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會領域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8W

社會領域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新版多篇)

現階段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適宜性 篇一

幼兒階段是人生髮展的啟蒙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勞動意識的培養、行為模式的形成都將決定其今後一生的命運。實施早期勞動教育必須強化有意識性,解決觀念更新問題。早期勞動教育無論從怎樣的角度來説,都是個受益終身的事,因此必須強化其有意識性。勞動的活動性往往並不複雜,但其既動手、又出力,既使用工具操作,又需接觸勞動場所,往往還會有成人指導,還會有輔助他人功能,這就使幼兒的認知活動與早期實踐活動一體化了。由於不復雜,幼兒會極自然地攝取他人觀點,增加親社會行為產生,並脱離自我中心的糾纏,這樣養成的是素質,而且很全面。利他、為他的親社會行為,自然要展示出人際及人際羣體。因此是否把社會性認知發展作為有意識的目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幼兒早期勞動本身不應當是目的,而應是途徑和手段,所以要強化有意識性、適宜性。解決好勞動性質問題,必須把早期勞動教育定位於體力勞動或為操作性地付出體力的勞動,而且要盡力導向某種公益性、羣體性,確立我為他人做事情的基本點,從根本上擺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狹隘性。這樣的結果才會是社會性的,這樣養成的人格才會是全面性的,這種社會性和全面性才會導致今後對社會領域教育的適宜性。

對社會領域教育的適宜性,就是將來與社會的和諧性,有了適宜性就會視勞動為當然,視勞動為獎勵。我們有些家長和老師往往會下意識地把體力勞動視為懲罰,這不利於勞動情感的養成。如果以勞動為獎勵,則幼兒就可能隨着對他人的感情,移情、述情,親社會行為不容易被沖淡。這種對社會領域教育的適宜性是一個根本性發展目標,是幼兒早期勞動中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的教育與培養不只是對勞動本身,而且是對從事同類勞動的主體也產生積極的情感。

對社會領域教育的適宜性表現在幼兒通過勞動會產生對清潔工人、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等勞動者的積極情感,通過與人交流增強對社會美好事物的認識,這種情感的意義已遠遠不只是社會性問題了,而是關係到培養幼兒未來發展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品質的問題。

總之,幼兒教育是一個永遠需要探索、追尋、提高的多項科學相融合的學科,他的複雜性涉及到社會學、教育學、行為科學等多門學科,但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培養與鍛鍊則是這些學科實踐性的表現,營造適宜於幼兒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領域教育體系,是我們幼教人員追尋的終極目標。

現階段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優勢 篇二

幼兒社會領域的教育由於目前全社會的`重視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帶來了許多便利因素,隨着現階段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逐年提高,很多家長都會努力配合教師來引導孩子適應社會,瞭解社會,參與社會。在平時開展的家長進課堂活動中,就會有很多家長不辭辛勞,認真“備課”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給孩子上生動的社會課,他們所講解的素材,生動有趣,與社會結合度高,對孩子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例如,當消防員的家長就可以給孩子講解防火、消防的知識,使孩子遠離危險,當警察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解自我保護的技巧,使孩子辨識危險,減少傷害。

多媒體的普及也為孩子辯識社會打開了一扇窗户,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可以足不出户的通過絢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使孩子開心的接受教育,一改傳統幼兒教育的枯燥與乏味。特別是在對很少出現在身邊的事物講解上,我們都可以去利用這些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的詳細講解,孩子記得牢,學得快,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網絡的普及與飛速發展,也使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變的容易輕鬆,家長在閒暇之餘可以上到指定網址向帶班教師瞭解孩子的近況,不僅可以消除家長對幼兒園的顧慮還可以使其儘快的瞭解孩子的思想動向,行為習慣,從而更好的配合教師引導孩子認知社會,剔除惡習。

社會資源的快速增長也為孩子從硬件上打造了很好的學習環境,整潔的教室、乾淨的設施、可口的飯菜,都會給孩子體驗社會,瞭解社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從幼兒園社會體驗發展的角度看,一個良好的、積極的環境意味着一個能夠誘發、維持、鞏固和強化積極的社會行為的環境。一個良好的環境所指的不是教師直接影響幼兒的行為,而是教師所創造的條件、機會能夠影響幼兒活動的方式,通過幼兒的活動方式間接影響幼兒的社會行為。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有怎樣的生活方式,他就相應的有怎樣的個性和社會品質。而這些都將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幼兒今後發展的軌跡。

