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7W

教師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關於教學隨筆 篇一

人們常説:“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的需要,教師還要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人的心靈進行教育。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國小教師,我感覺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課外,我積極鑽研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通過讀書不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而且掌握了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輔導方法,從而有效地幫助了身邊的孩子,讓他們都能健康的成長。接下來,我就説説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例子:

我帶過的XX同學,她是個膽小的女生,平時作業不能夠按時完成,學習成績不佳。通過了解,我知道這孩子父母常年在外經商,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在家裏除了奶奶和爺爺以外就沒有其他親人,她幾乎是一個人獨處,父母一年只是回來幾次,每次回來都是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溝通,父母對她的關愛也就非常少,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內向,獨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於是我決定幫一幫這個可憐的孩子。首先,我通過電話和她父母談心,讓他們瞭解女兒的表現及其女兒性格形成的原因,使他們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並讓他們平時多關心孩子,多給她點家庭温暖,讓她體會到家庭的温馨。人們都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過和她父母的溝通,我們逐步達成了一致意見,:每週再忙都要抽出時間多關心她,多與她交談,多鼓勵她,給孩子打電話或是通過QQ視屏面對面的傾聽孩子説一説學校裏的事,不管孩子説的話,她們是否感興趣,都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表達,不要敷衍孩子,使她漸漸的敢於表現自己。當然,孩子性格內向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有所改變的,光靠家庭教育是不夠的,學校教育也尤為重要。在學校,我總是一有時間就和她聊兩句,有時誇誇她的小辮子梳的漂亮,有時在課堂上將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她來回答,回答對了,全班同學掌聲祝賀。我還告訴別的老師要多關注她,課堂上多給她鍛鍊的機會,經常不斷地用鼓勵、讚許的語言表揚她的點滴進步,只要有進步就給予肯定。漸漸地,她見到我,也不像以前總是低着頭,都敢抬起頭來看我了。看到她有了這樣微小的變化,我覺得我做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特別欣慰,決定繼續關注她。課後,我發現她不喜歡和其他陌生的孩子交往,但在我強烈的要求下,她勉強的和別的孩子玩,在玩的過程中,讓活潑開朗的孩子帶動她,經過幾次的這種交往我發現她願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許是同伴的熱情與快樂感染了她吧,讓她的情緒得到調節,心理達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態。還有就作業方面我和其他科任老師一齊給她一個寬鬆的做作業環境。在她的作業出錯或做錯什麼事,我們都給予愛心和耐心多從鼓勵的方面激勵她,使她比以前活潑多了,而且也變得自信了些,自卑感減少了許多。

經過兩個月的家庭和學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XX上學的情緒已經基本穩定,比以前開朗多了,能自己按時來校上學,課間能與小夥伴玩耍,特別是通過與同齡夥伴交住,進步非常明顯,她在平等、自由地發表各自的見解的夥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評價能力和集體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和小夥伴遊戲中,她學會了和同伴相處,並願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同伴。她的家長也反映:孩子在家比以前活潑多了,膽也大了。這使得她的個性得到完善,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許多。

通過這個孩子的變化,我也深刻認識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教師必須肩負起保護、教育這樣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又在於我們對這些孩子要更有愛心、耐心和誠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夠幫助並引導他們克服不正常的心態,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關於教學隨筆 篇二

1、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習慣

今天上《桃花源記》第一課時。

抽查了一個學生,讓她在黑板上給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幾個不會寫。難道是因為她國小時候的拼音基礎差嗎?可是註釋裏也標明瞭注音的,只要記住了就行的。

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學習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實,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讓學生解釋“尋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説:註釋裏不是有嗎?有學生説,註釋裏只有整句話的意思:“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我問:你們就是這樣看註釋的?其實,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已經包含在整個句子的解釋裏面了。尋,即尋找;向,即以前;所,一個代詞,不用譯也可以;志,即標記。這些學生的看書習慣就是不那麼認真,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要做到字字落實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問一問自己每一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不懂就去查證一下,是不難搞懂的。可是他們根本不去問,囫圇吞棗地看一遍解釋,大概的意思有點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這説到底是態度問題,是不夠虛心的表現,也是不夠認真的表現。

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是直接由學習態度所帶來的。

所以,如果要從根本上做起,就必須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有目標和計劃,才有意志力和行動力

昨天上《桃花源記》,下課時為他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把課文熟讀成誦,二是把全文翻譯到課堂作業本上。這兩個任務專門考驗他們課外學習的計劃性。並説好今天課堂上檢查。

