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的美喻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2W

教師的美喻精品多篇

博喻句子 篇一

文言詞語和句式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有

判斷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戰,勇氣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種。

4、用:“??,??。”表示;如:劉備,天下梟雄。

注意:並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斷。有時它們表句中停頓或舒緩語氣。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被動句:

主語是謂語動詞所錶行為的受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翻譯為“被” 常見的幾種形式:

1、用“??於??。”表示;

如:內惑於鄭袖,外惑於張儀。

2、用“??見??”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用“見??於??”的形式表示;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受??於??”的形式表示;

如:舉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賓語前臵:

在古代漢語裏,賓語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一樣,一般都是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面,但為了強調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可以分為下面幾種:

1、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作賓語,一般提前到動詞(或介詞)前。如:微斯人也,吾誰與歸?

2、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也要提前到動詞前。

如:未之有也?

3、為了強調賓語,藉助“之、是”等詞的幫助,把賓語從動詞後提到動詞前。“之”和“是”是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如:a、何陋之有?b、何厭之有? c、何後之有?d、馬首是瞻 e、惟利是圖。

定語後臵: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求可使報秦之人)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賓客)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 強之筋骨)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之廟堂 遠之江湖)

狀語後臵句:

(1)詞結構“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面作狀語,所以翻譯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狀語後置”或“介賓結構後置”。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

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例如: “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愚溪詩序》)??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

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何(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例如: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第三種:表感歎語氣。

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例如: “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第四種:表反問語氣。

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等。

例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達標檢測

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嘗跋紹興間詔書曰:“使此詔出於紹興之前,可以無事仇之大恥;使此詔行於隆興之後,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詔與仇敵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業)以病農,而兼併之患興,貧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軒。為大理卿時,同僚吳交如死,無棺斂。棄疾歎曰:“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選自《宋史·辛棄疾傳》)①、下面句子中句式特點不同於其他項的一項是()a 無不當於心稱善也。b 養生之具不求於人。c 使此詔出於紹興之前。d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②、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斷動詞的一項是()a 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b 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c 原此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d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

③、翻譯“嘗跋紹興間詔書曰”正確的一項是()a 他試着在紹興寫跋文告諭其部屬説。b 他曾在一份紹興年間的詔書後面寫了一段跋文説。c 他試着在紹興年間的詔書後面寫了一段跋文説。d 他曾在紹興寫跋文告諭其部屬説。

④、翻譯“故以‘ 稼’名軒”正確的一項是()a 因此,他用“稼軒”自號。b 因此,他用“稼”字來給自己家中軒堂命名。大學聯考作文萬能鳳頭50例

1、親情是朱自清文中父親的背影,親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針線,親情是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歎,親情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

2、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3、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

4、骨氣就是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忠貞不渝。骨氣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不羈。骨氣就是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剛強不屈。骨氣就是葉挺“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爬出”的凜然不懼。

5、友情,是人生一筆受益匪淺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時的一把真誠的攙扶,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

6、寬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寬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寬容的民族一定強盛不衰,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

7、每個人對人生的價值都有困惑。中國有句古語“君子不受嗟來之食”,卻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李白受不得半點委屈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有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嚐膽;有項羽剛直不阿自刎於烏江;也有劉邦忍氣吞聲最後成就霸業;有宰相肚裏撐船的鄧小平;也有被人逼着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路的毛澤東。

8、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碩果把秋天的門推開,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

9、生命有時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無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生命有時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困窘,但更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與樂觀!

10、美是遊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縷浮雲,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陽,美是迴盪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美是飄浮在藍天中的白雲,美是纏繞在青山腳下的綠水,美是春天小雨打濕了的淺綠,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黃。

11、馬克·吐温説過,“一隻腳踩編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腳上。這就是寬容。”

12、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釀成的瓊漿——歷久彌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滅的嚮往編織的彩虹——絢麗輝煌;青春是用永恆的執著和頑強的韌勁築起的一道銅牆鐵壁——固若金湯。

13、信念是巍巍大廈的棟樑,沒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亂的磚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牀,沒有它,就只有一片氾濫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沒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遠洋巨輪的主機,沒有它,就只剩下癱瘓的巨架。

14、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點點地累積,才有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壯麗;毅力,是春蠶吐絲一縷一縷的環繞,一絲絲地堅持,才有破繭而出重見光明的輝煌; 毅力,是遠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15、如果説生命是一座莊嚴的城堡,如果説生命是一株蒼茂的大樹,如果説生命是一隻飛翔的海鳥。那麼,信念就是那穹頂的樑柱,就是那深扎的樹根,就是那扇動的翅膀。沒有信念,生命的動力便蕩然無存;沒有信念,生命的美麗便杳然西去。

16、青春,是三月爭奇鬥豔的花朵,是七月繽紛的太陽雨,是十月灼人的紅葉;是噴霧的旭日,是競發的百舸,是搏擊長空的雄鷹;是彈着歡樂的琴絃,是一路坎坷,一路執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軀幹,舒展了滿懷的葱蘢,熱烈地擁抱藍天的白楊

17、冰心説道:“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18、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悲觀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樂觀的人,所受的磨難無量,前途也無量。在悲觀的人眼裏,原來可能的事也能變成不可能;在樂觀的人眼裏,原來不可能的事也能變成可能。悲觀只能產生平庸,樂觀才能造就卓絕。從卓絕的人那裏,我們不難發現樂觀的精神;從平庸的人那裏,我們很容易找到陰鬱的影子。示例: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釀成的瓊漿——歷久彌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滅的嚮往編織的彩虹——絢麗輝煌;青春是用永恆的執着和頑強的韌勁築起的一道銅牆鐵壁——固若金湯。

青春是三月爭奇鬥豔的花朵,是七月繽紛的太陽雨,是十月灼人的紅葉;是噴霧的旭日,是競發的百舸,是搏擊長空的雄鷹;是彈着歡樂的琴絃,是一路坎坷、一路執着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軀幹、舒展了滿懷的葱蘢、熱烈的擁抱藍天的白楊。

信念是巍巍大廈的棟樑,沒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亂的磚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牀,沒有它,就只有一片氾濫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沒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遠洋巨輪的主機,沒有它,就只剩下癱瘓的巨架。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點點地累積,才有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壯麗;毅麗,是春蠶吐絲一縷一縷的環繞,一絲絲地堅持,才有破繭而出重見光明的輝煌;毅力,是遠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裏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温暖;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裏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

