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文明禮儀小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2W

新版文明禮儀小故事(通用多篇)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一

有一位中國駐德國大使,他在德國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國後,根據他的經歷,寫了一本回憶錄:《沿着易北河》。在書中寫了許許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們就看看幾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1、排隊――請尊重別人。

過元旦的前幾天,作者去郵局給家裏匯款。由於聖誕節、新年來臨,平時清閒的郵局也忙碌了起來。德國人也在忙着辦理郵件。但是每一個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隊伍,其間絕對沒有大聲喧譁、擁擠不堪的現象。觀察了多時,令作者深有感觸。歎服德國人的素質。但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距離很遠,足有一米遠,每個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線,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站在線內,而第二個人站在線外。在第一人沒有離開窗口時,第二個人絕對不越雷池,這是為什麼?當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時,才恍然清楚。在每個窗口前有一個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寫着,請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謝謝!在歐美一些國家,是不能隨便詢問人們的年齡、職業、工資、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他們是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的,這是受法律保護的。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需要排隊的一些公共場所,都有這樣的“一米線”,比如電話亭、銀行、商店的收銀台等等場所都是這樣。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遵守這一規定,極少有人觸犯。

2、誰該站在右側――照顧別人;

作者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説,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着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3、主動開門――方便別人。

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着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説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看到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裏,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時刻想着他人,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這是一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二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説:“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説:“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

劉備説:“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説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説。”劉備卻説:“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説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説:“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説:“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説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説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説:“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説:“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併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説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説:“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説:“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説不上,請允許我先説個故事吧。”接着,他就説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説,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説:“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説:“人家聽説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説完這個故事,説:“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説:“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髮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説:“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説五國聯軍打過來,也着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三

某一個地區,有兩個報童在賣同一份報紙,二人是競爭對手。

第一個報童很勤奮,每天沿街叫賣,嗓門也響亮,可每天賣出的報紙並不是很多,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

第二個報童肯用腦子,除去沿街叫賣外,他還每天堅持去一些固定場合,一去了後就給大家分發報紙,過一會再來收錢。地方越跑越熟,報紙賣出去的也就越來越多。漸漸地,第二個報童的報紙賣得更多,第一個報童能賣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謀生路。

為什麼會如此?第二個報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個固定地區,對同一份報紙,讀者客户是有限的。買了我的,就不會買他的,我先把報紙發出去,這些拿到報紙的人是肯定不會再去買別人的報紙。等於我先佔領了市場,我發的越多,他的市場就越校這對競爭對手的利潤和信心都構成打擊。

第二,報紙這東西不像別的消費品,有複雜的決策過程,隨機性購買多,一般不會因質量問題而退貨。而且錢數不多,大家也不會不給錢,今天沒零錢,明天也會一塊給,文化人嘛,不會為難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報,退報不給錢,也沒什麼關係,一則總會積壓些報紙,二則他已經看了報,肯定不會去買別人的報紙,還是自己的潛在客户。 評語:小小的。一個賣報生意,就有這麼多的技巧,可見,生意經是本永遠學不完的書,任何時候,只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就會有獨特的收穫。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號選手,今天,我為大家講的故事是《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時候曾在今天的江蘇邳縣南居住。相傳,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走到鎮東石橋,看見橋上站着一位白髮蒼蒼、鬍鬚長長、手持枴杖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橋下,然後指着張良大聲説:“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張良心想:“你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下去卻讓我去撿,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與你素未謀面,為什麼要幫你撿鞋子?但是老人家年歲已大,動作不靈便,走下去撿鞋子難免十分困難,還是幫幫他吧。”這麼一想,張良就走下橋去幫老人家撿鞋子。

看着張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招招手説:“來!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幫他撿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張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了看張良仰天大笑,一句話沒説,轉身就走了。老人奇怪的行為,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着老人家遠去的身影,心裏鬧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竟然又回來了,説:“你這孩子,還值得我來教導,五天後,天剛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對老人的行為雖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恭敬地行了個禮説道:“是!”

五天後,天剛矇矇亮,張良就匆匆忙忙向鎮東石橋趕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地説:“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麼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説完,扭頭就走。

過了五天,天還沒亮,張良就起了牀,向那座橋飛跑過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的鬍子都翹起來了,怒氣衝衝的説“怎麼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半夜時分他就哈切連天的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家步履蹣跚地走來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稱讚説:“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啊!”他拿出一卷書説:“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張良深深拜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當年姜太公留下的兵書!回去以後,張良反覆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的'才智。

後來,張良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立了大功勞,與他那次撿謝的經歷也是密不可分的。

