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歇後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5W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歇後語新版多篇

孔夫子搬家 - 淨是書(輸)(比喻總是失敗 篇一

關於孔子的歇後語

1、孔夫子偷錢包 -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2、孔夫子的揹包 - 準是書(輸)(比喻註定要失敗)

3、孔夫子的。硯台 - 心太黑(比喻人心腸狠毒)

4、孔夫子唸書 - 咬文嚼字(比喻過分地斟酌詞句)

5、孔夫子拜師 - 不恥下問

6、孔夫子出門 - 三思而行

7、孔夫子當教授 - 古為今用

8、孔夫子的墳 - 久慕(墓)

9、孔夫子的硯台 - 黑心;黑了心

10、孔夫子的嘴巴 - 出口成章

11、孔夫子門前賣《論語》 - 自不量力;不自量

12、孔夫子面前講《孝經》 - 冒充斯文;假斯文

相關閲讀:大海的歇後語

屎殼螂落在糞盆裏 ———— 過什麼大江大海

蚊龍翻大海 ———— 四方遭災;百姓遭難

無邊的大海 ———— 不知深淺

相片扔到大海里 ———— 丟人不知深淺

魚苗放大海 ———— 各散四方

運碓窩(dui wo石臼)的翻了船 ———— 石沉大海

站在高山看大海 ———— 遠水不解近渴

站在海灘望大海 ———— 寬大無邊

揹着棺材下大海 ———— 送死;自己找死

茶杯裏的胖大海 ———— 自大;自我膨脹

秤錘扔到大海里 ———— 直線下降

大海大洋裏的小舟 ———— 不着邊際

大海當中打落劍 ———— 嘮叨;撈刀

大海里捕魚,深山裏打獵 ———— 各吃一方

大海里盪舟 ———— 划不來

大海里的燈塔 ———— 光芒四射;指明航程

大海里的浮萍 ———— 沒着落

大海里的黃花魚 ———— 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

大海里的沙粒 ———— 數不清;有的是

大海里的水雷 ———— 一觸即發

大海里的小船 ———— 風雨飄搖

大海里的一滴水 ———— 緲小得很;有你不多沒你不少

大海里的魚 ———— 經過風浪

大海里丟針 ———— 難尋;沒處尋

大海里放鴨子 ———— 難收回;收不回來

大海里放魚 ———— 各奔一方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篇二

拓展: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説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範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貴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 宋國的貴族, 先祖是 商朝開國君主 商湯。周初 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 後裔, 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 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 商丘建立 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 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 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 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今 河南省 商丘市 夏邑縣),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 太宰 華督所殺。孔父嘉子 木金父,木金父生 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 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 魯國的 陬邑(今 山東省 曲阜市)定居,其官職為 陬邑大夫。

主要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 性善論(“一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 中庸又適時之變為 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説,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説,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 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温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 “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 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 德治”或“ 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 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説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 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 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説:“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 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説“利”,但並非不要“利”。《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 里仁》中説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 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