今天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昨天佈置的兩個任務。結果是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只有少數幾個(約五人左右)沒有完成。完成任務的同學,是怎麼完成的,沒有仔細詢問,但估計一定是花了一些課外時間的。不論他們是怎麼安排的,至少説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懂得安排時間去完成任務以達到目標了。這就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學習目標不明確、意志力也比較薄弱的學生,未能完成任務。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有了行動,就會有信心和勇氣。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務的同學,一定會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對自己會更有信心。

3、學習文言,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今天的課堂上主要是檢查翻譯文句。老師基本上不講,只讓學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頭翻譯出來。對於有些字詞學生未能講清楚、講透徹的,老師不失時機地追問,以做到字字落實。

發現的問題主要有:“緣溪行”中的“行”,沒有結合下文下“便舍船”來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學生翻譯成“看到”,沒有依照直譯的原則,估計是參考資料上看來的。“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翻譯時過於拘泥,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組詞擴句,給譯成“山上有小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小口”當為“小洞口”,“有光”當為“有光亮(透出)”。這反映出缺乏變通的能力。“其中往來種作”,有有學生譯成“這裏面來來往往的人在耕種勞作”,屬於隨意添詞,違反直譯原則。“的人”兩字不應該放在“往來”後面,“往來種作”都是動詞,是並列的關係,如此翻譯顯然造成了文意不順。“其中”的“其”是代詞,指“桃花源”,“中”則是“當中,裏面”,那麼原句可譯為“這(桃花源)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人們”作為主語,補充在“往來種作”之前為妥。“乃大驚”的“乃”,有的學生沒有記住它的意思,儘管以前已經學到過,可見積累文言詞語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類似的還有“不復出焉”的“焉”,“遂與外人間隔”的“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的“自”、“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足”等。

這堂課的主要收穫是,讓學生明白,文言翻譯的每一個字都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沒有哪一個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這對於養成他們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4、自訂計劃,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上星期花了幾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進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教給他們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

總的計劃表上要有總目標及任務總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時間安排。

每週計劃表上要有每天的課節安排,要有每個時段的可用時間,要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要有計劃執行情況反饋。

要讓學生自己先設計,我最後提供計劃處方給他們作參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張計劃表所能解決的,而是通過他們自己主動去設計,達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

還是從易到難吧。先讓他們設計某一天的學習計劃,然後試行,體驗一下;然後再設計一週的學習計劃,再到一箇中遠期的總體性規劃。

5、自學有成就,可自當小老師

昨天上《陋室銘》。學生對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感興趣,事先已經看得比較仔細了,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把文章背下來了。所以課堂上表現得很熱鬧,每提一個問題,都有一陣嘈雜的回答,這種表現欲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課上得很順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寫作特點之後,就當堂完成默寫了。

課後感到有點遺憾的是,既然學生的表現欲那麼強,當時就應該趁熱打鐵,叫幾個學生來分析串解文意,讓他們自己當一回小老師--感覺到失過了一個教育契機。

但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也感受到,只要學生學得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其實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東西學生自己都解決了,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這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

6、聯繫社會現實,有助於突破難點,理解文中象徵意義

今天上《愛蓮説》。不出所料,許多學生已經事先預習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學生已經能夠背誦了。在剛上課時,他們就忍不住要表現一下,把文章集體背誦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麼可以節省一些讀和背的時間,而把理解文意的時間安排得充分點。在重點講了幾個字的讀音和書寫並作了檢查後,我把核心問題拋出來:本文是託物言志的文章,那麼首先要找到所託之物,並找出描繪所託之物形象特徵的有關語句,説説是怎樣運用象徵的,你從哪些描寫中感受領悟到的。

學生很快找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後展開聯想,紛紛表達自己的理解。

關於“出淤泥而不染”、“亭亭淨植”、“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生的理解都還是比較到位的,比如説“潔身自好”啦,“不與污濁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遠播”啦,“端莊穩重”、“自尊自愛”啦,都還不錯。

關於“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學生的理解有點困難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點:跟前一句聯繫起來看,“清漣”與“淤泥”都是蓮的生長環境, “淤泥”的“髒”是不好的,可以理解為逆境,那麼 “清漣”似乎就可以理解為“順境”,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個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應該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環境的問題。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節操,不會因為環境的或順或逆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君子之風。

聯繫到實際生活,也許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總是隨大流的,也就是一個成語所形容的:隨波逐流。從商,難免染上商人的習氣,比如説斤斤計較,工於算計,甚至有欺詐行為;從政做官,難免沾染上官場習氣,比如説吹拍奉迎,圓滑世故,甚至貪污賄賂……如果社會風氣好,也許這樣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會風氣已經不怎麼好了,那麼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實在是太難得了。

“中通外直”,關鍵是理解“通”字,“通”者,通達也,無所掛礙,心胸坦蕩,通情達理,虛懷若谷。那麼作為君子,就是目光高遠,處事豁達,不會為生活小事斤斤計較,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悶悶不樂。立身處事,遵道從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憂愁。

