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格列佛遊記主要內容概括有哪些【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1W

格列佛遊記主要內容概括有哪些【新版多篇】

格列佛遊記的作品賞析 篇一

(作者:孫予)書中的第一部分“小人國之旅”中的小人國,其實就是當時英國的一個縮影,該國的秩序也就是英國的秩序。比如,作者描寫了小人國王國中最高的職位要通過跳繩(不是以人的能力品德)來決定,誰跳得最高,誰就能獲得最高的職位,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英國由教會和君主佔統治地位,平常人難以憑真才實學獲得其應有的地位;另外,小人國的政黨是以所穿鞋子的跟的高低來區別,實際上是在影射託利黨和輝格黨的黨派之爭之無謂,又以小人國中存在吃雞蛋的“大端派”與“小端派”來影射天主教與新教之間關於教會儀式的爭論,作者認為,兩黨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教會之爭也是無謂的,毫無意義的。

書中的第二部分“大人國之旅”中的大人國則是另一種社會制度,作者將它描寫成一個理想的、有教化的君主政體,國王也較賢明正直,這反映出作者心目中的一種比英國社會制度更理想的社會制度。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所描述的英國情況的批評,揭露出英國的社會制度絕對不像格列佛對國王所説的那樣理想。作者借大人國的國王之口,尖鋭地指出,英國所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一連串的陰謀,叛亂,謀殺,屠殺和清洗而已,而產生的結果便是貪婪,派系爭奪,虛偽,背信棄義,殘忍,強暴,瘋狂,仇恨和野心。”充分暴露了所謂上等人物的醜惡本質。大人國國王對英國如此喜好戰爭也表示出極大的憎惡,這實際上也是作者借大人國國王之口來譴責戰爭帶給人民的惡果。

《格列佛遊記》的第三部分中對勒皮他(飛島)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反對假科學的鮮明立場,指出脱離現實生活的科學實際上有多麼荒謬,這些所謂的科學家從事的全部是虛無飄渺毫無結果的研究。作者認為,科學必須為人民服務,而不應當成為統治階級與人民為敵的工具。在巴爾尼巴比這一魔術國度中,通過主人公格列佛召見一系列歷史人物,作者試圖向讀者揭示,所謂的歷史英雄人物,都是些如此醜惡的人,是通過種種卑劣手段而獲得高位的,作者藉此非難了君主的政體,表達了贊成共和制度的態度。

《格列佛遊記》的第四部分“慧駰國之旅”則反映了作者試圖描述出一種宗法制度下真正自然狀態的人的美德,以此來與資產階級和貴族的文明形成鮮明的對照。在作者的描述中,慧駰國的耶胡實際上是當時資產階級社會裏一切惡習的集中體現,實際上也可説是作者對人的本性中最醜惡一面的揭露。而在慧駰身上,則寄託了作者對人的美好品德的讚美與嚮往。當然,這裏也暴露出作者本身的一種矛盾心理,即他覺得宗法的自然狀態或許是擺脱現存社會制度的最好出路,但實際上進入階級社會後,再倒退是不可能的。這也反映出由於歷史的侷限,作者無法找出擺脱人類醜惡的出路。

格列佛遊記人物介紹 篇二

格列佛

他是18世紀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同樣他也是一個不尋常的魯濱遜(18世紀英國作家笛福作品《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天生喜歡冒險,不甘寂寞與無聊的人。他是一個勤勞勇敢、機智善良的人。他記憶力很強(這一點讓他在語言學習方面遠遠超過了魯濱遜,在他的旅行中起到重要作用),善於學習和觀察,善於思考,有獨特的思維,性情樸實温和,對人態度友好,舉止善良,容易與人交往,知恩圖報,有君子之風,願意幫助朋友,為了朋友他甘願冒生命危險,也會隨時準備抗擊一切對朋友不利的人。同時他聰明機智,有膽識,處事圓滑合理,説話巧妙伶俐,做事堅決果斷,能夠見機行事,抓住一切機會追求自由,有着極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功。他為人坦率,愛國,也十分顧惜自己的面子,對敵視他,和無恥的人(比如“耶胡”)充滿了仇恨、厭惡與鄙視,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識豐富的學者。總的來説他是一個具有質疑精神,酷愛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遊歷之中,洞察到社會現實的日趨墮落,得出英國社會並不文明的結論。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體現者。作者將自己的種種美德賦予筆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對別人關懷備至。格列佛是個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總是坦率地敍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優點則隻字不提。他謙遜好學,努力用新眼光去認識新的現實。他從不自暴自棄,縱使將他當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觀賞,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嚴,以平等的姿態與大人國的國王交談。他勇於幫助小人國抵抗外族入侵,但斷然拒絕為小人國國王的侵略擴張政策效勞。

