,東邊是新老城區,西面是七座跨海大橋,北面是大海與島嶼。

洞頭是温州市唯一一個以縣名冠名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山明水秀,四季如春,具有島嶼奇、礁石美、沙灘佳、大橋秀、戰旗紅、風情純等特點,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到此登望海樓望洞頭勝景盡收眼底,可見七橋雄據、五島連峙、海天美景以及洞頭列島全貌,並與“海中湖”景區遙相呼應。

温州景點導遊詞2

高氏家族墓位於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高嶴村。

高氏家族墓建於明代。墓地依山並環宗祠而築,佈局獨特,為高友璣及其家族成員墓地。高友璣(1461-1546),字肅政,號南屏,明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襄簡,著有《南屏遺稿》。其中高友璣墓最具規模、形制獨特,主體建築為三座四柱三樓式神位牌樓組合而成,並將祖孫四代七人的墓碑按昭穆之制分列其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實屬罕見。墓由神道門、華表等仿木石構和石像生組成。墓由神道門、華表等仿木石構和石像生組成。分三組,中為高友璣及其祖父、父親墓,左為高友璣長子、三子墓,右為次子、四子墓,均按左昭右穆禮俗排列。三組墓各建神位牌樓,中間一組為四柱三牌樓,兩側均為六柱五牌樓,歇山頂。有碑亭兩座,四柱單間,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歇山頂。

該墓為研究明代品官及家族墓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高友璣墓的石作建築均仿木構形式,工藝精湛、造型美觀,是明代石構建築中的佳品。20__年高世家族墓作為明代的古墓葬,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温州景點導遊詞3

洞頭縣是浙江省温州市轄縣,古稱中界,地處浙南沿海,甌江口外,是全國14個海島縣(區)之一,由168個島嶼和259座島礁組成,故有“百島之縣”和“東海明珠”之美稱。全縣總面積89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14萬,20__年常住人口8.77萬,轄北嶴、東屏、元覺、霓嶼4個街道,大門鎮和鹿西鄉。洞頭漁場面積4800多平方公里,是浙江第二大漁場、“中國羊棲菜之鄉”。洞頭是全國唯一以縣域命名的4A級旅遊區、全國海釣基地、楠溪江,與雁蕩山共同構成温州市“山江海旅遊金三角”。

20__年7月,國務院發文批覆浙江省調整温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將温州市洞頭縣撤縣設區。

温州洞頭風景名勝區以島奇、礁美、灘佳、洞幽、魚豐、鳥多而著稱,是温州市唯一一個以縣名冠名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洞頭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由168個島嶼組成,素有“百島縣”、“東海明珠”之稱,是浙江省最值得去的五十個景區之一。濃郁的閩南文化特色,全國海釣基地、最佳海岸攝影地等,都是這片海島的魅力所在。

景點分佈:

洞頭地處甌江口外,主要旅遊島嶼有大門島、海中湖、東沙、望海樓、仙疊巖、竹嶼、半屏山和大瞿島。每個島嶼上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景觀,如烽火台、炮台、海濱浴場、山洞以及造型各異、千奇百怪的巖石、礁巖和諸多亭台等,更有中普陀寺、烈士陵園、紀念碑、紀念浮雕、軍事主題公園、媽祖宮、詩廊、亭台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和古蹟,極大地豐富了海島旅遊內涵。

温州景點導遊詞4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__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走進素有“海上盆景園”之美譽的洞頭仙疊巖景區。仙疊巖海灘、礁石、巨巖渾然成一體,碩大的天然塊石/堆壘成山,魏然聳立,險峻壯觀,有蛤蟆欲仙、觀音朝拜、靈龜聽經、西遊取經等奇石屹立海邊。傳説危石為神仙所壘,並有對子云:“大仙乘鶴去,天工留人間”,故名“仙疊巖”。

中國作家協會著名作家唐達成遊玩仙疊巖之後,大發感慨,留下了這樣一首詩:潮激浪翻濤接天,雲煙浩蕩飄渺間;極目遠眺雖千里,望到天邊不是邊。各位,當我們手扶懸崖邊的扶欄鐵索,憑欄遠眺,只見遠處藍天白雲悠悠;水天相接處,海鷗低飛;眼前則是海耕水殖,方格形的網狀物佈滿海面,這些是羊粞菜和海帶養殖場,讓人真正體驗到了海島的韻味。也只有在現代化的海島,人類才真正實現了滄海變桑田的美好願望。

