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踐行新時代組織路線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7W

踐行新時代組織路線多篇由本站會員“w_cake”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踐行新時代組織路線多篇

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宣傳範文】一

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重點在於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理論也是實踐的辯證關係:要認識到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新時代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新貢獻;要認識到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實踐的新作為新擔當;要認識到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走好提高黨建質量這條新時代長征路的新座標新指南。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黨的組織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根據黨的政治路線而規定的關於組織工作的總的原則和方針。組織路線決定於政治路線,又為政治路線服務。黨的組織路線是實現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的組織保證,是實現黨的羣眾路線的組織保障。黨的組織路線主要包括組織原則、組織制度、組織紀律、黨員標準和幹部標準、黨的幹部政策和幹部隊伍建設、黨內政治生活準則等方面內容。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關鍵是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重點是要做好乾部的培育、選拔、管理、使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作出的全面深刻系統的闡釋,為新時代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做好黨的組織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持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組織建設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把握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鬥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這個政黨是由具有崇高共產主義覺悟的“最不知疲倦的,無所畏懼的和可靠的先進戰士”所組成。在黨內“擔任負責的職務,僅僅有寫作才能或理論知識,甚至二者全都具備,都是不夠的,要擔任領導職務還需要熟悉黨的鬥爭條件,掌握這種鬥爭的方式,具備久經考驗的耿耿忠心和堅強性格,最後還必須自願地把自己列入戰士的行列中”。可見,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建立之初就確立了,黨必須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必須是堅定信仰者組成的有組織部隊,必須是久經考驗的革命家領導的先進組織,因為沒有職業革命家,事情總是寸步難行。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都把執行黨的組織路線、做好組織工作看作事業成敗的關鍵。1939年10月,他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黨就能、黨也才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需要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羣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客觀條件也已經大體具備,這件偉大的工程也在進行之中。指導中國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幹部。97年黨的組織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時候黨內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正確,組織紀律嚴明,政治生活健康,我們黨就團結統一,充滿生機活力,黨的事業就蓬勃發展;反之,黨內弱化了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放鬆了黨員幹部的標準、渙散了黨內政治生活,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就要走彎路。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保證全黨令行禁止,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繫,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建黨組織原則、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規律和黨在新時代肩負歷史使命的基礎上,向全黨指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重要經驗,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建黨原則。”我們黨謀劃事業發展,制定政策措施,培養幹部人才,推動工作落實,都要着眼於黨執政地位鞏固和增強,着眼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着眼於黨團結帶領人民有力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的堅強組織力建設。

2.為深入推進黨的全面領導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偉大的鬥爭實踐需要偉大理論的指導,偉大的事業開創需要偉大政黨的引領,偉大的工程建設需要偉大智慧的統籌謀劃,偉大的夢想實現需要偉大民族的共同築就。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打鐵必須自身硬。黨率領全國人民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就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致力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堅定決心、頑強意志加以推進,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得到顯著增強,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推動了偉大的社會革命,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鄧小平同志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要憂國、憂民、憂黨啊!要看到這是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我們有正確的思想路線,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如果組織問題不解決好,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實行就無法保證。”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羣眾路線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面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和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的重大現實命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靠正確的黨的組織路線提供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就要確保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入推進黨的全面領導,迫切需要我們黨建設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忠實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年輕幹部隊伍。

3.認真貫徹落實“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的重要要求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面對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紅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600餘次戰役戰鬥,跨越近百條江河,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裏。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裏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應該説,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由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是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鑄就了“革命理想高於天、忠誠不渝跟黨走”的長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長征,就是要在偉大自我革命推進偉大的社會革命實踐中,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提高黨的建設質量這條新時代的長征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是黨的十九大總結實踐經驗、順應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的重大課題。”如何破題和解題?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黨的自身建設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需要直面新時代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思想新舉措新辦法,大力推進黨的建設改革創新。40年改革開放,風起雲湧、波瀾壯闊,這既是一場革命,也是一場“考試”。在革命鬥爭檢驗中,我們黨鍛鍊了一大批人,造就了一大批人,也淘汰了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些猶豫懈怠者。經過一次次革命性的鍛造,黨內政治生活氣象得到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顯著增強。

當然,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依然存在,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還沒有完全消失,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仍需繼續清除。

