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回顧黨的95光輝歷程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1W

回顧黨的95光輝歷程演講稿

回顧黨的95光輝歷程演講稿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95週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週年。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這些成就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我們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回顧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功偉績,就是要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的主旋律,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大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走向勝利。

一、回顧黨的光輝歷程,正確認識黨的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95年,是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繁榮和中國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鬥的95年,是推動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不斷實現歷史性進步的95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團結帶領人民羣眾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頑強奮進的95年。這95年的奮鬥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年):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近代,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日益深重,救亡圖存、發奮圖強的呼聲不斷高漲。從鴉片戰爭開始,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鬥爭和探索,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最終都失敗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期待新的社會力量,尋找先進理論,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反帝、反封建的問題,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

1921年,中國共產黨順時而生。中國工人階級不斷壯大和工人運動不斷髮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與此同時,“十月社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的社會力量嶄露頭角,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運動中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組織基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等階段,經過長期的武裝鬥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鬥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第二個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新中國成立後,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迅速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應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封鎖,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同時,黨領導人民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至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超額完成,全國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保證。但是,由於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不多,又受到蘇聯的影響,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一些失誤,在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中走了不少彎路,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等嚴重失誤,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了嚴重挫折,造成了重大損失,以致使得本來應該更加充分發揮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全面認真地糾正了“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次全會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開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就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三)第三個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年-今):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1、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這四年,改革開放開始起步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標誌着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這一階段,改革開放開始起步。從改革來説,首先是在農村創立並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使廣大農民迸發出巨大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從開放來説,這一階段首先是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從而打破了過去的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

2、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開始,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這十年,改革開放全面展開

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時期中國的根本走向。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出了比較系統的闡述,確定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以這一系列理論創新為契機,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面展開的階段,由農村轉向城市,從局部轉向全面。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政治體制改革也逐漸展開。從對外開放來看,這一階段又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開放局面繼續擴大,進一步加強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繫。

3、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這十年,改革開放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回答了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強調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將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奮鬥目標,進一步統一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的思想認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過程中將改革開放沿着正確的方向推進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個階段,改革開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整體推進、配套完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斷推進財政、税收、金融、外貿、外匯、投資、價格、流通、住房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體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政治體制改革也取得重要進展,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逐步加快了基層民主建設的步伐。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規模也繼續擴大,並抓住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機遇,完成了加入WTO的過程,由此建立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4、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2012年黨的,改革開放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針對經濟社會發

展中呈現出來的新的階段性特徵,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着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近七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和金融、財税、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的改革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開放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共產黨在95年的奮鬥歷程中,從只有五十幾名黨員、處於祕密活動狀態的小黨,到發展成為擁有7000多萬黨員、在全國範圍內長期執政的大黨;從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到實行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歷史告訴我們: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9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長期以來,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中華民族的富強和中國人民的幸福,廣大共產黨員在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在和平建設時期開拓進取、甘於奉獻,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績。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領導核心,是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第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能夠承擔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能夠在劇烈變動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根本原因在於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高度重視並不斷保持和發展自己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第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迫切需要加強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否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會迷失方向。

回顧黨的95光輝歷程演講稿二

全面回顧了黨的光輝歷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八十一年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始終站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最前列,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動歷史不斷進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開闢了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領導全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一直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勇敢探索。在這過程中,雖然幾經曲折,但終於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實踐中,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通過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在新的條件下,實現新的解放和發展。?

縱觀八十一年的歷史,我們黨的發展壯大,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獨立和走向繁榮富強,歸根到底是同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密切相聯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我國就不會有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就不會有社會的全面進步,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關鍵是我們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增強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鬥力,發揮了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還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為全國人民擁護的堅強領導核心。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就選擇了光明和希望。?

