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綿山導遊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6W

綿山導遊詞【新版多篇】

綿山導遊詞 篇一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人間仙景山西介休綿山觀光旅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年期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的綿山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希望各位帶着您們的家人和朋友再次光臨介休綿山風景區。

綿山導遊詞 篇二

前幾天,我們去綿山旅遊。火車一路飛奔,一會兒介休戰就到了。坐上汽車駛出了介休市,再在換乘站換了車,我們向綿山進發。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我們離山頂越來越近了。不一會兒,就山上了。

綿山一共有八個景點:龍頭寺、雲峯寺、正果寺、棲仙谷、朱家凹、一斗泉、古藤谷、水濤溝。

一會兒,汽車在雲峯寺停了。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青一山綠,還有深不見底的溝。我叫了一聲,還有一圈一圈的迴音。還有一面是高聳入雲的山壁,上面修着一條長龍似的寺廟。我不禁很佩服工人叔叔的精湛技術。我又和媽媽走着去了棲仙谷。在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我和媽媽的腳步聲。

棲仙谷幽嘩嘩流的瀑布。有一個長廊修在水上面。我伏在長廊裏的椅子上,向水中望去。哇,一條肥肥大大的白金魚。在白金魚的後面,跟着大大小小的金魚,它們繞着一根柱子游來游去,好像在散步哩。我在一個小瀑布前蹲下來,捧起一把水,水冰涼冰涼的,但清澈見底,可以和山泉媲美。

最後到了水濤溝。那裏的樹木直插雲端,而且長得棵棵鬱鬱葱葱,形成了天然的綠色隧道。再加上天氣本來就熱,每棵樹就像一個個綠色的遮陽傘,為人們擋着陽光。我想摘片樹葉,又蹦又跳了好一會兒,才勉強摘下一片樹葉。

到了黃昏,我們該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回頭望了一眼,綿山仍是那麼雄偉、壯麗,令人流連忘返。

綿山導遊詞介紹 篇三

綿山以寒食發源地清明節聞名。也許是冷食清明名氣太大,掩蓋了它的神奇。今年清明節,我去綿山看介子推墓,進山的時候吃了一驚。綿山有過這種絕世奇觀!

回來和朋友聊聊綿山。朋友給了我一個問題:“你能説出綿山的魔力嗎?”我説,“至少三大奇蹟”。朋友説:“告訴我,三大奇蹟是什麼?但是,世界上的一切必然是令人驚歎的,可以用奇觀來形容。”我聽着笑着説—

首先是佛教奇觀:全身舍利。

早在聽説古代僧人成績好死了的時候,身體還不錯。僧侶們邀請彩色塑料工匠用粘土包裹他們的身體,並根據他們的能力塑造他們。在佛教中,和尚屍體火化後的米狀混凝土被稱為舍利,被視為努力的成果和象徵。而這種死後身體不差的和尚,也有同樣的意思,所以叫全身舍利。大多數佛像都是用泥土和植被做成的,但全身舍利包含了僧人的`身體和精神,自然對朝拜者有一種震撼和影響。什麼樣的堅定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這樣的全身舍利?

所有的遺體遺物都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現在沒有了,所以極其罕見。可是,誰能想到綿山上竟然有十四五尊雕像!大多保存在雲峯山頂的正國寺。

在古綿山,修行了一輩子的和尚,知道時間到了,就用鋼繩爬到山頂,或者通過臨時的木梯爬到絕壁上的天然洞穴,不吃不洗,坐下來,面面相覷,真的很安靜。據説只有真正修煉過的和尚才能不腐肉。目前綿山正國寺東西殿共有十二件文物。因為乾燥後身體縮小,身體比普通人略小,但空氣卻栩栩如生。三晉的彩塑藝人技藝高超,他們傳達了每一個“塑身”和尚的個性。有的善良,有的悲慘,有的清澈空靈,有的從容淡定。大多是唐宋金元時期的高僧,至少也有七八百年甚至上千年了!歲月太長,泥皮破,袍服露在裏面;唐朝天寶時期的和尚石賢的腳趾頭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歷史是赤裸裸真實呈現的。頑強追求的精神是見證和欽佩的。在當今世界上,你還能在哪裏看到這樣的佛教奇蹟?