“張良拾鞋”這個小故事被歷代傳為佳話,它告訴我們:不管面對什麼人,無論是犯錯誤的人,有許多缺點的人,還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都要以禮相待。“禮貌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以禮待人,既體現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也體現了他的內在修養。同學們,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讓文明禮儀伴隨着我們一起健康成長吧!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五

文明是一種文化素養,禮儀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我們要做文明禮儀的人,從小事做起。

記得在小時候的有一次,我和表姐到她爺爺奶奶家去玩。那時的我十分驚訝!今天可以到表姐的爺爺奶奶家。

我和表姐走到了公交車站頭來等車子,不久十二路車子來了。我高興地走上了公交車,當時的車上特別擁擠,連站都不好站。不一會兒,有位老奶奶慢吞吞地走上了車,後來的人也沒有地方坐了,坐在門旁邊的售票員阿姨大聲叫道上車的大小老人中年請買票。大家都紛紛買了票,這位老奶奶的用力的找錢準備着去買票,這時,有位中年阿姨見到了,將自己地1元給了老奶奶,還把自己的座位給了老奶奶。

就在老奶奶要給售票員阿姨的時候不小心被人給弄掉了,中年阿姨從包又掏出了1元給老奶奶,可老奶奶怎麼也不肯要了,還説:“姑娘,這錢是我掉的,不能再讓你給了。”可中年阿姨説:“沒關係的,讓我再幫你付一次吧。”

再多次説服下,中年阿姨還是把1元給了售票阿姨,老奶奶用感激的口氣説:“謝謝你啊!小姑娘,你家在哪兒?我有時間把這次還給你。”中年阿姨説:“不用了,你就把這次錢收下吧。”我見了,心想着中年阿姨可真好啊!

經過這件事,我想以後也要做這樣的事向這位中年啊一枚號的心靈學習。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説,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這樣一幕:一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着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餅乾掉在地上。母親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説:“來,咱們把餅乾扔到垃圾桶裏去,好嗎?”説着便把孩子抱下車來,倆人彎下腰一起去撿地上的碎餅乾。

這就是文明。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肩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什麼用呢?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我們做學生的`該從那裏?讓我們節約每一滴水,讓我節省每一度電,或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帶給地球一點美麗,將會帶給人們一點温暖,讓不文明遠離我們,讓文明伴我成長,伴我行!!

1、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説:“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説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2、嬌嬌和媽媽去參加老同學聚會。用餐時,大人們舉杯換盞盡情地聊着,嬌嬌伸着筷子,看哪盤菜好吃就一個勁兒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有人開了個玩笑説:“這小丫頭真精啊!”媽媽聽了簡直無地自容。是呀,在家裏吃飯這不算什麼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緊着嬌嬌吃。像三鮮蝦仁這道菜,嬌嬌就專挑蝦仁吃,姥姥還幫着她挑,直到把盤子裏的蝦仁挑得一個不剩,留下一堆黃瓜片,她才住手。現在雖説到了外邊,可習慣已經成自然了,這丟臉的吃相一時那裏改得過來。

3、某小區7號樓劉家與李家住上下樓,是一對冤家對頭,經常為一點兒小事吵得鄰里不安。劉家的鼕鼕天生淘氣,一兩歲就調皮得很,整天在屋裏折騰,穿着小皮鞋跑來跑去,玩具往地上亂摔。李家的兩口年紀大了,心臟又不好怕吵鬧,聽不得樓板叮咚叮咚地響,自然要去提意見。可劉家的孩子淘氣慣了,不但沒改,反而越大越鬧騰,在房間裏拍球,跳繩。吵得樓下整天不得安生。李家人上門去説,劉家大人護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臉,之後又蹦又跳鬧得更歡。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六

在很多國家(地區)的餐飲禮儀當中,都講究吃魚時不要把魚翻過來,而是在吃完魚的上面一面後,把魚大骨拿掉,再繼續吃下面的魚肉,忌諱“翻”。

吃魚時忌諱“翻”,這種忌諱始於漁家,翻魚讓人聯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時客人不知道這種忌諱,在吃魚的時候把魚翻了一面,主人會很生氣,還要把魚拿去重煮一遍。

有的`地方忌諱“翻魚”的動作,有的地方忌諱説出“翻”字,當人們用筷子將魚翻過來時,會説“順魚”(把魚順過來),還有的地方會説“正魚”。有的地方,動作和語言都忌諱“翻”。

內陸少水少魚地區,從前多半並不講究,可是後來開汽車的人多了,也漸漸開始忌諱翻魚了。和翻船無關,和翻車有關

在某些地方,人們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是出海安全回來的意思。

有的地方吃魚,還有魚頭朝屋裏的講究。因為魚頭朝外,“餘”就從門口溜出去了。

但是聽説有的做股票投資的人喜歡“翻魚”,果真如此的話,那是不是請他們吃飯的時候,不要點“跳水魚”這道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