愛心是冬天裏的一縷陽光,驅散了凜冽的寒霜;愛心是久旱後的一場甘霖,滋潤了龜裂的心田;愛心是汪洋中的一個航標,指明瞭新生的希望。

誠信如春天裏第一縷陽光,令人嚮往,敞開胸懷去接受;誠信如夏天的一塊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裏;誠信如秋天遠方飄來的一片火紅的楓葉,勾起無限牽掛;誠信如冬天漫天飄飛的雪花,永遠那麼純潔。

太陽好像燒得通紅的火球。

太陽像一個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掛在天空。

太陽會發光,會發熱,是個大火球。月亮彎彎的就像一把金鈎。

月光像流水一樣瀉下來,大地一片銀白色。

陽光都變成綠的,像温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着,閃爍着迷離的光點。

月亮像一輪玉盤嵌在藍色的夜幕中。玉盤似的明月高掛在淡藍色的天空中。

滿天星星似乎成了點點螢火。

星星像一雙雙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閃爍。

北極星橡盞指路燈一樣掛在天空。

雪末兒像玉屑似的隨風飄揚 像鵝毛,像蘆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來。細細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紡出的線一樣。

美麗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橋一樣高掛在雨後的天空。天上的朵朵白雲像羊羣一樣東遊西

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茫茫的草原像一張無邊無際的地毯。彎彎的小河像一條綵帶似的向遠方飄去。

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裏。——高爾基《童年》

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

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

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裏的一顆明

圓圓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鏡子。

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祕的古堡,像沮喪的巨人。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

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柳樹的枝條就好像無數根綠色的絲帶一樣。一個個紅石榴就像一個個小姑娘可愛的笑臉,躲在樹枝間。

火紅的楓葉像火花一樣紛紛地飄落下來。

大象的耳朵就好像兩把大大的蒲扇。-刺蝟的身體如同一個長滿了鋼針的小圓球。

蜜蜂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字典就好像一個不開口的老師一樣。書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

這句話彷彿是一束温暖的陽光直射我的心田,撫慰了我受傷的心靈。她摟住了我,讚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篇四:句子的類型

第一節 句子的類型

句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按照句子的語氣,句子可分為陳述句、祈使句、感歎句、疑問句四種,一般稱為句類。

按照句子的結構,句子可分為單句和複句或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等,一般稱為句型。

句類和句型可統稱為句式。

1、陳述句:陳述、祈使、感歎、警示等功能。(言語意義)

2、疑問句:疑問、陳述、強調(設問、反問)

3、祈使句:多用於命令人、請求、建議、警告等交際目的。

4、感歎句:突出感情態度,調節話語的風格、增強文氣。

二、句形的長短——長句、短句

長句是指句子的形體長,詞語的數量多,結構比較複雜的句子。

短句是指句子的形體短,詞語的數量少,結構比較簡單的句子。

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辭效果。

句子的長短並沒有一個明晰具體的分界線,只是相對而言。形成長句的原因:

(一)句子帶有修飾語,有的修飾語比較長;

(二)句子的某個成分是由並列詞組充當的;

(三)句子的某個成分是由連動詞組充當的;

(四)句子的某個成分也是句子形式。

長句化短方法:

(一)抽出修飾語;

(二)運用疊用句;

(三)合敍改分述。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表示肯定語氣的句子;否定句——表示否定語氣的句子。肯定句一般比較直率、明確;否定句的語氣比較委婉、靈活。

1、語法肯定句語法否定句

2、語義肯定句與語義否定句

語法否定句是指語法形式是否定的,句子中有否定詞且否定謂語或否定詞本身就是謂語。

五、句式的鬆緊之分

鬆句就是結構鬆散、信息分散的一組句子。而緊句,則是結構緊湊、信息集中的句子。

句式的鬆緊是相對於確定的信息與其表現的關係而言的。

鬆句往往是一組句子,緊句一般是一個或兩個句子,兩者具有相對關係。

一、什麼是比喻 ? 概念:比喻,俗稱打比方,就是用某一事物來説明與其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另一事物。

? 基本格式:本體——比喻詞——喻體——喻解(相似點)

二、比喻的類型 ? 基本類型:

1、明喻:也叫“直喻” 2.暗喻:也叫“隱喻” 3.借喻:直接藉助喻體 ? 變式比喻:

諷喻

? 概念:諷喻主要是通過講故事打比方來説明某種道理。它要求把抽象深奧的事理寓於帶有哲理性或妙趣橫生的故事中,讓人們從中獲得一些教育或啟示。? 諷喻辭格可謂源遠流長,特別是唐代的諷喻詩,對後代詩壇影響很大。

諷喻的種類 ? 引述故事——靠引述故事來説明事理,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是不完整的故事。? 引述寓言——引述寓言來説明某種主張,闡明某種道理,教育讀者。? 要注意的是,無論講故事,還是引述寓言,都是讓人們從中明白一些道理,獲得某種教益,所以主題要明確,觀點要鮮明,語言要通俗易懂。

比喻與諷喻的區別

? 比喻是從形象性出發的,為了把事物描寫得更形象生動。一般不採取講故事的方法。? 諷喻重在“諷”,它通過講故事來説明事理,要求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或情節,一般篇幅都較長些。“諷”的部分較明瞭,指責、諷刺、勸告或鼓勵,作者態度明確。

四、比喻的修辭作用

? 説理性、形象性、描寫性 ? 比喻的語言建構功能:比喻在語言層面上的一些凝固形態。如“潮流”“雪白”“瓜分”等。

? 比喻的認知功能:比喻既是一種修辭方式,也是一種修辭過程中的思維方式,甚至認知方式。(p213)

第二節 借代

一、什麼是借代 ? 概念

借代,有時候又叫“代替”“替代”“換名”。就是不直接説出要表達的人或事物原來的名稱,而是有意識借用同這個人或事物有較為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來換一個名稱。

二、借代的種類 ? 第一種分法:

1、旁借:借客觀事物本身所呈現的某一形象(特徵、標誌)或某些關係來表現。2.對代:指借客觀事物本身所呈現的各種各樣對應的現象來進行表現。

三、借代的修辭作用 ? ? ? ?

四、怎樣使用借代 ? ? ?

