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微信文章 (菁選【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56K

端午節微信文章 (菁選【精品多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賀詞吧,賀詞具有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特點。那麼,怎麼去寫賀詞呢?這次本站為您整理了端午節微信文章 (菁選【優秀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篇一

出身於農村,又趕上物質匱乏年代,小時候,經常盼望過年過節。只為過年過節,才有好吃好玩的。端午節也是如此。

記得童年過端午這一天,插艾蒿,包粽子、煮鹹雞蛋、抹雄黃酒、掛香囊是過端午的主要大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這天,家家户户趕早來到野外田埂地頭,趟着露水,割幾把或一捆長得半人高的綠葉艾蒿,插在門楣、窗户、豬舍等地方,用以驅蟲避害。整個村莊都散發着艾蒿的濃郁清香。

包粽子、吃粽子,據説起緣於楚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憂國憂民,卻被奸臣陷害,不被楚王重用,強進諫不聽,反被流放,最後不願看到楚國被秦國滅亡,懷着悲憤抱石自沉於汩羅江。楚國民眾有感動於屈原忠誠而哀怨於楚王的昏庸。聽説屈原投江後,為了不讓魚類傷害屈原的屍體,沿江裏撒下糯米,演變成今天的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

端午的雞蛋,清香鮮美自不必説。因為平時,自己都舍不吃,拿去賣了換油監和零用錢。只有過年過節才是個例外。

喝雄黃酒可以驅蟲避邪。奶奶説,當年,許仙就是在端午這天,勸白娘子多喝了雄黃酒,才現了原形,嚇得許仙逃進金山寺不回家,氣得白娘子和法海施展法術,水漫金山。可見雄黃酒的效用、威力。小孩身上抹一雄黃酒,蚊蟲遠避。大人們做的五彩線香囊,這天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寓意平安吉祥。

當然,童年端午,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有關吃的記憶。那時,一天到晚都在餓着過。能吃飽一頓,已是一種滿足,過節能吃上一次美味,更是美上半年。

農村過端午,新麥收割,新面下來,家家户户都炸炸饃。若遇上生產隊長高興,殺頭大肥豬,家家分得二三斤,讓人人嚐嚐斷了半年的葷味。記得過節的前一天殺豬,隊裏派幾個身強力壯的人,放倒肥豬,屠夫用長刀,捅進豬脖子放血,直到豬滴盡血斷氣,然後,用刀尖從豬腳處剔個口,插個竹管紮緊,用打氣筒,把豬打得全身滾圓,四肢朝天,放進燒熱的大鍋裏褪毛。毛剔淨後,放在門板上破肚開膛,掏出內臟,掛在木架上,按家户大小分。一大羣小孩圍着跟前看。等肉分到手後,跟着大人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守在灶台前,目不轉睛地盯着父母肉。

端午早上,吃粽子,煮雞蛋,剝蒜頭,喝米湯,在我看來,只算是像吃酒席前的打尖。中午才算正餐。大人們半晌,早早收工,炸炸饃,炒肉,蒸米飯。温潤如玉,醇香可口的粽子,更是早晨已經做好。小孩們早早地圍在灶台和桌前,等飯菜一端上來,迫不急待地下筷,狼吞虎嚥起來,一個個吃得肚子滾圓,嘴角流油,還不肯下桌。夜時睡覺,夢裏嘴還在嚼得津津有味。醒來,我還在跟弟弟説,要是天天過節過年多好啊。

幾十年後,憶起每年端午那天能吃那麼飽,吃得哪麼香,都是大人們捨不得吃原因。既是吃點,頂多是“土地爺吃螞蚱,大小沾點葷氣”,為的讓娃娃們吃得飽吃得好,補償下平時的愧欠。想到這些,心裏就常常發酸,淚湧眼際。

現在,人們終於過上天天像過年過節的好日子。端午這天,更是美味佳餚滿席。在這個舉國歡樂的日子裏,我們更不能忘記,過去艱難的日子。讓那痛苦的一頁,成為歷史,永不再現。我想,只有這樣,屈原的在天之靈才會感到無比欣慰,這樣的端午節,過得更有意義。

端午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篇二

今天我和幾個同學以及我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光瑞美好鄉村過端午節。一進鄉村大門,眼前兩條路,都是用木頭條搭的,路兩旁的護欄也是木頭條,順着大門左邊的木頭通道走了一會兒,右邊出現一大塊金黃的麥地,此時麥子已成熟,金黃金黃的,這讓我想起一首歌《風吹麥浪》。沿着木頭通道繼續走了一會兒,右拐進一木頭通道,通道左下方有三個大籠子,其中一個裏面關着四隻肥大的兔子。我拔些野草,它們爭着搶着吃;籠子前方是一個蔬菜大棚,裏面種的全是玉米,高高的杆上已結了玉米穗。房子也用木頭條搭建,就一層。屋裏大小大概跟自己家客廳的大小差不多,擺有倆沙發、一張牀、一個茶几、一對木凳,角落裏還有個小木桌,往裏走有一間小小的廚房和一間超小的廁所,牆上掛着電視,可以看。