“不蔓不枝”,關鍵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種什麼狀態。“蔓”是“蔓延”,“枝”是“枝節”,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牽牽連連。聯繫到生活實際,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以“利”為核心,總是在互相勾結的,結黨營私,朋比為奸,他們拉關係,走後門,織成嚴密的關係網,搞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類勾當。所以又有“君子不黨”之説。君子是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羣的,是不屑於搞人身依附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因為字詞方面、朗讀背誦方面,學生自己能主動解決,課堂上省下一點時間,所以就有利於理解深入一些。但一節課時間畢竟太短,所以還是有必要讓他們課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説就本文聯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有些課文是用來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潔的人,至少懂得什麼才算是高潔,總是好事。

7、自學--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無須老師代勞

今天上的課文是《核舟記》。這篇文章我決定讓學生自學,在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裏,我讓他們完成這樣幾個任務:一、解決字詞的讀音及生字的寫法;二、把課文讀通順;三、把全文筆譯出來。時間的安排是:完成前兩項任務大約用10分鐘;完成第三項任務用30分鐘。然後我在黑板上把這些目標和時間安排寫出來,並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導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效率還是不錯的。雖然因為課文比較長,而且筆譯也比較費時,第三項任務沒有完成,但總體上看,學生們都學得很認真,哪怕平時最容易走神的學生,這堂課的時間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這個效率是一般的課堂上沒有的。

讓學生自學,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漸學會自己制定目標、尋找方法和安排時間步驟,形成自學能力。凡是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儘量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並做一些深化、開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學效果如何檢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學生自學。第一課時讓他們自學全文,囑其筆譯,並教給方法。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做到字字落實。第二、第三課時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訴他們:不規則按學號隨機抽查,每一個被抽查到的學生翻譯一個文句(至一個句號處,作為完整的一句)。這樣,就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意味着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那麼他也找不到什麼遁詞:因為課堂上已經自學過,課外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除非是自己態度上不認真。

抽杳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基本上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解決了文意疏通問題。極個別確實有點難度或學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詞類活用現象,教師略加指點強調。

至於寫作特點理解,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一是明確本文可歸入説明文之類,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麼説明方法,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主要是列數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藝人技藝高超。這類問題稍作指點,學生即可領悟,所以也沒有太花時間。

遇到的問題有:自學之後的抽查,對於學得比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難問題的學生來説,這個環節顯得有點浪費時間了。怎樣讓這部分人能不虛度這段時間?現在還想不出什麼辦法。不過,這部分人在聽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進行對照,這對於加深理解和記憶,還是有作用的,等於是複習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讀,短文要熟讀成誦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這篇文章比較短小,意思也不難理解,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是把文章熟讀成誦。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文言文,朗讀就顯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是輕讀課文,解決生字、多音字讀音。對照課文註釋和詞語手冊,給生字標註讀音。板書“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男有分、貨惡其棄於地”,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對錯讀的字正音後,全班齊讀,然後指定個別學生上黑板給加點字注音,重點是“與”、“睦”、“長”、“矜”、“分”、“惡”。再齊讀鞏固。

解決了字詞讀音後,接着是齊讀全文。(如果學生基礎差,齊讀前應安排教師領讀)。

第三步是學生自學,疏通文意。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口譯全文;對疑難之處做標記;在全班舉手質疑,討論解決;然後分成四人小組,組內每個學生翻譯一句(至句號處為一句),對有爭議的字句再在班內討論明確;最後教師把全文口譯一遍,學生對照自己的翻譯,檢查疏漏或不準確之處進行糾正。

第四步是熟讀全文,以至背誦。分四人小組,輪流領讀一遍;小組內進行齊讀,直至齊背;各小組之間進行進度比賽,看哪小組最先能夠齊背下來。然後挑選背得最好的小組,讓其領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誦一句;最後全班試着齊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説這段話的背景,説説這種理想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並結合《桃花源記》談一談,桃花源中的人們生活跟這種理想社會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熟悉全文以後,這些問題是很好理解的,不必過於糾纏。

最後齊背全文,並爭取默寫下來。

這樣,一堂課之內,全文不少於朗讀十遍,學生課內達到背誦應該不成問題了。

10、怎樣才是高品質閲讀--“對話”

上午學習杜甫《石壕吏》這首詩的時候,出現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詩所表現的情節時,有好些學生對“老翁逾牆走”、“婦啼一何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等情境,表現出嘻嘻哈哈的態度,也許在他們心裏,只是覺得好笑,而根本沒有惻隱之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看客心態、麻木不仁的心態。他人的苦難與自己無關,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娛樂的工具。