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和關鍵,就是要加強黨的領導,在實踐中不斷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從我們教育系統的情況來看,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也是我市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近年來,我市各級黨組織十分重視黨的建設,使黨建工作紮紮實實地開展,使全市黨建工作躍上新台階;切實抓好黨員教育管理工作,黨員幹部的素質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黨員隊伍不斷髮展壯大;抓黨建促經濟,實現黨建與經濟同步發展。注重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風上和組織上全面加強我市各級領導班子建設,認真抓好領導班子的作風建設,密切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拓寬黨建工作思路,全面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認真紮實開展“三個代表”教育,強化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

與時俱進,找準切入點,全面推進我市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認真貫徹江澤民“5〃31”重要講話精神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尤其是在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大力整治軟環境,充分發揮區域和自然資源優勢,掀起新的發展潮,使經濟發展能夠率先進入快車道,使我市各項工作邁上新台階。抓好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建設。我們要建設高要,發展高要,關鍵是要把我市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好,不斷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思想素質。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要抓好非公經濟和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建設。深入調查研究,理清發展思路,貫徹落實省九次黨代會精神,開展全市性的專題調研活動,搞清我市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現實優勢、潛在優勢加快高要經濟發展步伐。

回顧黨的95光輝歷程演講稿三

各位黨員同志,大家好!

在建黨95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共同回顧建黨95週年的歷史,探討我們共同關心的一些問題。我認為,黨的歷史是一部光輝的歷史、戰鬥的歷史,是實現強國夢的歷史。今天是中國共產建黨95週年,95年來,是黨的旗幟指引中國一步步的走向成熟!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是黨的旗幟指引着中國走向世界!走向輝煌!回顧黨的歷史!我們有自豪也有很多啟示!95年風雨路,我們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在艱難中前行,在曲折中發展。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經受住了各種風浪的考驗,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走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徵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今天的成功來之不易,古人云:“以史為鑑,可知更替;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回顧黨的歷史,以史為鑑,我們黨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以史為鑑,中國將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作為當代中國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管好黨,治理好國家,帶領中國走入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歷史地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本人結合黨員教育的實際,並蒐集一些文獻資料,從我們黨95年的歷史來看,從毛澤東、鄧小平、

江澤民(包括胡錦濤在內的)等幾代領導人率領全黨多次敢於突破困境、善於戰勝風險、最終贏得勝利,其艱難困苦之大,其局面危急之險,其鬥爭經驗之豐富,為世界各國執政黨所罕見。所有這些歷史緊急關頭所遭遇的風險考驗,不僅使黨和革命、建設、改革轉危為安,更為重要的是磨練和培育出了共產黨人千錘百煉、百折不撓的特殊品格。認真回顧黨的歷史,就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怎樣才能跳出歷史上“盛衰興亡”交替的歷史?跨越“週期律”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心得。

我想從三個大的歷史時期進行講述:

一是從建黨的歷史背景和投身革命洪流的過程談起;

二是從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新中國談起;

三是從撥亂反正到科學民主建國改革開放發展談起。

一、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歷史背景和投身大革命洪流的歷程

(一)建黨的萌芽時期

1、近代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和辛亥革命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二十世紀20年代,是近代中國社會及人民革命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什麼?要這樣説呢?因為中國是一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曾經創造出世界上獨領風騷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當歐美一些國家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確立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從十八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統

治者卻盲目地以中央帝國的“康乾盛世”而自傲,自我封閉,拒絕擴大與外國的交往,仍然陶醉於昔日的輝煌之中。而事實是,從清王朝的“短暫盛世”看:原來文明程度落後於中國的歐美國家,這時已遠遠地跑在了中國的前面,清朝的盛世已藴含着衰敗。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華民族面對着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這兩大任務中,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脱封建專制的統治,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面貌,解決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問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911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一個完整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一個也沒有解決,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後、分裂、動盪、混亂的苦難深淵中。從這個意義上説,辛亥革命是不成功的,又是失敗的。它的失敗,給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深刻的啟發,使他們逐漸覺悟到必須另外探尋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2、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辛亥革命後,面對殘酷的現實,孫中山高舉民主革命的大旗,繼續為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而鬥爭,但屢遭失敗,陷入困境。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十月革命一聲炮想,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由於十月革命發生的時代或國情和中國相同或近似,兩國都是受封建壓迫非常嚴重,而經濟文化都

相對落後,因而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起了主要作用。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比較全面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經濟學説和社會主義理論。1920年9月,陳獨秀髮表《談政治》一文,明確宣佈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表明他已從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不是把它當作單純的學理來探討,而是把它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他們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積極投身到現實鬥爭中去,注意同工人羣眾結合,同中國實際結合。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一開始就具有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投身大革命洪流的過程

1、黨的創立和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隨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同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隨着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出現,建立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從此提上了日程。