大家請看,在不遠處的海面上,矗立着兩塊形態各異的大巖石,右邊獨立高聳的青石巖,底寬上窄,狀如觀世音菩薩,神態慈祥安然,浪花湧來,猶如萬朵蓮花在觀音座下盛開;而左邊赤紅色的礁巖,身高15米,狀如一頭赤色雄獅,俯身抬頭,温順地聆聽觀音講經論道,這就是我們仙疊巖著名的一景——觀音馴獅,又名“獅子拜觀音”。説到這兒,大家可能就會有疑問了:“觀音怎麼會再這兒留下化身呢?”傳説當年觀世音得道之後,遵循如來指點,從南海北上,挑選傳經講法的淨土,首先啊就來到到洞頭。不過那時洞頭荒蕪人煙、猛獸出沒,所以觀音不中意,點化了百獸之中為首的雄獅,從仙疊巖一腳踏,到了大瞿島,再從大瞿島踏到了普陀。現在,仙疊巖上還留有她的足印,大瞿島也有她的足印,還留有石佛觀海、千佛崖等景觀。“觀音馴獅”這個景觀,如果從近處單獨看雄獅巖,它的頭部像人的側面形象,五官清晰,又稱“人面獅身巖”,跟埃及那代表法老威儀的人面獅身“斯芬克斯”十分相似。“斯芬克斯”是外國的人工傑作,“人面獅身巖”是中國的自然造化,中西呼應,異曲同工。如果再換一個角度,這景觀又變成“雙獅戲豚”了:觀音巖變成了一隻頂球的海豚,而前面的雄獅巖,成了一大一小兩頭獅子,在巖上嘻玩。雁蕩的夜景,有景隨步移之説;洞頭的奇礁怪巖,在大白天也有人動景變之妙,這真是大自然超凡的藝術造化,不得不令人讚歎。

仙疊巖面朝大海的這一面像斧削一般的錯落有致的危巖上,有數十處佛像雕刻,最突出的就是我們眼前這塊,在數丈高的崖壁上,雕了一副巨大的觀音。由此盤紆而下,最突出的這塊數丈高的巖石上,是一組十六羅漢的羣雕。這些羅漢圖像取自唐代畫僧貫休的繪圖。原本珍藏於杭州的雷峯塔。這些石刻均出自一人之手,他便是有着巖雕大師之稱的中國美院教授洪世清。洪先生在中國大地上留有三處羣雕:一是浙江省玉環縣的大鹿島、二是在福建惠安縣的崇武島,再就是眼前的這座仙疊巖了。仙疊巖佛教石刻是洪先生去世前創造的最後的藝術。他在仙疊巖上策劃巖雕時就已經是74歲的高齡,卻還天天頭頂烈日,親自操錘,對藝術一絲不苟的精神令人感動。因此身為洞頭島民的小黃我,深感自豪。洪先生在完成仙疊巖的雕刻後,曾對人説:“石刻藝術三分天成,三分雕琢,四分歲月。這一件件石刻容神聖於圓潤的線條,它抵達神祗又取悦眾生,讓宗教的虔誠在風吹雨淋的巖石上留下永恆的魅力。

朋友們,遊玩到此,大家是否有與唐達成先生一樣的感受呢?現在,讓我們走進攔濤亭,遠觀“神州海上第一屏”——半屏山,聆聽遠方中普陀寺隱約的梵音唄聲,去領略洞頭的另一番天藍水碧,雲白風清吧……

温州景點導遊詞5

北宋熙寧間(1068—1077)九牛山尖古塔被雷震圮,邑令葛逢以“青龍有聲井邑興”遷建於此。“時有僧曰梅塔主者,建塔九層,並建塔院,設鐘鼓。”

南宋淳熙間(1174-1189),縣令趙彥暉、袁採續建。塔高約18米,系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須彌座。每層平座為平磚疊澀。八角倚柱,方形?柱,明間設?門,次間雕佛像,菱角牙子疊澀出檐,斗栱四鋪作。葫蘆形塔頂,塔磚上舍錢題記多處。

原塔院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縣令趙彥暉、袁採續行修建,五十年代拆毀。塔高約18米,磚結構,六面七級空心樓閣式。菱角牙子疊澀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翹,檐下用四鋪作平斗拱。平座為平磚疊澀,挑出甚淺,不施斗拱,八角倚柱,方形式柱,明間壺門,次間雕佛像,塔磚上舍錢題記頗多。造型壯美,為“蕭台八景”之一。東塔高聳海空,時見雲煙繚繞,數十里外就可望見。元李孝光《東塔雲煙》詩云:“海月四更多塔去,天風萬里擘鬆開。煙消日出無人到,獨自看雲山上來。”名士登臨遊覽頗不乏人,今塔下路旁還刻有“王梅溪讀書外”等字樣。

該塔莊嚴挺秀,雕刻優美,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1989年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