還是那句話,是山河奇觀。

先説山。綿山以石為骨,土為血肉,樹為衣。山裏有許多巨大的巖石,它們往往直立而壯觀。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大巖石的半腰或下部往往向內凹陷,像一個大漢吸吮着肚子,深如一個洞。安靜安全,無風無雨,冬暖夏涼。綿山隨處可見這種凹穴。最大的是雲峯寺山的肚子巖。中間凹進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寬二百米。這次到綿山的時候是春天,冬天凍在巖腹的冰還是硬的。古人看中了大自然這個神奇的禮物,在這個巨大而深邃的巖石肚子裏建造了廟宇。自三國以來,歷代修建的廟宇一座接一座,錯落有致,美不勝收。每年在廟會上,多達一萬名朝聖者前來朝拜。當時,香煙充斥着山腰。這種奇觀從何而來?

綿山山崎的水也很奇怪。

人們認為綿山多巖石,所以水一定少。山裏人告訴我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綿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當我注意到山和山的時候,我真的注意到了。不僅溪澗在谷底流淌,就連近兩公里外的龍脊和李家巖的最頂端,也能看到泉水從石縫中淌出來。奇怪的是,水似乎已經從石頭裏溢出來了。有些像雨一樣滴下來,有些沿着巖壁滴下來,有些從巖石滲出到潮濕的表面。綿山的石頭裏是不是都是水——就像古人説的,好石頭是“負土泉”

綿山最神奇的水是聖女泉。

聖若泉在一面巨大的巖壁上。但它不是掛在巖壁上,而是從巖石的裂縫或孔洞中一點點滴出來。時間太長,逐漸變成石頭奶,滿滿隆起在巖壁上。泉水沿着圓形的石頭牛奶明亮地滴落。

盛如泉的傳説與寒食節有關。據説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介子推,幫助母親避火來到這裏。她渴了一會兒。偏偏綿山五龍路過這裏,解開她的衣襟,用牛奶救她。可是火太旺,聖母的乳房被燒成了石奶。五龍把石奶留在這裏,幫助山裏口渴的人。人們感激聖母瑪利亞,稱之為聖奶泉或母奶泉。據説這種聖奶是有愛的,有靈性的,每100年就會再生一對石奶。2500年前的春秋以來,巖壁上誕生了25對大大小小的石奶。大如枕頭,小如南瓜。而且都是成雙成對的,很像女人的乳房。如果喝下這聖奶滴下的泉水,真的會很甜很清很爽!

傳説中的聖奶是理想,但真正的石奶更有異國情調。所有的鐘乳石都覆蓋着厚厚的充滿活力的綠色苔蘚,就像一個蓬鬆的祖母綠胸罩。有時候上面有一朵紫色的花,很迷人很可愛。

這種美麗神奇的聖奶不是綿山特有的奇觀嗎?綿山更驚心動魄的奇觀是掛吉祥鍾。原本是唐代祈雨謝佛的儀式活動,逐漸演變成綿山地區的民俗。

綿山的掛香嶺在護谷巖的空王廟。人們在廟裏拜完空佛許願或許諾後,就邀請專門掛鈴鐺的藝人上山,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掛一個水箱大小的銅鈴。

掛鐘很驚險。藝術家必須爬到山頂,在松樹上綁一根繩子,然後把繩子往下拉一點,直到它在巖石腹部上方,然後用繩子擺動,直到它附着在巖壁上,然後把銅鈴牢牢地掛在洞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恐懼。藝術家都是一個人吊着,無處面向,靠一根繩子,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技巧。這就是你不能表達對佛虔誠的原因嗎?因此,每次掛上銅鐘,都會立即燃放紅色的鞭子來慶祝活動的成功,並回報好運。

古老的掛吉祥鍾習俗,綿山人已經喜愛了幾千年。目前,在護谷巖的山洞裏懸掛着許多青銅鈴鐺。山風吹來,鐘聲叮噹,清脆而遙遠。他們和下面寺廟裏的鐘鼓、梵天音樂一起演奏,悦耳動聽,令人心曠神怡。這種情況,這種民俗。還有哪裏?

