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兔年央視跨年節目單【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K

2023年兔年央視跨年節目單【精品多篇】

人們在春節做的事 篇一

祭灶。祭灶習俗,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一般是設有灶王龕或灶王爺的神像,祭灶時還要用麥芽糖糊住灶王爺的嘴。

掃塵。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掃塵搞衞生。

祭祖。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祈求先人的保佑。

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放鞭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新年貼春聯的好處 篇二

1、辭舊迎新,繼承傳統習俗

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是對祖先的尊敬,對傳統的繼承。

2、增加節日氣氛

春聯象徵着喜慶歡樂。每逢春節,家家户户貼春聯,寓意過年、新年,增加節日氣氛,看起來非常喜慶。

3、象徵美好願望

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抒發自己的美好願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

貼春聯最主要的作用是辟邪,傳統意義上的春聯寓意着吉祥如意,象徵着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些添丁興旺,五福臨門的字眼是很多人所喜歡的。

春晚是哪一年開始的 篇三

春晚起源於1979年,正式開辦於1983年。

1979年除夕,中央電視台“1979年迎新春文藝晚會”開始播出,鄧在軍擔任導演,在這次晚會中鄧在軍首次採用了茶座和交誼舞形式,《祝酒歌》在這屆春晚唱響。

1983年,央視第一屆春節晚會亮相。晚會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已故)、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當家。而李谷一則成為了春晚演唱曲目最多的歌手,一連唱了6首歌。被視為“靡靡之音”的歌曲《鄉戀》在該屆晚會上被解禁。

春晚經歷的階段

春晚的受眾是全球所有華人,隨着創作環境和受眾審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創作者從未停止過對春晚的探索與創新。

春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的一枝獨秀、獨佔鰲頭,到90年代的在探索中成長壯大,至新世紀的日趨成熟,接受考驗。固定的收視時間,相對穩定的節目形態,有助於觀眾產生收視慣性。春節聯歡晚會的積澱,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春晚模式”。

春晚的由來 篇四

你知道第一次春節聯歡晚會是在什麼時候嗎?1983年,提出清除文化領域的精神污染,於是,文化藝術界迅即開展了對自由化等傾向的反思和清理,這從某種程度上説是對文化發展甚至改革開放中對主方向某些偏離的一種警告和糾正。因此,年初的這一文化事件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它首先是文化領域自由開放的展現,同時又是純潔淨化文化藝術領域的標識和樣板。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事件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時刻——春節這個極 具中國傳統文化意義的時間區間,這就意味着老百姓就接受年夜飯一樣接受這一文化事件,由此權力機關和主流社會的認同和支持也是不言而喻的。廣義上的春節聯歡晚會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由張駿祥任總執導,謝晉、林農、岑範、王映東任導演、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春節大聯歡》。根據影片內容顯示,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現場直播了當時的演出。當時的很多大師都曾經出鏡,如越劇大師徐玉蘭、王文娟、評劇大師新鳳霞、京劇大師梅蘭芳、相聲大師侯寶林、人民藝術家老舍、巴 金、表演藝術家趙丹等人。

但真正開始出現銀幕的第一次春晚——是自1979年除夕開始播出。是當時央視具有春晚性質的“迎新春文藝晚會”1983年。首屆現場直播形式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央視正式播出。起初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曆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在其第 一套節目直播的綜藝晚會,後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央視英語新聞頻道、央視西班牙語國際頻道、和央視法語國際頻道都會同步直播。此外,從2008年至今,高清頻道也進行彩排的錄像轉播;央視網、PPLIVE、中國網絡電視台等網絡新媒體也會同時進行轉播。本屆春晚由黃一鶴 鄧在軍擔任總導演,晚會四位主持人是王景愚、劉曉慶、馬季、姜昆。從此,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了電視觀眾歡度春節的一個重要形式,成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視聽盛宴,更成了華人的年夜飯。該屆春晚給人印象最深的節目就是歌曲《鄉戀》,而李谷一則成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

從此,每年除夕北京時間晚8時(早期曾經在8點之前開始播出),春節聯歡晚會都會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節目時間持續4小時10分至4小時40分左右,直到凌晨1時,節目最後以《難忘今宵》合唱結束(此曲是為1984年春節晚會創作的,後被1985年、1986年、1990年晚會作為結束曲,並從1990年沿用至今)。首屆春節聯歡晚會就開創了很多先例,比如設立節目主持人、實況直播、開設熱線電話等,這些創新先例成為日後春晚一直沿用的規矩。

