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W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一

一篇老課文,這樣上也挺有意思。

開篇,讓孩子觀察圖畫,説説烏鴉的樣子。龐説:“烏鴉黑黑的,嘴巴長長的、大大的。”我説:"是啊,烏鴉羽毛黑黑的。”嘴巴,我靈機一動板書,長長的,大大的,“可不可以用一個詞把這兩個詞連起來,説得更簡短些呢?”學生想了想,我寫下“又”學生立即領會,“烏鴉的嘴巴又長又大”,嘴巴還尖尖的,“烏鴉的嘴巴又長又尖。”

教學第一段。主要抓住了第一句話“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為了找水,飛到了哪些地方?”琮媛説:“飛到了東南西北。”灃沛説:“飛到了沙漠找綠洲。”有學生説:“飛到了水井旁。”是啊,怎麼深的井怎麼喝呀。“飛到了沙漠、城市、鄉村、平原。課文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意思”孩子們立即領會“到處”。飛了怎麼多地方真不容易啊,我來採訪一下烏鴉,“烏鴉你到處找水,你心情怎樣?”宇嘉説:“我很着急。”博宇説:“我飛得羽毛都掉了很多。”我接着話“很累很累了!”有的説我覺得太渴了。那麼能不能讀出口渴的語氣呢?指名孩子們讀得很慢,口渴這裏強調了。“能讀出很累嗎?”“能讀出很渴嗎?”孩子們一一讀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教學第二段,烏鴉這怎麼看着瓶子嗎?“不,他很冷靜地想辦法!”灃沛忍不住説,是啊,它怎麼想出辦法的?課文怎麼寫的?指名讀。

教學第三段。齊讀。烏鴉是怎麼做的?我板書了兩個句子給孩子們讀讀、比比説説哪句好?“1、它叼來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2、它叼來石子放進瓶子裏。”菲揚説:“第一句好,説清楚了是一個一個地放。很具體。”是啊,它怎麼不一下子放呢?“他很耐心。”琮媛又補上,“堅持就是勝利!”是啊,多聰明的烏鴉啊,還知道堅持就是勝利!一城説:“是啊,老師為什麼不是咬呢?”同學們想想烏鴉嘴巴怎樣的?尖尖的,是啊,做做動作,能咬嗎?哪個詞更準確?”第二個訓練點“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也是同樣用比較句子讓孩子感受,還讓孩子用上“漸漸”這個詞説話。最喜歡繼仁的“帆船漸漸開遠了!”鋼城的“我們漸漸長大了!”琮媛的“我們的爸爸媽媽漸漸老了”多感動的句子啊!

最後一個環節,目的檢測孩子們一節課學習理解內容的情況。請你來誇誇這隻烏鴉,他聰明在哪裏?開始學生説得很籠統“小烏鴉,你真棒!你真聰明!”我説不行,具體説聰明在哪些方面?我立即讓孩子比較,現在有的同學看到張老師站了一節課很累,他看到了會安靜認真地聽課,不讓張老師操心,他這樣也是聰明啊。烏鴉的聰明在哪?這樣一説孩子們領悟了。有的誇“小烏鴉,你真愛動腦筋!你愛想辦法!你真有耐心!你真冷靜!你看到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就想出辦法!”引導後,孩子們都説得很具體,認識很到位。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二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説記字方法、組詞、説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第四,還是可以適當放手。如引導學生理解“到處”時,我想可以讓孩子自己先説説從“到處找水喝”這個詞組知道些什麼更好。從“一個一個地”到“漸漸”的理解,老師的主導作用過於強烈,應更多發揮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三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閲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如果這樣,就阻礙了學生去認真體會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説説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完“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後,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着水在於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説:“用吸管吸。”“讓瓶子斜倒下來,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們的辦法各種各樣,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指導朗讀不到位;由於時間安排欠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匆忙進行。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四

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用心地去克服困難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更是我們的這羣特殊學生在將來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體驗和應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讓他們去體會這個道理。