綿山導遊詞 篇四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無果。文公無奈,下令一面放火燒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卻故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大火熄滅,才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詔,在介子推忌日,禁煙寒食。

以寒食寄託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羣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隨着時間的推移,唐朝時期寒食節已經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寒食節本來是清明節的前一天,但發展到唐代後期,逐漸演變為一個節日。寒食節歷經兩千多年,最終發展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節日。

綿山導遊詞 篇五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希望一路上我們一起同遊,能夠帶給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前一天,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綿山導遊詞介紹 篇六

今天我們要去介休參觀綿山,這是太行山的一個分支,海拔2000多米。綿山因其棉豆而得名綿山。後來,晉國大臣介子推因在春秋時期燒了這座山而出名。綿山古往今來修建了許多寺院,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綿山腳下的星地村,星地村有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這是我們在去綿山之前先去過的景點——迴歸寺。

迴歸寺是以唐太宗在綿山爬山失敗而得名的。當時唐太宗還留下一首詩:“回去拜見福地,大開眼界,享受美好的早晨。廟裏遠結露水,天花近春。燃燒的鐘聲響起兩次,法國和日本變成兩個回合。這是一個仙境,它脱離了塵埃。”請跟我去參觀寺廟。這座寺廟在五代戰爭中被毀,在宋朝重建。寺內庭院寬闊寬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殿、左右垛殿、東西側殿。從天王廟向內看,院內建築雖不高,卻莊嚴肅穆。大雄寶殿是廟裏的正殿。原元代泥塑佛像、鐵佛像、木雕佛像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在十年運動和混亂中被毀。現在有古鬆、龍槐、杉樹等。生長在寺廟裏。夏天,槐蔭如傘,古鬆一年四季靜謐,給寺廟增添了活力。

朋友們,從迴歸寺出發,向南走大約1.5公里,我們就要開始爬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俗稱“九里十八彎,天上二十四座小廟,遍地上市。”

我們已經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點——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的咽喉。地形很危險,從這裏往南可以直接插入綿山腹地。寺廟分上下兩層,上層是龍頭寺。接下來是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相對,怪石磷,景色絕佳。這條小路像緞帶一樣蜿蜒在山腰上。朋友們,請繼續攀登。在這個危險的地方,路上矗立着一座巨石堡壘,高約7米,寬約4米。城堡門口有一所房子,供人們守衞。門前是一條深溝,溝內有一座門板吊橋。從上面的觀察孔可以看到進山的人。如果放開,吊橋就會降下,人經過,吊橋又會被拉上來。門的左右兩邊是絕壁,可以用一人守一萬人不能逼來形容。

再往前看,可以看到一個幾十米高,三四米多寬的凹崖。在懸崖的根部,巖壁上倒掛着幾十顆綠色的石奶,被稱為“石奶泉”。據説這種水可以治療慢性病。經過史茹之春後,這座山變得越來越危險。一路上羣峯環抱,雲飄渺,兩山相對。不知道路在哪裏。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才剛剛開始。我首先看到的是建在懸崖上的白雲洞。山洞裏有云湧出來,據説還能預測下雨的天氣。穿過白雲洞後,你來到一座木橋前。橋崎嶇不平,橋上滿是山河。行人必須靠牆。非常小心,你可以看到橋的危險。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剛來綿山的時候,前面有個懸崖,後來有隻老虎追他。幸運的是,一隻鹿和一隻兔子用蹄子穿過去了。因此,這座橋被後人稱為“兔子橋”,前方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精選5篇山西綿山導遊詞 篇七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淨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08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綿山導遊詞 篇八

獅子山

文殊廣法天尊與太上老君經常在綿山探討道學。唐代有人曾見二位老者,一穿白,一穿黑,對坐山上,侃侃而談。待接近時,二老者倏然隱去,只看見天空中飄起一白一黑兩朵祥雲。在二仙對談時,文殊的坐騎獅子蹲在山上,因而該山形如卧獅。

