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世説新語》兩則導學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世説新語》兩則導學案精品多篇

《新聞兩則》導學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特點。

2、複習記敍文六要素知識。

3、識記新聞結構組成,並能分析典型的新聞的結構。

4、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1、主體部分層次的劃分和層意概括。

2、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第二則主體與背景的確立,以及中間部分層次的劃分。

【教法】

傳授、點撥、講練結合。

【學法】

自主、合作。

【教具】

傳統、powerpoint 投影。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教師朗誦毛主席《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教師提問:作者是誰?什麼身份?由此可以説明什麼?

背景介紹:蔣介石政府拒絕和平談判,人民解放軍為了解放全中國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

教師提問:這是一篇新聞。同學們知道新聞有什麼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新聞特點:真實、及時、簡明)

二、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填表(投影):

引出的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按照“中路-西路-東路”的順序來報道?

明確:一是按照渡江的時間順序;二是先寫西路軍是因為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放在一起寫方便分析,語言更精煉。

2、劃分出報道三路大軍渡江作戰情況的層次。(答案詳見課本。)

三、新聞結構

結合課後練習二,説説本篇新聞的結構組成。(答案詳見課本。)

補充説明:背景不是每篇新聞都有的結構。導語通常是開頭幾句話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題、主題和副題,字號最大的是主題,主題下面的是副題,上面的是引題。導語前面的文字叫做電頭,屬於結構的附加成分。

小結: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就要看主體。

四、語言特點

思考:結合導讀和原文,具體説説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巡查指導。(答案詳見課文。)

課後思考:劃分第二則新聞的結構。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默讀課文,理清記敍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學生讀課文後,討論,教師巡查點撥。

明確:

人物:南線人民解放軍

時間:

地點:南陽

原因:解放全中國

經過和結果:王凌雲棄城南逃,解放軍當即解放南陽。

小結: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敍的要素,只要把記敍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閲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敍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新聞結構

理清了六要素,我們來劃分這則新聞的結構就容易多了。請大家思考、討論。

明確:(詳見課文)

點撥:課文並非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劃出表示時間的文字,有助於分清結構。

説明:這則新聞結構比較特殊。背景材料佔了新聞的相當大的篇幅。為什麼要介紹過去一年來的背景材料呢?(為了説明王凌雲棄城南逃的原因。南陽解放是一個轉折點,意味着蔣介石軍隊從此走上節節敗退的道路。此時正是總結一年來所取得成績和教訓的大好時機。)

三、課堂練習

投影:

一、按拼音寫漢字

kuìdūsài dāng退戰要鋭不可suí 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被滅

二、説説下列加粗詞語的表達效果

1、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繁葉茂了。

三、改病句

1、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並封鎖長江,控制江陰要塞。

2、在野戰軍和游擊隊的配合打擊下,使困守的敵人不得不棄城逃竄。

四、劃分兩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層次

五、分析下列這則新聞的結構

世錦賽美國勝阿根廷摘銅

tom  體育訊北京時間9月2日,2006年世錦賽銅牌爭奪戰拉開戰幕,對陣雙方是宿敵阿根廷和美國隊。在雙方國際正規賽事交戰史上,美國9勝4負佔絕對優勢,但是役之前的最近兩次交手,獲得勝利的卻都是阿根廷。阿根廷今晚一度領先夢七9分,但是兩員內線大將斯科拉和奧博託在第三節就領到4次犯規,美國隊在那一節將比分拉開,並且最終以96:81擊敗阿根廷,奪下世錦賽銅牌,阿根廷獲得第四名。

四、作業

課後習題二;抄寫生字兩遍,要注音。

《新聞兩則》導學案 篇二

預習課教案

一、預習目標

通過一節課時間的預習,能熟讀課文,熟悉文章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及文學常識,瞭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目的,談自己學文章之後的感受及體會,摘抄積累新聞的有關知識。

二、預習過程

1.自讀課文1~2遍,劃出生字、生詞,然後查、寫、記生字詞在預習筆記本上。

2. 瞭解文章寫作背景,並進一步讀課文。

① 寫作背景:((大屏幕出示)

② 大聲誦讀課文,要求讀得投入,讀出感情,可一人讀,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課文,並把對文章的感受和體會寫在預習筆記上,注意如下問題:

①課文內容

a、用簡明的語言説説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b. 理清記敍的六要素:(記敍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c、具體説説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為什麼?

③文體知識: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敍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4. 説説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

5、自由交流,解決疑難, 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其他同學交流,進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6.  展示感想。

學習了這一篇文章之後,你認為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學習目標是什麼,你展示哪些內容,用什麼形式來展示?你的疑問?讓學生髮言,談一下展示設想。(寫一則小新聞)

●整理補充預習筆記

展示課

一、明確學習目標

兩分鐘交流《新聞兩則》的學習目標,學生討論總結出幾條。預設有如下幾方面:

1、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閲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展示

1、小組交流一下預習的內容,準備展示你的風采。

2、主要學習目標,共性問題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動,答疑、評價。教師點撥。

3、拓展延伸: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仿照課文學習小組內閲讀分析。

明確: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同學展示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名言警句、歌曲、電影故事等。

4、交流體驗作者的情感,交流體驗作者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寫?

