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青年大學2022年第31期答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W

青年大學2022年第31期答案【新版多篇】

2022青年大學習學習總結 篇一

經過學習我認識到中國共青團的性質是:“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羣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進入大學以來,我們應當時刻銘記自我是一個光榮的共青團員,處處嚴格地要求自我。我們應當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及時完成作業,做到認真預習、複習兩個方面一齊抓,我們應當積極閲讀各種書籍資料和學術刊物來擴大自我的知識面。此外,我們應當還多次參加學校、院系組織的學術論文,促使着我走向成熟,融入社會,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我神聖使命。

在政治課本中,我不止一次的看到了強調人們羣眾重要性的資料。而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羣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在黨的羣眾工作格局中肩負着重點對青年羣眾開展工作的重要職責。

在大學裏,還有許多共青團員,需要共青團這個組織把青年人們緊緊聯繫在一齊,這是落實青年在哪裏,組織在哪裏。接下來,共青團必須要發揮作用,對青年團員展開針對性工作,這是落實青年在哪裏,在哪裏發揮作用。

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説,我們要把團幹部看成為朋友,配合他們的工作,堅持密切的聯繫,跟着真誠、實事求是的思想引導,理解黨的宗旨和使命,堅定不移跟黨走。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那一部分,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中最動人的詞彙之一。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期望,是社會上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羣體。

我們要堅定自我的夢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學好自我的專業知識,在畢業後步入工作崗位,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我的一分力量。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對自我的學業和人生負責。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誘惑,手機、遊戲、懶惰,不應當成為我們不努力的藉口,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堅持的人必須會有所作為,但不堅持的人很難成功。

青年大學2022年第31期本禹志願服務隊事蹟是什麼? 篇二

從武漢出發返回家鄉,連綿的高山、蜿蜒的公路……一切是那麼的熟悉。從“陳同學”變成了大水鄉箐山國小的“陳老師”,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隊員陳曉娟“心裏像夏季的熱風一樣歡騰”。

2021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2017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生陳曉娟加入學校“本禹志願服務隊”,和其他15名同學一起組成支教的第17棒隊伍,去往家鄉貴州省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大水鄉支教。

到箐山國小報到的第一天,望着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孩子,這個在大水鄉出生的彝族姑娘告訴大家:“同學們,我也是從大水鄉出去的,和你們有着相似的成長經歷……”

陳曉娟選擇回鄉支教,源自與“本禹志願服務隊”從小結下的“緣分”。上幼兒園時,她就常常聽大人們聊起“武漢來的支教老師”的故事。

這位支教老師就是徐本禹。2002年7月,20歲的華中農業大學大三學生徐本禹來到畢節市大方縣巖洞國小開展暑期支教。貧困山村落後的教育條件撞擊着他的心靈,2003年,他放棄讀研的機會,又回到貴州山村支教兩年。

2005年,華中農業大學成立“本禹志願服務隊”,決定每年在應屆畢業生中招募優秀志願者,到貴州山區定點支教。10多年來,這支志願者隊伍一棒又一棒接力向貴州山區輸送教育力量。

上了國中,陳曉娟也真正接觸到“本禹志願服務隊”。當時,陳曉娟在大水中學上學,經常聽到班上大石國小、箐山國小畢業的幾位同學聊起各自與志願服務隊支教老師的故事。“他們每年都會看到不同的支教老師,這些老師會講外面的世界怎樣精彩,鼓勵他們好好學習。”

2017年,陳曉娟以全班第一的成績考入華中農業大學。在開學第一課上,陳曉娟觀看了一部根據徐本禹等人事蹟改編的公益話劇《牽掛》。這部話劇生動再現了華農研究生支教團的感人故事,陳曉娟深受師兄師姐支教精神的感染,跟隨劇情,她不禁也將自己“代入”其中。

“上大學後,我看到了鄉村教育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也慢慢堅定了要返鄉支教的想法,希望能作為本禹精神傳承的一分子,做家鄉孩子們成長的‘助推器’,讓更多孩子能跟我一樣,考上大學、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陳曉娟説。

2021年7月,陳曉娟和隊友們來到大水鄉。她被分到了箐山國小支教。這所國小坐落於烏蒙山腹地,全校共有教職工15人,學生282人,以彝族、苗族為主。陳曉娟主要負責三年級37名學生的語文教學。

