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2W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教學總結 篇一

本學期,本人任八年級二個班的歷史課。我認真學習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此刻,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期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 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用心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善工作。

三、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個性注意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簡單,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思考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潛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導入: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説一説]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你認為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後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説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於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 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説: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麼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後果?

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②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麼情況?

⑤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採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並且現在仍然受着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裏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課後小結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瞭解了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麼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説明)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又稱為現代化。工業文明發展進程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的早期階段,也稱原初現代化。在這一階段,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在這一階段,經過工業革命後,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上半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工業文明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有許多不適應,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第四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得到順利推進。第五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工業文明深入發展的階段。

以往的歷史教學體系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分別教授。這種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採取了中外混編的方式。中外混編不是簡單的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拼盤,而是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正確地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給中華文明定位。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工業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封閉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國家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對於深刻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也構成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冊涉及的歷史時期內,與工業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相對應,全球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敍述了新航路開闢後,整體世界即全球化的開始。第二單元敍述了工業革命後,在尋求市場的力量的推動下,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第三單元敍述了整體世界形成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大戰。

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歷史的進步。人員的流動,物種的傳播,商品的交換,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歐興起的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使亞非拉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擴張為載體的,伴隨着侵略與掠奪。全球化過程,特別是早期全球化過程,又是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的過程。即使在殖民體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國家依然居於全球化進程的中心主導位置,建立了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本教材力圖全面把握全球化的這兩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單元中分別做了敍述,既揭露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進步和積極作用。

二、教學目標

(一)總目標: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正確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知識與技能:瞭解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差異、不同區域的人文特徵、歷史變遷及其各種問題。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以及人的發展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係。知道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發展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趨勢。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保存、處理和評價社會信息。

(三)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現實問題,提高辨別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創造過程,培養當代青年應有的創新能力。體會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嘗試從不同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1

2.13—2.15

第五單元第一課

2

2.20—2.24

第五單元第二課

3

2.27——3.3

第五單元第三課

4

3.6——3.10

第五單元第四課

5

3.13—3.17

第五單元第五課前三課時

6

3.20—3.24

第五單元第五課第四課時、綜合探究五

7

3.27—3.31

第六單元第一課

8

4.3——4.7

第六單元第二課、第三課前一課時

9

4.10—4.14

第六單元第三課二、三、四課時

10

4.17—4.21

第六單元第四課

11

4.24—4.28

綜合探究六、第七單元第一課

12

5.1——5.5

第七單元第二課

13

5.8——5.12

第七單元第三課前三課時

14

5.15—5.19

第七單元第三課第四課時、第四課

15

5.22—5.26

第七單元第五課

16

5.29——6.2

第七單元第六課、綜合探究七

17

6.5——6.9

複習

18

6.12—6.16

複習

19

6.19—6.23

複習

20

6.26—6.30

考試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教學總結 篇四

20xx年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工作總結本學期,我任教八年級年級1——4班的歷史課,還毛遂自薦地承擔了七年級年級1——2班的地理課。一學期來,我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懇工作,教育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認真教學。我課前認真備課,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好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上課講解,我力求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我除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效益。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精心設計練習題,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課後及時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整理每節課的知識要點,引導學生複習鞏固所學知識。上完一單元,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復習檢測,務必使學生單元過關。

二、以人為本,關心學生,讓學生愉快學習,健康成長。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我時刻注重實現學生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我利用課間課後多次促膝談心,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我教育其戒驕戒躁,再接再厲,再創佳績。並結合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先進模範人物,引導學生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自己。

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四、積極參與教研教改活動,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學和教研的能力。我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經常聽各位老師的課。本學期,我聽了十八節課,其中有十節是課改課,並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藝術和教學業務水平。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教學總結 篇五

本人本學期擔任八年級(1)、(2)、(3)、(4)四個班的歷史教師,始終堅持“備好、上好每一節課”的原則,認真細緻完成教學任務。本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自身學習: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和備課組其他三位老師密切合作,積極交流,廣泛吸收集體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備課質量,堅持集體備課與反思修改相結合,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調整教學設計並認真寫好教學反思。

(2)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熟悉課本內容和會考新變化,明確教學重難點,研究近幾年深圳和廣東省的會考題目,把握會考命題方向,按照會考命題題型來設置作業和練習。

(3)堅持做題,將歷年的會考真題都做一遍,培養對會考題型的敏感度,也讓自己在講授過程中能更好地把握重難點。

(4)經常聽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的課,包括跨學科聽課(評課);積極準備參加學校組織的優質課評選,併力爭在學校組織課堂教學達標中創優。

二、落實學生要求:

(1)本學期完成了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以及複習任務,落實了學生的背誦、默寫、做題以及答題技巧訓練,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落實基礎知識。同時在課堂上結合學校嚴抓學習習慣養成的理念,規範歷史課上學生的上課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堅持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料原創為主,與備課組老師們合作構建了八年級上冊教材的教學資源包和複習資源夾;