五、怎樣區分借代和借喻 ? ? ? ? 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代一般側重於事物之間的”相關性” 借代一般不能轉換成明喻 一句話:借代重在代稱 一般要求:借體必須有明顯的代表性,叫人一看(讀)或一聽就可以明白所代指的本體是什麼。有時為了理解文意的需要,還必須對事物本體做些交代。其次,借體本身含義要明確;選用借體時既要注意形象,又要具有客觀依據;同時借體在運用時要注意詞語的褒貶色彩。最後,在運用借代時,還要十分注意時代感、時代氣息和人們的一般習慣。能夠最大限度地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使語言生動、活潑、形象,從而引起讀者某種程度的聯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借代辭格能夠使語言文字精練,既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記號語重複,又可讓語言富於變化。借代中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千方百計利用詞語轉義,大量創造嶄新而富於生命力的新詞語。借體富於幽默感或諷刺感,帶有一種較為強烈的情感色彩,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節 比擬 ? ? ?

一、什麼是比擬 比擬是通過想像,把人化作物,或把物化作人,或把此物化作彼物的一種修辭格。

1、擬人

2、擬物 ? 擬物包括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把人物化,也就是賦予人以物的形態、動作、行為等。另一種是把此物化為彼物。

三、比擬的修辭作用 所謂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人為的賦予各種物以人的語言、行為、思想和感情。(本體、擬體)? 比擬的適用範圍廣泛。如詩歌、小説、戲劇、散文、寓言、童話等。? 第一,比擬能夠使表達形象生動,進而激發人們的聯想,增強表達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第二,比擬能夠充分抒發作者的情感,鮮明地展示作者的愛憎、褒貶等感情色彩,引起人們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 第三,比擬能夠渲染氣氛,營造意境,使人們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四、比擬與比喻的區別 ? 相同點:都是兩事物相比 ? 不同點: 1.比喻重在喻,即用甲事物“喻”乙事物,兩事物一主一從;比擬重在擬,即用甲事物“當作”乙事物,甲乙兩事物彼此交融,渾然一體。2.從形式上看,一般比擬的本體必須出現,比擬的擬體則可以不出現;一般比喻的本體可出現可不出現,但喻體則一定要出

現。

3、從表達上看,比擬一般重在抒發主觀感情,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比喻則重在説明和描寫,主要目的在於幫助讀者對文意的理解和增加事物的形象性。

4、區別:凡是比擬和比喻接連或使用時,如果字面上省去比喻因素乙是比擬了;如果字面上未及省略,就是比喻了。

第四節 移就 ? ? ? ? 移就是把描寫甲事物性狀的詞語移來描寫乙事物性狀的修辭格。它在結構形式土的突出特徵是移花接木,變異搭配。第一,實現各種感覺的轉換,能產生新穎的感覺,具有濃郁的抒情性。

二、移就的修辭作用

三、移就和比擬辨析 ?(1)移就是寓情於物,物仍然是物,它並沒有實現該事物的人格化。而比擬則是把物化作人,使該事物徹底人格化。?(2)在結構上,比擬往往把人的思想觀念滲透到其他事物上,多用表現人物的動作行為的詞語來表現事物,通常構成主謂關係。移就則是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來描寫修飾乙事物,通常構成偏正關係。?(3)與比喻和比擬所不同的是,移就在語言層面上的表現形態是一種修辭關係的有意錯位。從目前的研究上,移就只侷限於短語層面。

第五節 誇張辭格

一、什麼是誇張(言過其實)

又稱誇飾、鋪張、飾詞、增語、揚厲、形容。它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對描述的客觀事物故意“言過其實”,加以誇大或縮小。例句:(1)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二、誇張的分類(1)? 直接誇張:又叫一般誇張。這種誇張用的詞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誇張色彩,言過其實又不離其真,而且一般不借助其他辭

格。? 間接誇張:又叫藉助誇張,藉助其他修辭格來構成的誇張手法。(p244)

二、誇張的分類(2)

擴大誇張:向上誇張。它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等,故意往大、多、快、高、長、遠、強處説。

縮小誇張:向下誇張。它是把事物的聯想、象、性質、作用、程度等等,要故意往小、少、短、縮小事實説。

超前誇張:指從時間上進行“言過其實”的誇張。也即後出現的事物搶先説。表面上是不合邏輯常理,卻因此得到最大的強調。

三、誇張的修辭作用 ? 魯迅:“擴大一個事件或人物的特點”,甚至也是“並非特點之處,卻更容易顯出效果來”。也即提高表達效果。? 高爾基:“藝術的目的在於誇大好的東西,而使它顯 得更好;誇大有害於人類的東西,使人望而生厭,這種方法,也應當

是語言的一種最有效的?戰術?。”也即增強思想感情,使愛憎分明,並能深深地感染讀者。

四、怎樣使用誇張 ? 誇張上根據一定的目的,在客觀事實(現實)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擴大或縮小,超前或強化的描寫手法。? 注意:

1、要以客觀現實為依據,要以深切而真摯的情感為依據,切忌浮誇藻飾。

2、語意表達必須明顯,誇張要充分。

3、運用誇張時,一般要力求新穎,不落俗套,更不要機械地模仿、套用。

4、誇張辭格不能濫用,否則會成為假、大、空,令人生厭。

第六節 雙關辭格 ?

一、什麼是雙關 理論上説,雙關是利用語音或語義的關係,使語句同時兼顧兩種事物的辭格。通俗地説,雙關就是”一語雙關”、”一箭雙鵰”。其中隱含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圖。?

二、雙關的種類

1、諧音雙關 2、語義雙關

3、對象雙關對象雙關是依靠特定的語言環境構成的雙關,即通常所説的“指桑罵槐”。?

三、雙關的修辭作用 1.可以使語言幽默、辛辣、饒有風趣;也可根據需要,較含蓄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感情。2.雙關顧及”表”、”裏”,雖然表面意思大多是次要的,但表裏一定要有內在的聯繫,而且要讓讀者能體會到。

四、語義雙關與借喻的區別 1.借喻是以喻體代本體,表達的只有一層意思。而雙關則是一語雙關,即有表層意思,又有深層意義。

2、必須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仔細揣摩,才能判斷。

第七節 拈連

一、什麼是拈連 ? 概念:修辭學上,認為利用上下文的聯繫,把適應於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於乙事物,這種修辭方式就叫拈連。

? 一般而言,所謂甲事物都是具體的,並且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並且在後。

二、拈連的分類(1)

? 根據拈詞和拈體的組合關係: ? 1、主謂拈連 ? 2、述賓拈連

拈連的分類(2)

? 按照拈詞的搭配情況劃分: ? 1、語義超常搭配的拈連;2、語法超常搭配的拈連

語法的超常搭配,是指由於本體的引導,在拈體中臨時改變拈詞的詞性,有意突破語法規範而構成的超常搭配。

拈連的分類(3)

? 按照內部結構標準劃分,拈連可以分成?明式拈連和暗式拈連兩類。?