於是,我又重提“對話”理論:閲讀文本,就是心與心的對話,就是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入文本,進入文中的情境,與作者筆下的人物對話,與作者本人的心靈對話,入情入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人物,這樣才算是真正會閲讀。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於自身之外,看作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東西,那麼,就連閲讀的門都沒有摸到。要像水滴滲入海綿一樣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動一樣,浮在表面。

學生聽了這些話以後,神態開始嚴肅起來。

我説:把你當成當時的杜甫,或者把你當成向酷吏哭訴的老婦,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犧牲,還要繼續為這個亂世付出犧牲,你還會如此嘻嘻哈哈嗎?你對老婦所作出的決定,難道沒有任何感覺嗎?

接下去,學生理解文本時,態度比較認真,對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容易理解了。杜甫當時的思想感情是很複雜很矛盾的:一方面對付出巨大犧牲、生活幾乎面臨絕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艱”;另一方面對於統治階級的冷酷殘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對於為國家作犧牲,又視為理所當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對於老婦堅強地接受苦難,繼續為這個時代作出犧牲是深懷敬意的,是讚美歌頌的。

這堂課,再提“對話理論”,我認為非常必要。因為多數學生確實沒有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品質是非常低下的,這就需要時常提醒他們,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閲讀品質。

11、養成認真的習慣很難嗎

今天學習酈道元的文言文《三峽》。因為已經有過自學文言文的經驗,所以這堂課我還是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應該説,大部分同學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

剛上課我就宣佈這堂課是一堂自學課,並啟發他們自己定學習目標和任務。我説:這堂課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在他們發表了意見之後,我小結了一下:一、讀通課文(前提是解決生字讀音,還要把課文讀通順,不讀破句);二、字字落實,筆譯全文;三、背誦並默寫全文(看時間情況)。大致的時間分配是:第一項任務5-10分鐘;第二項任務25分鐘;第三項任務10分鐘。

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時候,分別進行了齊讀檢查和個別朗讀檢查,均發現一點問題,就是個別字的讀音學生沒有解決好。比如説“屬引悽異”,文中的讀音是“囑”,而不是“屬於”的“屬”,但抽查了兩個學生,卻都讀錯了。這是非常令人驚訝不解的事情。因為課文註釋裏就有這個字的注音,而且平時我一直在強調:在學習一篇新課文前,必須對照註釋、詞語手冊解決生字讀音,把讀音標註到生字上面。然而,這個習慣有些學生就是沒有養成。

我對他們説:“養成這個習慣就那麼難嗎?有些同學習慣了依賴老師,到了國中,仍然沒有自學的能力。其實自學有多難呢?就是自己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註釋裏的生字注音標到課文裏面去,讀一讀,記住這個讀音。這件事情有多難?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嗎?如果國小教師給你們教‘屬引悽異’的‘屬’字讀音,可能會這樣教:先在黑板上寫上這個詞,然後給這個‘屬’字標上注音,然後説:同學們,跟着我把這個字念一下。難道要這樣教,你們才能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嗎?”

抽查到的這些同學,相對來説自學能力不夠強,以前這個別學生也有過反對自學的言論。從這堂課來看,可能還是觀念沒有轉變之故,總是等着老師給她安排做什麼,自己學得不主動。這説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和習慣的問題。

但從整體來看,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二項任務有些學生20分鐘就完成了,大部分學生25分鐘內完成,第三項任務,10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把課文讀背了。至於默寫,留到課外去完成也未嘗不可。總之,學習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性,效率還是挺不錯的。

字字落實遇到的問題,我沒有當堂給他們解決。

我問:是現在就給你們解決呢,還是你們自己先試試呢?他們表示願意自己先去嘗試一下。

12、自學--自教:前提是自覺

前天兩位同學當小老師,課上得比較成功。昨天學習《觀潮》時,學生們還是堅決要求自學,並要求再當小老師自教。這樣看來,一個課時自學,一個課時自教,就形成了“自學-自教”模式。

學生已經有了自學的熱情,這時候就不能夠潑冷水,對於探索中的不足,也應該諒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自學的課堂上,同學們表現已經非常不錯,反正沒有哪個閒着無事,都很認真地在學習鑽研。今天的課堂上,則由他們自教,其實就相當於選出主持人,組織課堂討論。

這堂課踴躍報名當小老師的有朱夢婷、周珠婭、朱丹丹。

朱夢婷因為有過主持的經驗,上台後顯得落落大方,很老練。與同學的溝通也很自然。比如上課前,她先來了一段開場白,調動了一下學習氣氛。在討論過程中,也能不時的插入自己的見解,對某些重點的詞語進行了追問。更難得的是,她還組織了段落大意的概括和寫作特色的討論,對於所教段落的修辭方法進行了詳細討論,這樣一來,同學們對第一段就學得非常透徹了。

