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記者節”感言【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8W

“中國記者節”感言【新版多篇】

2021記者節感言 篇一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為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温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於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__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 。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説:中國的問題,特別是__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着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痺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裏,魯迅 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説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可以説,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__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説:“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 ,是誰在__。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__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記者節感言感悟心得 篇二

我是電視台的記者,這天十分榮幸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代表十佳優秀記者在此發言。首先請允許我在那裏向所有記者同仁們表示祝福,同時向關心和支持我們廣電事業的所有領導、各界朋友送上最誠摯的謝意,因為你們的鼓舞與鞭策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為喜歡博學的央視名嘴水均益,因為喜歡睿智的白巖鬆,喜歡犀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14歲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們一樣的記者20xx年夏天,剛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我,懷揣着當年的夢想,走進了廣電。這個選取,讓遠在長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在離他們千里之遙的紮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兒能一向在這個辛苦的崗位上執着的堅守。掐

指一算,這天是我來第490天,回想這四百多個日夜,一個女孩子,背井離鄉沒有朋友,語言不通,完全像沒有歸宿感的浮萍,隨風飄零。幸運的是,在領導和

同事的關心幫忙下,我慢慢地適應,並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城市。從第一次採訪時因語言不通,與被採訪者面面相覷的尷尬,到此刻靈活自如的問答;

從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寫時的羞愧到此刻得心應手的寫稿……這一路,佈滿了太多的坎坷和荊刺,凝結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記得今年六月五號那個深夜,那晚我在做的義工個性節目。為了趕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點。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時候,突然,電腦死機了可怕的是,節目沒有保存,大家都明白,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

眼看第二天的節目將受到影響,那一夜我對着空無一人的製作室失聲痛哭——人們常説記者就意味着與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終固執地認為記者這個職業

是精彩的。因為你在讀懂別人的時候,也在檢閲和豐富自己,很多時候,你採訪的

對象,就是你奮進的動力。擔任欄目製片以來,我結識了一羣夕陽老人,他們年近古稀卻樂觀的自比廉頗,年輕時他們曾為發展揮灑汗水,暮年卻仍然為這方熱土出謀劃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陳主任,楊哥一齊拍教育專題片的時候,小黃鑫悲慘的家庭遭遇張賢亮血氣方剛的父親張聖剛,應對兒子的學費沒有着落的失聲痛苦,張曼為母親

還是為自己前途苦苦糾結的辛酸,這些讓我震撼。這期間我採訪了一位從小喪父,家庭貧困的的優秀學子張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條信息,信息資料是這樣的:,來武漢一個月了,大學生活很精彩,這些都就應感謝你。短短几句話,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其實我就應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記者肩負的職責和使命。

除了這些,還有不向死神低頭白血病少女李怡曉,還有為弱勢羣體用心奔走的義工……他們讓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為廣電大家庭中的一員,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讓我倍感榮耀,廣電前輩給我們新人做出了榜樣,他們對電視的執着,對新聞工作的一絲不苟,為我們樹立起了標杆,能夠説在每寸土地,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廣電人的汗水。

經濟工作會議期間,精彩鮮明的新聞報道,深刻有力系列專題,吹響了快速

發展的集結號。

特大洪災中,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我們一線記者的身影,他們用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文字奏響了眾志成城,抗洪搶險的音。

建立省級衞生城市,我們記者穿梭在每個街頭巷尾,每個基層單位,一個又一個的催人奮進創衞報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裏的監督檄文,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熱的激情澆注這個城市最美的一抹綠色。

這天是記者節,是個承載着記者職業光榮與夢想的節日,作為電視台記者,我和我的同仁無比自豪和驕傲,同時也感到的職責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用心堅持正確導向,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創新思維,用我們的筆去描繪發展的美景,用我們的鏡頭記錄發展變化的每一刻;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前進的脈搏。用行動向黨和人民,向各級領導,向xx萬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記者節感言 篇三

會寫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名好的新聞記者。因為,新聞報道不是信手捻來,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是經過對文字的精心錘鍊,將思想和觀點隱藏在客觀事實中的絕妙詮釋。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 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責任,始終保持着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這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這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十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面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説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説是由職業派生的責任。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説到底,這些,都不過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編輯,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記者節主持詞 篇四