深化黨的組織工作改革,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完善黨的組織體系建設,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完善民主集中制,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覺悟、政治能力和政治擔當。要繼續弘揚馬克思主義的學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切實將理論徹底與實踐徹底緊密結合起來,解決好黨員幹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總開關”問題,不斷增強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本領。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突出幹部政治標準,以對黨忠誠選忠誠於黨的人,以事業為上選擔當幹事的人,以紮實作風選作風紮實的人。建立幹部素質培養體系和知事識人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按照《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要求,提拔重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築牢黨的基層執政之基。突出問題導向,用制度整頓不合格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羣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民族復興夢想越接近,改革開放任務越繁重,越要強健黨的肌體、純潔黨的組織、落實黨的組織路線。只要在這場偉大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的生動實踐中,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就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思想宣傳範文】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思想着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新境界。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思想指引和實踐遵循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共生。習近平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鑑人類文明有益成果,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他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強調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把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遵循。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

尊重自然。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上,我們曾經過分強調人是改造自然的主體,以實現人的利益為目的征服自然,導致一些地方自然生態惡化。事實證明,必須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幹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順應自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做到“道法自然”,而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不顧自然規律恣意妄為。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生態環保,科學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強度的項目,給自然留下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沃土良田,給子孫留下美好家園。

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對自然界不能只索取不回饋、只開發不保護、只污染不治理。否則,我們失去的將比得到的更多。要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思維、系統思維,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推進森林生態、濕地生態、流域生態、農田生態、城市生態建設,堅持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程治理,在發展中保護好自然生態。

堅持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為實現永續發展指明行動方向和科學路徑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們經常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但過去對發展生產、創造物質財富講得多,對生產力的綠色屬性講得少,致使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越來越突出。面對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同志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理論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將處理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作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這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內涵,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準確把握、對生態文明規律的準確把握、對世界發展潮流的準確把握。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一場全方位變革。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推動綠色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思維,杜絕為了增長而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做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只有從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來,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明顯好上去。必須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發展模式,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在具體工作中,要積極“調”,調整經濟結構、產能結構、能源結構、佈局結構,提高生產領域的資源環境效率;加快“轉”,聚焦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效種養業、現代服務業,着力攻觀念之堅、結構之堅、體制之堅、創新之堅,推動產業發展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由外延型轉向內涵型、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主動“改”,推動製造業技術改造特別是綠色改造、智能改造,抓好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冬季取暖改造、工業鍋爐改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堅決“停”,全面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騰出區域環境容量,為新動能打開發展空間,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互促共進。

完善綠色發展機制。綠色發展既是理念也是舉措,務必政策到位、落實到位。營造有效的制度機制和政策環境,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要完善市場驅動機制,本着誰減排誰受益、誰污染誰受罰的原則,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制度,注重用市場手段解決制約綠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完善科技支撐機制,圍繞重點領域污染治理,集成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加強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推動關鍵技術和裝備等科技專項攻關及成果轉化,推進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監管治理機制,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制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堅持綠色標準,把好綠色關口;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出台有利於綠色發展的結構性減税政策,推動形成多元環保投入機制;完善法律保障機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治理污染,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嚴懲重罰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嚴肅追責環境保護失職瀆職行為,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堅持環境與民生相互促進,為增進民生福祉賦予新的內涵和時代要求

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生態環境在人民羣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權重不斷提高,人民羣眾從過去“盼温飽”到現在“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期盼享有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習近平同志立足發展新階段和人民新期待,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生態文明領域的生動體現,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羣眾觀的內涵。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要堅持環境與民生相互促進,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一切為了人民羣眾。建設生態文明既是民意所指,也是民生所求;既能增進民生福祉,也能讓羣眾公平享有發展成果。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堅決打贏藍天保衞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不斷提升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緊緊依靠人民羣眾。良好的生態環境關係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既人人受益,也需要人人蔘與,誰也不能只説不做、置身事外。要把握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導向,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講清楚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民生、生態質量就是生活質量、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環境的道理,引導人們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法定義務,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者、支持者、參與者。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動員全社會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健全生態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依法、及時、客觀、全面公開環境質量信息和環保目標責任,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和獎勵機制,保障人民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鼓勵人民羣眾用法律武器保護生態環境,形成崇尚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始終造福人民羣眾。環境質量怎麼樣,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強烈;污染治理成效怎麼樣,要由老百姓説了算,老百姓説好才是真好。必須把人民羣眾的感受作為檢驗工作成效和環境質量的重要依據,羣眾認可才是真認可,羣眾滿意才是真滿意。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壓實黨政領導責任、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公眾參與責任,探索構建政府、企業和公民責任共擔、監督統一、執法嚴明、各方參與、社會共治的生態治理體系,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擺在突出位置,在轉變發展方式、創新制度保障、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大功夫,堅決把自然資源保護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思想宣傳範文】三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了我們黨歷史上一次新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對改革與革命關係的重大判斷,其中深意值得我們深刻領會。改革是改革,革命是革命,改革何以被稱為革命?這一判斷對全面深化改革實踐有什麼樣的啟示?這是理解把握新時代改革開放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改革是對革命事業的傳承