周珠婭和朱丹丹則略顯拘謹,但環節仍然很清晰,該做的事情都沒有遺漏。周珠婭在處理譯文環節時顯得不夠老練,在指名同學全譯了第二段以後,本來只需對某些重點詞語或不懂文句再作引導討論,可是她自己把此段落重新翻譯了一遍,不僅重複,而且費時較多,而對其中的關鍵詞句則忽略了。她也組織了大意概括和問題討論,但問題比較偏:“從哪裏可以看出把船比作潮水?”結果造成了大家莫名其妙。看得出她對自己的表現不夠滿意,但我覺得也不錯了,畢竟是第一次上台。

朱丹丹能夠舉手,是我想不到的。這位同學給我的感覺向來是比較內向拘謹的,以前課堂上舉手次數也不多。這次她表現出了這麼大的勇氣,我毫不猶豫地給了她表現的機會。她有兩點做得很好,可圈可點:一是注重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字詞,在指名翻譯後,殺個回馬槍--追問一下對個別字詞的理解,比如“而僦賃看幕”、“而旗尾略不沾濕”兩句中的“而”字;二是敢於讓那些平時學習不夠認真的同學來表現,只要給了他們機會,他們也顯得比較認真。或許是有意來激勵他們?這些同學平時往往會被老師忽略,是自己的同學給了他們公平的機會。還有一點:對於自己不懂的地方,表現得很謙虛,比如説兩個多音字的讀音,“車馬塞途”的“塞”,“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的“幹”,同學們提出質疑,她就讓大家查詞典。略嫌不足的是有些環節時間拖延太長,顯得節奏鬆散,影響了其他內容的學習。但總的來説也很不錯了。

最後,我得到一分鐘的機會,給他們指點了一下作者所處的時代及文章寫作的背景,使他們對文章所包含的故國之思有所瞭解。

這麼看來,我差不多要失業了。

如果時間上能夠安排得緊湊些,那麼還可以節省五到十分鐘時間,把課文讀熟,個別精彩段落也許能夠讀背。但這個代價,我覺得花了也值得。還有什麼比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重要呢?只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他們的能力一定會提高得更快。課堂上五到十分鐘的時間損失,在他們有了自覺性的前提下,是很容易給補回來的。還有一點感覺,安排朗讀的時候,他們多是採用齊讀,方式還不夠多樣,沒有小組讀,也沒有抽讀。這在以後嘗試中是值得注意的。

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學習還值得繼續嘗試。

13、自學-自教: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深化

昨天學習《湖心亭看雪》。絕大部分學生照例要求自學,但也有個別學生表示異議:“又是自學!”語氣中透露出厭煩情緒。

應該説,大多數學生已經適應了自學方式,找到了自學一篇文章的方法。但自學課的程式和內容可能會顯得單調。比如説這些天的內容就都是文言文,一般都是按着“解決生字-讀通課文-理解文句-背誦默寫”的順序進行的。

這堂課能取消自學嗎?當然不能。自學能力只能在不斷的自學中培養和形成。自學的取向不能削弱,只能加強。但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該有所改變。

於是我説:“這堂課自學,我要提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半節課之後,我要抽查你們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比如説抽背、到黑板上默寫、抽查對文句的理解等;二是要在內容理解上加強一些,針對課文內容多提問題,提一些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並嘗試解答,主要從作者的表達意圖、寫作特色方面去理解。下堂課讓你們自教會有些困難,打算這樣安排:先給你們半節課的時間交流自己對文章的探索,有理有據地説自己的觀點;再由老師花半節課的時間作一些分析總結。”

於是學生積極投入自學活動,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做法,從總體看顯得有點亂,有讀的,有寫的,有背的……但從個人來看,卻是有條有理的。半節課之後,我讓他們靜下來,作了一點調查:“你們做到了哪些事情?”他們紛紛表態,解決了生字,背誦了課文,筆譯了全文,還有説已經默寫了一遍的。

我説:那麼先齊背一下看看。背過之後呢,感覺在語氣語調方面有點問題,於是我説:“這篇文章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讀?應該注意一下。下面要不要聽我給讀一遍?”他們表示歡迎。於是我示範朗讀了一遍。他們聽得很認真,似有所悟。我説:“要注意通過朗讀表現出意境及人物的心情,要注意體會文中人物説話的語氣。下面你們再齊讀一遍試試看?”他們齊讀了起來。這一次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然後我又檢查了兩個同學的默寫,讓其到黑板上默寫全文,其他同學仍舊完成自學任務。如果基本任務都已經完成,就鑽研課文,主要任務就是自己針對課文內容去提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圍繞作者的表達意圖來提,並嘗試解答。