女:下面將要上場是專題部的四位帥小夥。他們表演的是男聲聯唱:真心英雄

表演者:朱雙超葛偉民程偉趙通遠。掌聲有請。

男:一線記者在新聞現場風來雨去,後期的同志一樣承擔着艱辛。在節目部就發生了這樣的故事。請欣賞詩朗誦:我在等你。這首詩,是節目部王繼軍創作的,字裏行間,讓我們感受到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對職業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

有請王繼軍付兆偉

【詩朗誦結束時,音樂立即切換成《那片海》的前奏。李志晶在音樂中上嘗演唱】

女:剛才為我們演唱的是大型活動部編導李志晶。大型活動部是我台對外展示形象和實力的重要部門。除組織大型活動外,每年還為縣委縣政府、機關鄉鎮製作專題片、彙報片、形象片近百部。其主辦的《消費前沿》欄目,正以新穎的形式、創新的製作成為消費者和商家間的嶄新橋樑。接下來,是新聞部孫福狀、錢林芳為我們帶來的男女聲二重唱:讓夢冬眠。我們掌聲歡迎!

女:東海電視台專題部是一個特別優秀的羣體。他們愛崗敬業,把創名欄目、出好作品作為不懈追求,取得了突出成績,以《我們的故事》、《化蝶》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專題部的同志不僅業務精湛,而且多才多藝。請欣賞專題部為我們表演的舞蹈:動感節奏。表演者:葛偉民程偉趙通遠張婷婷韓笑趙海靜劉豔等。我們掌聲歡迎!

女:上大學的時候,文科女生常説理科的男生缺少藝術細胞。但我們局技術中心的小夥照樣多才多藝。現在,就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技術中心的於鷺苗勇。他們帶來的節目是吉他彈唱夜色。掌聲歡迎!

男:接下來,是大型活動部洪曉冬表演的小提琴獨奏《梁祝》片斷。我們掌聲有請!

女:現在,讓我們一起欣賞播音部劉忠為我們帶來的獨唱《你到底愛誰》,掌聲歡迎

男:記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使命。為了這種使命,記者這個職業成為世界上危險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為了這種使命,即便是千難萬險,他們依然前仆後繼。今天是記者節,讓我們也為自己唱一首讚歌吧。請聽詩朗誦:記者讚歌。表演者:播音部劉忠、武心媛等

女:現代電視是一個藝術與技術的複合體。製作,作為電視播出機構重要組成部分,其優秀與否,甚至決定一個節目的或欄目的成敗。多年來,製作部的同志始終如一,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東海電視台一個個欄目錦上添花。今天,這些默默奉獻在後台的她們給我們帶來了另一個驚喜。請聽女聲小合唱:一千零一個願望。表演者:孟熒王海燕許芬江惠子。掌聲歡迎。

男:下面,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新聞部記者袁青青為我們表演舞蹈:竹林深處。

女:接下來,是發射台劉坤為我們表演的男聲獨唱:《練習》。我們掌聲有請劉坤。

男:現在,讓我們用熱烈地掌聲有請專題部的張婷婷趙海靜韓笑劉豔,她們為我們帶來的是女聲聯唱:姐姐妹妹站起來

女:請欣賞大型活動和新聞部的聯合演出,他們帶來的是舞蹈:爺爺奶奶和我們。表演者:李志晶朱偉袁青青等大家掌聲歡迎!

尾聲(主持人同時上場)

男:責任在肩明使命

女:無須揚鞭自奮蹄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女:親愛的同志們,朋友們

男:東海縣廣播電視局慶祝第十個記者節暨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文藝演出到此結束。

女:讓我們以今天的慶祝表彰大會為動力,以受表彰的同志為榜樣,愛崗敬業、孜孜以求,為黨的廣播電視新聞宣傳事業再添新光采!

男:祝我的同行們節日快樂,福如東海!

合:再見!