載馳載驅牌樓

介休北賈侯家是清代著名晉商之一。康熙年間,侯家尚未發跡時上綿山大羅宮財神殿祈拜神靈保佑。經過幾代人的經營,至光緒初年,侯蔭昌的票號遍佈全國50多個城市,資產達七八百萬兩,居全國票號之首。侯蔭昌上綿山謝神靈保佑之恩,重修財神殿,並新建牌坊,並請名士題寫載馳、載驅匾額。

救苦天尊殿

三國時,羣雄逐鹿,連年混戰,原始鬼魂也乘機出沒人間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中拂塵一揮,使鬼魂消散。百姓抬頭一望,只見一九頭青獅上馱着救苦天尊,再看一位戴官帽的神仙帶領十八神將收了鬼魂。原來是太一救苦天尊領城隍及十八陰司傾城出動。後人便自發捐資修建了天尊殿。自那以後,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治理鬼魂,使百姓安寧的説法。

這裏中央坐九頭青獅的為“太一救苦天尊”,兩側為五方接引童子。傳説救苦天尊,千處有求千處應,尋聲趕來,救苦救難,所以又稱“尋聲救苦天尊”。他有放百億瑞光,照亮幽冥地獄,拔度地獄亡靈,使他們解脱罪孽投生轉世的法力。右側牆壁上有救苦天尊施展法力,救助苦海遇難眾生的畫面。左側為救苦天尊化身救助病人的情景。五方童子手執“五色寶幡”,意為接引五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

三官殿

東漢時,有一年蛟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法器,使洪水平靜,蛟怪被定在了溝內,化為巨石。從此以後巖溝裏的水在出溝處走地下,出了溝才湧出地面。既能防止蛟龍作怪,又能保證附近百姓用水的清潔。

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左邊的壁畫所反映的就是“三官大帝”巡視考察的情景。下方有懲罰惡人的場面。右壁上畫的是“天官”為人間賜福的情景。

附近鄉民為感謝三官除去蛟怪,在這裏修建了三官殿。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尊明代木雕三官像,是汾洲知府請人雕成後請往綿山的。

六十元辰殿

元辰即人們常説的“太歲”、“本命元辰”,總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循環,輪流值年。綿山元辰殿分上、下兩層。各殿內牆壁上形象逼真的畫像也是三十元辰,和塑像一起正好是六十位。在此各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君”。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褲帶,祭拜本命神,以求消災免禍,增福增壽的習俗。

仙蹤亭

綿山大羅宮的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太清天尊經常和眾仙在殿門前的山邊平地上圍坐切磋道經。

有一日,狄仁傑路經介休,隻身來到綿山,沿路欣賞山水風光。走着走着,遠遠看到三清殿門口三清與眾仙歡聚一堂。行至大羅宮山崖下,看到山頂上仙氣繚繞,煙霧升騰,隱約聽到眾仙切磋道經的聲音。狄仁傑緊走幾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頂,舉目觀望,不見眾仙蹤影。便進殿內焚香祈禱,祈求神靈保佑李唐天下。拜畢出殿後,彷彿又看到殿前山邊的空地上眾仙端坐的身影。狄仁傑想這是神靈點化。為感謝眾仙的保佑,回朝後派人修建了這座六角亭,並取名為“仙蹤亭”。

九曜星君殿

九曜是指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及計都、羅睺九位星君。古人認為“九星”主人的吉凶禍福。其中“五行相生相剋,相剋則有家宅不寧,六畜不旺,人丁不安,口舌官司等凶兆”;又有“男怕羅睺,女怕計都”之説。因而民間有正月初八順星轉運祭九星的習俗,據説可以消除各種災難,保佑一年吉慶隨心。九曜君神像後壁上均有各自星君的天文星座,夜晚可以根據牆上的星圖,在天上找出九曜。

六丁六甲殿

就是六十元辰中的“六丁”與“六甲”神。六丁屬陰,六甲屬陽。六丁都是女神。道士用六丁之法招使六甲神察知遠方人或物的吉凶。六甲是男神,是真武大帝的部下,有“祈禳驅鬼”的功能,也叫“制鬼神”。