2023央視兔年跨年節目單 篇五

《寫給明天的一首新歌》

表演者:胡宇桐、蒿藝源、陳麗君、何青青、龍紫嵐、斯丹曼簇

《出發向未來》

表演者:餘笛、王凱、蔡程昱

《龍祥獅瑞》

表演者:湛江舞獅表演隊、中國歌劇舞劇院

《全世界在等你》

表演者:蕭敬騰、非遺復州鼓樂團

《奔跑》

表演者:許昕、胡夏、四川大學

《春》

表演者:浙江交響樂團、浙江音樂學院翡翠箏團

《新的一天》

表演者:白鹿、毛曉彤、孟佳

《篇章》

表演者:武大靖、徐夢桃、黃霄雲、王赫野

《朋友》《挑戰》

表演者:鍾鎮濤、張智霖

《聽見幸福》

表演者: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

《生生不息》

表演者:孫楠

《用盡我的一切奔向你》

表演者:周筆暢、阿雲嘎

《一曲東方》

表演者:陳小春、索明芳

《遇見·文脈》

表演者:胡歌

《親愛的中國》

表演者:田彥、薛皓垠、毋攀、孫田雪飛

《宋韻之美》

表演者:高偉光、曾黎

《千年永寧》

表演者:陳偉霆、單依純

《閃光》

表演者:唐漢霄、胡宇桐

《台繡》

表演者:朱瑾慧、羅昱文

《美麗的春天》

表演者:張辛、于海洋、四川大學

《天籟合鳴》

表演者:吳彤、於毅

《夏》

表演者: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

《閃耀》

表演者:汪蘇瀧

《秀麗的翅膀》

表演者:鬱可唯

《有我》

表演者:周深、四川大學

《築夢深藍》

表演者:劉佩琦、袁弘、馬啟越、胡連馨

《繁星》

表演者:馬佳、許靖韻

《問天》

表演者:扎西平措、曹芙嘉

《不同凡響》

表演者:袁婭維、蕭敬騰

《未來之約》

表演者:遼寧芭蕾舞團

《普通》

表演者:王祖藍、廈門吉島人聲樂團、浙江大學MOC阿卡貝拉合唱團

《少年》

表演者:扎西頓珠、孟慧圓、蒿藝源、賽博淵、夢然等

《漫漫人生路》

表演者:鍾鎮濤

《一笑傾城》

表演者:汪蘇瀧

《小皮影》

表演者:四川音樂學院

《和合共生》

表演者:山東省萊州中華武校、台州市文武學校

《滿懷可愛》

表演者:延安STC街舞團

《秋》

表演者:南昌交響樂團、江西省歌舞劇院

《我奮鬥我幸福》

表演者:王雅潔、湯非、台州科技學院

《追落日看銀河》

表演者:劉惜君、鞠紅川、周潔瓊、鄧典、江蘇省青年歌舞團

《山河韻》

表演者:白舉綱、斯丹曼簇

《安可王》

表演者:王耀慶

《我們倆》

表演者:侯垚、莊婷

《在那不遙遠的地方》

表演者:許嵩

《山海萬里》

表演者:李楊冠宇、辰安

《冬》

表演者:牡丹江交響樂團

《剛好遇見你》

表演者:李玉剛

《把幸福歌唱》

表演者:劉媛媛、師鵬、雲朵等

《美食之旅》

表演者:王禹、祝緒丹

《故鄉》

表演者:李允兒、張赫宣、斯蘭、傲日其愣、

《茉莉花》《今夜無人入睡》

表演者: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

《逐夢》

表演者: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

《守護着我的光》

表演者:王鷗、韓東君

《我和我的祖國》

表演者:廖昌永

《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表演者:蔡國慶、張凱麗

《春風十萬裏》

表演者:殷秀梅、張英席

《節日序曲》

表演者:浙江交響樂團

春節傳統食物 篇六

一、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春節吃什麼?交在子時年年高da.jpg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説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三、吃湯圓: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説元宵象徵閤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萬事如意。

四、吃魚:

“無魚不成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魚”與“餘”同音,又象徵吉祥物,如鯉魚,寓“得利有餘”;鰱魚,寓“連年有餘”;鱖魚,寓“富貴有餘”。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起源於對魚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憂鬱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飾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看來,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邪,只是後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春節聯歡晚會的意義 篇七

作為一個歷經25年發展的重要文藝節目,春節聯歡晚會的意義是重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意義在於作為一個電視節目它創造了一個電視奇蹟,完成了一個電視神話。如果從春節聯歡晚會最初的製作意願考察,它也僅僅是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時刻以文藝節目的綜合形式製作的一個聯歡活動,就如中國過年時傳統中的其他活動一樣,春節聯歡晚會當然有其特殊的敍事方式,但這種敍事方式更多的應該是民間活動,而今天的春節聯歡晚會承載了太多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凸顯了更為宏大的敍事功能,這是春節聯歡晚會的最初的主創者所無法預見的。至於説春節聯歡晚會是否年年辦下去更是未知。而今,春節聯歡晚會不僅要長久地辦下去,而且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文藝活動、聯歡活動。因此,春節聯歡晚會的影響和意義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