記者節感言 篇五

屈指一算,我幹記者這一行有四年了。四年,對歷史長河而言僅僅是一瞬間,然而對我來説,卻是人生路途中的一道美麗風景,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四年的記者生活,讓我進入了另一所“大學”,在這所“大學”裏,我飢渴地汲取着知識,燃燒着青春的激情,縱情地放飛新聞夢想。

猶記得,剛畢業離開學校時,老師的殷殷叮嚀:參加工作後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猶記得,剛踏入工作崗位的第一天,領導和家人的諄諄教導:要做一個愛崗敬業的人;猶記得,因採訪遇到困難寫作遇到瓶頸感到焦慮時,同事們伸出援助之手對我説,“別怕,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相信我們是最棒的”。特別是當我看到大家為了出報為了趕稿而加班加點、廢寢忘食,顧不上回家,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

回想四年來在採訪上的點點滴滴,內心不時會湧起無限感慨。從懵懵懂懂的第一次坐到辦公室,不知跟同事們聊什麼,到現在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從戰戰兢兢寫完第一個採訪稿交給林主任指導時,到現在同事間的相互切磋指導;從因採訪遇到阻撓心情低落,到現在的百折不撓,一切的一切彷彿就在昨天,一切的一切彷彿還在眼前……

有人説:“戰場上需要勇氣,工地上需要力氣,而採訪寫作我想則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有時,一則短短的小新聞,採訪的過程卻充滿曲折和辛酸,有受訪者的不理解,有路途遙遠的顛簸,有趕稿的疲憊。但是,當聽到自己所採寫的新聞得到讀者肯定和表揚時,曾經的辛苦和委屈就會在瞬間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感動,因為自己做得真得是很渺小。記不清多少次思路不暢,峯迴路又轉,記不清多少次筆耕不前,柳岸花又明。也難忘,多少個不眠之夜的付出,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報道;也難忘,多少回鄉間小道的穿梭,更難忘多少回海島的採訪。四年的磨練,雖然充滿了汗水和辛酸,但更多的是那一種充實,那一份快樂。因為我深深的感受到:一次一次的深入基層,讓我懂得了什麼叫認真;一次一次的跟領導調研,讓我理解了什麼叫責任;在無數次的一次次中,讓我知道了記者的責任就是貼近羣眾、貼近基層、貼近生活。

記者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就是這麼堅強執著,就是這麼孜孜不倦地追求,就是這麼默默無聞地耕耘,雖然記者這個職業有點辛苦,但我熱愛並快樂着。我想高聲説,我是記者,我時刻奔赴在新聞報道的路上。

記者節感言 篇六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個屬於我們的特殊的日子。從踏進新聞行業那天起,如今已經過了五個年頭。回想這五年裏的工作經歷,我感悟頗多。

記者是我的第一份職業。一開始工作時,對記者真正的含義並不懂,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記者的光輝與自由。於是,這個蜕變的過程變得極為漫長和艱辛。五年的時間過去了,我終於明白,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着力營造更和諧的社會環境,使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更進步,是記者不可推卸的職責與使命。

採訪的過程千篇一律,從接到任務到聯繫採訪對象,再到採訪和寫稿。整個過程讓人感覺緊張、惆悵和疲憊。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並順利刊登後,才是我們可以稍微鬆口氣的時候。在這過程裏,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三年前的一個採訪對象。那是一户殘疾人家庭,妻子癱瘓在家,瘸腿的丈夫每天靠撿破爛為生,還要供一個女兒上學。我發現自己在工作上的累與他們生活上的苦比起來不值一提,尤其是他們那種對生命的執著總會讓我感動,此時,放棄的念頭便打消了。

記者的一年四季都是收穫的季節。當有人肯定了我們的努力,所有的疲憊與惆悵便會很神奇地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尤其是當文章見報後我們所接到的每一句讚揚與批評,便會化成我們工作上進步的動力。社會賦予了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讓我們去見證、去記錄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需要不斷去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煥發出一種青春的激情。這些經歷讓我獲益良多。這種珍貴的收穫不分季節,每天都是進行時。所以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一年四季都是收穫的季節。