教學中,課文“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這個問題中,我還是運用了傳統的教學中通常用的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這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智力相對較低,應先吸收的學習特點,所以這時我們的學生處於被動理解狀態,但這也是認識的階段,也是在從被動轉為主動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於他們來説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對此我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台桌上放一個裏面裝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邊還放一些小石子。然後請了班上一位有腦的學生上來扮演烏鴉,其他同學在講台桌四周圍着。看着這位腦癱的同學很吃力的將小石子抓起,儘管有時能夠同時抓兩個,但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放進去,因為瓶口很小。之後,水最後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結合課文資料也悟出在困難面前要用心想辦法勇於克服。我覺得這樣既運用了傳統的教學又結合了現代的學生自主教學的方法。

就在這時候,我喝了口水,發現我的保温杯的水還不到一半,我就問學生了,假如老師此刻不能用手拿起保温杯來喝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也就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呀!別看我們學生是特殊孩子,他們的回答也很有創意:張世賢説:

“把冰塊放進去”

林新發説:

“放一根吸管吸起來”

吳嘉偉説:

“直接倒水進去”

想想也是,老師又不是烏鴉吳嘉偉這也是對的呀。當然還有同學説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這可不怎樣好,之後又改為糖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羣可愛的孩子了。在教學中我一向不斷在創新,在尋找更適合我們的教學方法。它不必須要棄傳統,也不必須要吸全新,而是看我們學生的理解潛力,是否可行。

活動目標: 篇五

1、通過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體積。

2、培養幼兒的估計能力,空間感知推理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六

《烏鴉喝水》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並不難,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來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

一、在課堂中紮實有效地開展寫字教學

低年級的識字任務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在兩個課時的教學中都非常注重識字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利用各種識字的方法來讓學生開展自主識字,如:比一比,編故事,創情景等,讓學生在趣味的情景中學習生字。將生字放進句子,在具體的語境中再次記憶生字,通過填空的方式加深對字意的理解。在第二課時安排了一個聽寫的環節,目的既是讓學生複習相關的詞語同時加強書寫的練習。

二、利用烏鴉心情變化為主線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全篇文章的分析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轉換角色,將自己看成是一隻小烏鴉,如果跟烏鴉一樣遇到同樣的事情,你的心情會怎樣?如一開始設計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找到水喝,你心裏會怎樣?又如:當你想到辦法喝着水了,你心情又怎樣呢?由始至終讓學生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從字裏行間去體會烏鴉當時的着急、失望、開心的心情,對學生的朗讀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三、在實踐中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着水了。”短短的兩句話對於大人來説理解起來一點難度都沒有,但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一個”“漸漸升高”,學生缺乏形象思維,難以想象情境。老師就相應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個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裏,其他學生認真觀察,然後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認真看且動腦筋的學生髮現水是慢慢升高的。通過一個實驗讓學生形象地觀察了水位的變化過程,清楚烏鴉喝着水的原因所在,解決了本文學習的重難點。

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文中烏鴉通過開動腦筋解決了喝不着水的難題,那如果旁邊只有大石頭或者幾顆小石子,烏鴉能喝着水嗎?這問題一拋出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説可以,有的説不可以。説可以的同學認為烏鴉可以直接放大石頭或小石子進去,這部分同學顯然還沒有真正瞭解瓶子的大小,烏鴉的力氣,水上升的條件等等,所以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此外,我還問同學,如果旁邊沒有小石子你能不能想出不同的辦法讓烏鴉喝到水?有的説用稻草的杆來吸水,有的説用吸管,有的説用爛了的瓷片、有的説放小樹枝、稻草之類的東西。

學生的答案如何的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很可笑,不管怎樣都是孩子們能開動腦筋去認真進行思考所得。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就應該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耐心聆聽孩子的表述,對學生大膽的探索精神作出讚許。在此教學的意義大於尋找烏鴉喝水的好辦法上。