1、明式拈連

這是一種本體、拈體、拈詞都出現的形態完備的拈連。?

2、暗式拈連

又稱略式拈連。通常指本體不出現或本體中的拈詞不出現的形態欠完備的拈連。

三、拈連的修辭作用(p272)? 總的説,拈連一方面可使語言生動活潑,簡潔明快;一方面又可以巧妙地用於諷刺、嘲笑,表現語言的風趣和幽默感;還

可以表達作者對現實事物的強烈感情。? 順連辭格通常發揮“拈”的作用,深化前面的意義,使感情得以昇華。? 拈連還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和主題,有時更有啟示性,也較易記。

四、拈連與擬物的區別

? 首先兩者都屬於詞語的移用。? 但兩者並不同:

1、構成條件不同。

拈連一般要同時出現它的甲項和乙項,而且必須有拈連詞。甲事物一般是具象,乙事物則為抽象的東西。

擬物是把用於物的詞語用到人的身上,它不需要拈連詞,也不用甲乙項事物一起出現。

2、內容上看 ? 拈連中上甲項和乙項主要由“拈連詞”連在一起,讓感情得以提升。不管本體是否出現,但我們都能清晰指出。? 比擬中本體和擬體是渾然一體、彼此交融的。它重在想像,擬體是含而不露,不確指的。

第八節 仿詞

一、什麼是仿詞 ? 為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達到詼諧、諷刺等效果,在特定的環境裏,更換現成詞語中的結構成分,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來,叫做“仿詞”。? 它有兩種情況: 1.語素更換 2.成語翻新

二、仿詞的分類

?(一)根據本體和仿體在意義上的聯繫,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連類仿詞,即仿體與本體的部分語素或整個詞義上有類的聯繫。2.反義仿詞,即本體和仿體在部分語素或整個詞義上有對立的聯繫 3相關仿詞,即本體和仿體的部分語素或整個詞義是相關聯的。(二)根據本體和仿體在語素上的異同聯繫可分為: 1.同素仿詞,即仿體和本體之間有共同的語素(部分相同)。2.異素仿詞,即本體和仿體的語素完全不同。

(三)根據仿體是直接地仿效本體還是曲折地仿效本,可分為: 1.直接仿詞,即根據本體的本來面貌和實際意義相仿 2.曲折仿詞,即不是根據本體的本形、本義進行仿效,而是或根據本體中某個字的非實際意義來進行仿效,或根據本體中某字的諧音關係,先諧音後仿詞。((1)曲義仿詞、2)諧音仿詞

三、仿詞的修辭作用(p260)

四、拈連和仿詞的區別

? 拈連和仿詞都強調異中有同、同中有異。? 不同的是: ? 1.側重點不同“拈連重在“拈”,仿詞重在“仿”。? 2.拈連一般要求本體與拈體同時出現,而且正常搭配在前,超常搭配在後;而仿詞沒有這種要求,它要單獨出現仿擬詞。仿擬 ? 仿擬可分為:仿詞、仿語、仿句、仿篇。

第七節 頂真和迴環

一、頂真:又叫“頂針”“聯珠”“連珠”等,它是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後一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的一種修辭方式。

二、分類

? 頂真一般可採用兩句,稱單次頂真,也可以是兩句以上,稱多次頂真。? 頂真還可以分詞的頂真、詞組頂真和句子頂真三類。

三、修辭作用(p265)? 在語言形式上,前後銜接緊密,句式又比較勻稱整齊,讀起來環環相扣,明快流暢,情趣橫生。迴環

一、迴環的定義(p155)? 迴環:又稱迴文,是指運用變換語序的方法,把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語言片段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循環往復的形式

來表達不同事物間的有機聯繫的一種辭格。

迴環一般只有兩句,首尾相扣迴旋。也即由a-b,再由b-a的形式。

如:(1)、心貼布,布貼心,多織好布為人民。

a-b b-a

(2)、在調整中前進,在前進中調整。

a - b b - a

二、迴環的種類(p273)篇五:作文開頭技巧

萬事開頭難,作文也是如此。起好頭,能為順利地展開文章打下基礎。古人寫文章把好的開頭比作“鳳頭”,是很有道理的。一個能讓人“一見鍾情”,引發別人無窮遐思的開頭,往往能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特別是在應試作文中,“鳳頭”更能牽引閲卷者的目光,讓你的文章脱穎而出。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往往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併為文章增添色彩。作文開頭的方法很多,在此談談作文中最為實用的一種方法——修辭排比法。

修辭排比法。在開頭的時候,用上幾個修辭排比句,把文章主題的內涵,用排比句的形式寫出來。這種修辭方法,可用於夾敍夾議類的記敍文。

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就是:連續把有幾個象徵意義的句子排比起來,最好把幾個比喻句排比起來。而且建議同學們的比喻句不要太長,而且要順着比喻句往下寫,才能達到生動形象具體的效果。

☆、何謂排比?有何特點?

在一個句子中同時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的修辭手法。其特點是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分句組成,而且開頭幾個字相同。

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的人渴望“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也有的人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而感動。

例1《文學經典,我的追求》: 有什麼能比乘一葉輕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行更讓人心醉神馳,渾然忘俗的呢?那滿載思想的小舟便是書——名家經典。它帶着我漂過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駛向誘人的港灣,神祕的小島,未知的遠方。

評述:巧用修辭,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地寫出了讀書的美妙感受。例2《我最好的朋友》:

她,猶如一陣清風,拂去我心頭的惆悵;她,猶如一股清泉,滋潤我乾涸的心田;她,猶如一縷陽光,驅散我心靈的陰霾。

寫作角度1:生活中對自己幫助大的朋友同學鄰居?? 寫作角度2:爸爸媽媽教會我做人,同學們教會我道理?? 寫作角度3:書、名言警句?? 評述:運用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書”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原因。

例3《追求心中的綠洲》: 追求一輪紅日,便將強壯的身體化作了山巒去托起它;追求一個夢想,便將所有的心血化作了地平線去迎接它;追求一種成功,便將自信的力量去化作風景去展現它。

評述:用靈動的語言勾勒出追求者的執着與堅韌的形象。

排比句式開頭仿寫練習:

☆、排比技巧: 方法:

1、太陽、星星、山巒、春雨、陽光、大海、海灣、溪流??

