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課堂實錄(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68K

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課堂實錄(多篇)

唐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 篇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鑑賞關鍵點】

①敍事與抒情相結合。敍寫了大風破屋,羣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表露出詩人寧願“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②語言通俗平易,靈活多變,兼用長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縛,使詩人的感情自然傾泄出來。

③蓄勢與陡轉:在藝術構思上,詩人先以鋪陳敍述的筆法逐層推進,極寫個人的不幸;蓄勢既足,陡然轉筆,以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內心的願望。全詩共四段,前三段逐層推進,每段內部又逐層推進。

【思想內容】

本文敍寫了大風破屋,羣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願“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名句賞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表達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廣夏”,都能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

【會考鏈接】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①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②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③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7、解釋詩中加點詞:(2分)

俄頃: 何由徹:

18、將詩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壬俱歡顏”一句譯成現代漢語。(2分)

19、填空:段③中的畫線句在詩裏具有兩種作用:一是實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展的具體 並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詩人 的心境,為下文寫詩人 的偉大胸襟蓄勢。(4分)

20、就主題思想而言,讀了這首詩歌后,我們會自然聯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蹟或經典名言?請任意舉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3分)

參考答案:

17、一會兒;通(徹夜、通宵)(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18.哪裏能得到千萬間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讀書人。 19.時間;氛圍、氣氛;暗淡愁慘(悲涼、悲哀、淒涼);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疾苦)

二、閲讀下面的古詩文,分別回答問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習題:

3、這首詩的作者是 (朝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2分)

4、學習詩歌應該從朗讀入手,如果有你朗讀第一詩節中的劃線句,你認為最應該重讀的是哪一個詞語,請説説你的理由。(2分)

5、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對“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3、唐代 杜甫

4、示例1:我認為最應該重讀的是“怒號”,這兒子把秋風擬人化了,讀之如聞秋風咆哮,風勢極猛,聲音極大。示例2:我認為最應該重讀的詞語是“卷”,“卷”有席捲、裹挾之意,突出了風力大而猛烈,極有氣勢。

示例3:我認為最應該重讀的詞語是“三重”,狂風捲起層層茅草,“三重”一詞突出了被捲走的茅草之多,反襯出秋風的大和猛烈。評分意見:本題共2分。詞語的含義佔1分,表達效果佔1分。

5、詩人希望眼前能突現這樣的房屋,來温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受茅屋,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表達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詩句大意佔1分,詩人的思想感情佔2分。

唐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 篇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品介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9卷第22首。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敍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羣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敍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敍,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裏裂。

牀牀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註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號:號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着,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為押韻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漠漠,陰沉迷濛的樣子。向,漸近。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卧踏裏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壞了。惡卧,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牀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牀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濕:潮濕不幹。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通,這裏指徹夜,通宵的意思。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⒅嗚呼:書面感歎詞,表示歎息,相當於“唉”。

⒆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⒇廬:茅房。亦:一作”意“。足:值得。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品譯文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裏。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脣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着枴杖,獨自歎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連牀頭都沒有一點兒乾的地方,但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濕,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創作背景

寫作背景(一):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寫作背景(二):唐肅宗乾元二年,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時下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時下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枴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羣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羣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脣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裏的話説,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歎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歎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歎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歎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歎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説:“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説讀到“歸來倚杖自歎息”的時候對他“歎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麼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並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歎、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的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敍,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課堂實錄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

2、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學習敍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杜甫的這首借景抒情的詩,從內容到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體味本詩和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方面,我打算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訓練,因此本節課我考慮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使學生充分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從基礎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質的飛躍。

2、教學方法

(1)朗讀與鑑賞相結合。

(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合。

3、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杜甫的詩及資料

4、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5、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師: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戰鰲頭,被譽為“詩聖”。上次佈置了同學們回去預習,查找有關杜甫的作品。生:學生背誦中學語文教材中學過的《石壕吏》、《江畔獨步尋花》、《月夜》、《水檻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師:以幻燈片的形式檢查學生對背景和作者的掌握。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杜甫(板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味杜甫憂國憂民的感情,鑑賞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現在大家默讀這首詩,參看提示、註釋,讀懂詩句的含義。

生:(閲讀課文揭示,邊誦讀課文,邊參看註釋,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閲資料,有的互相詢問、討論;教師在學生行間查看,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

師:“茅屋”指詩人求親告友,於公園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後,詩人十分喜悦。《江畔獨步尋花》中“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水檻遣心》中“細雨魚兒去,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户,此地兩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後詩人在江邊獨自散步和雨中憑欄遠眺時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當年深秋,風雨大作,屋破雨漏,長夜沾濕,詩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詩。

杜甫草堂至今猶在,詩因秋風破屋而作,茅屋憑詩人高風亮節而傳。千百年來,杜甫草堂是人們瞻仰的聖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眾口傳頌的詩篇。多少名人大家為此作詩題聯,詠志讚歎,現在,我們以名家的詩作題聯及詩人自己相關的詩句作引子,來共同欣賞學習這一名篇。請問,詩人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寫這首詩的?

生:在安史之亂的社會**中寫下的。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學過的杜詩中是怎樣描寫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

生甲:《石壕吏》寫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可以看出,戰爭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衣食無着,就連老婦人也被逼上戰場。

生乙:《月夜》中寫到“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這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在逃亡中和在長安俘虜營中所寫的。痛訴上戰爭給詩人帶來妻離子散的痛苦。

師:針對這樣的現實,有人為杜甫草堂寫了一副楹聯,(板書)“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詩補蜀風”。道出了詩人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個人際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詩人747年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安史之亂的暴發,致使他不願再作一籌莫展的華州司功參軍的官兒,因而於759年,棄官西行,帶着家小,離開了饑民遍野的關中,經陝西、甘肅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詩人對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國家混亂,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歎息的總結;“一卷唐詩補蜀風”指出詩人希冀用一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發胸臆,企求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實現“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自我犧牲的精神,實現當初赴長安“再使風俗淳”的抱負。現在我們共同研讀詩文,看看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思想願望的。請同學們欣賞動畫FLASH誦讀,把握其中的情感。

生:(欣賞)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飽含感情在朗讀一遍,注意讀出詩歌的停頓、節奏等。

生:齊讀。

師:請幾位同學朗讀一下,比比看誰讀得最好。

生:齊讀。

師:結合課文,疏通文義,用最簡煉的詞句概括出各段內容,考慮好後回答。

生:(誦讀、琢磨、竊竊私議,在筆記上概括各段內容。)

師:(行間巡視、指點、解疑。)

生甲:第一段,寫狂風破屋;第二段,寫羣童抱茅;第三段寫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應概括為秋風破屋,既能點明時令,又能與題目照應。

生丙:第三段應概括為嬌兒惡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為長夜沾濕。

(各執己見,意見不一)

師:第三段這三種概括,各從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簡煉、正確;但是如果我們從詩人“歸來倚仗自歎息”的心境,和“牀頭屋漏無干處”的處境的角度來分析,都是寫詩人秋風破屋後雨夜的痛苦,所以“長夜沾濕”為宜,請同學們概括出前三段內容。

作品鑑賞 篇四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今湖南嶽陽)。乾元三年(760)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翻譯 篇五

(1)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2)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3)掛罥(juàn):掛着,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4)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5)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6)入竹去:進入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9)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10)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11)嬌兒惡卧踏裏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壞了。惡卧,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12)牀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牀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13)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14)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5)沾濕:潮濕不幹。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徹曉。

(16)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17)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17)嗚呼:書面感歎詞,表示歎息,相當於“唉”。

(18)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