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大學聯考詩歌鑑賞真題及答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W

2022大學聯考詩歌鑑賞真題及答案【多篇】

【2022年大學聯考江蘇卷】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9~10題。 篇一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蘭陵跡已陳①,為傳謠俗記州民。

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

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

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注)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於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

10、詩歌后兩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案】

9、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事荒廢,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悦過客,不恤百姓;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美。

10、對常州百姓得到一個優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許之情;對常州秀美山水的喜愛之情。

【解析】

【分析】

9、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以及對內容的篩選概括能力。解答時首先要結合題目、註釋、作者等信息通讀全詩,把握詩歌大意;然後仔細閲讀題幹要求,根據題幹提示篩選出與之有關的句子或短語,最後分點作答。

本題題幹要求是從詩中找出與“常州”有關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相仍市井貧”一句,溝渠已經半廢,土地貧瘠,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廚傳還在,但是百姓生活卻依舊貧困,由“田疇薄”“市井貧”可以概括出“農事荒廢,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悦過客,不恤百姓;另外從“白屋”一詞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貧窮”,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無色彩裝飾,故名;從“最憶荊溪兩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風景優美。

10、本題考查考生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賞析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善於抓住帶感情色彩的關鍵詞語,還應該聯繫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來考慮,即我們平時所説的要“知人論世”。

詩歌后兩聯提到的“話此”,要聯繫上文來看。“勞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輪”是古代王侯顯貴所乘的車子,這裏指代沈康的到來;“忽逢佳士得朱輪”大意是“忽然聽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達了常州百姓對沈康這個優秀的父母官到來的期待和歡迎;其實這是作者委婉地表達對沈康的勉勵,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負百姓的盼望,這是對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惆悵”寫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時的心情,表達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對常州治理未能盡如人意的惆悵之情;後句“最憶荊溪兩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達了對常州的難捨和懷念之情。

【2022年大學聯考浙江卷】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篇二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9、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20、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寫法的妙處。

【答案】

19、感傷 達觀

20、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於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徵意義(青山象徵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餘韻悠長。

【解析】

【分析】

19、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詩歌的情感,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從詩歌本身抓住詩歌標題、意象意境、情感關鍵詞、表達技巧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詩人經歷、創作心境及創作背景等因素來理解。

《秋江送別》的意思是:江面上返鄉的船隻來來往往,彷彿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捨的離別時刻,誰能説這波濤洶湧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於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作者以山川、歸舟等意象表達了依依別情和悠悠鄉情,尤其是後兩句,由於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流露的是分別的傷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着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詩中寫與好友分離,自然不免有點兒傷感,但作者卻寬慰友人:我們雖阻隔青山,卻可以“同雲雨”,雖人分兩地,卻可以共明月,因而沒有一般送別詩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種纏綿悱惻的情緒,更多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達觀。

20、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應對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白該句在詩中的意義,即解説或概括詞句內容;其次要看詩句有什麼特點,如選用了什麼意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當然任何賞析都離不開詩歌的主旨,即詩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詩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題要求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寫法的“翻新脱妙”之處。首先,從意象的運用上,王勃的詩選用了“山”“水”,但卻將“一水”“山川”隱於句中。而王昌齡的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青山象徵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 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個性。

其次,空間處理上,王勃的詩化近為遠。“已覺山川是兩鄉” 由於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強調了心理距離之遠。而王昌齡的詩則是化遠為近。雲雨相同,明月共睹,使“兩鄉”為“一鄉”,它藴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語意新穎,出人意料。

最後,抒情方式上,“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王勃自問自答,以議論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別離的感傷。而王昌齡則以景作結,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裏行間了。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説更加耐人尋味。

【點睛】

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調。詩歌的標題、作者、註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詞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優美閒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喜悦之情,冷清悽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然後,品詞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在隻言片語上,要善於把握這樣的詞句,藉此領悟情感。

【2022年山東省大學聯考語文試卷(新大學聯考全國Ⅰ卷)】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篇三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

為於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後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藴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16、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錶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峨眉山位於蜀地,峴首山位於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遠離,不捨之情見於言外。

【解析】

【分析】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説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B項, “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有誤,“念此”的“此”應結合首聯中“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一起理解,詩人不是為離別“心驚神傷”,而是想到在此戰亂時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別將再難相見,故此“心驚神傷”。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點以及在詩歌中有無象徵寓意;其次要結合詩歌表達技巧來分析其對於抒情的作用,並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句運用了什麼抒情技巧的,有什麼表達效果,或者抒發了什麼情感。

“峨眉”是詩人的居住地,“峴首”是襄陽龐德公隱居的地方,也是鄭煉將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寫出離別之際因天色薄暮,而詩人不得不與友人離別的依依不捨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達襄陽,正是春光明媚之時,表達對友人一帆風順抵達目的地的美好祝願;體現了詩人對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闊”“天高”刻畫出峨眉與峴首兩座山相距遙遠,借景抒情,抒發離別之後兩人分居兩地,相隔遙遠的孤獨寂寞之情

【2022年大學聯考新課標Ⅲ卷】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篇四

苦筍

陸游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脱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徵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説,別人認為魏徵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鍊。

15、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徵,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

14.C

15、①歷史上的魏徵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並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徵“耿介”的性格,與魏徵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解析】

【分析】

14、本題是綜合性考查題目,考查理解分析詩詞的內容、手法、語言、情感等的能力,採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乾的要求,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詞的意象,分析詩詞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詞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並得出答案。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C項,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理解有誤。“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兒童要儉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多取食”。

故選C。

15、本題考查結合詩歌手法,概括詩歌形象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然後翻譯並理解詩歌內容,根據要求找出相關詩句;再聯繫手法、結合關鍵詞語,概括形象特點;最後根據要求,分點整理答案。

首先,審讀題幹可知,本詩採用聯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筍與魏徵二者的相似之處。然後,閲讀詩歌結合內容進行分析。詩人先寫見到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進而三、四兩句直接描寫苦筍,並將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種的本性,“苦節”是與生俱來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潔自持;“苦節”指儉約過甚,後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肯定讚美苦筍品性後,詩人自然由此聯想到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徵,“我見魏徵殊媚嫵”一句是寫唐太宗説,別人認為魏徵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所以,從本身外部特徵來看,苦筍的“苦”便是魏徵的“殊”,“苦”味並不爽口,而魏徵的“殊”在於直言進諫,而其言行有時着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在氣質來看,詩人讚美苦筍氣節便是唐太宗贊魏徵“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與魏徵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最後,結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