2、語言的“陌生化”

種類:

1、陳述式排比

例:凡事感激,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你的意志。感激拌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你的智慧。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為他磨練覺醒你的自尊。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你該獨立。凡事感激,學會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長的人。2、設問式排比:一問一答中顯真情

例:是誰?曾經彷徨,而後懷着滿腔熱情拿起筆桿子,向敵人的咽喉刺去;是誰?曾經吶喊,而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鋪滿荊棘的道路上奮勇前行,追尋那一片光明;是誰?曾經傷逝,為的是無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魯迅先生!

1、誠信是什麼?活潑好動的孩子説誠信是兩根纖小的手指,拉過鈎兒就永不反悔;風華正茂的小夥子説誠信是一張精緻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諾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説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2001年滿分作文《誠信是什麼》)

作者先提出“誠信是什麼”這個問題,然後從小孩、小夥子和老人這三個不同年齡特徵、不同人生閲歷的人的回答中讓讀者自己去體會什麼是“誠信”。小孩把“誠信”比喻成“兩根纖纖的手指”,並認為 “誠信”就是“拉過鈎兒就永不反悔”;小夥子把“誠信”比喻成“一張精美的信用卡”,並認為“誠信”是“不能透支的諾言”;老人則把“誠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記”,認為“誠信”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到此“誠信是什麼”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且顯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2、誠信是什麼?誠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誠信是寒冬臘月交替寒傲放的一枝臘梅;誠信是夜晚行路時前方如豆的不滅之燈;誠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導航的一座燈塔„„(2001年滿分作文《誠信是什麼》)

本文作者也是先提出了“誠信是什麼”的問題,然後用了一個排比句來回答,而且每一個分句都是一個比喻句。作者將“誠信”比喻成“清泉”、“臘梅”、“不滅之燈”、“燈塔”,比喻新穎獨特,有創意了,但作者並不僅僅侷限在此,還在每一個喻體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語,又為這個比喻增色不少。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讓人在不經意中認清了“誠信”的本質,產生了一瀉千里的氣勢,讀來是一種享受,從而使得文采斐然,詩意昂然。

練習:以“幸福”為話題用設問+比喻式寫一組比喻。

3、比喻式排比

例、誠信如春天第一縷陽光,令人嚮往,敞開胸懷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塊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裏;如秋天遠方飄來的一片火紅的楓葉,勾起無限牽掛;如冬天漫天飄飛的雪花,永遠那麼純潔。(2001年大學聯考作文《誠信--永遠的綠卡》)

4、起興式排比:朱熹在《詩集傳》中説:“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在作文開頭先選用幾個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帶出所要抒寫的主題內容。

例: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誠信,那你就幾乎一貧如洗了。

這個排比由三個語句構成,作者先寫兩個假設複句來起興,目的是為引出第三個句子:“失去誠信”就“一貧如洗”。而這第三個句子是結論,是顯示作文中心的句子。三個假設複句造成一種氣勢,並讓讀者從中得到警示:人生在世,“誠信”是何等重要!

【隨堂練習】

練習:用修辭排比法為下列文題擬寫開頭。

文題:《微笑着面對生活》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曾有人問過貝克特,他創作的戈多到底是誰,貝克特回答説:“如果我知道的話,早就告訴你們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誰?如果沒弄清楚這點的話,即使戈多來了,我們依然形同陌路,只會擦肩而過。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現代人心中已久違的精神的寧靜、思想的澄明。我們已在喧譁與騷動中沉淪太久,對於信念、理想、友誼這類事物已略感陌生。戈多是信念。對於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現代人對於機器文明的強勢,內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為縹緲了。誠然,人只是一根葦草,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具有萬事萬物無所比擬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從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會滅。戈多的歸來也就為時不遠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夢想是風的夢想,青春的思念是長長的思念。”這是北歐海員遠航時所唱的歌謠,當我們踏上人生征程之時,也應想想,自己是否已準備好理想要去實現。人如果沒有理想,便將陷於無邊的空虛與等待中。與其讓生命白白流逝,我們為何不現在就樹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來呢?

戈多還是道德。在我們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時,切不可忘記當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帶着道德上路。古人慾立身立業者,必先立德。德如風,功業如草,風在上,草必靡,無往不利。現代的人過於重利而輕義,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內心怎能不感到孤單、有所希冀呢?以愛人之心協調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將時刻感到自己浸身於愛的暖流之中。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果我們已堅定了人生信念,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帶着道德上路,那麼就會發現“戈多”已在我們面前。戈多其實從未曾離開過我們,戈多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匆匆於人世,忙碌於瑣碎,以至於連風的感覺時刻在從手邊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實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們能儘早發現他,使人重歸心靈與肉體的統一。

業務學習計劃喻 篇二

業務學習總結

顧漢生 2013.1

隨着課程改革深入,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師現有文化知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質量的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學校立足崗位,以集體備課。業務學習和課堂教學研究為業務學習載體,腳踏實地抓好教師業務學習,作為教師我要通過自主學習來滿足現代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總結如下:

一、學習目標

1、加強學習,掌握已確時教育觀點。

2、瞭解教育工作時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進行教育實踐。

3、瞭解學生學習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4、所掌握的理論變成教學的實際能力。

二、學習內容

根據自身情況,我主要將學習內容分為政治業務理論,教育教學技能,教育科學研究,個人修養四大板塊,教學方面將圍繞“少教多學”開展自學和研究,個人修養方面,自學課程標準解讀

三、具體措施

1、學習《師德》,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2、多聽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上公開課,通過集體備課交流學習等形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3、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中改革要求。

4、大膽嘗試創新使育教學有新的突破。

5、強化學習,堅持每週進行業務學習,學習有關優化課程結構的文章和走進課堂信息,報道文評論員文章,學習常規管理。班集體建設,師德、民主管理的報道,並與新課程改革密切結合。

6、強化開展新課程的校本培訓,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全書,以閲讀為主,自學自讀相結合。

7、加強自身素質提高,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教育論文。

四、結果

通過個人自學保證自學效率,尤其是在自學過程中,針對工作實際,要堅持自修為主,轉變觀念,以過程為主,提高能力,以實踐為主,開展創新,在認真通過教育教學理論書籍的基礎上,相互討論,結合每一個專題進行自省、自查、找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研究認真記錄學習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把學習、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實施建議去學習,在理論上得到提高,還能創造出更好的學習方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情境,並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實現自身價值。