屋外有個小院,小院被木橋分隔成二個地方,稍小那塊擺了一個雙人吊椅。吊椅對面是大太陽傘,傘下有一個木頭桌。稍大那塊有一個大遮陽棚,下面有一張長方形大桌,能圍坐十幾人。

我們放下行李,返回大門口,放眼望去,鄉村到處都是同學家那種小木屋;順着主道往前走。主道像小橋,橋下左右兩邊是小木屋,屋前地面鋪着一層假草坪,草坪上豎着個大遮陽傘,傘下是大木頭圓桌或小木桌和一些藤椅,還有鳥巢一樣的吊椅。再往前走,進入的木頭屋是總服務枱,穿過去又走上木頭橋,橋下右邊棚下有個很大的整套的石磨,石磨上有面粉,我推着石磨上的木棍感受了下驢拉磨磨面感覺,感覺挺輕的。接着往前走,左右兩邊有個帶頂棚的長廊,廊裏有好多休閒桌椅,用來喝茶聊天休息。再往前走,一大片綠草坪上有幾個底色是白色的蒙古包,很漂亮。總之,我們進入了一個木頭的世界,木頭房子木頭路,木頭桌子木頭椅,這裏的一切設施基本都用的木頭條,感覺很像我們小時候拼的木頭玩具一樣,只不過是放大版的。除了木頭,就是到處鋪着綠草坪,一派田園風光。

回到同學家的小木屋,和同學們一起吃燒烤,吃粽子,玩三國殺,玩抓人……

這個地方真美,我們玩的不亦樂乎,今年過了一個別樣的端午節。

端午節微信文章(一):端午節的諺語 篇三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鬆。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端午節微信公眾文章 篇四

傳統禮品1:粽子+鹹鴨蛋

走親訪友,經過精美包裝的粽子禮品盒,顯得大氣能撐場面,現在各大超市和商場基本上都有促銷活動,打算大動作送禮的朋友,現在可以下手了。

但如果自己在家裏煮着吃,建議買散裝,這樣划算,而且能清晰辨別出粽子的好壞。當然,配上傳統的松花蛋、鹹鴨蛋,這個端午,自然更有韻味兒。

小貼士:九子粽

粽子的一種,即把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九隻粽連成一串,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大多作為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現代禮品1:豆漿機、按摩器

端午節,誠心的你購買了粽子、松花蛋、鹹鴨蛋,還覺得差點什麼?是否感覺有點落入俗套,不夠新意?……不如就先來了解一些新意招數。

可能你不知道,端午節也被稱為女兒節。出嫁的女兒回孃家,作為女婿的你怎麼也得好好表現一番,送丈母孃什麼禮物好?不妨就送一些有現代意義的禮品。送健康,奶粉、核桃粉略顯老套,還不如加一點“銀子”時尚一回,送一台豆漿機給老人,或者送一台按摩器,或一個水宜生的水杯,在安撫老人心靈的時候,也送去最大的健康。

傳統禮品2:香囊、艾虎

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

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據説可以鎮祟避邪、保佑安寧。

現代禮品2:飾品、花朵

節日的祝願,往往凝聚着美好的祝福,能夠帶來永遠的運氣,愛情的誓言在此時也會更顯靈犀。此刻,你可以送心愛的她/他一樣飾品,用來收集多年悠久歷史的端午運氣,或者像年輕人一般,送一束鮮紅的玫瑰花,或一束永不凋謝的“小熊花”,感動的同時也來放肆浪漫一回。

節日送禮,是最適合不過的了。而且不同的花都有其花語,君子蘭代表高貴、有君子之風。劍蘭代表避邪鎮災、福祿、富貴、節節高升。文心蘭代表快樂、隱藏的愛。黃百合代表財富、高貴、快樂。

端午節微信文章(二):端午節的考古研究 篇五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説紛紜,説法不一,爭論不休。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説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説》)。

據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6] 上海縣馬橋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灘上,原住着一羣古越族先民。專家推測,最早是古越祖先將部落圖騰繪製在獨木舟上,又划着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隨着龍神觀念逐漸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意識後,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並從中產生出競渡的遊藝形式,此後漸漸形成為中國各地的傳統風俗。[7]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會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裏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8] 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5]

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科學的。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從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説結合起來看,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着一個龍的圖騰族羣,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跳江自盡而最後形成端午節傳統風俗。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説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着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