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革命,一種是改革。改革與革命是不同的事業,有不同的實踐路徑。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是被壓迫、被奴役階級為求得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暴力行動,是執政者的執政地位被動地受到衝擊的變革方式,是暴力性的、破壞性的、顛覆性的;改革則是自上而下的,是執政者為維護執政地位主動採取的變革方式,是温和的、建設性的、循序漸進的。對執政者而言,要杜絕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出現,就必須自上而下地主動改革。所以有人説,改革總是與革命賽跑,不主動推進改革,就有可能被革命。

正如馬克思所言,“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革命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和公平正義的動力,曾給被壓迫民族、受奴役的底層民眾提供了光明道路。中國近代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中國革命的意義,都不能否認革命改變了20世紀以來中國的歷史航向,並奠定了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繁榮的基礎。我們不能忽視一種錯誤思想傾向,那就是認為現在進入後革命時代了,要徹底地告別革命,把革命放進歷史的博物館塵封起來;更有甚者,藉着反思革命的名義質疑革命、污衊革命,抹黑、矮化革命者的形象。

新時代背景下講改革,不能割裂其與革命的關係,更不能給曾經進步的革命潑污水。革命原本是一個充滿進步、希望、積極、先進色彩的詞彙。尊重歷史,就必須尊重革命,尊重那些心懷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者。但強調尊重革命,不代表我們看不到革命的暴力性,無視它可能會帶來消極結果。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壞特質決定了其有潛在的危險。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續不斷地進行,該結束的不結束,反而還要高歌猛進,就會出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現在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這個論斷表明它沒有放棄革命的理想、革命的事業,它強調了改革是對革命事業的傳承,使革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內涵,把革命的批判性邏輯、解構性邏輯轉為了建設性邏輯、建構性邏輯。

這個判斷也表明,革命與改革不是對立的,而是有內在關聯的。革命事業如果不通過改革進行下去,革命的追求就可能被葬送;改革如果沒有繼承革命事業,那改革就是背叛。我們通過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同之處只是在於,改革不改變基本制度,改變的是具體體制。

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關鍵範疇,是中國共產黨的標誌性話語。我們黨通過革命成為執政黨,但絕不是要“告別革命”,絕不是説就不再是革命黨了。那種認為“只講執政黨不要提革命黨”“再講革命不合時宜”的觀念,危害在於讓革命失去了正當性,看似針對革命而言,實際上也會使執政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視改革為“第二次革命”、新的偉大革命,這個判斷飽含着政治智慧,它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前後歷史階段、前後從事事業的連續性,讓忠誠於革命的人不至於失去目標,繼續將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上。我們黨依然是革命黨,只是現在重點任務發生了變化。同樣是革命範疇,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它應該有側重點的不同,有主攻方向的不同。

從政治革命到社會革命

“革命”一詞包含“革”和“命”兩層意思,如果説“革”是指對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的革除、摒棄,那麼“命”就是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建構。“革”是服務於“命”的,革命的目標是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如果只強調“革”而不注重“命”,不追求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命制,那就只能是“革命尚未完成”。

“革”與“命”實際上正對應於革命的兩種形式,那就是“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新的偉大革命,實際上彰顯出革命的“命”的內涵,凸顯出“社會革命”的意藴。比起政治革命強調的主要是“革除”,作為社會革命的改革更強調的是“命制”。改革是對革命事業的再推進、再努力,它是要在政治革命推翻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後,完成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建設、構造。

政治革命是通往社會革命的手段,社會革命才是依歸,是終點。但我們不能割裂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從廣義上看,政治革命也是社會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部分。在中國,社會革命從政治革命開始,沒有政治革命奠定的前提,社會革命也就無法進行。

改革既然是一場社會革命,就絕不僅僅是社會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變革,而是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如果説一開始的改革開放是重點突破,那麼今天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踐,則完全呈現出全方位社會變革的意藴。

這場全方位社會變革的起點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指出:“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尊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就應牢記生產力的基礎性地位,立足中國的客觀實際,也應該看到改革開放伊始的現實是生產力落後,必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但僅僅停留在生產力層面上,改革就不可能與革命處於同等地位。解放生產力只是改革的一個方面,發展生產力只是改革的一個目的。改革不能止步於此。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要改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就要變革政治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這是改革最根本的哲學邏輯,它意味着生產力發展不代表改革的所有方面,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也是改革的題中之義。