下課前再一次齊背了課文,並囑其準備好下堂課的討論交流。但我隱約有點擔心: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未必能提得出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交流未必能有多少深入充分。這當然沒辦法,理解能力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只好先試試吧。

14、提不出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懶於參與是課堂低效的根源

星期五課堂上佈置自學,原定計劃是今天課堂上給他們半節課討論問題。但是我那時就有個擔心,課堂上他們提不出多少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導致交流的效率不高。昨晚(星期天晚上),我又專門為這事到教室裏作了佈置,讓他們事先準備充分點,以免課堂上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

今天的課堂上,我首先佈置他們朗讀,接着抽讀了幾位同學,並進行評價。做這步工作的目的是,看他們能不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如果能夠讀得好,説明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基本上理解了。但是讀得並不是很理想,文中的那種意境並沒能很好地表現出來,我又作了範讀指導。

然後是組織討論。先挑選一位主持人,主要是組織同學們提問及討論。但主動報名的人很少,等了大半天沒人舉手,最後還是朱夢圓承擔了這個任務。

朱夢圓的主持做得挺好,先讓同學們就課文內容提問,然後組織討論,一個問題討論完畢,讓同學們接着提問;如果問題最後沒有得到解決,就先存疑。

有幾個問題還是不錯的:有人認為“是日更定矣”,課文註釋弄錯了,不是指晚上,而是指早上八點,引起大家到文中找依據,有理有據地開展辯論;有説“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有問“湖中人鳥聲俱絕”是從什麼角度寫景的,寫了一副什麼樣的景象?有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與“更有痴似相公者”所指何人,是不是同一人?有問“為什麼要寫出“是金陵人”,也有問量詞的表達作用。

但討論時,大多是不甚了了,缺少透徹的理解。

課堂上存在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討論交流的效率不高。一是提問的同學少,二是參與討論的同學少。本來打算給他們半節課的時間,基本上解決問題,但從實際效果看,拖拖拉拉一節課,也沒有幾個問題得到了真正的解決。課堂上的熱鬧是少數人的,許多人乾脆就是無事可做,既沒有問題要提,別人提出的問題又不參與討論,就那麼幹坐着,有些甚至無聊到玩指甲,翻看別的東西等等。這就可見,他們多數人事先根本沒有深入思考過,即使別人思考過的問題,他們也仍然不願意去思考一下。

這反映出他們鑽研課文的自覺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的主動狀態,課堂仍然是老師的課堂,他們仍然習慣於老師講解,自己做筆記。

如何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是一個極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15、錯別字是怎麼來的

今天學習《詩四首》。這堂課的任務就是先讀背並默寫,再理解其中一首詩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抽查默寫,是讓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分別默寫一首詩。其中一個學生默寫《使至塞上》時,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單車欲問邊”,“單”字少了最後一橫;“屬國過居延”,“延”寫成了“廷”;“徵蓬出漢塞”,“徵”字給加了“艹”;“歸雁入胡天”,“胡”寫成了“吳”,後來才改寫過來;“蕭關逢候騎”,“候”寫成了“侯”。另外,全詩沒有寫標題和作者,也沒有一個標點。總共40個字,錯別字就有5個。

為什麼會寫這麼多錯別字呢?當然是以前的習慣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習慣,要改掉也很難。也有學習方法的原因。這類學生讀書的習慣一般是靠死記硬背。比如説要背誦和默寫一首詩,就是拼命地讀呀念呀,這時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腦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為沒有仔細看。等到功夫用夠了,“自然而然”能背出來了,那麼就開始默寫。這時候呢,寫出來的字就完全根據殘留在腦子裏的語音,結果就寫了錯別字。

讀書要眼、口、耳、心、手並用,即眼觀之,口誦之,耳聽之,手劃之,心記之。背誦默寫之前,必須對內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機械記憶。如果真能這樣去做了,怎麼可能出現那麼多錯別字呢?

所以,錯別字的來源就是“有口無心”,“有眼無珠”。那是一種極其惡劣的學習習慣。

16、教師無法替代學生思考

聽説《橋之美》這篇文章比較難上,因為山區學生對於審美藝術方面積累很少。

學習中的問題,要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既然面臨困難,解決困難的辦法還是要充分相信學生,充分發動學生。教師準備得再怎麼充分,都無法代替學生的思考和理解,對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麼用處。所以我還是打算讓學生自學。

我所能做的,不過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我在導入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能想到跟橋有關的優美詩句或詞語嗎?

在學生七嘴八舌表現了一番後,我再問一個問題:詩人眼裏的橋,和科學家眼裏的橋、畫家眼裏的橋會有什麼不同?

