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清照如夢令詩詞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43K

李清照如夢令詩詞賞析【多篇】

賞析 篇一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説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説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捲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着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後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詢問。一個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願意春天就這麼快的過去。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後必是花事凋零,所以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從後面應和了前面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後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不瞭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的答覆,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緻、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代指枝頭的花朵,,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讚譽,如《草堂詩餘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裏的喜悦心情。這樣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緻。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並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裏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着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代指葉和花,以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複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蓼園詞選》中説:一問極有情,答以,答得極淡,跌出二句來。而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 篇二

如夢令(1)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

還時常記得出遊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着劃呀,船兒搶着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註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着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2)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用語、造句 一“平” 一“奇” 。 篇三

“常記溪亭日暮”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常記”表明所敍是一件時常引起詞人回憶的往事,是少女時代一次郊遊活動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遊事件:詞人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緻和美好生活氣氛所薰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誤入藕花深處”的處境,以致慌亂擊槳,“驚起一灘鷗鷺”的奇遇。作者用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但由於作者剪輯嫁接得體。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從而首開“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之先河。“常記”兩句起的彷彿平了些,然而卻自然和諧,似乎是面對知己敍述一個日常的故事,實際上已將讀者帶到作者所特設的詞境中去,為下句的層層轉折作了鋪墊,頗有《紅樓夢》寫王熙鳳之筆法。接下來三個情態動詞“誤”、“爭”、“驚”亦是尋常用語,但三個詞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卻正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荷池盪舟驚鳥”的風俗畫。“誤”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爭”字,則刻畫出詩人着急慌亂的神情,“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昨夜雨疏風驟”卻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劇:夜晚風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捲簾。作者擁簾試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着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頗覺不快,連聲責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凋落了。此詞用詞造句最大的特點在於“奇”。

其一,詞中對話寫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後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省略了問語的具體內容)這裏“一問”、“一答”、“一駁”各句語氣均有不同,流露着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態,十分傳神。間接地表現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藴。與晚唐杜牧所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用語對比色彩強烈。如“雨疏”與“風驟”,以表現急風對花事的摧殘;“濃睡”與“殘酒”,以襯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試問”與“卻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卻漫不經心,這一對比,表現了兩個人物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傾向;“綠肥”與“紅瘦”,以表明綠暗紅稀的暮春之景;詞開始是水墨淡筆,結處用濃墨重彩,又有濃淡映襯之妙。全篇通過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態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對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其三是結句“綠肥紅瘦”。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以色代物,極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來描狀海棠的葉茂花殘,反脱俗而成奇美,用得驚險奇絕。且不説詩人採用擬人法來描寫事物,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單説一個“瘦”字,就寫得很含蓄。——不用數量化用語表現花的個體形態(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語(肥瘦),使得雨後葉子的肥碩,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見。肥瘦不僅表現了花葉整體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內容對比,同時也表現出花與葉的個體形態,新穎別緻地描繪出海棠花花衰葉茂的鮮明形象。“瘦“既寫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詩人惜花之情,還點出了暮春時節。(含蓄)這一結句歷來為詞論家所稱道,王士禎認為,這一結句:“人工天巧,可稱絕唱。”(《花草蒙拾》),有學者因此稱李清照為“綠肥紅瘦居士”。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 篇四

1、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註釋

(1)疏:指稀疏

(2)捲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3)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4)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3、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

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她説海棠花依然如舊。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4、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説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説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捲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着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後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捲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願意春天就這麼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後必是花事凋零,所以“捲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後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後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捲簾人”不瞭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捲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捲簾人”的答覆,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緻、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讚譽,如《草堂詩餘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裏的喜悦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 篇五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2、字詞解釋:

(1)如夢令:詞牌名。

(2)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3)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4)溪亭:臨水的亭台

(5)日暮:黃昏時候

(6)沉醉:大醉

(7)興盡:盡了興致

(8)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裏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誤入:不小心進入

(11)藕花:荷花

(12)爭渡:快速划船通過

(13)驚:驚動。

(14)起:飛起來

(15)一灘:滿灘

(16)鷗鷺:這裏泛指水鳥

3、作品翻譯:

依舊記得經常出遊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4、作品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5、作品中心思想:

這首詞以作者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少女時代獨有的遊玩歡樂,可見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6、如夢令李清照賞析:

本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着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7、名家品評:

(1)唐圭璋: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雲“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

(2)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着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麼辦”、“怎麼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脱。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羣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註》,“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8、詞牌名:

如夢令,古時詞牌名稱。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為膾炙人口。其後更有小説或流行歌曲以此為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

本調三十三字。通體以六言句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聲為佳,第五字則以用平為宜。

9、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李清照 篇六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詞賞析比較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晚年遭際坎坷,故其詞從創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對愛情的追求和純真;後期則主要描寫個人遭遇,抒發故國之思,滲透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細膩心情,語言風格明快自然,樸素清新流轉如珠,充分體現詞應“協音律”、“別是一家”的創新主張。下面試賞析比較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詞來理解其詞的風格和特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兩闋,一是廣為傳誦的“昨夜雨疏風驟”,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記溪亭日暮”。兩詞均為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兩詞的共同之處是:

1、從表現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通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主題的目的。

2、從表現內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都從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樸素感情。 但從用語、造詞以及意境內的創造上去把握,我們也可以從這兩首詞中看出李清照創作的不同時期不同特色和詩人不同的語言表現技巧。