2017端午節微信文章 篇六

端午節,在農家一直與吃有關。主角是粽子,配角更豐富。咱們來嘮叨一下,看看與自己故鄉是否相同。説實活,我不會做,美食家也論不到我。但故鄉會吃的`品種我知一二,能上餐桌的就不説了,只撿本地幾種上不了枱面的告訴你。

端午節,家鄉地裏洋芋(土豆)熟了,當年品種多的很,洋洋芋、紅洋芋、烏洋芋、脱毒洋芋……。現在地裏種的,不曉得叫啥名了,反正產量高,個頭大。喔,説岔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洋芋地裏柳生(野生)的一種菜,當地叫灰綠苗。

莖呈灰綠色,以嫩為主流,最高約二尺,大多半尺高。葉綠色,每株肥瘦都一樣,頂端近中心葉呈粉紅色。手摸似有細顆粒感,能抹下,少時,抹粉紅色塗臉上自化粧,叫紅臉兜兜,扮可愛。這野菜在洋芋成熟時,它剛好也成熟。水靈通透,手掐葉帶嫩尖莖,不洗自然乾淨。從沸水中一過(家鄉人叫膽一下),莖葉變軟,呈碧青色。直接上佐料涼拌,叫涼拌灰灰菜。好了,這道菜是配角,注意顏色哈。

洋芋呢,自然少不了它。它是農家人手中的千變妖精。主流做法也不説,單説非主流。將之切成絲條,粘上面,加個雞蛋。油鍋一炸,叫洋芋巴巴,也稱洋芋饃饃。金黃色,巧媳婦兒炸的巴巴,能透過巴巴看見對面人吃的正上勁。吃時用一手接在嘴下,怕掉了,可惜了噻。不能忘了,端午節黃膳正肥,用洋芋慢火燜,專等揭鍋蓋的那一刻。唉喲喂,撲鼻香!那味道有誰能忘記?

白黃色洋芋蛋蛋中,有小段麻色的黃膳條,這時,洋芋已完全被黃膳滲透,失去了本色。神仙也吃不出哪為黃膳,哪為洋芋。此時,你就盡情流口水吧,假若在桌上你還裝清高的活。

房前地坎邊,農家種花少,隨手栽幾叢佐料很常見。這邊先掐幾把川芎吧,用清油(菜花油)炸它一豆腐籃子,裝上七八碟子太容易了,吃不了,可以兜着走哇。

到房屋則邊,再掐幾把小霍香,同樣工序,同樣的結構。只是川芎呈葉狀,小霍香莖脈更清哳,特顯葉脈精神,全是黃青色。

黃金葉涼粉上來了,深灰色,色澤透亮,模樣光滑。用筷子好象不易夾穩,用力夾,斷了。這是道柔軟與力道相結合的菜,薄片片,不可能用勺子吧,那樣有失大雅。你就呼吸調均勻,如太極高手,柔剛相濟,它就順勢滑入口中,再滑入喉嚨,直達你胃。忘了嚼,沒關係,留下那千轉百回的味兒,就大功告成。

該主角上桌了,剝開青色包裹,白色粽子自是高傲地。人們一年一次的追捧,哪能不拿個派頭呢。農家人眼中冒似沒有高低貴賤的念想,用濃稠的蜂蜜往白粽子身上一澆。不好意思,黃中透白,白上裹黃。眼裏盡見流着的黃,嘴角只留甜死個人的蜜,粽子的真本全輸給了這甜。不服氣,莫法的事總會發生的。

該上湯了哈,黃色,青色,綠色,白色。剩下就是圍桌兒的人,個個呈飢餓色,雅相少哦。哪裏記得,那個美人兒白娘子喝了今天的雄黃酒,壞了大事?

仿若桌邊圍觀羨慕的貓,仰望着人們不停的嘴,誰記得它喲,你等哈。那個狗兒不叫不吵,躲在桌下,不停吃人們落下的美食,狗是聰明的。那些雞就招人厭了,擠在腳邊,啄呀啄,一開心就咕咕高唱,切!少不了人們吼:老鷹拖的,滾!這下好,雞飛起來,灰也來了。好在全是自家人,用手揮一揮,再罵一通挨刀的雞,繼續吃。菜入味了,這些都是小事,過節嘛,高興就好哇。

湯,就是門前小河裏的麻魚,和落下的樹葉子一個顏色,叫木葉魚,幾輩子也長不大,天生嬌小。這是真的魚,不是縣城滿世界叫賣的假魚。河中抓魚,農家人老老小都會抓。嚴格講叫撈魚。河淺水清,什麼也不要,用撮箕在臨樹的淺潭向前一撮,一端。哈哈,撮箕中活蹦亂跳的魚就有了。三撮二撮,二三斤大乍長的木葉魚堅決沒有問題。這些小魚兒,除燒鮮美的魚湯外,又炸。

你説,還想來點什麼,才配這個端午節?

如果你沒意見,那就迅速的來,太陽快偏西喂,不能等你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