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得到了列寧領導的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成立於1919年3月)的幫助。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它起到了在全國範圍內建黨的發起、組織和聯絡中心的作用。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釗為書記。1920年秋至1921年春,武漢、長沙、

濟南、廣州等地先後建立起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歐洲和日本,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的先進分子也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以後,主要開展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活動:一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二是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展開論戰,幫助一批進步分子劃清科學社會主義同其他社會主義派別的界限,最終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三是通過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會的工作,使工人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階級覺悟有所提高。四是建立青年團組織,組織團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實際鬥爭,為黨培養後備力量。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所進行的這些活動,有力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使中國建立共產黨的條件基本上具備了。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正是這個政黨,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雖然這時它的力量還很弱小,但它滿懷信心地以改造中國為己任,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這個時期黨領導的工人鬥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主要表現在: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僅僅靠工人階級孤軍奮戰是不夠的,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沒有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模較大的工人鬥爭都遭到反動軍警的鎮壓,因此,我們黨總結了沒有革命的武裝鬥爭,僅僅依靠罷工或其他合法鬥爭是不行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帶着這些經驗教訓,進入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大革命時期。

2、共產黨投身大革命洪流的過程。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北伐戰爭,又稱“第一次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隨後,創辦了黃埔軍校,建立了國民革命軍,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為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以兩湖為中心的全國工農運動亦迅猛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還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蘇聯政府不僅以大批武器彈藥、軍需物資裝備北伐軍,還派遣了大批軍事幹部擔任顧問,參加作戰指揮。

北伐戰爭的直接打擊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北伐戰爭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結出的豐碩成果。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的高漲,未能遏制革命陣營內部的危機。蔣介石進一步加緊對軍隊和政權的控制,實力迅速膨脹。帝國主義列強認定蔣介石等所代表的勢力同樣是力量,開始對他們進行拉攏。不少原來屬於北洋軍閥或地方軍閥的軍隊紛紛接受蔣介石的改編,一批批政客、官僚也投靠到蔣介石身邊。1927年 4月12日,蔣介石突然在上海向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舉起屠刀,發動反革命政變,還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羣眾遭到殺害(“七一五”政變)。 7月15日,汪精衞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終於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最後宣告失敗。

這次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從客觀上説,一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比革命陣營的力量要強大得多,並且有更多的政治經驗;二是國民黨背信棄義地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羣眾發動突然襲擊。在主觀上,是陳獨秀等人在後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這次曾經造成很大聲勢並取得重大成果的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尤其是通過革命勝利和失敗的反覆,黨經受了深刻的鍛鍊和嚴峻的考驗。所有這一切,為黨領導人民把革命鬥爭推向新的階段準備了條件。隨後進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十年內戰”或“土地革命戰爭”, 係指1927至195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

也就是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羣眾,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蔣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權後,經過一系列新軍閥混戰,建立起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然而,這時的黨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多人。在極其險惡的局勢下,黨內思想異常混亂,一些同志和不堅定分子離開黨的隊伍,黨員數量急劇減少到1萬多人。與此同時,工農運動走向低沉,相當多的中間人士同共產黨拉開了距離。事實表明:中國革命已進入低潮。

就在這嚴峻的生死考驗面前,在革命前途彷彿已變得十分黯淡的這個時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和八七會議確定的方針,中國共產黨人在黑暗中高舉起革命的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回答國民黨的屠殺政策。黨派出許多幹部分赴各地,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組織武裝起義。例如:8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了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儘管這時黨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但革命形勢依然處於低潮。9月9日,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10月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在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過程中,紅軍中有人對於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小塊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缺乏信心,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1928年10月召開的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毛澤東起草的決議,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毛澤東等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代表着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以及在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各地起義部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樹立了榜樣,並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1950年底到1951年9月,紅軍在毛澤東等領導下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圍剿”。195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同年發生了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遭受失敗,於1954年10月撤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5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此後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克服了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勝利完成了長征。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並走向復興,關鍵在於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把立足點由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羣眾,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各項建設事業,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長期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後佔領城市,

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這條前人沒有走過的獨創的道路,是在全黨的集體奮鬥中開闢出來的。其中,毛澤東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他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武裝鬥爭的重心轉向農村,創造出堅持、發展農村根據地的系統經驗,而且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從理論上初步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作了闡明。

195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共同抗日。12月,黨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2月9日爆發了學生愛國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95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1957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開始了偉大的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