佛林奈浦

即利立浦特王國的財政大臣,佛林奈浦是利立浦特國王的一個寵臣,對於國王一昧阿諛奉承,為了能夠討好國王,他會想方設法讓其開心,甚至願意做出威脅自己生命安全的行為來得到國王的歡心,反過來對人民卻頤指氣使,看不起平民,認為他們比自己低級。佛林奈浦有才能和本領,但卻不將此運用到正途上來,沒有為百姓做多少好事。他猜忌、陰險、狠毒、狡詐,心眼極其狹小,嫉妒心強,對於黨派鬥爭十分熟悉,痛恨比自己有能耐的人,並且睚眥必報,喜歡暗地裏給人打小報告,誣衊他人,做事毒辣,狠的下心來,不計較後果,不惜一切代價尋找機會來進行打擊報復,不給對手留下絲毫的餘地。相關情節:格列佛的仁懷寬厚和俘獲不來夫斯古國艦隊的軍功受到小人國國王的賞識,佛林奈浦就大為惱火,就聯絡其他大臣設謀陷害、大加污衊,最後迫使格列佛逃往不來夫斯庫。

斯開瑞士

小人國的海軍大將,野心勃勃,且善妒,在格列佛受到小人國國王重用時。曾與財政大臣合謀謀害格列佛。

布累卜丁奈格國王

大人國國王,博學多識,性情善良。是一位博學、理智、仁慈、治國能力強的開明國君,他用理智、公理、仁慈來治理國家,他厭惡格列佛所説的卑劣的政客、流血的戰爭。

飛島國的科學家

兇狠且愚蠢,一邊從事着從黃瓜中提取陽光把糞便還原為食物這類虛無縹緲、毫無結果的科學研究,一邊採取殘暴的手段對付當地的居民,人民稍有叛逆,就駕飛島阻隔陽光,甚至壓在居民頭上。

慧駰國國王

理智賢明、勤勞勇敢、仁慈友愛、公正誠信,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格列佛遊記作品的藝術特色

格列佛遊記作品的藝術特色 篇三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鋭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微縮的國度裏,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官員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這個小朝廷是當時英國的縮影,連利立浦特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也同當時的英國政局一模一樣;在第二卷裏,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評英國。格列佛長篇大論地向大人國國王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從大人國的眼光看來,英國的歷史充斥着“貪婪、黨爭、虛偽、背信棄義、殘暴、憤怒、瘋狂、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產生的最嚴重惡果。作者借國王的話,“那樣一個卑微無能的小蟲”是“自然界從古到今容忍爬行於地面的小毒蟲最有害的一類”,諷刺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裏,通過對拉格多科學院人士所從事的無聊而荒。唐的科學研究,諷刺了英國當時的偽科學;有關勒皮他島的描繪則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剝削壓迫。

小説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裏,關於“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駰(馬)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説:“那裏的耶胡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着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着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係。並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

作者在對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進行無情、辛辣的諷刺、抨擊時,有的直言相譏,有的利用異邦人的脣舌,有的隱喻挖苦,有的以獸譏諷人,凡此種種,風趣滑稽,神情皆備。

情節的幻想性與現實的真實性有機結合,也給小説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雖然作者展現的是一個虛構的童話般的神奇世界,但它是以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真實為基礎的。由於作者精確、細膩、貼切的描述,使人感覺不到它是虛構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實事。例如,在描述小人與大人、人與物的比例關係時,一概按一與十二之比縮小或放大。小人國裏的小人比格列佛小十二倍;大人國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一塊區區手帕,可以給小人國皇宮當地毯;大人國農婦的那塊手帕,蓋在格列佛身上,就變成一牀被單了。在描述飛島的運行,宮殿的建築,城鎮的結構時,作者還有意運用了數學、物理、化學、天文、醫藥諸方面的知識與數據。這樣,就使人物局部細節的真實、和諧、勻稱,轉化為整個畫面、場景的真實、和諧、統一,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感染力。