現階段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必然性 篇三

社會的日新月異發展,使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成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不再會像我們的祖先一樣,獨自在山澗中跳躍,獨自應對殘酷的大自然。我們的社會發展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而由於我國現階段的人口政策,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很多情況下勢必造成他們與社會接觸變少,兒童的社會性認知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發展問題,也是教育和訓練可能有所作為的發展內容,提前並有效地發展兒童的社會性認知,不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這種社會性認知一般可以分析為三種不同層次:對個體人的認知,包括對自己和他人各種心理活動、思想觀點、個性品質的認知;對人與人的關係的認知,如對權威性、友誼、意見衝突等關係的認知;對社會羣體及團體內部或對社會羣體及團體之間人們各種社會關係的認知。鑑於這種詮釋,我們應思考以何種方式教育與訓練會促進幼兒的社會性認知發展。

實際上,現實中的幼兒教育與訓練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已經在發揮着這種功能,幼兒的社會性認知已經在其社會化過程中發展着。同輩幼兒的影響、幼兒教師的影響、家庭及其他社會成員的影響無時不在與“自我中心”發生/關係,幼兒的社會性認知在幾個層次上都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漸變着、發展着。但是,由於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使幼兒早期發展中享受到的呵護和關照也越來越多,這對於幼兒的“自我中心”自然會發生“維護”功能,而促使其摒棄自我中心,把自我融於社會關係之中也因此成為一個艱難的課題。在關照和優越的生存環境中,幼兒“自我”的依賴性或依存性本質被遮蓋了,他們遭遇的“權威”、“友誼”、“衝突”的角色意識被扭曲了,他們在羣體中發生的關係、對社會羣體關係的認識,也極難有根本意義上的“社會化”。我們認為,即使是為他人做事情也應視為基本品質,視為當然,否則,其認知的社會性水平豈不太低了嗎?如果幼兒不能從小漸(本站★)悟到自己是享受着別人的勞動結果的發展中的人,其社會性認知也就不具有真正的社會性。幼兒在其長大成人後也將會把對社會的不認知帶入其下一代的教育中,這將扭曲我們社會目前構建出來的價值體系。

現階段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劣勢 篇四

現階段社會的多元化,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鮮事物與理念更新,我們在努力適宜的同時也在不斷消化、吸收、選擇,而幼兒在其成長階段對這些多元化的事物並不能有效分辨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由於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性,會促使他們毫無節制的全盤吸收。這就對幼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在使幼兒逐步認知的同時,摒棄不良事物,保持良好的心靈發展是我們每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在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教育領域,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教育公平。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的進程中,人們往往會較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等方面。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性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形態,教育公平的內涵還應包括受教育者能獲得與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地位相適合的教育,公平的教育應該正視受教育者之間所存在的各種差異,對他們實施有差別的教育、教學。給每個人平等的機會,並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即對每一個人一視同仁,如目前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機會平等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個人的特點的。有時,好心並不一定能辦成好事。例如,在民工大潮中,為民工子弟舉辦的教育機構像雨後春筍,這原本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但在有些地區,一些地方政府沒有給予這些教育機構以引導和支持,反而以不符合質量標準為由予以取締,剝奪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權利,這是教育的不公平。在有些地區,一些地方政府在取締不合格教育機構以後,將民工子弟分別安置在“質量合格”的教育機構,這從表面上看似乎做得很到位,但其結果並不像預想的那麼理想,不少民工子弟或因與在學的兒童之間存在過大的差異而受到巨大的壓力,或因失卻了他們認定的合適的學校和幼兒園而最終影響一生的發展,這是教育無奈。

此外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載體,對幼兒社會領域教育也起着舉足輕重的影響,但由於父母或家庭成員的幼兒教育的缺乏與無知,很多時候會通過教育而毀了“教育”,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例如,父母或家庭成員的溺愛,在很多時候都會使孩子養成自私、自利、以自己為一切利益出發點的壞毛病,而家長對這些足以毀了孩子一生的頑疾,卻往往視而不見,相反很多時候還會誇讚孩子聰明有主見,殊不知在如此強大的負面因素影響下,幼教人員精心對孩子構建的小价值觀,很快就會土崩瓦解或者説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