記者節感言 篇七

我們的記者經常脱掉鞋襪和農民一起下田。為什麼?因為這樣我們不光能拍到更好的畫面,同時,我們還代表着廣電的形象,我們有責任維護好這個形象。

我從事新聞事業只有14年,在很多人眼裏我還只能是個“新兵蛋子”。我是1996年從市公交公司轉行到原電視台工作的。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承認自己是“新兵蛋子”的身份,但是,我從來不認為“新兵蛋子”就一定打不好槍。

2001年下半年,台裏把開辦對農節目《農技110特快》的任務交給了我,在接到台裏任務的時候,我的父親已經病重在牀,肺癌晚期。而當時欄目組人員就只有我和童佳兩個人,每週三期的節目量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一邊是老父親盼望看見兒子的眼神,一邊是觀眾期待的新欄目……我選擇了後者,堅持做好每一檔節目。直到父親去世後辦喪事時,我才請同事幫忙頂了兩期。那段時間我的心很痛,在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刻,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他。但是,那段時間我也收穫了快樂,欄目受到了普遍好評,正如央視白巖鬆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痛並快樂着”。

肩負起服務農民的責任是多年來我們欄目受到好評的根本原因。《農技110特快》是個由多個小版塊組成的欄目,其中有一個《氣象農情》小版塊,這個小版塊的來歷有一段故事。説難聽點,這是個被農民罵出來的版塊。為了欄目題材的組織,農業局專門派了農技110集團的老賈長駐欄目組,老賈經常跟我們一起去拍節目。2005年8月,蓮花鎮農民來電反映水稻病害很嚴重。我和老賈馬上請了衢江區的水稻專家趕到蓮花鎮的田頭,專家馬上判定這是水稻黑條矮縮病。專家在現場介紹説,水稻黑條矮縮病就好比是癌症,沒辦法治的,只能在苗期預防。當時有不少農民在圍觀,聽專家這麼介紹,一位農民有點急了,在一邊大聲抱怨:“這樣的內容你們為什麼不早播?現在已經發病了,損失已經造成了,再拍節目有什麼用?”其實相關預防內容在2個月前已播出過兩遍,只是有些農民兄弟錯過了收看時間。老賈很委屈,馬上跟農民辯解説:“我們已經播過了,是你們自己沒有看。”

被農民指責,在我們欄目運行這麼多年來還是頭一次,其實當時我內心也很委屈。但是,很快我就制止住了他們的爭吵。我覺得,農民非常可憐,這田裏的稻子也許就是他們一年的希望。我對老賈説,我們不能要求農民守住電視機看每一期節目,我們再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這是農民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有責任。在回來的路上,我冒出來一個想法,就是開一個天天提醒農事的版塊,內容不需要每期更新,要在農事週期內重複播,這樣農民看到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

就這樣,《氣象農情》應運而生,這個版塊按農情季節高頻率地提醒農民眼下該注意做好哪些農事。這個版塊後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2006年9月,在稻飛蝨危害衢州時,我們利用《氣象農情》連續高密度地播出病蟲情報,不斷介紹緊急防控措施,農民看節目而動,加強了針對性防治。據市農業局統計,當年全市晚稻減少損失9萬多噸。

在我們這個團隊,我們的記者經常脱掉鞋襪和農民一起下田。為什麼?因為這樣我們不光能拍到更好的畫面,同時,我們還代表着廣電的形象,我們有責任維護好這個形象。

我們做對農節目,也有個真情付出的問題。童佳前幾天跟我説,每次播節目,看到稿子裏農民關心的內容多的時候,心裏就有説不出的高興。其實,我們心裏與農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有很多做農資的朋友,我經常跟他們説,如果讓我發現誰利用我們欄目坑農害農,那朋友就沒得做了。

前不久,我們回憶起做《農技110特快》所經歷的酸甜苦辣,黃宏偉老師是這麼回答的:酸甜苦辣很多,但是現在能夠想起來的卻只剩下甜。確實,《農技110特快》欄目組的每個成員,手中都握有省級一等獎的獎狀,有的人還不止一張。

