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現代詩歌的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現代詩歌的賞析(精品多篇)

《雨巷》 篇一

戴望舒

/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着

寒漠、悽清,又惆悵

/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

賞析:

(1)詩中運用象徵進行抒情。《雨巷》中的許多意象諸如“雨巷”“姑娘”“頹牆”等都被賦予象徵意味。就是其中的情節——在雨天裏遇到一個姑娘,並和她失之交臂的過程,也都具有象徵意藴。詩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調又具有現代性。

(2)這首詩具有音樂美。作品音節優美,韻腳鏗鏘,每節壓韻兩到三次,運用復沓和重複的手法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這首詩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體現了戴望舒早期的藝術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詩歌理論的影響。葉聖陶曾説:“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3)詩作意象具有中國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現代派的情韻。詩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傷”的詩風是純粹中國傳統美學具有神韻上的血緣關係;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頹廢,又具有西方現代派的特性。在這首詩中,戴望舒受法國象徵派和中國古代詩詞的影響很深,從而刻意追求詩歌意象的朦朧。

賞析 篇二

人生的旅程已快結束,前景不會發生什麼變動了;該留的淚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已都嚐遍,不會再遭逢什麼希望未曾遭逢過的悲歡了。青春已經過去,它如今已成回憶。青春歲月匆促短暫得很;“我”還未盡情享受青春的歡樂,於迷茫之中,青春時代就這樣結束了!整篇詩行中,都瀰漫着悠悠的遺憾。因為美和時間打的永遠是一場失敗的戰爭,所以詩人含着淚“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現代詩歌鑑賞《七月不遠》海子 篇三

七月不遠

性別的誕生不遠

愛情不遠--馬鼻子下

湖泊含鹽

因此表海不遠

湖畔一捆捆蜂箱

使我顯得悽悽迷人:

青草開滿鮮花

青海湖上

我的狐獨如天堂的馬匹

(因此,天堂的馬匹不遠)

我就是那個情種:詩中吟唱的野花

天堂的馬肚子裏唯一含毒的野花

(青海湖,請熄滅我的愛情!)

野花青梗不遠,醫箱內古老姓氏不遠

(其他的浪子,治好了疾病

已回原籍,我這就想去見你們)

因此跋水涉水死亡不遠

骨骼掛遍我身體

如同藍色水上的樹枝

啊,青海湖,暮色蒼茫的水面

一切如在眼前!

只有五月生命的鳥羣早已飛去

只有飲我寶石的頭一隻鳥早已飛去

只剩下青海湖,這寶石的屍體

暮色蒼茫的水面

青春 篇四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羣嵐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

含着淚,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 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現代詩歌鑑賞《四姐妹》 海子 篇五

