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課本中的民間故事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W

2021年課本中的民間故事

記得曾經有人説,夜色之美,正源於它的變幻莫測,不可琢磨。在每個深夜不寐,留戀於明月星光的人眼中,這神祕的夜色都會幻化出千萬種模樣,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課本中的民間故事,請您閲讀。

課本中的民間故事1

從前,雨金城裏的人和東關、西關的人很要好,每年都要聯合起來辦社火,祝願生意興隆,五穀豐登。西關人們喜歡辦馬上戲,東關人常辦桌上蕊子。城裏人給他們幫鑼鼓。因此雨金每到年節,城鄉十分熱鬧。

有一年年關,城裏城外遵照慣例各方都辦好了社火,準備七年級遊街串巷,熱鬧熱鬧。誰知城裏回來了個在外地作官的人,他得知城裏城外聯合辦社火的消息,便想了個發財的主意。因為合辦社火,城外人要進城,城裏人要出城。來往行人,必須通過四大城門,但這四大城門外護城河上的板橋卻是這官老爺他手裏做的。因此他規定凡是過橋的社火隊和村民,每人付銀三錢。大年三十之夜,他便吊起了東、西、南、北四門的板橋,並命人關了南北二城門。

七年級早晨,社火隊來到城下,不知城裏人出了啥毛病,正要喊話。這時守吊橋的卻傳下話來:“老爺有言,過橋要錢,一人三錢,不許拖延。”城外的社火頭聽了,十分生氣,但今年社火辦得好,不進城去實在不美氣,就忍了這口氣,返回西關湊夠了社火人進城的銀子。誰知銀兩拿來,守吊橋的人又提了價,他大喊道:“老爺有話,中午漲價,一人三兩,幹銀要響。”辦社火的聽了,滿腔怒氣,為了爭氣,又返回西關,又湊夠了過橋人的銀子。誰知價又漲了。守橋的人又説:“老爺收薪,一人三斤。要過此橋,不欠分文。”社火頭一聽,頭都大了,他對大夥説:“這城裏做官的,心太狠了,乾脆收拾攤子打拆戲,今後社火不辦了。”

話説這社火頭有個兒子。機智多謀,膽大心細。他想如果不辦社火了,勢必城裏城外的人要分心。他想起那個作官的人刁難他父親,砸社火攤子,很是氣憤。為了想法過護城河,他熬了一夜都沒睡着覺。終究想了個過河的辦法。這天夜裏,他看到他家牆掛了一幅畫,畫上有兩隻長腿白鶴,一隻站在水中,一隻立在樹枝上。他想如果給自己也接上兩隻長腿,不就可以站在水中,蹺過河去嗎?於是他走到河邊,用竹杆探了探水位,回到家中,找了兩根又細又輕的柳木棍,做上腳踏,綁在自己的腿上,拄了根竹杆沿城走了一圈。一會兒天亮了,他走下護城河去。這時守吊橋的看到了,忙告訴給那個做官的。這事也驚動了城裏的人,不大功夫,城牆上擠滿了人,這時做官的在手下人的簇擁下,也上了城,剛站在城垛角看時,忽地一下,被後頭一擁,就給擁得栽到城下去了。家人一看,老爺掉下城了,便命人放下吊橋,西關和東關的社火隊乘他們救官老爺之機都進了城。城裏城外的人又聯合起來了。雨金城鄉又一番熱鬧景象。

到了這年正月十五,社火隊裏又添了個新節目:許多小夥都綁上這高腿,排了長長一串。有人説這節目叫走“柳木腿”,因為腿上綁的是柳木棍;有人説這叫走“高橋”,因為綁上棍,站在橋下還比橋高;有的説,人升高了,蹺得遠,這叫“高蹺”。

課本中的民間故事2

伏羲兄妹來到人間以後,世間一天比一天熱鬧起來了。可是,那時候的人跟我們現在的人大不相同。那時候的人由於到處都是森林,空地極少,因此無法種莊稼,食物主要是靠打獵及摘取樹上的果子。那時的地球環境比現在要純淨的多,水果比現在種類多,個頭也比現在同類水果要大的多。但仍然不夠吃用,人們就用打獵等方法來補充食物。那時上天給人很多獲取食物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研究出來的,而是上天給的。