六丁六甲即:丁卯司馬卿、丁丑趙子任、丁亥張文通、丁酉藏文公、丁未石叔通、丁巳崔巨卿;甲子王文卿、甲戍展子江、甲申扈文長、甲午衞上卿、甲辰孟非卿、甲寅明文章。

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叫五帝。他們都是非後學而成真者,為天地開闢之前的先天神靈,所以又稱元始五老。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綿山乃五方神靈會羣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

夢圓亭

清道光年間,介休籍仙台村人郎營週一家,三代均為詩人,被稱為“詩歌世家”。光緒三年,先祖託夢給營周,講述當年許願“詩歌世家”如願後建亭之事。營周為感謝神靈護佑成才之恩,遂在此建“夢圓亭”。

大羅宮

就是當年介之推所看到的“大羅仙境”。“三清上,曰大羅”。大羅為道家的最高境界,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樹覆蓋八方羅天。大羅宮復修於唐玄宗時,後因戰亂,只留殘跡。現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恢復修建的,為依山而建的十三層仿古建築,高110餘米;建築羣總面積為三萬餘平方米,為全國廟觀之最。

精選5篇山西綿山導遊詞 篇九

大羅宮 “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畫棟雕樑,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米 ,為“天下第一道觀”,可與布達拉宮媲美。主要有財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鬥母殿、三清殿、星宿殿、靈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藥王殿、混元殿、藏經閣、講經台,集道教殿宇之大成財神殿 此殿正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為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坐元寶座,左手執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鬥姆殿 中央三目、四頭、八臂的女神為“鬥姆元君”。左邊為“三台星君”“南鬥星”;右邊為“左輔”、“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鬥姆元君”為天上眾星之母,主管羣星。南鬥主生,北斗主死,朝拜諸星君,可增福添壽。《三國演義》中有孔明祭鬥延壽以及“趙彥求壽”的故事。壁畫上畫的是除南。北斗星君以外的西方。東方諸位星君。他們主管人間的官祿前程,以及為人們救苦救難、化厄降祥。東漢三萬名太學生首領郭林宗為感謝鬥姆點化之恩,在這裏建了鬥姆殿

