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期會考試教後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9W

期會考試教後反思【精品多篇】

期會考試教後反思 篇一

我們學校如期舉行了期會考試。現針對九年級學生在測試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對我前半學期的教學反思如下:

根據試卷分析,多數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較好。英語簡單句的基本句型的認讀掌握還是很紮實的。如今學生們已經步入了九年級,之間有着各種各樣的差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要儘量避免兩極分化,教師應精講多練。

學生的聽力水平有待提高。語言學習是一個先輸入後輸出的過程。而當前我們的英語教學對學生的語言輸入主要依靠老師,學生聆聽原汁原味英語的機會較少。雖然我們的教材都配有錄音磁帶,但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裏,學生聽的機會比較少,認讀(對單詞形象記憶)的時間相對較多,因而缺少了由耳朵聽到單詞的音,大腦迅速反應出單詞的這種能力的訓練,因此在做聽力題時有的學生一時反應不過來,導致了跟不上錄音播放的速度。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保證每堂課學生都有一定的聽錄音的時間,並且是不看着課本聽,這樣會過多的依賴眼睛,要完全的靠耳朵去聽,這樣才能真正鍛鍊學生的聽力。

學生的筆試能力比較差,英語學習是一個聽、説、讀、寫能力共同發展和提高的過程。當前階段我們把聽、讀、説放在了前面,對寫的要求相對較低。因而造成了學生做題的能力較差的現象。好多學生會説,會讀,但一到紙上換了換樣子他就不會做了。這説明學生掌握的不紮實,他的聽、説、讀、寫沒有同步。

期會考試已經結束了,在後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要重點針對出現的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繼續以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首要着眼點,讓同學們能夠在我的指導下進行享受學習英語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為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期會考試教後反思 篇二

隨着期會考試落下帷幕,在批閲試卷的偶爾沉思瞬間,驀然間發現原來一學期的一半時間已經過去了……,而作為一線年輕教師的我,在如孔子般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後,更應當靜下心來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且行且思,方能成長進步。

一、教育教學理論方面

這半個學期我閲讀了不少教育教學論文、書籍:比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優秀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等,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大多數文章的主題,這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對於身處教學一線的我們來説,就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就要以“學生的學習為本”,必然要求教學中創設適合學生思維特徵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習成為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效率歸根到底不是教師“教”的效率,而是學生“學”的效率,我們的課堂容量應該是以學生能接受的容量來確定,講多講少,如何講,應當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來考慮。通過讀陳漪明老師的《優秀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一書,我學習了“什麼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堂好歷史課”、“怎樣提高歷史教學中的導入技巧”、“怎樣利用歷史圖片、圖畫開展師生互動教學”等,作者結合具體教學案例講述分析,理論應用於實踐,着實讓我受益頗深。

二、教學實踐方面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説過【】“教育就是在理論與實踐中前行,在解決問題中前行”。在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基礎上一定要結合教學一線的實踐,唯有反思才能成長。因此這學期我在閲讀相關理論書籍文章時,也着意把這些理論用於實際教學中。比如在講到《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其重點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學習,多數老師採取的方式就是“灌輸”:“全會內容包括政治上、經濟上、組織上三條,同學們在課本上標記一下背過來……”這樣站在老師角度可能會覺得很清晰明確,只要背過就是了,但在學生看來其內容卻是彆扭拗口,難以記憶理解,參取這樣的方式只會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厭倦,不利於知識的掌握。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我對此知識點作了如下處理:首先與學生共同學習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背景:如文革的結束、“兩個凡是”的提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等,在此基礎上把問題拋給學生:“如果你是當時國家重要領導人,此時要組織一次會議,請你確定一下會議發言提綱”,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併發言,由我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指導歸納,最後再展示會議的內容加深記憶。這樣一來會議內容的學習就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了,效果也比“灌輸”更佳。

我把我的整個教學實踐總結為三板塊: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教後反思,每一次新課都力求三方面的完善。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它的時間定位是在課前,是在理解課標,並分析教材學情後,預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和教學過程的方案。特別是在“教學過程”部分,要體現如何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組織活動、釋疑解惑和歸納小結等教學環節的設計。只有設計充分完備了,才能在上課時有充分的把握與自信,正所謂“有備無患”“不打無準備之仗”嘛。

三、作業批改方面

在作業批改方面,堅持以“勤”為主,加上一雙“發現”的眼睛。即對學生作業及時批改,決不拖沓,並做好批改記錄;同時在批改中注意學生出現的問題、易錯點、難點,善於發現新課學習後學生掌握情況,做好反饋、糾正與鞏固。

四、德育工作方面

雖然我不擔任班主任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注意了學生的德育情況。説課堂上,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本身就擔負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功能,作為歷史教師,一定要從中發掘可利用因素。比如《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一課中“模範人物”一框題的學習,在學習王進喜、焦裕祿、鄧稼先等人物的模範事蹟時,要善於調動學生情感,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學習的楷模,甚至可以聯繫感動中國人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此外,在課下也可以採取與學生談心、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

清初教育家顏元説過:“教之功有限,學之功不已”,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新課程理念,一切以學生為本,如此,學生才能實現更好地發展。