據説,上天讓伏羲也發現了一種獲取食物的方法,那就是用網撈魚。過去沒有“打魚、捉魚”這些對立名詞,只有“撈魚”這種融洽概念。

有一天伏羲閒來無事,走到河邊一轉悠。走着走着伏羲偶爾抬頭一看,看見一條又大又肥的鯉魚,從水面上跳起來,蹦起好高。一會兒,又是一條鯉魚跳起來;再隔一會兒,又是一條。這下引起了伏羲的注意。他想:這些鯉魚又大又肥,弄來吃不是很好嗎!他打定了主意,就下河去撈魚。等了好大工夫,伏羲撈到一條又肥又大的鯉魚。伏羲很高興,就把鯉魚拿回去了。回來的路上,伏羲又從上天那得到了吃魚的方法,那就是用火處理。那時的人們都有功能,一伸手指就來火,人們的道德很高,不會隨便用火做不該做的事情。只是到了後來,人們開始用火做壞事,上天才把火這種功能從人體上給拿走了。

跟伏羲在一起的眾人們,看見伏羲撈來了魚,也都跑來問長問短。伏羲當眾用火將魚烤了,把魚撕給他們吃,大家吃了,都覺的味道不錯。伏羲對他們説:“既然魚好吃,以後我們就動手撈魚,好幫補幫補生活。”眾人當然贊成,當下都跑到河裏去撈魚。撈了一個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撈到了一條,還有撈三、四條的。這下子大家都歡喜的了不得了,把魚拿回去美美的吃了一頓。

後來,上天又給了伏羲一些撈魚的方法。

有一天,伏羲又是閒來無事,躺在樹底下,眼望着天出神。

這時候,他看見兩枝樹枝中間,有個蜘蛛在結網。左一道線,右一道線,一會兒就把個圓圓的網子結好了。蜘蛛把網結好後,過了一會兒,遠遠飛來了一些蚊子、蒼蠅等,很快都粘在網子上了。蜘蛛就用這些所得飽餐了一頓。

伏羲看見蜘蛛結網,心裏突然開了竅。他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來當繩子,象蜘蛛結網那樣,把它們編成了一張粗糙的網,然後又砍了兩根木棍十字形綁到網上,又拿了一根長棍綁到中間,網就做好了。他把網拿到河邊往河裏一放,隔了一會兒,把網往上一拉,哎喲,網裏淨是些歡蹦亂跳的魚。這個辦法真好,比起用手撈魚不但撈的多,人還不用下水了。

伏羲就把結網的方法教給眾人。從此以後,眾人就都曉得用網來撈魚了,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是用網來撈魚。

課本中的民間故事3

在遠古時代,洪水氾濫,人們經常受到洪澇的侵害。在堯帝當政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洪水災害:大地上一片洋,房屋被沖塌,田地被淹沒,死人成堆;人們扶老攜幼,到處漂泊逃難。堯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裏憂慮不安,就派鯀去治理洪水。鯀帶領大家治水,採用擋阻的辦法,哪個堤岸衝了補哪個,結果擋來擋去,這邊的擋住了,那邊的又沖垮了,勞民傷財了9年,一無所成。

堯以後舜做了部落的首領,他看鯀治水毫無起色,耽誤了大事,就下令處死了鯀,又命令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關重大,治不好也會丟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們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這個重任。

禹認真總結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感到用堵的辦法是行不通的,於是大膽地設想了一個與父親背道而馳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順其流勢,將水引走。

方案制定後,禹決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勢,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帶領大批助手,踏遍了鬧水災的9個州,測量好地勢高低,分別豎立木樁作為標記。那時,大多數地方荒無人煙,禹風餐露宿,經常冒着大風大雨,在惡劣的環境中奔走。

然後,禹根據調查得來的資料,從水災最嚴重的地區開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簡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長滿了腳墊,臉也顧不得洗,經常蓬頭垢面。由於長年累月地泡在水裏,他的腳指甲都脱落了,人們看到了都感動得落淚。

為了治水,禹到了30歲還沒有結婚,後來和一個叫女嬌的姑娘結婚了,婚後剛4天,他就告別新婚的妻子,忙於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經過家門都沒顧得上進門看一看。第一次經過家門口,他聽到自己新生的兒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於生產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勸他進去看看。禹也多想進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緊的事要辦,怕耽誤工作,硬是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禹的兒子已經能叫爸爸了。小傢伙在媽媽懷裏使勁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兒揮揮手就過去了。第三次,禹經過家門時,兒子已經十多歲,他跑過去要把爸爸往家裏拉,禹撫摸着兒子的頭,叫兒子轉告媽媽,等治好水後再團圓,又匆匆地離開。