學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當然見解不在深淺對錯,關鍵是他們能參與探討,這就夠了。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學家眼裏的橋,是科學的,裏面充滿着結構設計、力學計算、數據測量等等;詩人眼裏的橋,是情感的寄託,裏面有喜怒哀樂,如“小橋流水人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鵲橋”;畫家眼裏的橋,是充滿美感的,因為他是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的。

我們今天要學的一篇課文,正是一個畫家寫的。看看大家從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在學生充分朗讀、熟悉了全文以後,我提了一個問題:

題目是《橋之美》,那麼在作者的眼中,橋究竟美在何處呢?到文章裏去找。

學生找出:橋之美,有詩境美,有形式美,有結構美,有對比美。

我又追問:作者所認為的橋之美,主要是着眼於哪個方面的?

學生找到有關語句,我讓他們齊讀。重點劃出“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我又問: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找出來,分別説一説體現了哪一種美。

把注意力引到重點研讀第四自然段。然後討論。

17、教師講的80%-90%是沒用的

長期的語文教學,使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課堂上教師講的東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琢磨出來、領悟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管用的。所以,用這個理由,我就儘可以偷懶,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自學。

今天要上《蘇州園林》一文。這篇文章挺簡單的,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學懂。我想,應該提醒學生注意的無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説明順序。其實用“説明順序”這個提法我是不樂意的,乾脆説“寫作順序”就行了,因為天下文章,無論什麼樣的文體,都是要講究寫作順序的。本文條理非常清楚,對於學生來講是值得學習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強調一下。

二是注意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既要注意到總體上的特徵,又要注意到一些細節上的特徵。

三是要注意,為了説明對象的特徵,運用了什麼樣的説明方法?

從總體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寫這篇文章的?選定了這樣一個視角有什麼好處?

18、敢想敢説,不迷信標準答案,才有創造性思維

今天上《説“屏”》。

昨天晚上跟學生有過交流,就正反兩方面看法交換了意見。所以上課前我跟他們商量:“有些同學認為,在課堂上朗讀課文屬於浪費時間,真是這樣嗎?”

好些同學感到奇怪:“誰説的,誰説的?”

我説:“朗讀課文還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課文,可以解決生字新詞。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一篇文章拿到手裏,必須輕輕朗讀一遍,把陌生的字詞標上音,瞭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參照課文註釋,詞語手冊或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你們讀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決生字新詞的能力是有的吧?這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多花時間了。如果不放心,為了檢查你們是否能把課文讀通順,又進行朗讀檢查,那倒真的有點浪費時間了。希望課前最好能把文章讀熟、讀通順。下面就讀一遍課文,自己解決生字新詞。”

關於生字新詞的學習,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基本上不專門佔用課堂時間,要求預習時解決。如果真有什麼不放心的,專項複習的時候,專抽幾節課,集中解決字詞。

學生在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説:“讀通了課文,還要讀懂課文。你們讀懂一篇文章的能力應該是有的吧?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同學也是有的吧?這節課老師給你們提幾個問題,由你們來解決。別人提問,你們解決問題,這個能力應該是有的。”

然後,我給他們依次提了七個問題:

1、這篇文章説明的對象是什麼?説明對象具有哪些特點?到原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學生在第一段裏找到重點句,我指導他們再找出關鍵詞--這是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着神祕作用;功能與美感想結合。

2、“屏”的功能與美感分別是指什麼?到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還是同樣的方法,原文中先找到相關語句,然後選擇關鍵詞,他們也順利找出來了。功能:分隔室內室外,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可以擋風;空間仍然是流動的;室內屏風“與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女子房中“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美感:有書有畫,是一種藝術點綴。

“對於空間仍然是流動的”這一功能,學生開始不甚注意,於是我問了一句:如果僅為了分隔空間,遮擋視線,那麼砌牆不是挺好的嗎,更牢固啊。他們馬上注意到,屏風“巧”就“巧”在可移動,很靈活,“空間可以流動”這一點,正照應了第一段中的“巧”字。

3、屏的類別有哪些?是按什麼標準分類的?

這個問題很簡單,原文就有。學生很快找出來了。我強調:分類別是一種説明方法,凡是凡分類別,一定要有分類標準。那麼,不用課文裏的分類標準,自己試着再立一個分類標準,把屏風再作分類,試試看。於是,學生有的按用途分類,有的按位置分類,有的按大小分類,有的按雅俗分類……雖然有的分類有點勉強,但至少他們明白了一點:分類別必須要有分類標準。

4、怎樣才能發揮屏風在建築美上應起的作用?