今天講全面深化改革,所追求的不僅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還包括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甚至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它意味着經濟關係、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文明方式以及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它是社會各個領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社會結構各個要素的變革。這個過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質的飛躍,因此説改革就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偉大革命。中國改革歸根結底要使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使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此,改革才算完成,社會革命才算成功。

更為艱鉅的偉大斗爭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刻領會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新的偉大革命這個論斷的深意。它説明,中國改革的目標是明確的,即完成革命的事業、革命的理想,取得社會革命的最終勝利;它也説明,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是中國各方面體制以及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的全方位轉型;它還説明,改革是問題倒逼而產生,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去幹的問題。

革命不易,很多人付出艱辛、獻出鮮血和生命最終才取得成功。把改革稱之為革命,給改革者的重大提醒是,進行改革事業絕非易事,一定意義上更為艱鉅,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和智慧,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我們需要認識到推進社會全面變革、完成社會革命的長期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全面深化改革是長期的變革,是具有徹底性、艱鉅性、複雜性、長期性的變革。而且,也只有這樣的全方位改革才能稱得上是一場革命。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可以説就是一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偉大斗爭”就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艱鉅性、複雜性、長期性,它絕不是修修補補就能實現的,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難度應保持必要的清醒,認識到它是更為艱鉅的事業,要知難而上,不能畏難而退;要從長謀劃,不能亦步亦趨;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能急功近利,以為可以一勞永逸,遇到挫折就偃旗息鼓。

今天的改革不再是剛剛開始的時候。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推進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變革,具有前所未有的緊迫性,改革的目標和思路變得複雜起來。這個時候,改革越往前推進,越往縱深發展,問題和矛盾越多,挑戰和困難越大。

如果説生產力問題是激發社會活力、人的潛能創造財富的問題,那麼生產關係問題則是要理順人與人的關係、解決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的問題。涉及人與人的關係,觸碰生產關係、社會關係,就比以人與自然關係為中心的生產力問題複雜得多。更何況,要理順生產關係,實現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就必須觸碰政治上層建築,解決體制弊端。這決定了改革越是進入到攻堅期、深水區,就越要啃硬骨頭。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綜合考量、統籌兼顧。解決經濟優化發展問題,只在經濟領域施策、想辦法,是斷然解決不了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只講環境保護、呼籲生態文明理念,也是斷然解決不了問題的;解決社會建設問題,只在社會領域發展民生、強調公平正義,也斷然解決不了問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已經牢牢捆綁在一起,必須綜合地、整體地、全面地把握。

【思想宣傳範文】四

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位置更加凸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中將承擔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支柱,也是“興文化”的必然要求。堅守文化自信,要以正確的理論和思路推進文化事業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文化發展的細節實處,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以創新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文化對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興文化”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包括廣大人民羣眾更廣泛更高質量的文化消費需求與現實中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豐富性不夠之間產生的矛盾。一方面,目前我國文化產品的總量較為豐富,但有些文化產品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消費者的需求,影響了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中西部與東部及沿海城市的文化消費差異較大,人民羣眾的文化心理存在着區域差異。為此,“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在以標準化為手段、以均等化為目標來滿足人民羣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時,在整合東西部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要更加註重多樣化、特色化的文化產品的供給,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通過“互聯網+文化”的科技文化創新,推出更多健康優質的網絡文藝作品,實現小規模、個性化、智能型、訂單式的文化生產方式。總之,要從人民羣眾的現實文化需求出發,創造條件,激發活力,生產出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增強人民羣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深厚的人民性、時代的先進性與歷史的傳承性,契合當今中國國情,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極強的凝聚力與引領力。“興文化”就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更好凝聚起應對文化領域內的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強大精神力量。“興文化”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註重文化產品以文化人的作用,藉助於互聯網等新型傳播方式,培育人民羣眾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引導文藝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

要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就要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在探索發展過程中面臨一些問題:促進經濟增長的要求與公益性文化發展之間的矛盾;消費主義衝擊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功利化傾向與非功利化的人的審美要求之間的矛盾,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基礎上,用新的一系列指導性政策來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以國際視角和全局視野看待文化建設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域概念與邊界壁壘被打破,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和西方話語霸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為本土文化爭取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要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和理解,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應當擔負起的重大使命。