5、新聞小寫作,先組內,後班內交流。

6、評選出本節課表現優秀小組。

三、教師總結點評,《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四、佈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日記本上。

反饋課教案

一、學習目標

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掌握新聞的有關知識,文章的結構,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感知文意的基礎上,揣摩、品析精彩語句。對課文的探究品味,要通過有創新、有價值的設疑,用心感受,深入體驗。對於不懂的問題,以及沒有展示的內容,都在這一課上有一個展現和提高。

二、課堂步驟

1. 寫問題,小組內互查。學生有問題可通過獨立思考、交流、互查來完成。

① 學生把生字詞、文學常識、課文分析、重點句段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後學生結對子,討論、解決並互查黑板上的問題。

②每組兩名同學到黑板前解答問題,檢查掌握情況。

預設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説説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同:主題——戰爭;

內容——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

寫法——敍議結合,語言精煉。

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大氣磅礴;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

2.做當堂訓練檢測,進行檢查反饋,組內互查互評, 教師抽查。

3. 展示提升

在這一環節中鼓勵展示課上未展示過的同學來展示。有對課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同時還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4. 學習收穫交流與總結

用4分鐘時間小組討論,學習這一課的感受與體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內容可以涉及課堂展示,學生表現等。

5.總結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新聞的三個特點

記敍的六要素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

背景

主體         回顧(2個)                我軍主動

敵軍必敗

補:課文背景資料

一、七    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年4月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課文擴讀材料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毛澤東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鬥於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即巳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

渡江戰役開始後,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兩則聯合起來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渡江戰役全貌,更好地理解課文詳略處理。

四年級上冊《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9

通德橋中心國小 李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國際互聯網的結構、工作原理以及跟人們密切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語言文字的準確、生動。

情感與態度:憑藉語言材料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學們,我們來對詩好嗎?老師説上半句,你説下半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京。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是唐朝詩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説,四海之內,如果我們是知心朋友的話,那即使你遠在天涯我也會覺得你就在我的身邊。當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還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鄰”。然而歷史在進步,科技在發展,21世紀的我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雖然對方遠在天涯,但是卻讓人感覺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義,啟發質疑。

1、齊讀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詞語嗎?天涯,比喻距離(遠);咫尺,比喻距離(近)。

3、這句話中還有一組關聯詞,你發現了嗎?(雖然……但是)這是組表示轉折關係的關聯詞,誰能讀好這句話呢?指名讀。(如果後半句再強調一下,意思就更明確了。)

4、全班齊讀。

5、同學們,那到底是什麼東西那麼奇妙,能讓遠在天涯的人覺得近在咫尺呢?

板書:國際互聯網

6、你想了解國際互聯網嗎?你想到網上去漫遊嗎?那就讓我們再次讀讀課題,讀出你的好奇,讀出你的嚮往。

三、自學解疑。

1、那你最想了解國際互聯網哪些方面的知識呢?

2、樣子、工作、作用。(學生交流)同學們可真會提問題,其實這篇課文就是從這三個方面去介紹的。誰來讀。

3、電腦出示:

4、這些知識是聽老師講呢,還是自己去學習、去探究呢?

5、真是好樣的。請同學們看探究導航:

電腦出示:

探究導航:

讀:讀讀課文,找出與這三個問題有關的語段。

悟:讀讀這些語段,體會體會,自己讀懂了什麼。

問: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6、明確了嗎?那我們就先自己探究吧。

7、同學們,把你找到的語段讀給小組同學聽一聽,把你的體會與同學交流交流,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新的啟示。下面我們就小組學習吧。)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學們,願意把你們的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嗎?

1、我們先來交流第一個問題國際互聯網是什麼樣子的?

電腦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隻巨型的蜘蛛織成了一張團團包住整個地球的“大網”……起來的。

2、誰願意來讀文中的那段話。讀得非常流利。

3、讓我們一起來讀。

4、你讀懂了什麼?

要點:國際互聯網真大。你從哪些詞語裏體會到它的大?相機點擊。還有哪些詞語也能讓我們感到它的大呢?