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其實極可能回答不完整。因為有些句子的表述比較隱蔽。果然,一個學生很快找出該段落的最後一句。我肯定他找的對,但表示還要仔細找一找。結果,陸續地找到了其他句子。特別是關於“造型”“色彩”“繪畫”,原文的表述是這樣的:“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一個學生對此句作了變通:“應該注意造型輕巧,色彩精緻,繪畫要有詩意”。我立即表揚了她,對句子的理解,要從正面、反面、側面多方位變通,才能理解得全面準確。然後我説,其實這句話還可以表述得精練一點:造型、色彩、繪畫都要有藝術美感。

5、作者對屏風懷有怎樣的感情?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注意到“心生嚮往之情”“實在微妙”“外國人齊聲稱道”等詞句,表現了喜愛、讚賞、自豪感等,還有一個學生從最後一段理解,認為正因為作者太喜愛屏風了,所以希望建築師、傢俱師們能創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風來,角度獨特,也應該是對的,值得肯定。但還有些語句學生沒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麼看待“屏風”這個詞語的?聽到跟屏風有關的古詩句時,是什麼感覺?這説明了什麼?於是找到“富有詩意”“令人銷魂”等詞,從中體會到喜愛、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

學生到文章中找相關依據。有一個學生很聰明,發現原文中有這麼一句“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猜測説本文是為他們而寫的,目的是引起他們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後進一步講述:這可能是作者看到現在許多屏風的製造和使用,把詩意弄丟了,把藝術美感弄丟了,心裏感很遺憾,所以專門寫了這麼一篇文章,發出呼籲,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要把這種珍貴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7、引用古詩詞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回答已經遠超出參考書的理解。有一個學生説:古詩是古人寫的,説明古人很關注屏風,用詩詞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而作者引用古詩,也是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另一個學生説,古詩描述了屏風,説明屏風歷史悠久--這時有其他學生髮出笑聲,我説,他説得很好,他的思維角度很獨特,很有創造性,也説得很對。還有個學生説,引用古詩詞,使文章的風格也很典雅,富有詩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從文章的語言風格角度來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後,我補充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屏風和古詩詞都屬於傳統文化,屏風上的書畫,本身就通常題寫有古詩詞或來自詩詞的意境,把古詩詞引用到説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稱的,很協調的,可以説是相得益彰。

最後,關於思維的創造性,我説,中國的學生因為要應付考試,從小就被標準答案給套住了,腦裏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會懷疑自己,經常會這樣想:我的答案跟標準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國的學生很乖,很少胡思亂想,很少標新立異,正因為如此,同時也就喪失了創造性。其實迷信標準答案就是迷信某一個人,因為標準答案也無非是某一個人的腦袋裏想出來的。你的看法也許比他還要高明呢。這堂課,我們班一些同學的想法,就比教參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萬不要迷信他人,千萬不要自套枷鎖,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我曾經寫過一篇隨感,標題就是《標準答案的罪孽》。

我覺得,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確實要經常關注,幫助他們破除不良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如説對於標準答案的依賴,那絕對不是好事,它束縛了多少學生的思維。我對此是深惡痛絕。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對那些戕害思維能力的東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學生的每一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都覺得彌足珍貴,因為見到的確實太少了。

班主任3月份的教學隨筆 篇三

孩子在幼兒園的喝水情況,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牽動着廣大家長的心。每位家長每天叮囑老師最多的話是“趙老師,您給XX多喝點水”。

我認為,幼兒在園喝水是幼兒在園的基本生理需求。對於正處於長身體的幼兒來説,基本生理的需求滿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幼兒的身體發育和健康。因此,在我們班裏,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將幼兒是否能夠喝足夠的水,作為衡量我們班教育效果的指標之一。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説,只有每天提供充足的水分才能保證活動所需,特別是在春季,充足的水分供給,對於活動量較大的幼兒來説尤為重要。

為了關注每一個孩子每天都能喝到充足的水,我們班的三位老師採取各種辦法,來讓孩子們不漏喝一次水。如:分組接水,一名老師在水灌旁專門關注每一名幼兒接水量。個別督促喝水,有生病帶藥、咳嗽、出汗多等幼兒進行個別督促喝水。像集體或分組喝水,一上午最少3次,下午2:30起牀到4:20晚餐前之間喝水2次。我們還培養孩子們懂得,自己只要口渴就要喝水,養成隨渴隨喝,並在喝水時不貪玩的好習慣。當然,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有時玩起來,就顧不上喝水,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細緻地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在健康教育中,我們利用圖片講述、聽故事、看《良好行為習慣》圖書等教育活動,讓幼兒知道多喝水對防病有好處。

當然,在我們的隨時關注和細心照顧中,我們班的孩子們每天保持充足的精力,健康的身體,這是讓每位家長放心滿意的地方,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