荒涼的山崗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

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

空氣中的一棵麥子

高舉到我的頭頂

我身在這荒蕪的山崗

懷念我空空的房間, 落滿灰塵

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裏我頭枕卷冊和神州

想起藍色遠方的四姐妹

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

像愛着我親手寫下的四首詩

我的美麗的結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運女神還要多出一個

趕着美麗蒼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峯

到了二月, 你是從哪裏來的

天上滾過春天的雷, 你是從哪裏來的

不和陌生人一起來

不和運貨馬車一起來

不和鳥羣一起來

四姐妹抱着這一棵

一棵空氣中的麥子

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水

明天的糧食與灰燼

這是絕望的麥子

請告訴四姐妹: 這是絕望的麥子

永遠是這樣

風后面是風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賞析 篇六

讀波蘭詩人齊別根紐·赫伯特的詩歌《卵石》,可以明白自我的完整意義。

詩歌一開始以冷靜的語調作出判斷:“卵石∕是一種完美的造物”。“完美”是極致意義的詞語,似乎不應該用來修飾卵石,卵石太普通了,這一詞語的陌生組合,引人對卵石產生非分的想象。但詩人馬上制止這種猜想,以四個詩節闡釋“完美”的含義。卵石的完美在於它與自己相等,打破了人們對完美的期待,完美在世人心目中的各種各樣附加的含義,被詩人刪除了,並且詩人強調地指出卵石的完美就是它是卵石,而非他物。詩人用“留神於它的限制”賦予卵石以理性的人格,卵石懂得自己的侷限,知道自己的邊界,它用理性控制自己,確保自己的完整,“確切地充滿了”表達了卵石既不想越出自我,以擴大疆界來增加自我,也不想因為任何因素減少自我,總之,必須是準確地等於自己,以保證自己的圓滿自足。接下來詩人從卵石與他者的關係中,進一步説明卵石的自我意義。卵石不是孤立於世界,它的存在必然和他者發生聯繫,但是卵石在這種聯繫之中,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它保證自己在與他者的聯繫中的零影響。它的氣味(譯者翻譯為“香氣”似不妥,香氣濃烈了些,應該是下文的“氣味”)“不會令人想起任何事物”,他者看到的是它自己。它也不會戴着冠冕嚇跑任何事物,它不具備威脅,沒有威權形象。它甚至不會激起他者的慾望,不讓佔有,也不讓玷污。這三個否定句,讓人聯想到米沃什的《禮物》中幾個否定句,(米沃什也許受了這三個否定句的影響)但是,赫伯特的否定非常自然,他是以他者的眼光來表述的,而米沃什是自己在表述。至此,詩歌的鋪墊非常堅實,到了揭示卵石另一種意義的時候,它從卵石的“氣味和寒冷”的存在狀態中,剝離出“公正”和“充滿尊嚴”的人格意義。不過,卵石的“寒冷”會讓人產生誤解,詩人以悔恨慚愧的語氣表達自己的膚淺。詩人看到卵石的“寒冷”的存在,竟產生了同情,他想用自己的手去温暖卵石,結果破壞了卵石的寒冷,使卵石的身體“被一種虛假的温度滲透”,他看到了卵石“平靜、清澈的眼睛”正看着他。詩人從這種眼睛裏,明白了從外部輸送温暖也是馴服的一種形式,從而真正懂得了卵石的意義。

赫伯特生活在極權時代,他在思考個體人格時,想到的是如何堅守自我,他從卵石這種平凡的物象中,從小而硬的特性裏,找到了不被馴服的理由,詩歌反省的一節是有真實意義的。生活在非極權時代的人們,雖然從卵石的形象中不一定得出“不被馴服”的意義,但是《卵石》關於什麼是完整的自我的表述,卻有永恆的意義。

現代詩歌的賞析方法 篇七

一、初讀,瞭解詩的內容

1、瞭解題目背景

首先我讓同學注意題目。詩歌的題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樣,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

內容物,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 象楊炯的《從軍行》,題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時間節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註釋”。試卷中的短短一二句註釋,卻是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註釋!

2、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覆誦讀。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是引發情感的橋樑,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然後我讓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大意,通過對字詞句的解釋來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詩詞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弄懂了語言才能欣賞到藝術。

二、細讀,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主要從表達技巧上鑑賞

1、尋找意象,體味意境。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或説是指經作者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觀物象)。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鑑賞詩歌時,抓住意象並反覆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意象對於意境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學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其實,無論寫詩也好,寫其他的題材的文學作品也罷,都是離不開想象的。對於詩歌來講,想象無疑是詩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詩人寫詩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謝冕老師説:“文學的欣賞活動,憑藉語言這種無所不在的符號來進行,從符號再返回豐富的世界中來,這是一種再創造。詩歌的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確切意義上的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實際上,就是通過想象去把握詩歌的意象,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應該從這些問題入手:詩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何含義?詩歌表達的主旨是什麼?為什麼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想象,離不開詩歌語言環境。

《我愛這土地》寫了鳥、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鳥,藉此表達作者對熱愛受苦受難的祖國和人民主旨。從詩中“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從修飾語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這些結論的得出,無不是通過想象,依據詩歌本身的語境解讀出來的。讀者進入詩歌的意境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的。