在對外文化傳播交流上,“興文化”就是要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要努力建立自身的話語體系,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國故事能否講好,中國聲音能否傳開,關鍵要看我們的話語外國人是否願意聽、聽得懂,入腦入心,引發共鳴。要充分研究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特點,充分考慮海外受眾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瞭解外國受眾的喜好尤其是青年人的價值取向,尋找中外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採取差異化、定製化的傳播手段,實現傳播話語的轉換,實現中國故事本地化,真正把中國故事生動地講好。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國際傳媒網絡和文化傳播模式,着力統籌政府各部門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多舉措鼓勵並調動社會組織、研究機構、文化團體等社會民間團體的參與;運用大數據,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在走好融媒體發展道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同時,更加重視非專業性的傳播媒體、新興媒體及其他人際傳播和跨文化傳播渠道;完善內容供給,提供融合中國視角和國際視野的高品質產品,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傳播。

【思想宣傳範文】五

政治生態是檢驗我們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標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是偉大斗爭、偉大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我們黨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要法寶,是我們黨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抓住了這個點,我們黨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強身健體。

政治生態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影響黨員幹部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這説明,在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必須把政治生態建設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政治生態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當前需要重點抓住三個基礎性環節。

把加強制度體系建設作為關鍵。制度是規範人們行為、減少行為不確定性的規則,它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注重制度建設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制度建設方面作出更加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很大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並開展了黨的歷史上第一次黨內法規清理,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中央八項規定、廉潔自律準則、黨內政治生活準則、黨紀處分條例、問責條例等90餘部黨內法規,逐漸搭建起了制度治黨的基本框架。諸多案例表明,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腐敗問題就控制不住,優化政治生態也就是一句空話。在政治生態建設過程中,健全完善制度體系,首先要做好制度供給,切實構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避免制度建設的缺位與滯後。同時還要着力解決制度間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的突出問題,着力做好制度體系的配套銜接、彼此呼應,努力提升制度體系的整體效能。其次,要增強制度執行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制度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務實管用,突出針對性和指導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會流於形式。針對有些制度存在重製定、輕執行甚至最終成了“紙老虎”“稻草人”的問題,應該通過強化責任落實和督促檢查,扎牢制度籬笆,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特別是要嚴肅查處那些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等破壞法規制度的行為,堅決不給制度執行留“暗門”、開“天窗”,堅決防止“破窗效應”。

把規範政治運行過程作為保障。從基本內涵看,政治生態由靜態要素和動態要素兩部分構成。其動態要素表明,政治生態是在政治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因此,要用動態的眼光和過程的視角來看待政治生態建設,把規範政治運行過程作為推動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對此,需要抓住兩點。一是防止“公器私用”。滿足公共需求、維護公共利益、鍛造公共秩序的公共性是公權力的本質屬性。當權力運行偏離正常軌道而謀取私利時,實際上就預示着政治生態開始走向惡化的邊緣,並面臨着最直接和最大的污染破壞。這説明,要把防止公器私用作為優化權力運行過程的重點,特別是要防止利用公權力來設租、尋租,消除那些追求自身私利最大化或者借用公權力從事違法行為的問題。二是堅持公開透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權力運行不見陽光,或有選擇地見陽光,政治生態就會受到破壞。一些專題調研發現,“推動權力運行過程公開透明”被廣大幹部羣眾認為是推動政治生態建設必須抓好的工作。實踐也證明,只有依法依規廉潔用權,公開透明規範運行,才能切斷破壞政治生態的源頭污水。因此,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把培育良好政治文化作為基礎。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在政治生活中,作為政治角色的人的行為、思想無一不受到政治文化的影響。古今中外的實踐證明,政治文化會反映人們的精神追求,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進而使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之間呈現出強烈的正相關性。健康的政治文化帶來良好的政治生態,反之,政治生態就會受到污染破壞。蘇聯解體、蘇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政治角度看,還是黨內政治文化出了問題,污染破壞了政治生態,繼而導致以權謀私、拉幫結派、排斥異己、爭權奪利。教訓是慘痛的,也是深刻的。在長期執政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涵養培育先進的政治文化,為構建良好政治生態奠定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進入新時代,必須抓住政治文化對政治生態建設的基礎性作用。當前亟須抓好的就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也是經受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堪稱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今天,對理想信念的檢驗,雖然不像戰爭年代那樣直截了當,但依然可以很容易地分出“高低軟硬”。黨員幹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有理想信念的影子,都可能對政治生態產生影響。因此,要通過抓思想理論建設、抓黨性教育、警惕圈子腐敗、倡導廉潔奉公等,大力弘揚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共同為政治生態夯實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