作為本地人,方言的相通讓他們的關係迅速升温,陳曉娟很快跟孩子們熟絡起來。

“老師,你家遠嗎?”“老師,你以前在哪裏上學呢?”“老師,你的大學是怎麼樣的?”孩子們對她的經歷充滿好奇。

“老師家就是大水鄉的,當時條件比現在還要艱苦。”陳曉娟向孩子們分享自己求學的故事。她回憶起讀國小時,每家每户都沒有通網絡,老師教學使用傳統的板書,一擦黑板粉筆灰“到處飛”;十幾年後的今天,道路村村通、網絡家家通,學生坐在乾淨整潔的教室內,運用現代化的課件學習新知識,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她也總能從孩子們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個別孩子會因為家庭狀況自卑。相似的成長環境,讓她跟孩子們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作為大水鄉少數考上“211”高校的大學生之一,她常結合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懈怠等問題,陳曉娟設置了“一對一”幫扶、“重點”幫扶、“集優”兑獎等多類學習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陳曉娟還會和大家促膝長談,幫助他們改變錯誤想法,樹立人生目標。

陳曉娟注意到學生楊奇江上課老愛打瞌睡,後來發現,楊奇江那時沉迷於手機遊戲,晚上熬夜打遊戲,不寫作業。陳曉娟找他談心,從當下談到以後、從學習談到理想。

終於在一次課間,楊奇江從窗户給陳曉娟遞了一張小紙條,上面歪歪扭扭地寫道:老師,我會好好學習語文的!從那以後,陳曉娟發現他變了,白天再也不打瞌睡,學習主動性也提升了。

以前是陳曉娟追着他要作業,漸漸地,他追着提醒老師收作業。楊奇江的語文成績從原來的20分左右,逐漸提升到40分多分、60多分,拿下全班語文“進步獎”。能夠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陳曉娟覺得無比欣慰。

在支教過程中,陳曉娟還協同隊友開展“玩轉科學”項目,向學生傳授垃圾分類、太陽能發電、食品添加劑等眾多課本之外的知識,幫助大家開闊視野、領略科學魅力。

一年支教時光結束,陳曉娟與孩子們的“緣分”仍在繼續。不久前,箐山國小四年級的孩子們接連給她打了好幾個電話,“彙報”近來的學習生活情況。“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們班上同學現在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很多”“老師,我們都很想你,有空回來看我們”……

如今已是華中農業大學2022級生物與醫藥專業研究生的陳曉娟,對支教有了新的理解。在她看來,以徐本禹學長為開端,“本禹志願服務隊”20年的支教接力為家鄉帶來的改變是深刻的。

這些年來,在支教團隊的呼籲支持下,家鄉的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現在,學校裏有現代化的教室、全新的操場、整潔的食堂、獨立的宿舍……一切煥然一新。

同時,在志願者的影響下,許多學生樹立了努力學習、走出大山、反哺家鄉的目標,家長們則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陳曉娟的童年夥伴高霞就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大石希望國小。高霞常跟她提起,支教老師對她影響很大:除了學習指導與生活關心,老師們還聯繫愛心人士對她進行經濟資助,幫助她順利完成學業。至今,高霞仍常常和支教老師聯繫。

目前,高霞在貴州大學讀研究生。她説,希望畢業後也能像這些支教老師一樣,立足專業,紮根基層,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這些改變是‘本禹志願服務隊’無數志願者一年又一年傳承志願服務精神,用實際行動努力換來的結果。”在陳曉娟看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將知識與希望播撒到貴州山區,讓愛心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辛勤,卻也浪漫”。

支教期間,陳曉娟還參加了畢節市舉辦的帶崗直播活動,為父老鄉親推薦、聯繫工作崗位。她認為,鄉村振興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

“我看過許多地方的風景,卻依然熱愛家鄉的土地。”回想起在家鄉一年的支教經歷,陳曉娟在隨筆裏寫道。未來,她希望帶着愛與囑託,在助力家鄉的孩子們開創美好明天的路途上繼續前行。

2022“青年大學習”第28期最新答案 篇三

知識卡片

1、C

課後習題

1、C

2、D

3、ABCD

4、D

5、ABCD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