三清殿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來指道教天神所居的聖境,後逐步演變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內中央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靈,執掌宇宙,主宰萬物,造化陰陽,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寶君,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靈寶君,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寶君,為洞神之神。兩側為“四大天師”。他們均是道教的創立者,分別為東漢“張道陵天師”,是五斗米教的創立者;以及“南北朝時的葛仙翁、許旌陽”和宋代的“薩守堅”。左右牆上的壁畫分別為“玉帝”“王母”帶領天界諸神朝拜三清的場面。供桌兩邊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和合喻意同心、和睦、順氣,是中國的喜神、愛神。中間的雕刻為駿馬馳騁,龍騰虎躍,體現出中華民族的一種龍馬精神,喻示着人們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星宿殿 二十八宿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星宿的崇拜。古時星相家根據星宿的移動,占卜吉凶,並把他們分成東、南、西、北四組,稱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又稱四方四神。民間辦喜事、蓋房子、出門都要選日子,就是據此而來的。這兩位分別是青龍和白虎,他們就是人們所説的左青龍、右白虎,他們的職責是鎮守道觀山門,驅邪護正。靈霄殿 殿內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為“天皇大帝”和“南極長生大帝”,右為“紫微大帝”及“后土皇地祗”。兩側為年、月、日、時四值功曹。道經上説:天有三十六層,三清居最上三層。玉帝居三十三天為萬夫之主,主宰人間天上的禍福吉凶,及世界兵革、劫運,是民間信仰的最高神靈。左、右四位大帝,分別統帥萬星、萬雷、萬靈、萬地,以輔佐玉皇。傳説四值功曹體察人間善惡功過,時記月累,年滿上奏玉帝。臘月廿五玉帝下界巡世, 以人們所做的善惡或賜福或降惡。這天古代皇帝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以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靈霄殿的兩壁畫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天上帝”帶領各自部下神將朝拜玉帝,奏事請旨的場面。畫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態端莊各異,體現了天界的莊嚴和諸神的無邊法力。當年唐玄宗為感謝玉皇大帝的點化、護佑之恩,命人在這裏修建了靈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叫五帝。他們都是非後學而成真者,為天地開闢之前的先天神靈,所以又稱元始五老。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藥王殿 殿內正中供奉的是炎帝,兩側分別供奉張仲景、華佗、扁鵲、孫思邈四位蓋世奇醫。綿山自古以來就是道家聖地 ,因介之推歸隱於此更成為人傑地靈之處。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號朱衣道人,研究《周易》多年。有一年,母親重病纏身,妻子產後無奶,真是禍不單行。傅山既是位孝子,又是位好丈夫,對突如其來的災禍茶飯不思,徹夜陪侍母親、妻子。有一日,他十分睏乏,爬在書桌上便睡着了。恍惚中忽見一仙人飄來,説道:“綿山聖水可治百病。”他頓感神靈在點化自己,便於明天啟七年(丁卯)連夜奔向綿山取水。母親、妻子喝了聖水,病症才得以痊癒。為感謝神靈救命之恩,特在此修建藥王殿。從此綿山聖水可以治無名痼疾,又可作催奶劑的消息,傳遍了省內外,人們常專程來此接水。藏經閣為綿山道教藏經處,藏有《道藏》等道書多部。講經台為道士集會和講經場所。有全國百位名家題寫的《道德經》木刻,堪為一絕。羣仙殿全部神像均系布畫,內容為道家眾仙朝拜洪鈞老祖,總面積360平方米,為全國絕無僅有。洪鈞老祖也稱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混洞殿主要供奉無形天尊、無名天尊、無上元君。無形天尊為混洞之前,道氣未顯,恍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為無形象可察。無名天尊為宇宙處於本始狀態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説:“無名,天地之始。”雖有質可睹,但不可名。無上元君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後下降為尹氏之女,嫁於仙人李靈飛,懷胎八十一年,生太上老君,傳金丹密訣72篇即昇天而去。

獅子山

文殊廣法天尊與太上老君經常在綿山探討道學。唐代有人曾見二位老者,一穿白,一穿黑,對坐山上,侃侃而談。待接近時,二老者倏然隱去,只看見天空中飄起一白一黑兩朵祥雲。在二仙對談時,文殊的坐騎獅子蹲在山上,因而該山形如卧獅。載馳載驅牌樓

介休北賈侯家是清代著名晉商之一。康熙年間,侯家尚未發跡時上綿山大羅宮財神殿祈拜神靈保佑。經過幾代人的經營,至光緒初年,侯蔭昌的票號遍佈全國50多個城市,資產達七八百萬兩,居全國票號之首。侯蔭昌上綿山謝神靈保佑之恩,重修財神殿,並新建牌坊,並請名士題寫載馳、載驅匾額。救苦天尊殿

三國時,羣雄逐鹿,連年混戰,原始鬼魂也乘機出沒人間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中拂塵一揮,使鬼魂消散。百姓抬頭一望,只見一九頭青獅上馱着救苦天尊,再看一位戴官帽的神仙帶領十八神將收了鬼魂。原來是太一救苦天尊領城隍及十八陰司傾城出動。後人便自發捐資修建了天尊殿。自那以後,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治理鬼魂,使百姓安寧的説法。

這裏中央坐九頭青獅的為“太一救苦天尊”,兩側為五方接引童子。傳説救苦天尊,千處有求千處應,尋聲趕來,救苦救難,所以又稱“尋聲救苦天尊”。他有放百億瑞光,照亮幽冥地獄,拔度地獄亡靈,使他們解脱罪孽投生轉世的法力。右側牆壁上有救苦天尊施展法力,救助苦海遇難眾生的畫面。左側為救苦天尊化身救助病人的情景。五方童子手執“五色寶幡”,意為接引五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三官殿