(3)營造“幫扶學習”的氛圍,讓成績好的學生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監督背書、作業輔導、答題訓練等,將幫扶效果也納入評價體系,激發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學習的熱情。

三、努力降低低分率

(1)密切關注低分層學生上課、作業以及考試情況,關心其表現;

(2)鼓勵低分層學生進步,課堂上簡單的問題留給低分層學生,。

(3)為低分學生提供簡易版背誦材料、作業適當刪減、進步實行獎勵等,讓他們獲得學習成就感,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4)關注後進生,分時段對每班的後進生進行單獨的輔導,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年級平均分。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1、由於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不足。接下來還需進一步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知識上做到課課清、段段清。

2、任教的四個班級後進生數量較多,這些學生是提高班級平均分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要對後進生多些關心,多點愛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們在各方面有更大進步。

3、利用各種方法,訓練學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同時要在教學上下功夫,探索更多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和水平,,努力使班級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雖然本學科培優補差的任務比較艱鉅,但是我堅信只要教師下功夫,引導學生下功夫,我們的努力就不會白費。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六

《收復新疆》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收復新疆》,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三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四個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收復新疆》則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課標和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佔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置。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看《收復新疆示意圖》,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評價左宗棠,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左宗棠“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因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的西北大門,它的得失不僅關係到我國的主權,更維繫着國家的安全,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以左宗棠為首的愛國官兵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捍衞國家主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舉,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4、難點:

①“海防”“塞防”之爭。因為國中學生看問題往往比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問題。

②收復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因為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學方法:

本課面對的是國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點。我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分組討論法和歸納總結法。

三、教學程序(包括創設情境、新知探索、知識提煉、練習鞏固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讓學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們新疆好地方》那歡快、優美的旋律,欣賞一段表現新疆美麗風光的紀錄片;然後讓學生介紹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風土民情;教師進行簡單的總結後,導入本課。

用歌曲和視頻創設情景,直觀生動,有強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課間的鬆散狀態直接進入學習狀態,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

2、新知探索:(包括新疆危機、收復新疆和治理新疆三個方面)

(1)新疆危機:教師引導學生看書閲讀課本並歸納: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機的表現。

這一目的內容條理、清晰,學生通過閲讀及思考,可以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歸納問題的能力。

(2)收復新疆:包括兩個問題:海防、塞防之爭和收復新疆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前者是本課的難點,後者是本課的重點。我對難點的處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顯示中國地圖,閃爍新疆和台灣,教師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時,我國的台灣也受到美、日的侵略,東南西北都處在多事之秋,哪頭為重呢?提出問題,設置懸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兩段史料,分別代表海防論者的觀點和塞防論者的觀點。然後指導學生閲讀,提高學生閲讀史料的能力。

“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李鴻章

“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其所視成敗以為動靜者,則西陲軍務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這兩種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敢於質疑和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不同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與“塞防”並重論者左宗棠的觀點。並指導學生閲讀,通過閲讀這段材料,可以讓那些在討論中走進死衚衕的學生,產生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使學生認識左宗棠高瞻遠矚,誓死捍衞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觀點,才真正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加深學生對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正確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衞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左宗棠

通過讓學生閲讀史料展開討論,然後再通過史料讓學生深切體會“手心手背都是肉,東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達成共識。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攻克了難點。

對於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來解決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畫像及其“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詞句。使學生感受左宗棠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並形成感性認識。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個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看書、思考、討論,並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幾步把新疆收復回來的?②在驅逐阿古柏的過程中,左宗棠採取了怎樣的鬥爭策略和鬥爭方法?結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樣收復伊犁的?着重考察學生閲讀能力、蒐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④在收復伊犁的過程中,左宗棠為什麼沒有采取軍事打擊的方式而採取了外交途徑?着重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要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鬥爭策略。

⑤中國政府通過《改訂條約》收復了伊犁,但同時付出了大塊土地和900萬盧布的賠款,是否值得?是本課的難點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復新疆示意圖》,教師在圖上點明伊犁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培養學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引導學生結合屏幕上的《收復新疆示意圖》,複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學生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這部分內容是把重點知識分解,設置為若干個小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每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治理新疆:

由於本目知識簡單明瞭,我通過指導學生閲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兩個問題:左宗棠建設新疆和清政府設立行省。使學生認識這些措施為鞏固西北邊防、防禦沙俄侵略起了積極作用。

然後,教師再適當補充西部大開發策略和新疆的發展,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

在新知探索之後,引導學生評價左宗棠。同時教師要指出,這節課我們僅僅瞭解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學完第六課《洋務運動》之後,可以結合前後所學,對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知識提煉:

通過板書進行知識提煉。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能全面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加深學生的整體印象。

4、練習鞏固: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夯實基礎,鞏固重難點,拓展思維能力,並檢查學生的聽課效果。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研,達成共識,體現一種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