五、豐富學生的閲讀素材

孩子們都認可文中的小烏鴉是非常聰明,會開動腦筋的,讓人喜歡的小動物。為了避免形象的失真,我創造了一個聰明烏鴉的鄰居,這隻烏鴉也學小烏鴉的做法將小石子放進井裏,讓學生討論:這個辦法還能用嗎?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一是擴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量,二是想讓學生明白遇到不同的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將學生的思維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七

【教材分析】

《烏鴉喝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9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遇到困難怎麼辦?動動腦筋,你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課文講的是一隻烏鴉口渴了,發現了一個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它放進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烏鴉很聰明,遇到困難能想辦法解決。這個故事內容簡單明瞭,一年級學生大多聽過。

【教學重點】

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味道,體會出烏鴉的感情變化。

【設計理念】

創設實踐活動,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的自我反思,相互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教學目標】

1.感受烏鴉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興的變化過程。能用“漸漸”説話。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3.喜歡這隻遇到困難能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烏鴉。

【教學流程】:

一、複習檢測。

1.讀詞卡。

2.找朋友遊戲——連字成詞。

【在“找朋友”的`拍手遊戲中鞏固認字,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二、提出問題,合作初步解疑。

1.讀課題,質疑,梳理問題。

2.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3.指名讀1~3自然段,思考提出的問題。

4.4人小組討論交流讀懂的問題。

【把閲讀和質疑問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學會問,在疑中加強讀,使其在閲讀中提出問題,初步交流閲讀中發現的問題。】

三、讀中感悟喝不着水的原因(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烏鴉為什麼一開始喝不着水?

2.朗讀指導。着重指導“到處”、“水不多”、“口又小”,讀出烏鴉喝不着水着急的語氣。

3.學生自我評價朗讀。

【以讀為主,通過範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的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在多讀中悟得讀的方法,在多讀中悟情。】

四、合作探究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過渡語:看見一個瓶子,瓶子裏有水。可瓶裏水不多,瓶口又小,怎麼辦呢?現在你們就是這隻烏鴉,你們來想想辦法。

2.學生自讀二、三自然段。

3.四人小組合作研究烏鴉是怎麼喝上水的?邊研究邊做實驗。

4.交流合作結果。

【根據學生喜新求變、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徵,把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合作動手做實驗,激發興趣,調動思維,讓其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達到“以做促讀”的目的。】

5.理解“漸漸”一詞的含義,能用它説話。

6.指導朗讀二、三自然段,學生自我評價。

7.發散思維:如果旁邊沒有小石子,你們該怎麼辦呢?同桌討論、彙報。

五、學會背誦的技巧。

【注意讓學生自己悟出背誦的方法:看圖背誦、想情節背誦、看板書背誦等,引導學生學會巧背。】

你們喜歡這隻烏鴉嗎?用一句話誇誇他。

六、複習鞏固。

1.看誰讀得最快。

(1)烏鴉口渴要喝水。

(2)瓶口小,水不多,可是烏鴉還是想出辦法喝着了水。

(3)夏天到了,天氣漸漸熱起來了。

【識字是低段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重點,根據學生記得快忘得快的特點,在課前以遊戲、詞卡形式複習,在課後把學過的字放進句子裏,既鞏固認字,同時又積累了語言,這樣反覆再現,強化記憶。】

2.看誰寫得最好。

bàn

zhǎo

【板書設計】

19

烏鴉喝水

水不多

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喝着

【課後反思】: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八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要求,愛護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在教學時,通過設問: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垃圾桶裏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裏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裏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裏的水倒進碗裏,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由此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

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

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做一做、説一説的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的學習語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九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通過本課的教學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收穫和思考。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藉助想象,提高學生的朗讀: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節曲折,烏鴉經歷了找水---看見水---喝不到水,最後通過努力又喝到水這個過程,隨着事情的變化,烏鴉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靜。在朗讀中我引導學生體會烏鴉心情的變化,讓曲折的情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如“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教師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烏鴉去了小樹林、草地、村莊這些地方找水,去了這麼多地方,都找不到水,烏鴉心情怎樣?之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受朗讀,那份着急之情就會由然而生。烏鴉後來好不容易找到水了,卻又喝不到水,心情又是怎樣的?通過想象把這份無奈之情融入到朗讀中。