九年級期會考試總結與反思 篇三

又一次考試結束了,生活由舊的緊張進入了新的緊張,在投入新的學習階段之前,先對上一階段做一總結,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這次我的考試成績總體上説是差強人意。較上次下降了10分,真是個不小的數字。其中原因,主要是語文、英語分數不夠高,化學、物理、生物成績也有下降。語文、英語應該是我的強科,可成績卻不盡人意。

當初估計語文在110分以上,英語得有98.9分,可實際比預期差太多了。除了平常要注意語文的學習、積累外,我還要重視起英語這一科。我一直不重視英語,總是認為英語太簡單,不值得去努力,考前也不復習,考試時不認真,因此平常雖英語成績不錯,但一到考試就考不出高分。

我覺得我的頭腦更善於進行邏輯思維,而不善於記憶現有的東西。這就導致我的理科成績高於文科成績,文科的東西到臨考前才勉強記住。希望以後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提高文科成績。

我平時比較懶,從不早期加班學習,那些該記的東西到考試中的幾天才記,效果當然不好。我以後會盡量改掉這種壞習慣,學過該記的東西當天就記住,考試時複習就簡單了,可以做到統籌兼顧,大幅度提高成績,不像以前,到考試才複習,總是不能把每科都複習透徹,甚至複習不完。這次也是,到考試還沒來得及複習生物,結果生物只考了46分。

另外,我還要多預習後面的知識,這次政治就考了許多沒學的知識,如果我提前預習的話,一定能考得更好,拉開距離。

考試時我一定要認真思考每個問題,化學就是因不認真而減了許多分。

我的目標就是保持現在成績,做到以上各點,達到新的高度。

至於每一科錯題的具體情況,我不打算寫出來了,第一是沒有意義了,第二是我各科卷子還沒發。

這次考完又調位了,我是第一,一組,我同桌是孫曉燕、殷曉,孫曉燕左邊是侯慧銘,我後面是管國鋭,他左面是侯天君,再左是張紅越,右為辛桂振。一組就是不爽,不給成績好的。

期會考試教後反思 篇四

本次期會考試的試題難度適宜,區分度明顯,知識覆蓋面全,可以考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從此次期會考試中,也反映出了日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學生學習習慣較差,獨立性和自覺性不夠

試卷中有一道題目這樣要求的:先找出成語中的錯別字並訂正,再將成語分類。在考試中就有學生直接問監考老師,成語裏有錯別字怎麼分類?由此可見學生沒有養成獨立讀題的習慣。作為一個國小高段的學生,連最基本的學習習慣都沒有。這樣下去怎麼可能考出好成績!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時父母家長包辦的太多,孩子們根本沒有讀題的意識。再比如這次期會考試的最後一題作文,命題要求根據閲讀短文的內容寫一篇讀後感,結果在改卷中出現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讀後感,《羚羊跪拜》讀後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等等,這難道是不會寫嗎,説到底還是學生不讀題,沒有讀題的學習習慣。

2、學生自主學生意識不夠

在試卷有一道修改語段的題目,在題目要求中已經明確告訴孩子們6出錯誤:2處標點,2處錯別字,2處病句。可是還是有一個孩子一個字沒寫。這説明學習在他的心目中成績與他自己得失無關。回想一下也是,他家長每次來接孩子是都對老師提出要求把學習抓緊點,長此以往在家長和孩子的心目中學習就成了老師的任務了。這樣的學習態度能把成績提高,可能難度有點高啊!

3、學生沒有知識拓展意識

這個拓展既有學習時間的拓展還包括知識的拓展。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只會完成課內的作業,課下不花一點時間不做一道拓展習題,成績很難脱穎而出,很難將知識活學活用。

期會考試教後反思 篇五

期會考試已經結束,這次期會考試試卷總體上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在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結果和過程的評價的同時,也關注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能力、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給力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的評價。特別是注重對學生説理能力的考查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起到導向作用。

從卷面看,考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知識,主要是通過填空、選擇、計算進行檢測。還有一類是綜合應用,主要是通過解答題、説理題進行檢測。

從學生答卷的情況來看,在這次數學期會考試中,整體感覺成績較理想,試卷的難度並不是很難,從學生答題情況來看,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概念理解得較透徹,解分式方程的準確率較高,但部分學生理解能力較差,應用題審題不清,導致列式錯誤。幾何證明題掌握得不夠好。另外,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部分後進生學習習慣較差,接受能力較差,碰到思維力度較強的題目就無法解答。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培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1立足教材,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掌握要領的本質,並能靈活運用。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精講多練,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2是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着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自覺發現新知、發現規律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結合信息科技,為學生創設所熟悉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

4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要留給學生思考的餘地。

學生用數學不是靠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想懂”的。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充分發揮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發展。

5因材施教。在這次考試中,原本一直不及格的學生,數學成績考到了60分以上,

主要的原因:其一是他們自身的努力,其二是降低對他們的要求,每一階段對他們提出他們能做到的目標,其三是樹立他們以及家長的自信心,密切做到家長與老師的配合。他們的進步,我們做老師的從內心深處為他們高興。從他們的身上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1、要對每一位學生切切實實做到分層練習,在每週的練習中讓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練習。

2、對於中下的學生及時瞭解他們薄弱環節,進行必要的練習。

3、樹立每一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撫摸,才使鵝卵石這般光滑剔透。”作為一個老師,如果在威嚴中不失寬容,多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多找找自身的原因,我想,教育學生才會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