事業需要堅守,成功更離不開堅守。一個好的記者必然會不斷地去追求作品的質量,而追求質量的過程往往是忘我的,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精神的自然流露。當你感覺撐不下去的時候,再咬咬牙,成功就離我們更近了一步。

記者節感言 篇八

有人説,記者是無冕之王。認為記者是最有本事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不怕。

也有人説,記者是社會的良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説的就是他們。

有人説,記者是行者。你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在紙上在熒幕上;你見不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在路上在幕後。

也有人説,記者是雜家。除了採訪業務之外,天文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科技,古今之事,中外之事……似乎都要知道一點。

有人説,記者是一個名利雙收的職業,報上有名、電視有形、廣播有聲,既拿工資又拿稿酬。

也有人説,記者是弱勢羣體。他們為老百姓説話辦事,可是不少人卻成了被告,甚至有些人被打……

更有人説,記者是高危人羣。在十大危險職業排行榜中,記者成了僅次於警察和礦工的第三大危險職業。

我説,記者其實就是這樣一羣人,他們有血有肉實實在在,沒有三頭六臂也並非神通廣大。

為了保護社會良知,他們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為了伸張正義,他們才躋身十大危險職業之三;為了更全面瞭解新聞更接近事實真相,他們一直在學習而成為無所不知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工作強度從來都不跟名利掛鈎,他們用攝像機用話筒用手中的筆,用他們強大的內心去創作去記錄去書寫,他們是時代的記錄者,更是時代的推動者。

記者從來都不是什麼無冕之王,只有社會的良知才是他們真正的名號。他們不僅是黨的喉,更是人民的耳目,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感應百姓的精神需求,深度反映民意,真切抒發民情。

作為一名記者,我有着自己的新聞理想,要去深刻地關注、忠實地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揭示歷史進程中的瓶頸因素和問題所在,不斷地反映社會制度和政策的弊端,以新聞的力量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明,以新聞的力量建設一個公平、文明進步的民主社會。

普利策曾經説過:“社會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大船,記者就是那船頭的瞭望者。他要為社會負責,為社會守望……”記者節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新起點和加油站。記者的事業永遠沒有盡頭,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不斷努力,勇往直前!

記者節感言 篇九

青春如幟,理想不滅……十年從業堅守,猶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因為熱愛,而把沒有盡頭的苦役變成了詩意的棲居。

數年前,應恩師憬波所邀,穿越小城德江的巷陌,前去他寄居的小木屋清聊。我們一邊津津有味吃着清湯白菜,一邊饒有興趣談論文事。時空輪換,我吃過了好多美味佳餚,然而,時常憶及那頓菜根香,皆每有新得。

當年,我是從大山深處進城讀書求學的窮學生,恩師憬波則是充滿書卷氣的清貧公務員。因為文字,我們頗為投緣。他把讀書與寫作因果,比喻為春蠶和桑葉的關係:吃得多,則吐得多;消化得好,則吐得好!彼時,我對此懵懵懂懂,而今,自己做記者多年,已算經風歷雨,每每解析老師的教誨,皆大有裨益。

那時,因工作亦寫新聞的恩師憬波告誡我:“寫新聞一定要實事求是,千萬不能胡編亂造,做人要有良知,要有做事的底線!”這些年以之為圭臬,我竭盡全力實踐新聞理想,從最基層的通訊員成長為黨報記者,從沒有把新聞寫作看成謀生的一種手段,而是一份聖神的事業;直面“理想美滿,現實骨感”的社會肌膚,我如同手執利刃的劍客有過沉默,亦有過退卻,還有過無奈,可從沒有特意去文過飾非,力求做一個有思想的媒體人。

文字本身沒有温度,有温度的是文字後面的記者!儘管,我不能“仗劍走天涯”,然而,守望良知已刻錄於心:“有可以不説的真話,決不説假話。”

“牢記時代,勿忘人民”是已故的新聞界泰斗、新華社原社長穆青的座右銘,這亦是採編人員的“金科玉律”。在記者節之際,我重温此言,期待與同仁共勉,期翼與同仁戮力同心,不辱使命。

今天,我們記錄歷史;

明天,歷史記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