二、結合實物,激發學生的思維: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的實物能夠很好的幫助他們理解。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做一回小科學家,自己動手演示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學 “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烏鴉要喝着水,你能有什麼好辦法,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 “用吸管吸,打破瓶子等” “用烏鴉尖硬的嘴巴,把瓶子啄破,水流出來就能喝到了。”“把一個碗放在瓶子旁,烏鴉用爪一踢,水流進碗裏,就能喝到碗裏的水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雖然準備地較為充分,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現將自己的感受和課後與其他老師的交流總結如下:

1、朗讀引導不到位:

為了保證這節課的完整性,在教學過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趕。沒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去朗讀。不僅如此,教師再引導朗讀時也沒充分地引導到位,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學生每次都是似懂非懂的表情。沒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感受課文內容。

2、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雖在課前做了充足的準備,包括教學設計與課件。但在課堂中卻沒能很好的引導,從而使課堂氛圍較為緊張,不夠放鬆,更不用説是活躍積極了。再加上這是公開課,學生難免有些怯場。所以整節課下來課堂氛圍較為凝重。

3、教學過程較傳統:

由於是公開課,教師怕課堂難以掌控。所以對於教案的設計就過於呆板。整個課堂的流程近似於“一問一答”式。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開拓與發揮,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有悖於新課標的要求,沒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而就是一個簡單的傳授與灌輸的過程。使學生較為疲倦,毫無激情。

4、沒有進行課後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課文內容及重難點把握的都比較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師在結束課文後沒進行一個拓文的環節。所謂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得迴歸生活,如果只學不用,就有點等於白學了。所謂“學以致用”正是這樣的道理。

整節課上下來,教師能從自身、學生及課堂中看到很多東西,並從中受到啟示。因此教師在課後應進行反思和思考,總結有點及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更快地成長與提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十

《烏鴉喝水》是一篇幾經修改仍保存下來的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講,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是難點,我確定教學此文應注重識字,注重朗讀,教學這篇課文,我有如下幾點收穫,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是讓生字教學充滿文化的氣息。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徵,也可以説是一個民族的臉孔與靈魂。如“看”字的教學突破就很好的挖掘了漢字本身的文化符號意義,使學生在認識“看”字的過程中對漢字的造字方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其次是生字教學遵循了字理識字的基本原理。如在教學“渴”和“喝”這一組形近字時,依據漢字的結構原理,抓住漢字音、形、義的關係進行漢字教學,並利用學生識字過程中,前期的經驗幫助後期的學習,使得識字學習成為一個逐步提升和相互聯繫的系統。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為了再次鞏固這兩個生字,我又出示一個填空練習,上完體育課,我真(),我想()一大杯水。這樣既引領着學生正確系統地理解生字各部件的含義,並且能細微地辨別形近字的區別。在教學“鳥”和“烏”,我先出示烏鴉和小鳥的的圖片以及這兩個生字,讓孩子們自己觀察,這兩個字哪兒長得特別像。學生比較得出“烏”比“鳥”少一點,想象出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二、故事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語文學習內容。

而充分挖掘故事本身之神韻,使其成為課堂教學中情意共生的依託成為了這堂課教學成敗的關鍵。我在執教的過程中並沒有將“識字”和“故事”割裂開來。我讓生字教學從單一走向綜合,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漢字。我不但將教學時所教生字放入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把字詞句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在教學時也及時為學生創設聯繫和運用新知識的機會。在課堂中教師緊扣兒童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和生活實際需要,從字到詞再到文,敏鋭細緻地捕捉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合適地搭建橋樑,溝通了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漸”字的教學就充分考慮了這三者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溝通問題,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積累了詞語,並嘗試在課堂情景中準確地運用積累到的字詞。這樣的教學既發展了學生的語文和形象思維,也照顧到學生潛在的故事閲讀心理,使之既能有效地在低年級閲讀教學中落實字詞教學,又即時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