5、國際互聯網那麼大。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它表現出來嗎?(朗讀指導)

6、國際互聯網看不見,摸不着,團團包住整個地球,是多麼神奇啊。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朗讀,一邊想象這張巨大而神奇的網。

7、(電腦出示:蜘蛛網的形象)同學們,這是一張蜘蛛網。國際互聯網看不見,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張巨型的蜘蛛網。這張網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團團包住。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一定會讀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個問題。

1、這個問題有點難度,請同學們看屏幕:國際互聯網是靠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來傳遞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的。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4、同學們,你們學得真棒。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嗎?好,請看。

5、電腦出示:小明想與一位美國朋友聯繫,請你幫助他想出儘可能多的聯繫方式(打電話、拍電報、寄信,手機短信、網上聊天、網上發電子郵件、網上通電話、發送傳真)你會建議小明採用哪種聯繫方式呢?為什麼?(板書:快捷方便)

6、正因為國際互聯網快捷方便,所以課文中説(國際互聯網似乎把一個龐大的地球都縮小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真像一個地球村。)

(三)交流作用。

1、國際互聯網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2、指名讀。

3、電腦出示:國際互聯網上的內容

(1)一起來讀。

(2)你讀懂了什麼?

(3)作用很多。內容豐富(板書)它和我們息息相關。

(4)這麼多的作用作者是從幾個方面來寫的呢?(;可以)

(5)這五個方面在朗讀的時候語氣一樣嗎?語氣加重。(可以可以可以還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讀)

(6)齊讀。

(7)難道國際互聯網就這五個方面的作用嗎?那作者不就寫了這五個方面嗎?(省略號)

你還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網絡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研究、開發、創新,李老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你們中間也會出現舉世矚目的比爾蓋茨。

(8)引導學生質疑。

五、網上漫遊。

逛“網上商場”,學校網站感受互聯網的奇妙。

(第一範文 www.第一範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互聯網)

此文轉載

《世説新語》兩則導學案 篇四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説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説呢?但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古代小説的源頭在哪裏?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説就是古典小説的搖籃。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説新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世説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通過本次學習希望大家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1、學習一些摹景狀物、刻畫人物的手法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3、學習古人機智、誠實等美德

一、疏通句篇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2、請學生試讀課文3、教師範讀4、學生齊讀

二、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2、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1)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兒女:子侄輩,現代專指兒子和女兒。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地(2) 空中撒鹽差可擬   擬:比,比擬(3) 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期:約定    乃:才(5)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約會,約定。  委:捨棄。(6) 元丘入門不顧顧:回頭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3、提問:大家對於課文有沒有什麼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鬆,温馨)從哪裏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説出什麼話來?為什麼把雪比作“柳絮因風起”比“撒鹽空中”好?(前者較有韻味)(3) 文末為什麼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讚揚與敬佩)(4)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暴躁、易怒)(5)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 (6)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7) 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來。4、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三、拓展延伸1、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2、閲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於)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為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1) 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的內容。(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新聞兩則》導學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並掌握新聞的基本要素;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新聞;

3、瞭解感悟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分析評價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教學重難點】

1、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

2、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3、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雲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羣眾的街頭巷議呢?

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瞭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讓我們來共同研讀一篇來自於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讓我們重温那段蕩氣迴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學生自讀課文

包括讀“預習提示”,以瞭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識記重點字詞:

綏靖 阻遏 鋭不可當 氣勢磅礴 迴腸蕩氣 聿 闈鄉

説明:熟悉歷史背景,學習字詞,大致瞭解全文內容。

三、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欣賞”,學生聽讀,並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瞭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

2、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着示意圖複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複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講台上覆述。

3、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或對照教材也可),請剛才發現的複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複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後,指出其複述的不確之處。

説明:利用複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的內容。

四、藉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複述的內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3、教師講知識:

⑴ 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⑵ 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複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⑶ 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鍊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五、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裏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於新聞的“電頭”,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裏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説明了什麼?(報道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並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羣眾儘快瞭解到戰役的進展。

六、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麼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裏,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七、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2、課後練習六,書面完成。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1、回顧: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整理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聞的結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3、請結合上書用簡短的話將這則消息複述出來。

結合複述討論課後練習一,明確交代清楚要素是新聞真實性的需要。

二、學習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1、整體感知:

速讀新聞,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⑴ 完成研討與練習四。

⑵ 全文共分為五個層次:

①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② 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説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③ 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④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⑤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題: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文中選擇論據來證明蔣軍的大勢已去?