寓教喻人 宣美宜情 篇三

寓教喻人 宣美宜情

今年元月八日,敬愛的音樂教育家、聲樂藝術家喻宜萱先生離開了我們,仙逝而去。望着三個月前我們在喻先生家裏給先生過九十九大壽的合影,回味着她老人家豁達的氣度、詼諧的談吐、端莊的面容、爽朗的笑聲,油然而生一種深深的依戀。

喻宜萱先生的一生曾見證了20世紀中國的滄桑鉅變,更見證了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歷史發展。喻宜萱先生的聲樂藝術生涯與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是同步的,透過這位世紀老人的人生歷程,我們能夠看到中國聲樂藝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09年,喻宜萱出生於江西萍鄉,1929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聲樂。1933年秋到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任教。1935年,喻宜萱赴美留學,進入紐約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並在美國17個城市舉辦了獨唱音樂會。1939年結束留學生活,回國執教。抗戰結束後,辭去教席,專事演唱,先後在中國十幾個城市舉行巡迴獨唱音樂會,獲盛譽。1941年秋至1945年冬,她又在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後改為國立湖北師範學院)音樂系擔任教授,併兼任系主任。1948年,喻宜萱受國際教科文組織委派,赴歐考察音樂教育。1949年10月10日,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十天,喻宜萱結束在歐洲為期一年的藝術教育考察後毅然回到祖國,並於一年後就職於中央音樂學院,擔任聲樂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4年離任系主任一職,1989年正式從教學崗位上退休(1961―1984年還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在建國後40年中,喻宜萱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為新中國聲樂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培養了以李雙江、黎信昌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逐漸形成了關於“美聲”教學的“喻宜萱聲樂教學理論”和以“教書育人”為核心的聲樂教學思想,並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精神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喻宜萱先生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一名高等音樂院校的聲樂教授,而她在每一次學習、進修之後又都選擇了聲樂教學,都回到了課堂。在長達大半個世紀的聲樂教學生涯中,喻宜萱勤奮學習、孜孜不倦,教書育人、桃李滿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縱觀喻宜萱先生走過的九十九年,其聲樂教學生涯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時期。

早期是1933―1949年。這一時期,喻宜萱先生樹立了從事音樂教育、聲樂教育的理想,初步掌握了從事聲樂教學的知識、技能,並開始了她的聲樂教學實踐。

1933―1949年的十六年間,喻宜萱先生所走過的路,無疑是一條愛國知識分子不斷探索、求知、實踐的路。第一,這十六年負笈歐美和在舊中國艱難從事教學及舞台實踐的經歷,使喻宜萱音樂普及的思想逐漸得以形成,從而為她回國後積極投身新中國音樂文化建設,併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奮鬥終身打好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第二,負笈歐美使喻宜萱對西方專業音樂教育,尤其是西方的專業聲樂教育有了充分的瞭解。這無疑也為她回國後作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學科帶頭人打好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第三,舊中國六七年的聲樂教學實踐,也使喻先生深刻感受到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興衰對於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能否接受好的藝術教育是何等重要。這顯然也極大激發和增強了喻宜萱投身新中國音樂教育的熱情。這十六年的經歷成為喻宜萱聲樂教育事業的鋪墊。

中期是1949―1984年。這一時期,喻宜萱作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系主任,豐富教學曲目,編訂教學大綱,編寫出版教材,引進和培養師資,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後稱“聲歌系”)成為一個享譽中外的專業聲樂教育機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1984年的35年間,喻宜萱擔任聲樂系教授,並出任系主任,直到1984年卸任(1961―1984年,她還兼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一職),為新中國的聲樂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一位聲樂教師,喻宜萱不斷加強自身藝術修養,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

喻宜萱不斷地鑽研聲樂教學理論,撰寫了《聲音訓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1980)、《有關聲樂藝術的幾個問題》(1981)、《美聲歌唱》(1982)、《聲樂教學漫談》(1981―1983)、《法國藝術歌曲及其演唱風格》(1984)等學術論文。正是在這種“學無止境”的境界中,喻宜萱自身的學養和業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喻宜萱在建國後35年中,培養出了聶中明、胡靜華、劉誦芬、周美玉、羅忻祖、陳瑜、文徵平、郭凌弼、黎信昌、李光倫、李雙江、趙春琳、汪明潔、張鬆益、薛明、張鳳宜、周維民等等一大批聲樂人才,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二,作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喻宜萱組織編寫教材,制定教學大綱,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形成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學科體系。從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建立伊始,喻宜萱就擔任聲樂系主任,故教材的編寫、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師隊伍的建設都是她的重要職責。在建國初期,喻宜萱親自動手編寫教材,首先選取了“五四”以來中國的優秀歌曲,編寫了《中國歌曲》(共4集)、《獨唱歌曲集》、《聲樂教學曲選》等教材,接着又和聲樂系全體教師一起選取了西方藝術歌曲及歌劇選曲編寫了《法國藝術歌曲》、《外國歌曲選》、《西班牙歌曲集》和《西洋歌劇詠歎調》(共5集)。這些教材體現出喻宜萱開闊的藝術視野,也體現出對中國歌曲的珍視。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到“文革”基本形成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材體系。與此同時,喻宜萱還編寫了教學大綱,使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在教育思想、培養目標、課程配置、教學安排、教材選擇等方面都體現出了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喻宜萱知人善任、廣納賢才,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這包括聘請沈湘、蔣英、王增福、李維渤等有舞台經驗的歌唱家來校任教;選擇周美玉、姜家祥、黃奎春、王秉鋭等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選派郭淑珍、黎信昌、吳天球等優秀青年教師和學生出國深造、學成回國任教。通過上述三方面的努力,逐漸形成了豐富完善的教材體系、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成為國際一流聲樂教育機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作為一位具有影響力的聲樂教育家,喻宜萱為新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方向和途徑提出了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見解並逐漸被事實所印證。

1949―1984年這35年間,喻宜萱先生逐漸從舞台轉向講台,將身心全部投入聲樂教學之中,並取得為人矚目的藝術成就,進而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聲樂教育家。但也不難發現,這一時期喻宜萱的聲樂教學理論和實踐,尤其是關於中國聲樂藝術的論述,也或多或少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經受了時代的洗禮。然而,她又始終保持着對聲樂藝術的熱愛,對聲樂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珍視以及教書育人的理想。透過喻宜萱這一時期的聲樂教學生涯,不難看到一個從海外學成回國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表現出的熱忱和奉獻精神以及建國後35年中國聲樂藝術所走過的艱難歷程。