作者的文筆樸素而簡練。例如文中寫到格列佛在小人國抄錄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讚頌國王是“舉世擁戴”的“萬王之王”,“腳踏地心、頭頂太陽”,等等。格列佛還在括號裏不動聲色地解釋道:“周界約十二英里”。隨着這句解釋,那“直抵地球四極”的無邊領土陡然縮為周邊不過十餘里的彈丸之地。這種反差令人捧腹。括號裏的話顯示出作者樸素又實事求是的敍述風格,他似乎無意對此評論,只是在客觀忠實地為我們解釋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經聲明:“我寧願用最簡單樸素的文筆把平凡的事實敍述出來,因為我寫這本書主要是向你報道,而不是供你消遣。”儘管小人國、大人國、慧駰國的情景各異,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説的佈局、風格前後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後果都有詳盡的交待,複雜紛繁的情節均按時間、空間順序依次描述,文字簡潔生動,故事性強,因而數百年來,《格列佛遊記》在歐洲各國雅俗共賞,婦孺皆知。

《格列佛遊記》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幻想的離奇情節,深刻地剖析了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作品熔現實與幻想於一爐,將兩者進行對比,用虛實的反差來完善諷刺的藝術效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格列佛遊記作品主題 篇四

小説第一卷中所描繪的小人國的情景乃是當時大英帝國的縮影。當時英國國內託利黨和輝格黨常年不息的鬥爭和對外的戰爭,實質上只是政客們在一些國計民生毫不相干的小節上勾心鬥角。

小説的第二卷則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鋭的抨擊,對當時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小説的第三卷,作者把諷刺的鋒芒指向了當時的英國哲學家,脱離實際、沉溺於幻想的科學家,荒誕不經的發明家和顛倒黑白的評論家和史學家等。

小説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公爵地位的可恥行為等。

縱觀小説的全部情節,《格列佛遊記》政治傾向鮮明。它的批判鋒芒,集中在抨擊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小説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小人國)、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勒皮他(飛島國)和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及英國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格列佛遊記》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微縮的國度裏,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官員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這個小朝廷是當時英國的縮影,連利立浦特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也同當時的英國政局一模一樣;在第二卷裏,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評英國。格列佛長篇大論地向大人國國王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從大人國的眼光看來,英國的歷史充斥着“貪婪、黨爭、虛偽、背信棄義、殘暴、憤怒、瘋狂、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產生的最嚴重惡果。作者借國王的話,“那樣一個卑微無能的小蟲”是“自然界從古到今容忍爬行於地面的小毒蟲最有害的一類”,諷刺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裏,通過對拉格多科學院人士所從事的無聊而荒。唐的科學研究,諷刺了英國當時的偽科學;有關勒皮他島的描繪則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剝削壓迫。

小説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裏,關於“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駰(馬)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説:“那裏的耶胡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着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着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係。並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

格列佛遊記的名家點評 篇五

斯威夫特以幽默豐富了作品的道德含義,以諷刺揭露荒誕,並通過人物性格和敍述框架使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成為現實,即使《魯濱遜漂流記》也難以在敍述的刻薄性和多樣性方面與其媲美。——(英)司各特、

這部小説通過對格列佛到小人國等國的種種遭遇的描寫,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辛辣的諷刺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狀況。格列佛每到一個國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聞目睹,無奇不有。作者對每一種情景都做了細緻的描繪,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讀起來妙趣橫生。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小説傑作。它和18世紀歐洲眾多小説一樣,繼承了流浪漢小説的結構方法,襲用了當時流行的描寫旅行見聞的小説,尤其是航海冒險小説的模式,很好的一本書。敍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無疑在相當程度上受到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和其他一些遊記體冒險小説的影響。然而,《格列佛遊記》和他們雖然形式相似,性質卻截然不同。它是《桶的故事》和《世紀之戰》那類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具有與十八世紀開始興起的寫實主義小説不同的若干獨特性質。——吳厚愷《簡論諷喻體小説及其文學地位》

文學史對《格列佛遊記》的評價:作品假託主人公格列佛外科醫生自述他數次航海遇險,漂流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駰國幾個童話式國家的遭遇和見聞,全面諷刺,揶揄了英國的社會現實。其中“大人國”和“慧駰國”社會所社會理想雖然保存了宗法社會的原始特點,但卻包含着啟蒙主義的社會原則和價值觀。作者把諷刺對象誇張變形到殘酷甚至荒誕的地步,與現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處。

斯威夫特對英國的政治,尤其對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有親身的體驗和深刻的認識。——楊周翰、吳達元《歐洲文學史》

劇作家蓋埃和謝立丹,小説家菲爾丁和詩人拜倫,在他們創作的個別方面,乃是斯威夫特的追隨者和繼承者。——阿尼克斯特《英國文學史綱》

格列佛遊記主要內容 篇六

作品以裏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敍述周遊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鬥爭,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者的英勇鬥爭。

《格列佛遊記》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一週之內售空。出版幾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中國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被列為語文新課程標準必讀書目。根據其內容改編的電影分別於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