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國情懷的古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06K

愛國情懷的古詩【精品多篇】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翻譯/譯文

眼前的美好風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温暖和芳香裏,他叉上馬去遠行。想要請柳絲拂動起來遮擋他前進的路,但楊柳樹不是相思樹,怎會懂得我的傷心。

為我們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悵,這東風為什麼留不住這繁華舊夢。身邊還留有當年他所寫的信,但他的馬已經走遠,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和暖和香:伴着温暖,帶着芳香。

③雕鞍:馬鞍的美稱。

④倩:請。

煙絲:煙霧籠罩的楊柳。

⑤相思樹:據晉幹寶《搜神記》記載,戰國時,宋康王舍人韓憑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何氏。康王得知後,想要霸佔其妻。韓憑不允,康王於是將他囚禁起來。韓憑氣憤自殺。他的妻子何氏暗暗地擁着他的衣物,與康王一起登台。何氏到了台上,縱身跳下,康王的侍從想要拉住她,卻為時已晚。何氏墜死,留下一封遺書,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康王看後大怒,讓人將何氏的墳冢與韓憑的墳冢相望而建。晝夜之間,兩冢之端生出大梓木,旬日便“呈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樹上又有一對鴛鴦棲息,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嗚聲動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日“相思樹”。後人以此故事用於男女相愛,生死不渝之情。

⑥玉顏:指亡妻美麗的容貌。

閒阻,阻隔,此處引申為將來無法相見。

⑦斷帶,斷掉的衣帶,此處借用李商隱《柳枝詞序》中的典故:商隱族弟李讓山偶遇洛中裏女子柳枝,誦商隱《燕台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讓山謂曰:“此吾裏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為贈叔,乞詩。“

乞句:請求(對方)寫的詩句。

⑧斑騅:身上長着花斑紋的馬。

一系:將馬拴在樹下。

文學賞析

此詞寫的是兩戀人依依別離的場景,寫出了情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及內心的傷感、惆悵。

上片寫外出遊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從“和暖和香”、“煙絲”、“垂楊”、“東風”這些意象可知,此時正是春意盎然之時。納蘭並沒有把和伊人離別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從而顯現出在這春光大好時離別的難堪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眼底風光留不住”套用辛棄疾的“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而一個“又”字,則表明分別已經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這個時候,“眼底風光”並不是指風暖花香、楊柳依依,而是指即將遠行的徵人。面對騎馬離去的徵人,女主角無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託在被煙霧籠罩的楊柳上,請它們遮住徵路,以便將徵人留住,但垂柳並不是相思樹,它是無情的,自然也不會滿足女主角的願望。

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徵人的傷別之情。伊人捨不得徵人,徵人更不願離開伊人,但是聖命難違,徵人只能離家遠行,以至“玉顏成閒阻”。此時,徵人的心中備感痛苦惆悵,於是開始埋怨東風為什麼留不住繁華舊夢,其隱喻的意思就是:為什麼幸福不能永駐呢?東風“不作繁華主”正是納蘭無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轉換了角度,寫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當年她求徵人寫的詩句,可如今徵人遠行,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騎現在系在何處。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蝶戀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蝶戀花·送春》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卻只稍稍片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裏飄飛,隨着酒風要看酒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酒天,酒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蝶戀花·送春》註釋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隱指詞人青酒年華。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酒,陰曆三月末是酒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酒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脣》“試來把酒留酒住,問酒無語,席捲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蝶戀花·送春》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結具一份女詞人漾巧柳妙想與慧心深瀟。

上片化景物為瀟柳,純從“樓外垂楊”着筆。從風飄柳絮漾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漾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結漾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結,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漾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漾繾綣多瀟。那千萬縷隨風盪漾漾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漾瀟柳,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過歎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漾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盪無依,即使無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漾靈心慧性和纏綿執着,將它想象成一直深瀟地追隨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於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漾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漾詞人方面着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漾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徵着春歸漾杜鵑鳥悽傷漾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無瀟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瀟懷酸楚。寫到這裏,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瀟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漾春天,像是懷着無限結離漾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漾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結漾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漾歎息。而女主公瀟懷漾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着一種似有若無漾對應與無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漾“雨”彷彿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漾結語使詞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漾瀟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漾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蝶戀花·送春》鑑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悦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蝶戀花·送春》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後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後憂鬱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愛國情懷的古詩 篇三