後期是1985年至2008年。這一時期,喻宜萱離開領導崗位,逐漸退居教學一線,潛心著述,撰文立説,為中國聲樂教育事業的興旺和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1984年,喻宜萱不再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的職務,1989年也正式從聲樂教學崗位上退休。在1984年後的20多年中,喻先生雖已退休,但仍心繫聲樂教學,心繫中國聲樂藝術。這不僅是常給登門求教者上課,對聲樂教育事業及青年歌唱家及聲樂教師給予關心,更重要的是筆耕不輟,潛心寫作,撰文立説,對自己一生的聲樂教學生涯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並對聲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很深的學術性研究,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留下了寶貴財富。這一時期,作為聲樂學者的喻先生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學術性工作。

第一,對自身聲樂教學理論和實踐進行總結。這主要是編輯出版了《我與音樂》、《喻宜萱聲樂藝術》兩本專著。這兩本專著作為兩個論文集,刊載了喻宜萱卸任後撰寫的《我與聲樂藝術》的長篇回憶錄,也輯錄了曾在報刊上發表的論文(但進行了重新整理)以及1984年以後撰寫的論文和譯文。這些文字都體現出了喻先生的學養。尤其是作為回憶錄的《我與聲樂藝術》描述了喻宜萱的人生軌跡,道出了她一生與聲樂藝術所結下的不解之緣。透過回憶錄中樸實、清新而充滿情感的文字,我們不僅能看到喻先生畢生從事聲樂教育的心路歷程,而且還能看到喻先生的聲樂教學思想及她的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和學術理想。

第二,對西方聲樂文獻的研究。這主要是翻譯了三篇聲樂論文:皮埃爾•貝爾納克《聲樂作品的釋義和表演》(1985年譯)、大衞•希夫《埃倫•佛爾談聲區統一方法》(1999年譯)、馬丁•貝恩海默爾《阿爾弗雷多•克勞斯》(2000年譯)。後兩篇文章是喻宜萱年逾90之後所譯,而且都是《歌劇新聞》上發表的新文章。這表明,90高齡的喻先生還始終站在學術前沿。《聲樂作品的釋義和表演》嚴格地説是一篇音樂美學論文,它在中國的面世,也表明喻宜萱先生的學術視野已不限於聲樂教學。西方聲樂文獻研究方面的成就還在於對經典作品進行教學闡述。這主要有《五首莫扎特的女高音詠歎調》和《六首法國藝術歌曲》兩篇“教學札記”。這兩篇“教學札記”不僅對作品進行了精當的分析,而且還對其中節奏、節拍、力度、速度、表情術語、情感表現、語言、發音都一一作了演唱和教學上的闡述,後者還詳細介紹了歌曲的詞曲作者。這些既展現出了喻宜萱高深的學養,又展現出了她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堪稱聲樂教學札記的典範。

第三,編訂《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卷》中“人聲與歌唱藝術”條目。1983年,喻先生受聘於《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擔任音樂卷中“人聲與歌唱藝術”部分的主編,直至1992年該卷出版完畢。喻宜萱對該部分框架、立條、分類進行了把關,並對釋文一一 進行了審定。不僅如此,喻先生還親自撰寫了“美聲歌唱”和“法國藝術歌曲”等條目。不難發現,該辭書中“人聲與歌唱藝術”部分條目準確、嚴謹、通暢,並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也體現出了喻先生良好的學風。

喻宜萱是中國最早讓國人感受到“美聲”藝術的歌唱家之一,也是中國“美聲”教學重要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喻宜萱的藝術人生對20世紀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無論是作為一位歌唱家,還是作為一位聲樂教育家,喻宜萱在中國現代聲樂藝術中的重要歷史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位歌唱家,她曾用美妙的歌聲、真摯的情感打動了無數聽眾。作為一位辛勤的聲樂教師,她精益求精,誨人不倦,體現出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崇高的職業道德。作為一位聲樂文獻翻譯家,她翻譯、出版的西方聲樂文獻達幾十種之多,為“美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一位學者,喻宜萱勇於探索,筆耕不輟,成為中國音樂界一位名副其實的聲樂理論家。

喻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離我們並不遠。她凝視着我們,關注着我們,期待着我們,看着我們這些年輕一代劈波斬浪、自強不息,勤於鑽研、精於創作,恰似長江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連綿不斷,永不停息,去開創中國音樂的一片新天地。

刁笑萌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講師

(責任編輯 張寧)

種子喻 篇四

誇美紐斯之種子喻

教育科學學院

國小教育專業2007級

0712324

周文娟

摘要;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1632年,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一本後來享譽全球的教育學專著。該書共33章,關於種子的隱喻出現在第五章,“種子”是植物學上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使用, 但是在誇美紐斯的教育著作中,它被作為隱喻,喻指一種“神聖的可教性”„„

關鍵字:種子 生命 教育

1、誇美紐斯及其生平

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是“捷克兄弟會”16世紀初捷克出現的一種新教派,會員多為下層貧民的成員,誇美紐斯的一生也與兄弟會結下了不解之緣。12歲時,父母雙亡,誇美紐斯中斷了初等教育,後由兄弟會資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誇美紐斯擔任一所文法學校的教師,開始研究教育問題。1618年,擔任兄弟會牧師兼兄弟會學校校長。1618~1648年,捷克人民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會的統治進行了長達30年的戰爭。捷克戰敗後,誇美紐斯離開祖國,開始了終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蘭期間,誇美紐斯繼續在兄弟會創辦的中學裏任教,並探討教育改革問題,他的幾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繼問世,如《語學入門》《大教學論》《母育學校》。其中的《語學入門》一書很快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大教學論》的中譯本曾於193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於1984年將其列入《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之中。

誇美紐斯生活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是這個時代

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2、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種子”

1632年,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一本後來享譽全球的教育學專著。該書共33章,根據他自己的説明,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12章為“引子”,探討教學藝術的基礎,後21章則探討了“這本書的真正論旨”,即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一切藝術”。關於種子的隱喻出現在第五章,顯然是屬於教學藝術研究的基礎部分。“種子”是植物學上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使用它。但是在誇美紐斯的教育著作中,它被作為隱喻,喻指一種“神聖的可教性”,成為他的所有教育主張的理論基礎。