閲讀全文尋找證據,證明我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三第三組,感受新聞語言的生動與形象。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

⑴ 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30萬人。

⑵ 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分析:上面兩段話主要意思一樣,但第1段表達較籠統。第2段中將“越過”改為“突破”,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是經過激烈的戰鬥才取得勝利的。“渡至”比“到達”的意思具體確切,説明人民解放軍是從水路進軍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時內”和“即已”則比“共”字更具體、更準確了,突出人民解放軍渡江時間短、進軍神速。第2段是毛澤東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較,充分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和簡明。

四、教師總結

1、《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敍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五、提高鞏固

從近期報紙上找一則你最喜歡的新聞進行分析,分別找出該則新聞的六要素、結構要素以及進行適當的點評,具體的闡述你喜歡它的原因。

六、作業練習

1、檢查字詞。

2、課後練習討論。

《新聞兩則》導學案 篇六

風格迥異  魅力獨具

《新聞兩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為著名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戰所寫的兩篇新聞。兩則報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聞作品之瑰寶,消息寫作之明鑑。今天讀來,那場驚心動魄、氣吞山河的戰爭猶歷歷在目,令人蕩氣迴腸。兩則新聞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鮮明,語言的精當,敍述詳略的得體,見解評論的深刻,前瞻意識的正確,新聞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説。下面,我們着重談兩篇新聞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精彩的議論巧妙交代新聞背景,主旨鮮明。

新聞的特點是“讓事實説話”,新聞中能否發表議論,歷來眾説紛紜,毛澤東獨具慧眼,在詳細報道了我西路軍渡江情況後,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當的議論。既深刻地分析了敵人“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聞的背景。不但十分得體,而且畫龍點晴,指出了整個國民黨反動必然失敗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滅的可悲下場。這樣的議論,使報道主旨鮮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詳寫背景,淡化主體,獨具魅力。

從1945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澤東主席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來,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國各個戰場節節勝利。11月5日,遼瀋戰役和南陽戰役頻傳捷報。11月6日,我人民解放軍又發動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南陽解放戰,可以説是淮海戰役的前奏。

自古以來,南陽人傑地靈,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我軍解放南陽,不但在軍事上意義重大,而且標誌着國民黨軍隊已走上了節節敗退的窮途末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光輝之旅。因此,毛澤東同志在撰寫解放南陽這一重大喜訊時,獨闢蹊徑,淡化主體,不去詳細展示整個戰爭的全過程,而是詳寫戰爭的背景,向人們深刻揭示了這場戰爭的戰略意義。

全文共五層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層意思從歷史到現實,從敵軍到我軍,全方位的,多側面地詳細報道了這場戰爭的背景。第一層,導語 ,僅一句話,言簡意豐,概述我中原解放軍解放南陽,交代國民黨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和時間,點明瞭這場戰爭取得勝利的戰略意義,其欣喜之情躍然紙上,籠罩全文,極大地感染着讀者,鼓勵着人民。第二層更妙,作者運用兩則史料説明南陽乃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既是整篇報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讀者透露了我軍解放南陽,人民解放戰爭已成必勝之勢,國民黨的敗局已不可逆轉的強烈信息。不僅如此,作者還用第三層意思進一步回顧過去一年來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不得不放棄南陽的事實,指出國黨全面崩潰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敗的下場。這樣和第四層對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實的報道,對一年多來我南線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以及結尾對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的預言珠連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獨具匠心地運用大量筆墨報道南陽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和重大背景,我軍一年多來所取得的勝利以及襄陽敵軍已成甕中之鼈,難逃覆滅的下場的局面,比去正面詳細報道我軍解放南陽的過程,更能激發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軍必然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敵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詳略得當,議論精闢,議論中巧妙交代新聞背景,使主旨鮮明,深刻感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淡化主體,詳敍背景,別具魅力。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高超的寫作技巧和駕駛重大新聞題材的非凡才能,為我們撰寫新聞報道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四年級上冊《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第二課時導學案 篇七

本文選自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在設計此課的教學時,我要求自己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着眼於學生的想象能力、問題意識、合作意識以及交流探究能力的培養,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讓學生感受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通過多元化的閲讀資源,讓學生明白了學習語文的途徑也是多元化。在課前準備階段,我就提出要求,讓學生通過電腦網絡、圖書館、家長口述等多種途徑來蒐集相關資料。如:什麼是國際互聯網?什麼是網站?你都知道哪些網站?等等。這樣就打破了傳統語文閲讀教學的單一性,擴大了學生的閲讀領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從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接受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質量,培養了學生學語文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2.新課改下的閲讀過程,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全員參與的、富有個性的閲讀過程。教學時,我通過範讀引導,讓學生明白:每個人對閲讀材料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無論何時一定要把自己心中的感受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

3.教學中,注意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以一句“同學們,我們現在開始上課,好嗎?”這樣既簡單又親切的話語開始了本節課的教學。教學中,我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引導者,合作者。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掌握生字,同時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接着,與學生共同研讀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語句,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讀、悟、聽、説”中感受網絡的神奇。最後,我又讓學生自由結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喜歡的段落。我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時的運用恰當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對學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表示感謝並進行鼓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服務,成了學生的合作伙伴。這節課中,我也注意架設教材與生活的橋樑,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正確的情感態度。同時,自己在教學中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最大限度的挖掘每個組員的潛力?這節課雖然上完了,但留給我的思索還很多很多,我將在課改之路上繼續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