1、《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白馬篇》

三國·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6、《詠牡丹》

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7、《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8、《滿江紅》

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9、《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原文: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絃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

翻譯:

用來作為佩飾是多麼美好!可空谷無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誰個來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絕調,即便彈斷硃紅的絲絃,知音依舊稀少。

年華悄然流逝,我已經衰老。汀洲漲滿了江水,該到何處尋覓芳草?我只能將屈原大夫喚醒,在石龍前邊歌邊。陣陣松風裏,不知不覺天已破曉。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賞析

稼軒詞,廣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學成果,得於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堅韌執着往而不返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屈原所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極為相似;在詞的表達上,作者也成功地學習了屈原借香草美人抒發政治感慨的手法,寫出了一首首《離騷》似的優美詞章。此闋雖非稼軒詞中的名篇,但也是深得屈賦神髓的佳作。

詞的主題,是抒發作者不得志與少知音的牢騷情懷,作者並不是直接説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過比興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達出滿腹的悲憤。詞作於作者隱居信州(上饒)帶湖別墅前期。

這正是作者遭受誣陷、被彈劾落職之後心情極度苦悶的時期。生活上的孤獨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經常離開帶湖去上饒的羣山之中尋幽探勝,以開釋愁懷,轉移精力,然而獨遊山水時的幽寂空虛又使他時時跌回到更加孤獨和失意的深淵中。此詞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的產物。上闋,寫自己多年來受打擊、受壓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處境。作者連用蘭佩芳菲、蛾眉空好、寶瑟絃斷這三個極富象徵意義的詞,來表明自己雖有高尚的品質和過人的才幹,卻遭受南宋朝廷當權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擠,長期投閒置散,無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無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處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蕭條異代不同時”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開頭三句就化用屈原《離騷》與杜甫《佳人》詩意來表達自己與之相類的幽怨之懷。《離騷》雲:“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又云:“紉秋蘭以為佩。”作者也滿懷深情地採擷蘭花為佩,以顯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操守;《離騷》雲:“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佳人》雲:“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無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棄疾同樣生活在一種國家不幸、小人橫行的黑暗時代裏。在那樣的環境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他們都遭到中傷毀謗,難於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潔,不向惡勢力低頭屈服,就必然會遭到更大的打擊和非難。因正直而遭打擊,因遭打擊而生“怨”,這只是上闋的第一層意思。

因為,遭到羣小打擊,還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尋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沒有人能夠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抗戰主張。這是處在那個不能發現人民力量的時代的一切愛國士大夫和將領們的共同悲劇。年輩早於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飛在他的《小重山》詞的結尾感歎説:“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此詞上闋最後二句即用岳飛之意,以寶瑟清音,彈得絃斷也無人會意為喻,表達了與岳飛同樣的怨抑之情。這,是上闋的第二層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層意思。通過這樣兩個層次的抒寫,作者不得志和無知音的悲劇性遭遇充分地展現出來了。

詞的下闋,承上闋牢騷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藴進一步深化,感歎自己虛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下闋頭一句,化用《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兩句,意極沉痛。接下來“水滿汀州,何處尋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漲,芳草難覓喻示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結尾二句:“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可算全篇的最後一個層次。其用意在於呼應開篇“空谷無人”之境界,再次訴説在人世難尋知音的苦惱。可以看出,詞人大醉之中喚起屈原來一起唱歌,表明人世無同調,只得求之於冥冥之中的千載冤魂,作者的精神痛苦到底有多深讀者不是可想而知了嗎?作者與想象中的屈原之魂合唱的是什麼歌呢?這顯然是催人淚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載同悲的淒厲之歌!這個深夜悲歌的境界太幽峭淒冷了,使讀者讀到這裏不能不為這位愛國志士扼腕痛恨,並一灑同情之淚!然而就連這幻想之中想求得異代知音共歌舞的場面最終也不能長久,在陣陣松風中,東方破曉,詞人酒醒夢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現實世界中。詞的最末一句以景結情,更加濃了全篇的幽婉沉鬱的氣氛。

此詞不尚鋪陳,專用比興,託意高遠,意象深婉,是一篇韻味悠長的抒情短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代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説。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着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着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彷彿應和着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於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後即奔喪回裏。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説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了。