在種子的隱喻出現之前,誇美紐斯論述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備、最美好的,他的終極目標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在預備階段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熟悉萬物;二是具有管束萬物與自己的能力;三是使自己與萬物歸於上帝。誇美紐斯又把它們分別叫作“博學”、“德行”和“虔信”。誇美紐斯認為,這三者的“種子”在人類“失樂園”之前是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堅牢地種植在他身上”,從而使他自然地合於領悟事實,合於按道德律生存,合於敬愛上帝的。但在“失樂園”之後,這些東西變得“晦澀”、“纏雜”和“困惑”了,但是卻仍然存在。他説:“我們是上帝的天國所拔掉的樹木,但是根柢仍在,一旦上帝的仁慈給了它們以雨露和陽光,它們就仍可以再生。”“再生”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其目的在於使人回覆到失樂園之前的原初的狀態,回覆人的本性。“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前一個“人”指失樂園之後的人,後一個“人”是指失樂園之前的“人”。儘管這兩者都是上帝的作品,但前者是不完美的,而後者是完美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精心培育、澆灌、管理人心中那剩下的“種子”,再讓它們煥發出從前的生機,回覆到上帝按照自己的原形創造的樣子。

“種子”以及“陽光”、“雨露”、“培育”、“灌溉”、“成長”、“果實”,誇美紐斯就是用這一連串的隱喻來説明基督教青少年教育的前提和教育的目的、方法、途徑等等。後人在研究他的方法論的時候指出他運用類比法,並認為有些機械。表面上看來,確實如此。但是實際上,嚴格地説,他運用了隱喻的手法,至少在“種子”的問題上運用了隱喻的手法,而不是類比的手法。隱喻與類比在修辭格上有點相像,但根本的區別在於類比的目的只是為了把問題説明得更生動或更容易理解,而隱喻則在於對語詞意義的擴展和創造。隱喻就是把未知的東西變換成已知的術語進行傳播的方式。例如,“轎車甲蟲般地前行”這個隱喻就假定,我們不知道轎車怎麼運動,但我們的確知道甲蟲匆匆穿過地面的行進模樣。這個隱喻即把甲蟲的特徵變換成了轎車的特徵。就“種子”的隱喻來説,誇美紐斯不僅是在一般植物學或生物預成論的意義上使用的,而且是在宗教的意義上使用的。用它來代替“可教性”就比“可教性”這個概念本身包含了更有價值的思想信息,構築了一個對於讀者來説更為高大寬闊的語詞和思想空間。在一定意義上説,“可教性”這樣一個抽象的詞語在感情上是貧乏的,在理智上是缺乏生命力的,不能完全地豐滿地表達作者自己獨特的宗教立場、感情和主張。“種子”以及其它的相關語詞儘管不是科學的概念,但正是通過它們,讀者才真正感受到了誇美紐斯那火一般的宗教熱情,堅定的教育信念和美好的教育追求。

雅斯貝爾斯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教育觀點。他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的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雅氏的教育觀奠定了教育的人本思潮、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它告訴人們真正的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從教育流向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雙方“靈肉的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讓學生對“生命內涵的領悟”;不是冷漠的告訴學生什麼是什麼,什麼不是什麼,而是“使他們自由的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

無論是誇美紐斯的“種子”,還是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都強調了教育的生命本質,生命是獨一無

二、無可取代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都有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會使自己接近真實的自我。生命要活出自身的圓滿,活得豐富、充實而有意義,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外,還需要教育的呵護和完善。教育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需要教育對人的生命力的影響。教育應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與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珍惜人類生命所共存的環境。教育應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去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進一步將自己的所學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總

之,如果教育離開了人的生命,那麼這樣的教育便是一種死的教育,不但不能把一粒粒種子培育成棟樑,反而成為戕害他們的兇手。

3、“種子”——生命教育

種子存在於我們本身,但是若想讓種子正常的發芽,生長,最終開花結果,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是不行的。我們不但要為種子發芽提供必要的條件,還要好好呵護照顧它,而且這種照顧與呵護並不以其發芽而告終,而是持續其一生。必要的條件即為良好的生活環境,呵護與照顧即為教育,特別是生命教育。

人生命的全過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動所組成。一次次生命活動的質量決定人生命全過程的質量;重視每一次生命活動的質量就是重視生命全過程的質量。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這種關懷是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教育自身發展價值在“生命活動”實踐中的統一,在此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價值得到實現,生命質量得以提升。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河南大學的劉濟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國內部分學者的重要觀點後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學生物質性生命的前提下,在個體生命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對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進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藴,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

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4、“種子”——希望

種子孕育着生命,生命孕育着希望,有種子就有希望。但希望不會自然的變為現實,這其中需要我們辛勤的耕作,細心的呵護,汗水的澆灌„„青少年們就是未經風吹雨打的種子,他們身上藴藏了無盡的希望。只要廣大教師與家長可以細心的呵護,並且給予他們濕潤的土壤,充足的陽光,他們一定會茁壯成長。每一個教師都應該以園丁自居,好好教育我們未來的花朵。給他們一個希望,還世界一個奇蹟!

參考文獻:《大教學論》誇美紐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http://bfr=ala0#1

卡西爾:《語言與神話》,於曉等譯,三聯書店1988年版

霍克斯:《隱喻》,穆南譯,北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教師的美喻 篇五

教師的美喻:

1.教師是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2.教師是春蠶---吐近銀絲贈他人禦寒.

3.老師是春天---為人類服務,孕育未來和希望.

4.教師是園丁---用心血澆灌祖國的花朵.

5.教師是蜜蜂---採花釀蜜養育着下一代.

6.教師是奶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

7.教師是塑工---塑造美好的靈魂.

8.教師是慈父---用心牽着孩子往前走.

9.教師是良母---讓學生孫吮吸知識的乳汁.

10.教師是渡船--把學生載向知識的彼岸.

11.教師是航燈--指引學生遨遊知識的海洋.

12.教師是鑰匙--給學生打開知識的寶庫.

13.教師是火種--點燃下一代求知的慾望.

14.教師是腳梯--助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峯.

4、數學家的遺囑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的遺囑,當時他的妻子正懷着他們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親愛的妻子幫我生個兒子,我的兒子將繼承三分之二的遺產,我的妻子將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將繼承三分之二 的遺產,我的女兒將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這位數學家就去世了。之後,發生的事更困擾大家,他的妻子幫他生了一對龍鳳胎,而問題就發生在他的遺囑內容。

如何遵照數學家的遺囑,將遺產分給他的妻子、兒子、女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