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徐志摩代表作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徐志摩代表作精品多篇

徐志摩現代詩 篇一

我有一個戀愛

我有一個戀愛——

我愛天上的明星;

我愛它們的晶瑩:

人間沒有這異樣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黃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風雨後的山頂——

永遠有一顆,萬顆的明星!

山澗邊小草花的知心,

高樓上小孩童的歡欣,

旅行人的燈亮與南針——

萬萬裏外閃爍的精靈!

我有一個破碎的魂靈,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佈在荒野的枯草裏——

飽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與柔情,

我也曾嘗味,我也曾容忍;

有時階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傷,逼迫我淚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獻愛與一天的明星:

任憑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存在或是消泯——

太空中永遠有不昧的明星!

《徐志摩全集》 篇二

《徐志摩全集》作者簡介

韓石山,《山西文學》主編。長期從事小説、散文、文學批評等門類的寫作及現代文學研究。出版有《徐志摩傳》、《李健吾傳》、《韓石山文學評論集》、《韓石山學術演講錄》等二十餘部。

徐志摩全集意在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較為完整也較為準確的徐志摩著作的讀本,不是校注本。

本全集按分類編年的方法排列。全部著作分為散文、詩歌、小説、戲劇、書信、日記、翻譯作品七類。其中翻譯作品又分譯文、譯詩、翻譯小説、翻譯戲劇四類。書信以收信人分類。

“跑野馬”的散文 篇三

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於1929年,其餘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於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範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説;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説,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説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於他創作的“氾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範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徐志摩正是基於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裏。“他認為人若要擺脱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説他“《落葉》詩篇是充滿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着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後,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遊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閒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於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於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徵,歸結為“帶有自敍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鬱積,而又急於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黃鸝 篇四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隻黃鸝!”有人説。

翹着尾尖,它不作聲,

豔異照亮了濃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着望,

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衝破濃密,化一朵彩雲;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①寫作時間不詳,初載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號,屬名徐志摩。

生平篇五

徐志摩於1895年1月15日生於錢塘江北岸海寧縣石鎮的一個地主裏。當時正值“公車上書”前一年,經濟不景氣,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於一個由封建公商業向新興資產過渡的家庭中,生活還算過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志摩將來走金融這路,而志摩卻從小立志成為中國的Hamiton,實業救國。志摩的生母錢氏,特別疼愛志摩。志摩從小聰穎,很收人喜愛。志摩的奶奶最疼愛志摩,經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歲啟蒙。他很聰明,悟性又好,老師稱他“初學聰明超齊輩”。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發問。在當時社會,長輩比較喜歡乖巧,恬靜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捱罵。

六歲到十一歲,志摩從師查氏,隨同其讀四書五經。童年時的。志摩是一個好動,好思,好玩,好説的孩子。他對讀書不感興趣,卻熱愛大自然,經常一個去森林探險。他熱愛生活,稱“生活應該是藝術的”。

志摩從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殘的事件,激起他救國就民的決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於水火。

1907年,12歲的志摩進入開智學堂。他在開智學堂時期,各科成績優異,常受老師表揚。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師稱讚。1909年志摩已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第二年進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在杭州府中時,志摩交流廣泛,認識了不少好友,包括郁達夫。志摩成績優異,年年任級長。他最佩服梁啟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啟超的影響。他一心想飛,認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志摩於1915年畢業於杭州府中。

正當志摩正如飢似渴的在知識海洋中遨遊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卻傳到他的耳中。其父愛財心切,要志摩於一位富家千金張幼儀結婚。志摩一時無法接受,然而他又挨不過父母與奶奶的哀求,最終答應了。同年,志摩與幼儀結婚,然而他們本無感情。婚後彼此冷冰冰的。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讀大學去了。

1918年夏天,志摩拜梁啟超為師,並在他的鼓勵下,於同年8月14日赴美留學。他進入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後來轉至哥倫比亞大學讀經濟。然而志摩討厭美國的教育制度,於1920年9月24日移去英國,進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志摩去英國本想追隨羅素,而羅素卻去了中國,志摩撲了一場空。他在倫敦時認識了狄更生,並在他的介紹下進入英國劍橋大學。

《猛虎》與《雲遊》 篇六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後,徐志摩還出個兩本詩集,一是由他自己編選,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編選,1932年出版的《雲遊》。這兩個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多數是徐志摩後期的作品。1927年後,徐志摩的思想經過“波折”,他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另一方面,他對工農革命又感到恐懼和牴觸,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絕望。他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部與現實生活脱離,抒寫他自己“微妙的靈魂的祕密”。有的詩歌無病呻吟,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調。而且,他的思想立場與進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顧詩歌藝術的基本要求,將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入詩中,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在極度幻滅和絕望的時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學來鼓勵自己。

在《猛虎集》和《雲遊》中,出現了內容和形式很不統一的狀況,大部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空泛和貧乏,但卻越來越追求形式的整飭和美觀,不論在詩行的排列,音韻的鏗鏘,節奏的明晰,用詞的推敲上都較前幾個詩集有了變化和發展。對此,茅盾有過很恰當的評論:“圓熟的外形,配着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祕的象徵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傑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論》)。