2、分析寫作手法,體味表達技巧。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麼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説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 歌語言的表述,如果我們能借助這一作詩技巧,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詩句,那麼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把握全詩的主旨。感悟詩歌文字表達的技巧,瞭解借景抒情、象徵、擬人等詩歌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抒情小詩篇幅短小,內涵豐富,鑑賞時要從詩歌表達的特點出發。詩歌語言的精煉、含蓄,詩意的跳躍與哲理性,象徵、比喻、鋪排的運用,結構與用語的獨特等,要靠我們不斷地去進行賞讀訓練。

3。抓住關鍵詞語,感悟形象所藴含的深層意義。

詩歌往往借形象與形象的組合來傳情表意。閲讀時,先要辨別詩中所繪形象,再抓住關鍵詞語,細細玩味,挖掘形象的內在意藴。如《夜》一詩通過對靜謐、美麗的夜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抒發了作者安適、寧靜的心境。

現代詩歌及賞析 篇八

【詩歌原文】

小小的島

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

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

淺沙上,老是棲息着五色的魚羣

小鳥跳響在枝上,如琴鍵的起落

那兒的山崖都愛凝望,披垂著長藤如發

那兒的草地都善等待,鋪綴著野花如果盤

那兒浴你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

則你的健康是鬱郁的,愛情是徐徐的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

那時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螢火蟲

以我的一生為你點盞燈

1953年

(選自《台灣詩人十二家》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

【詩歌賞析】

《小小的島》從“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一句含蓄的告白開始,經過抽絲剝繭的描繪,慢慢地醖釀,最後坦蕩蕩地説出“以我的一生為你點盞燈”,首尾呼應,表現出誠摯的深情。文字平易,意象凝練,工力不著痕跡,令人感歎至深。

“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我思念住在小島上的你。這裏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造成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耐人尋味的光彩。

如果説第一段是客觀的外在描寫,那麼,第二段就有了主觀的移情,詩人急切地要把一種情感洩露出來。那兒的山崖喜歡凝望,那兒的草地都善於等待,靜態的事物立刻生動起來,呈現出一種鮮明的美麗色彩。讓讀者在剎那間覺得“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這句話是多麼真實可信。“披垂著長藤如發”一個麗人披髮等待的鏡像躍然而出,天衣無縫地對應前面的“凝望”。

那裏的草地“鋪綴著野花如果盤”等待着垂顧。這樣的節奏和意象,生動地刻畫出人的形狀來,鮮明地塑造出翹首盼望的形象;深刻地襯托出“凝望”與“等待”的意義。

那裏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如此美景,誰不心往神馳?更何況,有一個讓我一往情深的“你”就居住在那裏,鬱鬱葱葱陽光般燦爛。第二節使用的臂喻和轉化,產生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觀感,讓人情不自禁地隨着作者的指引,進入一個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的情感世界。

“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那麼,我將是牧童,而你,是我乖乖的小羊,我們倆相依為伴,我吹響悠揚的牧笛,帶着你徜徉在鳥語花香的草地上。或者,我化做螢火蟲,用我微弱而固執的光芒照你前面的路,以我的一生為期限。這是一種允諾,一種並不誇張但難能可貴的情感態度。真正的愛是需要一生去呵護的!

全詩在形式上,結構分明,層次清晰、整齊;其次,對偶迭出,鄭愁予善於把古典的精華巧妙地融入現代詩中。台灣作家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説:“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淨是這首詩的'一個優點。

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説:“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注重詞語和意象的純淨利落,清新輕靈,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絃,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通過這個線索,我洞見了一個被人忽略的事實,那就是,在詩歌世界裏,某種價值認領不一定非得在形而上的哲學層次上進行所謂的靈魂拷問。對心靈的洗練和情感的提升,採取的觸及和潛移默化,或許比時下的價值教化和價值消解兩種對立的詩歌寫作意圖更有力度。

在一個小小的島上,有着美麗的風光,有着讓我魂牽夢繞的人兒,有着我青春的夢幻和我甘願傾注一生的理想……

【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台灣中興大學畢業,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

他的《錯誤》、《水手刀》、《殘堡》、《小小的島》、《情婦》、《如霧起時》等詩,不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