東漢時,有一年蛟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法器,使洪水平靜,蛟怪被定在了溝內,化為巨石。從此以後巖溝裏的水在出溝處走地下,出了溝才湧出地面。既能防止蛟龍作怪,又能保證附近百姓用水的清潔。

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左邊的壁畫所反映的就是“三官大帝”巡視考察的情景。下方有懲罰惡人的場面。右壁上畫的是“天官”為人間賜福的情景。

附近鄉民為感謝三官除去蛟怪,在這裏修建了三官殿。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尊明代木雕三官像,是汾洲知府請人雕成後請往綿山的。六十元辰殿

元辰即人們常説的“太歲”、“本命元辰”,總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循環,輪流值年。綿山元辰殿分上、下兩層。各殿內牆壁上形象逼真的畫像也是三十元辰,和塑像一起正好是六十位。在此各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 “本命星君”。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褲帶,祭拜本命神,以求消災免禍,增福增壽的習俗。仙蹤亭<

綿山大羅宮的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太清天尊經常和眾仙在殿門前的山邊平地上圍坐切磋道經。

有一日,狄仁傑路經介休,隻身來到綿山,沿路欣賞山水風光。走着走着,遠遠看到三清殿門口三清與眾仙歡聚一堂。行至大羅宮山崖下,看到山頂上仙氣繚繞,煙霧升騰,隱約聽到眾仙切磋道經的聲音。狄仁傑緊走幾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頂,舉目觀望,不見眾仙蹤影。便進殿內焚香祈禱,祈求神靈保佑李唐天下。拜畢出殿後,彷彿又看到殿前山邊的空地上眾仙端坐的身影。狄仁傑想這是神靈點化。為感謝眾仙的保佑,回朝後派人修建了這座六角亭,並取名為“仙蹤亭”。九曜星君殿

九曜是指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及計都、羅睺九位星君。古人認為“九星”主人的吉凶禍福。其中“五行相生相剋,相剋則有家宅不寧,六畜不旺,人丁不安,口舌官司等凶兆”;又有“男怕羅睺,女怕計都”之説。因而民間有正月初八順星轉運祭九星的習俗,據説可以消除各種災難,保佑一年吉慶隨心。九曜君神像後壁上均有各自星君的天文星座,夜晚可以根據牆上的星圖,在天上找出九曜。六丁六甲殿

就是六十元辰中的“六丁”與“六甲”神。六丁屬陰,六甲屬陽。六丁都是女神。道士用六丁之法招使六甲神察知遠方人或物的吉凶。六甲是男神,是真武大帝的部下,有“祈禳驅鬼”的功能,也叫“制鬼神”。

六丁六甲即:丁卯司馬卿、丁丑趙子任、丁亥張文通、丁酉藏文公、丁未石叔通、丁巳崔巨卿;甲子王文卿、甲戍展子江、甲申扈文長、甲午衞上卿、甲辰孟非卿、甲寅明文章。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叫五帝。他們都是非後學而成真者,為天地開闢之前的先天神靈,所以又稱元始五老。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綿山乃五方神靈會羣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夢圓亭

清道光年間,介休籍仙台村人郎營週一家,三代均為詩人,被稱為“詩歌世家”。光緒三年,先祖託夢給營周,講述當年許願“詩歌世家”如願後建亭之事。營周為感謝神靈護佑成才之恩,遂在此建“夢圓亭”。大羅宮

就是當年介之推所看到的“大羅仙境”。“三清上,曰大羅”。大羅為道家的最高境界,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樹覆蓋八方羅天。大羅宮復修於唐玄宗時,後因戰亂,只留殘跡。現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恢復修建的,為依山而建的十三層仿古建築,高110餘米;建築羣總面積為三萬餘平方米,為全國廟觀之最。