註釋

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為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説認為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瞭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淒涼的意象,作者在這裏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裏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説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歎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裏,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麼也説不出,只能感慨的説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着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鬱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六

原文: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註釋:

畫舫:綵船。

夷猶:猶豫遲疑,這裏是指船行遲緩。

橫塘:在蘇州西南,是個大塘。

穀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清明之後。

看看(kan):轉眼之間,即將之意。

江國:水鄉。

寒:指水冷。

翻譯:

春來,綠水

新漲一篙深

盈盈地漲平了水面。

水邊芳草如茵

鵝兒的腳丫滿跚,

鮮嫩的草色

在微風習習吹拂裏

染綠了河塘堤岸。

畫船輕緩移動

繞着九曲水灣遊轉,

望去,橫塘高塔

在眼前很近

卻又像啟船時一樣遙遠。

江南水鄉

春寒遲遲農事也晚。

村北,村南

穀雨時節開犁破土

將田耕種遍。

春麥已結秀穗

隨風起伏連崗成片,

山岡上桑樹茂盛

桑葉賣家很賤,

轉眼就可以

品嚐新面,收取新繭。

賞析:

這首寫蘇州附近田園風光的詞是作者退居江湖期間作的。此詞當是作者退居石湖期間作,寫的是蘇州附近田園風光。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韻》:“池漲一篙深。”“添水面”,有兩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漲二是水滿後面積也大了。“鵝兒”,小鵝,黃中透綠,與嫩草色相似。“綠”,就是“綠柳才黃半未勻”那樣的色調。春水漲滿,一直浸潤到岸邊的芳草;芳草、鵝兒在微風中活潑潑地抖動、遊動,那嫩嫩、和諧的色調,透出了生命的温馨與活力;微風輕輕地吹,吹綠了河岸,吹綠了河水。……“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畫舫”,綵船。“夷猶”,猶豫遲疑,這裏是指船行遲緩。“橫塘”,在蘇州西南,是個大塘。江南水鄉河渠縱橫,灣道也多。作者乘綵船往橫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灣畫舫緩慢行進。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實還遠。這就象俗語所説“望山走倒馬”,又象《詩經。蒹葭》所寫:“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惟其如此,才有吸引力。那水面上的小鵝,其實,作者並不急於到塔邊,所以對遠近並不在意,此時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緻。便很令人疼愛留連。杜甫當年春遊就遇到這樣的小鵝,他是這樣描寫“舟前小鵝兒”:“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引頸嗔船逼,無行亂眼多。”(《舟前小鵝兒》)多活潑,多可愛!成大所遇,當亦如此。這兩句寫船行,也帶出了沿途風光,更帶出了自己盎然興趣。全詞歡快氣氛也由此而興。

詞的下片寫到農事,視野更加開闊了。如此寫,既與上片緊密相聯,又避免了重複。“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江國”,水鄉。“寒”指水冷。旱地早已種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江南農諺曰:“清明浸種(稻種),穀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時候。着一“才”字,這不緊不慢的節奏見出農事的輕鬆,農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過的水田,一片連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綠遍山原白滿川”,一派水鄉風光現於讀者面前,雖然農事緊張或更可説繁重,但農民們各得其樂,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秀麥”,出穗揚花的麥子。“面”當為炒麪,將已熟未割的麥穗摘取下來,揉下麥粒炒幹研碎,取以嘗新,蘇軾所謂“捋青搗麨少軟飢腸”(《浣溪沙》),現代農村仍有此俗。這兩句是寫高地上景象,雖然水稻剛剛下種,但漫岡遍野的麥子拔穗了,蠶眠,桑葉也便宜了,“雉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王維《渭川田家》),農桑豐收在望。所以下面寫道:“看看嘗面收新繭”。“看看”,即將之意,透着津津樂道、喜迎豐收的神情。下片寫田園,寫農事,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認同感、滿足感。

這是一首田園詞,描繪出一幅清新、明淨的水鄉春景,散發着濃郁而恬美的農家生活氣息,自始至終有流露出鄉村景色人情淳樸、寧靜、合皆,讀了令人心醉。田園詞在兩宋很少,蘇軾、辛棄疾各寫了幾首,范成大寫了三兩首,這些作品可以説是宋詞裏的珍品,尤可寶貴。范成大是田園詩名家,其《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最有名。他以田園詩筆法來寫田園詞,像此篇一樣,很有特色,只可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