,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篇七

兩首詞在組材用語上極為講究曲折,《蓼園詞造》曾對此下過評語:“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但兩詞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於樂觀和閒情逸致,後者則有濃濃的傷感情緒。 “常記溪亭日暮”隨着畫面的展現,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來:美酒勝景帶來的“沉醉”和“興盡”,日暮知返和“不知歸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擇路時“誤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腳亂連呼“爭渡”時的慌亂無主,以及譁然的水聲“驚起一灘鷗鷺”時的喜出望外。全詞圍繞晚歸遣詞造句,選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題積極,(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傾慕自然所致)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讚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而“昨夜雨疏風驟”在選材上偏於淒冷場景,用詞上感情色彩比較消極,如“濃”、“殘”、“卻”、“瘦”等,同樣是體現對大自然的熱愛,但面對的背景卻是“風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邊”,故而傷感愁情甚濃。所謂“濃睡”不過是為了烘托經過一夜後的鮮明對比,這一夜,詞人不斷放耳傾聽的風聲,雨聲,感受着大自然的變化,睡得並不安穩。 後面“知否”的迭用,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問,而是具有豐富、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對侍女不關心花事的微責,又有對花事凋零衰敗的痛惜,藴積了主人公對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許還有傷春自傷備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詞中女主人公口説“應是綠肥紅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應是”只是她對自然季節變化的客觀認識,而大自然卻是無情的,從多情的女主人公內心來説,她是多麼不願意大自然產生這種無情的變化啊!在“應是”的背後,正隱藏着這種理智與感情的矛盾,而就在這矛盾的心理活動中,女主人公的愛花之心與惜花之情被揭示出來。[歎惋痛惜之情](這種明寫夜雨傷花,綠多紅少,而暗寫閨婦孤寂,紅顏憔悴的技法,在宋詞中是常見的。)

李清照是以寫“愁”稱著的女詞人,而她的早期詞作卻寫得新鮮活潑,極富樂觀情趣,這可能與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關係。李清照出身於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寵愛,生活優裕,早期詞作正是她那時的歡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即原於此。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四十四歲南渡避難,四十六歲丈夫謝世,作者從此流離顛沛,生活無着,後期作品相當部分反映了她在國破夫亡之時的深愁悲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否屬其後期作品尚無定論,但兩詞的藝術成就卻是不容置疑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小令的題材並不新鮮,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寫過,我們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寫同樣的題材,要想站住腳,要出新出奇,就必須另闢蹊徑,別出心裁。

李詞與孟詩雖有相同之處,但女詞人表現的獨具一格,有其獨到的絕妙之筆。與孟詩之異在於:

1、從選材來説,李詞與孟詩一樣,都是截取了暮春時節、風雨過後、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動來寫的。不同的事,孟詩是“以聲寫春”——“啼鳥聲”、“風雨聲”、“落花聲”,都是在狀春之聲; 李詞卻是“以色寫春”——“綠肥紅瘦”,葉茂花殘,是在描春之容。

2、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也不盡相同:孟詩是寫春天由睏乏而入睡,“春眠不覺曉”;李詞則是寫因飲酒而入睡,“濃睡不消殘酒”;後者似覺內容更豐富。

3、在表現心理活動方式上:孟詩側重在“自我揭示”,詩裏出現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強;李詞則全靠白描,詩人把清晨睡起後與侍女的一段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讀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麼(心理活動),就要通過對話去了解。“對話”表現出了兩個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粗細的區別。雖是詩抒情詩,但其中有氣候變化、有人物對話和感情變化,揭示了心理活動,又具有一定的敍事因素,是生活直寫,表現了一個短暫的時間發展過程。這是孟詩所不能達到的。

意境創造一“隱”,一“顯”。 篇八

“常記溪亭日暮”側重在寫景,融情於景。通過景物的描畫來抒發和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創造含蓄深沉。通篇見景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點明活動的時間、地點,亭子座落溪邊,流水潺潺而過,時值黃昏,晚霞滿天,水雲之間,恍然如夢。而如此美景,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和欣賞,再美的景緻也只是一種擺設,於是作者以“常記”二字入筆,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賞者的身份融進景中,這時候的意境便無限延伸,作者是獨自一人從早到晚呢?還是同情人出外繾綣?令人遐思連篇,而“沉醉不知歸路”又從“酒醉”發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戀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歸路”呢?原來由於“興盡”暢遊,“沉醉”而迷途,本來是作者的“不知歸路”,又演化成“舟入荷叢驚飛鷗鷺”的意境,讀來特別耐人尋味。

“昨夜雨疏風驟”的意境創造則比較直白,作為一幕生活小劇,既有背景描寫,又有形象刻畫,既寫了人物的動作神態,又寫了人物的對話,意境創造因此顯得比較淺顯明瞭,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節之奇,形象之生動豐富足見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作者昨晚風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後酒勁還是沒退,整個意境畫面,是直接以作者“傷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現,沒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卻給人以無窮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情人嗎?抑許還有……,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可以延伸到後幾句的對話,才能最終找到答案。通過語言描寫來塑造意境更是此詞的一大特色。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句,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通過“問非所答”的轉承,既體現作者惜花傷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現出侍女不夠善解人意的情緒,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創造了一種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