13年後,禹歷經千難萬險,開溝修渠,終於戰勝了洪水的災害,促進了農業發展,使百姓能安居樂業。禹因為治水有功,被舜立為君位的繼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所以歷稱他為夏禹或大禹。

大禹當上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仍然不貪圖享樂,他不辭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視,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課本中的民間故事4

物以稀為貴,天下犛牛多為黑色和雜色,而生存於天祝這塊神奇高原的白犛牛,就自然成為世界犛牛珍稀畜種。“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白犛牛這一廣告因而聞名於世。成為天祝高原奉獻給人類的一件稀世珍寶。

關於天祝(亦稱華鋭)白犛牛,在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説。

説是古時候,華鋭人的祖先華秀居住在西方遙遠的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牛羊眾多,草原就顯得不夠用了。華秀和哥哥阿秀商量,去尋找新的草場。於是華秀告別哥哥,祈禱山神給他和部落指出一條路。

這時,一個身穿戰袍,騎着白駿馬的神靈出現在天空中,他在半空中隨一朵五彩雲向東方飄動。華秀便告別故鄉,帶領部落的男女老少趕着大羣牛羊向彩雲飄去的方向出發。當部落和牛羊快要走出一個石峽時,那些黑色的犛牛們,叫出了一陣陣非常痛苦悲切的聲音,人們都知道這些牲畜和人一樣,對故土難捨難分。當時,整個牛羣叫成一片,誰也不願前行。牧民們見此情景,也禁不住淚流滿面,放聲大哭。

正在這時,從身後那巍峨的雪山深處出現了一頭白犛牛,它像雪一樣潔白,十分漂亮、威武,就像一團潔白的雲。白犛牛大吼着,向石峽口奔去。説來也怪,看見了白犛牛,其它牛停止了哀叫,隨着白犛牛一齊向峽口奔去。整個部落便又開始前行。

當人們尾隨着牛羣走出峽口時,眼前卻一片慘景。其他的犛牛全倒下了,那頭白犛牛正和一條黑色巨怪角鬥,鬥得大地沙石飛揚,天昏地暗。人們非常驚恐和緊張,都在為白犛牛擔心。突然,黑色巨怪慘叫一聲,不知去向。白犛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戰勝了巨怪。

一頭受傷的小牛不停地哀叫,白犛牛看見了,走過去用舌頭,一下又一下舔着那可憐的小牛,舔着舔着,黑色的小牛突然變得通身雪白。

這時,天空中傳來駿馬的嘶鳴,大家仰頭看時,那穿白袍的神靈重新出現在頭頂。痛苦絕望的華秀和部落的牧民們,便又繼續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經過多少艱難險阻,也不知走了多遠、走了多長時間。有一天,天空中的山神和白馬突然降下地面,人們面前便橫亙起一座雄偉壯麗的雪山,這就是馬牙雪山。華秀對大家説,這雪山下就是我們的家鄉!大家便不再前進,永遠在這兒定居下來。這兒草場廣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確實是一塊駐牧的好地方。從此,華秀和他的部落便很幸福地生活在這裏,那喝了馬牙雪山泉水的犛牛更白了,一羣又一羣,像天上飄蕩的白色雲朵。

天祝便成了白犛牛的故鄉,白犛牛更是天祝(華鋭)人的驕傲。白犛牛的美名揚天下,它被正式命名為“天祝白犛牛”,作為世界犛牛稀畜種,由畜牧科研部進行保種選育。

課本中的民間故事5

都説,松樹只結鬆塔,只長鬆籽,不開花。那麼,松花江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聽放山伐木的老年人説,早些時候,松樹也開花,後來,讓人給借走了。説起來,裏面還有個故事呢。

很早很早以前,咱黑龍江地面,滿都是山呀水呀,樹木琳琅,只有很少的人煙。那時候,興安嶺和長白山都是連着的,數不清的江河湖泊,也都直通大海。整年是波浪滔天,沒邊沒沿的。卻説,就在這一片大水當中,有個生滿蓮花的大湖,取名叫蓮花湖。

