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一兒童節年齡標準【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六一兒童節年齡標準【精品多篇】

六一兒童節節目 篇一

1、兒童節節目一

猜謎語1:每人可以猜三條,每猜中一條獲獎券一張。

猜謎語2:抽取謎題,猜對獲得一張獎券,可以繼續抽取下一個謎題直到猜錯結束,每人最多答10題。

2、兒童節節目二

繞口令:抽號進行,每人繞口令一次,凡能準確、流利、不停頓讀完繞口令者,獲獎券一張。

3、兒童節節目三

吹蠟燭1:每人吹一次,凡一口氣吹滅十支蠟燭者,獲獎券一張。

吹蠟燭2:運用爆破音吹蠟燭。主持人準備好六支蠟燭並點燃,若干道問題。主持人提問一個問題,參賽者需用回答的話中發出的氣息吹滅蠟燭,即得獎劵。如:主持人問:“有兔子在草地上你會怎麼做?”回答者用“撲過去”的“撲”的發音而噴出的氣息來吹滅蠟燭。

中國的兒童節 篇二

故事1、田埂上的兒童節

九歲那年,我讀國小一年級。一天,老師在課堂上説:“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自己的`節日,下午放半天假,希望同學們開心快樂。”這是我第一次聽説有兒童節這回事,高興得不得了。心想:要是爸爸媽媽能陪我過一個開心的兒童節,該有多好啊!

可是我知道,這是痴心妄想。父母都是農民,在那個生活困難的年代,他們上有長年卧病在牀的爺爺奶奶,下有三個孩子,一家人全靠幾畝薄田度日。哥哥姐姐在鎮上的中學讀書,一個月回來一次,家中只有我一個小孩,沉重的田間勞作已經讓父母變得煩躁而冷漠,他們是不會為我過節的。

時值插秧季節,鄉村進入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節。中午放學回到家,我趕緊生火做飯。父母都在田裏插秧,為了趕時間,往往來不及回家做飯,我必須承擔起做飯的任務。午飯很簡單,米飯搭配炒土豆絲,一家人吃得很香。

下午不用上學,飯後我便跟着父母到田裏插秧。其實父母也是心疼我的,母親怕我辛苦不讓我插秧,只讓我幫他們運送秧苗。可是我願意學插秧,他們幹活時的艱辛與不易,我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我學得很快,雖然個頭很小,可是幹活一點兒也不含糊,動作迅速、手腳麻利,得到了父親的誇獎。

我們爭分奪秒地插秧,白花花的水田漸漸變綠。傍晚時分,一大塊地終於變成了秧苗青青。父親很高興,取出一個牛皮紙包裹的東西遞給我,説:“孩子,你辛苦了,爸爸沒本事,讓你受累了。我知道今天是兒童節,這是兩個煮雞蛋,給你吃。”母親告訴我,那是父親中午悄悄為我煮的。

田埂上的兒童節那一刻,我淚流滿面。我原以為不識字的父母是不知道兒童節的,就算知道,他們也不會對我有任何表示。因為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缺吃少穿,並不在乎什麼節日不節日的。看着父親的兒童節禮物,我心裏暖暖的。

很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已為人母。生活條件好了,每年“六一”,我和老公都會為女兒隆重慶祝一番。看着孩子快樂的神情,聽着她幸福的笑聲,我就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田埂上那個難忘的兒童節。

故事2、十八歲的兒童節

週五一早我接到媽媽的電話:“今天忙嗎?中午可不可以回家吃飯啊?”我想了想説:“今天有些忙,中午可能不行……不過晚上會回來。”我感覺到媽在那邊鬆了口氣,臉上似乎也浮起了笑容:“那晚上等你回來一起吃飯。”兩人又説了些閒話,然後掛了電話。媽這麼早打個電話來只是讓我回家吃飯?媽媽肯定寂寞了,想女兒了。

心裏有些自責,我想今天一定得早些回家。

這兩個月裏,我們職校酒店管理班的同學一直在實習。為了迎接2008奧運,酒店的服務要求真是精益求精,同學們從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除此之外,我還報了英語口語強化班。我心裏有個目標,就是爭取以優異的成績在畢業後被這家五星級酒店錄用。

自父親病逝,八年來,我和媽媽一直相依為命。年歲漸長,我漸漸懂得了媽媽為此付出了多少。我現在想得很明白,這家酒店的服務生收入不錯,只要我努力肯定有發展空間。我要朝着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邁進,為媽媽減輕負擔,讓媽媽能有幸福的生活。

雖然有不回家的理由,可我不能讓媽媽孤單。

晚上我特意請了假回家。一進家門,就看到桌上放着肯德基的套餐,還有一大堆零食:牛肉乾、果凍……平時回家,媽總是燉雞湯給我喝,今天是不是媽太忙,根本沒時間做飯?媽是兒童醫院的護士長,天天忙得很,平常她一個人在家,也是買快餐應付?

媽媽見我回來,高興得不得了,左端詳右端詳,説我瘦了。可我覺得真正瘦的是媽媽。我指指桌上的快餐:“媽,你一個人在家就吃這個?這怎麼行?實在沒時間做飯,就去那家燉湯館叫份菜也好……”媽打斷我:“這是今天特意為你買的。”“為我?”我吃驚不小,媽媽平時最反對吃快餐,今天這是怎麼了?

媽媽問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啊?”