小説、劇作、翻譯 篇七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説、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週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説《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後以《輪盤》為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説集。

他的小説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於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説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着力於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小説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豔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自序》)的格調。他的小説有的情節過於簡略,近於速寫,不那麼“完全”;有的只是“直着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説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鋭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昆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影響。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説、散文,也翻譯小説散文。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説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並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説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的小説《贛第德》並連載於副刊,後於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並列為“歐美名家小説叢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説《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説“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餘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瑪麗瑪麗·序》)

徐志摩散文經典全集 篇八

印度洋上的秋思

昨夜中秋。

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雲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

過了一刻,即聽得船梢布篷上窸窸窣窣啜泣起來,低壓的雲夾着迷濛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是雲,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聲在急驟之中,有零落蕭疏的況味,連着陰沉的氣氲,只是在我靈魂的耳畔私語道:“秋”!我原來無歡的心境,抵禦不住那樣温婉的浸潤,也就開放了春夏間所積受的秋思,和此時外來的怨艾構合,產出一個弱的嬰兒——“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

但方才啜泣的雲,還疏鬆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慘白的微光,預告明月已經裝束齊整,專等開幕。

同時船煙正在莽莽蒼蒼地吞吐,築成一座蟒鱗的長橋,直聯及西天盡處,和輪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對照,留戀西來的蹤跡。

北天雲幕豁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扮得遍體光豔。

但新娘依然姍姍未出。

我小的時候,每於中秋夜,呆坐在樓窗外等看“月華”。

若然天上有云霧繚繞,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擾。

若然見了魚鱗似的雲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禱着月兒快些開花,因為我常聽人説只要有“瓦楞”雲,就有月華;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親早已逼我去上牀,所以月華只是我腦筋裏一個不曾實現的想象,直到如今。

現在天上砌滿了瓦楞雲彩,霎時間引起了我早年許多有趣的記憶——但我的純潔的童心,如今哪裏去了!

月光有一種神祕的引力。

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

月下的喟息可以結聚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畤百畝的畹蘭,千莖的紫琳耿。

我疑悲哀是人類先天的遺傳,否則,何以我們幾年不知悲感的時期,有時對着一瀉的清輝,也往往悽心滴淚呢?

但我今夜卻不曾流淚。

不是無淚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將我最純潔的本能鋤淨,卻為是感覺了神聖的悲哀,將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動,想學契古特白登來解剖這神祕的“眸冷骨累”。

冷的智永遠是熱的情的死仇。

他們不能相容的。

但在這樣浪漫的月夜,要來練習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機一轉,重複將鋒快的智力劇起,讓沉醉的情淚自然流轉,聽他產生什麼音樂,讓綣繾的詩魂漫自低迴,看他尋出什麼夢境。

明月正在雲巖中間,周圍有一圈黃色的彩暈,一陣陣的輕靄,在她面前扯過。

海上幾百道起伏的銀溝,一齊在微叱悽其的音節,此外不受清輝的波域,在暗中墳墳漲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着紙筆,痴望着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裏,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她們在我心裏,凝成高潔情緒的菁華。

因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間的恩怨,哪一件不經過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Ganges(埂奇)河邊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個榕絨密繡的湖邊,坐着一對情醉的男女,他們中間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銅香爐,燒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戀的煙篆,沉馥香濃的熱氣,便是他們愛感的象徵月光從雲端裏輕俯下來,在那女子腦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煙尾上,印下一個慈吻,微曬,重複登上她的雲艇,上前駛去。

一家別院的樓上,窗簾不曾放下,幾枝肥滿的桐葉正在玻璃上搖曳鬥趣,月光窺見了窗內一張小蚊牀上紫紗帳裏,安眠着一個安琪兒似的小孩,她輕輕挨進身去,在他温軟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撫摩了一會。

又將她銀色的纖指,理齊了他臍圓的額發,藹然微哂着,又回她的雲海去了。

一個失望的詩人,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滿面寫着幽鬱的神情,他愛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動,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裏榨出些微甘液,他張開兩手,仰着頭,讓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時正在過路,洗沐他淚腺濕腫的眼眶,他似乎感覺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枝筆,在白衣襟上寫道:月光,你是失望兒的乳孃!

文學歷程 篇九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鐫》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詩鐫》的撰稿人努力於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於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誌着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同年與陸小曼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7] 教授。創辦《新月》雜誌。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並移居上海。徐志摩四處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餘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餘上沆任經理,後由張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國遊歷英、美、日、印等國。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方瑋德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出了四期。

文學生涯 篇十

康橋(劍橋)月色

徐志摩與詩本來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但現今散見於一些報刊雜誌的也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還可以約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寫詩象着了魔似的,他是怎麼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説:“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此時,他的個人生活“照着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豔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談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着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着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湧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湧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着希望燦燦”(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着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洲,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