這個湖可不一般。湖面上,不論冬夏,總是蓋滿荷花葉子,粉蓮白蓮馬蹄蓮,有紅有綠又有黃,一茬接一茬地開,沒有斷捻兒的時候。再説那荷葉底下,脊樑挨着脊樑,腮幫挨着腮幫,裏三層外三層,全是魚呀蛤蜊呀。細一瞅,那每條魚的眼睛,都是一對琥珀色的大琉琉兒,每個蛤蜊殼裏,全含着一顆溜光鋥亮的夜明珠。一到星星月亮出全的晚上,天上地下,瑞氣千條,霞光萬道,整個大湖,簡直跟“聚寶盆”二樣不差。

可是就在這麼一塊風水寶地,不知那年那月,闖進一條白翅白鱗的惡龍,它的外號叫“小白龍”。起初它在湖底藏着,不聲不響。慢慢地,就放肆起來。動不動就翻橫豎浪,躥上趴下的,把碧碧澄澄的一湖清水攪個底朝天,末了,荷花謝了,魚沒了,蛤蜊也閉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閃光發亮了。眼睜睜一片寶湖,瞬時變成臭哄哄的死水了。這還不算,有時小白龍一炸翅,立時洪水翻滾,天昏地暗,方圓幾百裏的地方都受到牽連,總也得不到消停。

鬧來鬧去,小白龍為非作歹的事,讓威鎮東海的老龍王發覺了。就派了黑翅黑鱗的大黑龍去降服小白龍。

頭一會去,大黑龍根本沒有把小白龍放在眼裏。他自己尋思,我身強力壯,五大三粗的,一到那裏,還不是手到擒來嗎?這樣,它就一路呼風喚雨,撒着歡兒來到蓮花湖。大黑龍啥都沒帶,只拖上一條預備捆小白龍的鎖鏈。半路上,為了顯威風,還故意抖動鎖鏈兒。這一抖不要緊,一聲閃一聲雷,給小白龍送了信。大黑龍走累了,在半空中停下來歇歇。這一歇不要緊,雞蛋大的冰雹,掉在地上積有三尺厚。小白龍知道來了敵人,早有準備。它把魚呀、蛤蜊呀填了一肚子。吃飽喝足之後,就躲在暗處。也是大黑龍膽壯心粗,在蓮花湖上,鬧騰了半天,也沒見到小白龍。等大黑龍肚子餓了,身體乏了,勁也懈了,那小白龍猛得躥上來,使龍角連豁帶撞地,沒使多大力氣,就把大黑龍打退到三江口。

頭會在明裏吃了虧,二次再來,大黑龍就順江底走了。可是沒料到,它游到哪兒,水是黑的,浪也是黑的,染得雲彩霧氣都跟烏漆似的。小白龍眼尖,老遠就知道對手來了,趕忙魚呀蛤蜊呀,又塞滿肚子,養足精神,藏在湖礁背後。大黑龍一到,連打炸雷,猛下大雨,把蓮花湖掀得底朝天。又折騰了大半天,只是不見小白龍出水。這時,大黑龍肚子又餓了,身體又累了。只見小白龍飛身出水,凶神惡煞似的沒幾個回合,就又把大黑龍追到東海口。

大黑龍進不了蓮花湖,降不住小白龍,知道自己總給對手送信號。只有想個辦法,讓它神不知鬼不覺,才能把它擒住。可是,到底用什麼辦法呢?想來想去,轉眼已是第二年夏天了。地面,滿是松樹花,潔白一片。有的花,落在水面上,把江河湖泊都蓋住了。大黑龍一看,樂壞了。“我何不到山上去借松樹花?”想罷,它吃飽喝足,收拾利落,來到長白山和興安嶺,飛來飛去跑了幾圈,連趴帶抓,不一會兒,把松樹花打落在地,龍捲風一掃,就全聚到湖面上了。再一看,江面全白了,大黑龍吃飽喝足,偷偷離開東海,來到蓮花湖,一下子就降服了小白龍。可惜,小白龍沒鎖牢,後來,從東海口拐彎朝南,逃到了如今的興凱湖。從那以後,大黑龍把山呀水呀,都歸置了一下,只留下三條大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那座蓮花湖,後來水越來越少,成了半月形的五大連池。大興安嶺和長白山也分開了,那邊一座,北邊一座。下江一些大黑龍到過的地方,有的地方把山削平了,有的地方成了沼澤地。

從那以後,松樹就不開花了。為了紀念大黑龍,就把那條江叫作松花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