我心裏一驚:今天是媽的生日?不對,媽的生日在十一月;爸的生日?雖然爸去世了,可這八年來,我和媽總會為他過生日。可爸的生日在九月啊……我皺着眉説不出話。

媽笑了:“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啊,媽要陪你過節。”

我差點跳起來,説:“媽你沒病吧,一個十八歲的人過什麼兒童節!”我仔細地看着她,她也看着我,看着看着,竟然發現她有了淚光。我叫:“媽,你怎麼想起過這個節?”

“媽欠你一個兒童節,1999年的兒童節,媽得給你補上。”媽的淚終於流下來,我看着她的淚,腦海裏一片空白,不知道媽的哪根敏感的神經又被觸動了。1999年,就是父親剛去世那一年啊……

六一兒童節年齡標準 篇三

舊中國的兒童節

硝煙中的童年難免痛苦和憤怒,但苦難的童年也有明快和熱情。中國抗日兒童團的建立,讓那時山裏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節日——兒童節,不過,那時的兒童節是4月4日。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晉察冀邊區有數以十萬計的抗日兒童團員,其中包括著名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後來解放戰爭中的先烈董存瑞,還有更多的兒童團成員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後,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骨幹。

老兒童團員回憶説,到兒童節這天,只要日本人不來“掃蕩”,縣裏、區裏都要組織活動,開大會。有時舉行唱歌比賽,有時組織操練,幾個村的兒童團還較着勁,看誰歌唱得好,操練得整齊,得了優勝還有獎品,獎品一般是鉛筆等。

為提高對付敵人的本領,軍事訓練也是兒童團的一個重要內容。邊區組織夏令營,把兒童團的骨幹集中起來到深山進行訓練,他們學打槍、學刺殺、學埋地雷,還進行拉練,搞防空演習,防火演習。

為提高反“掃蕩”能力,兒童團還組織過“衝鋒月”活動,將孩子們每天晚上都集中起來,住在一起,半夜進行緊急集合,打揹包、越林跑。

新中國成立後兒童節

從 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着裝(普及校服前為白襯衣藍線褲)香港現時雖屬共和國一部份,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與中國台灣的兒童節日期一樣,即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

中國台灣的兒童節

台灣的4月4日兒童節……曾經是現在台灣中壯年的盼望,當時國小放假一天,學校還會送孩子們一份禮物,哪怕是一支牙刷或一個茶杯,都讓孩子興奮不已。家境好的,父母都還會特別加送心愛禮物給自己的寶貝。雖然隨着社會變遷,兒童節已和婦女節合併為婦幼節了,但“4月4日兒童節”仍是許多大小朋友的期待。

兒童節是在1931年,由“上海中華慈幼協會”發起, 建議政府明訂每年四月四日為兒童節。後來再由教育部制定兒童節紀念辦法,並於隔年的四月四日實施,所以第一屆的兒童節是1932年4月4日。

兒童節的節日祝語 篇四

最真誠祝福語

在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給予我知識,讓我的心靈充滿智慧的源泉;有許多人給予我快樂,讓我在健康中成長。在此,我衷心的祝福我身邊的所有人天天開心,萬事順利!

充滿歡樂的“六一”終於來臨了,這是屬於我們的節日。祝全世界的兒童健康成長,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最個性祝福語

“六一”?呵呵,這可是個好節日,有心事的朋友們,忘掉煩惱吧!讓今天只有透明的歡樂,讓今天只有“甜”的愉悦!來吧,朋友,祝福“六一”,相聚“六一”!

一年有365天,有一百天是雙休日,還有100天是 節假日,除去816小時你在吃飯,再減去3120小時你在午休、晚休。休假日和吃飯睡覺也許你很開心,但是你千萬千萬別告訴我,在剩下的一天—— 六一兒童節你會悶悶不樂。朋友,動起來吧,Let’s go !

最煽情祝福語

“六一”是孩子們的天堂,“六一”將令你心花怒放,“六一”是你的期望,“六一”你可以激情奔放,“六一”裏你也可以享受 天倫之樂。總之,“六一”將令你無比激動,無比快樂!

在這個“六一”,我許下三個願望:在我們的 祖國 [3] ,還有許許多多的兒童因家境貧窮而沒辦法上學,我第一個願望給他們,願他們能早日重返校園;“5.12”地震奪去許多孩子的生命,願他們在天堂也有“六一”兒童節;第三個願望是給災區的孩子們,願他們早日走出地震的陰影,健康快樂地生活!

兒童節的習俗 篇五

1、中國

歡快的集體活動。我國是將14歲以下的孩子定義為兒童的,1950年6月1日,新中國的小主人們迎來了第一個國際兒童節。1931年,中華慈幼協濟會把兒童節定在4月4日。從1949年開始,正式定6月1日為兒童節,這天,學校一般都會組織集體活動,年滿6歲的孩子還可能在當天宣誓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

2、俄羅斯

國際兒童節在此誕生。説起兒童節,必然聯繫到俄羅斯。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受教育權及改善兒童生活,1949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將每年的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在這天,除了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外,學習還會舉行慶祝活動。

3、新加坡

大人、小孩都放假。新加坡兒童節是10月1日,這天不僅給小朋友放假,還要給所有大人放假,目的是讓大人們有時間陪小孩兒玩兒。另外,由於新加坡人口少,這也是鼓勵年輕夫婦多生小孩獲得假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