開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經綿山,憶起當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戰中受神靈護佑得勝之事,遂專程朝綿山禮拜;並於大羅宮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並撥銀重修大羅宮。至北宋時,宰相文彥博回鄉省親,因大羅宮諸神靈驗,遂又復修。明清以來,屢廢屢修。後因歷代戰亂和日軍燒燬,綿山風景區又在原址上恢復擴建。大羅宮供奉從無形、無名、無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諸神。2000年5月曾在此舉行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道家活動——羅天大醮,香港、台灣、南朝鮮、新加坡等國內外20餘家經團參加。千百年來,在大羅宮祈禱國家興盛、家庭幸福、個人前程的不計其數,現這裏各種祈禱的表文有兩千多種,遊人贈送的帳、幡有兩千餘條。前來掛鈴、掛燈的有一千餘人。從古自今,人們辦事都離不開大羅宮,三六九祈禱、七年級十五朝拜者甚多。

遊覽大羅宮,如步步臨仙境,步步升高。在大羅宮之上的懸崖絕壁上飛人掛祥燈,可歲歲降光明。這裏還有壯武侯宋昌大羅道館掛祥雲牌、漢文帝減免中都三年租税的歷史故事。 混元殿

主要供奉無形天尊、無名天尊、無上元君。無形天尊為混洞之前,道氣未顯,荒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為無形象可察。無名天尊為宇宙處於本始狀態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説:“無名,天地之始。”雖有質可睹,但不可名。無上元君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此三位神靈都是宇宙處於本始狀態之時無邊無際、無陽無陰、無上無下、無表無裏、無天無地之時的神。他們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萬物的開始與生化者。諸神殿

全部神像均系布畫,內容為道家眾神朝拜洪鈞老祖,總面積360平方米,為全國絕無僅有。洪鈞老祖也稱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

主尊九位神為木雕,正中為洪元老君,左為真一天尊、太上道君、高上玉皇道君、太始天尊;右為太上大道君、玄老天尊、太初天尊、太一救苦天尊。眾妙堂

是彩塑藝術之宮,歷代彩塑最多的陳列館。有唐、宋、元、明各個時期300多尊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神佛像,被文物專家稱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之瑰寶。大羅宮名人紀念館

是陳列歷代皇家文書最多的歷史名人展廳。陳列有晉文公、後趙皇帝石勒、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的聖旨、詔書十幾道,有西漢擁立文帝的壯武侯宋昌、唐代宰相令狐楚、唐代驍將尉遲恭、北宋宰相張商英、北宋名將郝質的奏摺20多篇,有張良等歷代名人的禱文、詩詞以及保存下來的相關實物,藏品頗豐。白雲庵金剛經石刻

北魏時期,文殊菩薩化作一貧婦,在綿山一帶傳播佛法。介休的佛教信徒為紀念此事,在此建庵,供奉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並在六塊石板上刻《金剛經》全文。

綿山導遊詞 篇十

十一的長假裏,我們一家和好朋友一家一起組織了一次遊覽山西省綿山的活動。綿山是山西省重點的風景名勝區,它擁有十四大景區,四百多個景區而聞名於世。

來到綿山腳下,我們的車一直行駛在懸崖峭壁上,山路一邊是懸崖峭壁,高高不見頂,雲霧繚繞,另一邊是深谷不見底,空空幽幽,俯首一望,膽戰心驚,碰巧這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再沒有比秋雨洗浴過得青山更加迷人的了,這時候天空像濕墨渲染過似的,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還沒來得及散盡的霧氣向淡雅的絲綢,一縷縷的纏繞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走到了水濤溝的盡處—水簾洞,我們全家人的名字都刻在了象徵平安、幸福的同心鎖上,同心鎖被我們一起鎖在了水濤溝的最深處!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到了龍脊嶺坐觀光纜車,媽媽最怕坐纜車,她一上纜車就被嚇得哇哇叫,還沒到山頂,媽媽就被嚇得哭了,看到媽媽既可憐又好笑的樣子,大家一致決定下山不再坐纜車了,走下山的路。一條崎嶇的石階路蜿蜒而下,石階的兩旁挺立着無數的鬆拍,漫山遍野的野花,纏繞着翠綠般的山巒。我怕媽媽還在膽戰心驚中,走路時摔着,所以就一邊扶着媽媽,一邊欣賞着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媽媽真是又激動又感動,而我的力氣也彷彿越來越大!

我們大家一起領略了綿山的美,綿山的險,最後一起在綿山留了影,就依依不捨的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