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對我們的意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清明節對我們的意義【精品多篇】

清明節對我們的意義 篇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清明節,我以為,至少可以做兩大事情,發揮兩大意義:

1、懷念祖先;

2、親近大自然。

一、懷念祖先

清明節的第一大意義,可以引用《論語》:“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這裏的“終”是指人的生命的結束,“遠”是指時間上的久遠。“慎終”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真誠、慎重地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感恩。“追遠”是指不忘本,儘量遠的追溯、懷念自己的祖先。所謂“樹高千尺不忘根”。

活在世界上,我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我是誰?”也就是“我從哪裏來?又向哪裏去?”這也是需要我們用一生來探索的問題。 “慎終追遠”有助於我們回答這一問題。

所謂“明德歸厚”的 “明德”指“慎終追遠”之後,我們更有人生觀、道德感更加清晰,正能量有所增加。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更加明確,德性也能夠更加彰顯。“歸厚”,人的心靈逐漸變得充實、豐滿、厚實。從全人心理學來看,悼念、懷念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就是與他們通心。德者,亦是大道運行之參悟、踐行者也。厚德之人,乃得道之人。

清明節您想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了嗎?

如果您沒有〖〗條件去掃墓,您是否能夠抽出時間來冥想呢?對於您去世的親人,您是否還有任何沒有放下的情感呢?關於他們,您是否還有什麼耿耿於懷的往事呢?如果有的話,現在的心理服務(心理治療、心理諮詢、溝通輔導等)已經可以幫助您放下。經過適當地處理,您的能量將進一步地增加,您的心情將更加舒暢。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今天之所以會這樣,與我們的親人,特別是父母,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您的父母有的已經去世,在清明節,與他們對話、通心,我們就能夠變得更加清明。

如果您去世的父母或者任何已經去世親人,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舒服,包括悲傷、內疚、怨恨、無奈、生氣等,那麼您需要注意了。在生活中,您肯定不時有能量不足,力不從心之感。您需要進行心理調整。當您想到父母或者其他親人,不再有任何不舒服情緒,只是感恩,那麼,您的能量一定比較暢通了。

如果您的父母健在,那麼可以與父母一道,懷念爺爺、奶奶,以及外公、外婆,與他們通心。如果您沒有見過他們,這可是您的好機會。向自己的父母瞭解吧!他們會講一些故事給您聽。如果您是父母,不妨也多給孩子們講一講他們爺爺、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的故事,這將對他們認識自己有所幫助。

二、如何與去世的親人通心?

已經去世的親人雖然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但他們的影響仍然留在您的心中。這些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也可以兩面皆有。這些影響可以是使您愉快的,也可以是使您不愉快的,或者兩種皆有。

心理學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已經過去的事情不可能發生改變,但是已經過去的事情對您的影響卻可以發生改變。您與去世親人的關係可以經過心理學的處理,可以增加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減少負面的、消極的影響。

就拿全人心理學的實踐來説吧,我已經面對社會,辦了十多年的“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者稱為“通心”工作坊)。在工作坊上,處理了數百例當事人與去世親人的關係。所有的個案,都獲得了大小不同的成功。經過處理,當事人在回想起去世親人時,感覺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有的甚至是巨大的變化。他們的能量、自信等都有所增加。我是用通心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處理的。對這方方面有興趣者,可以看看其它有關的博文。

我也親自見過其它一些成長類型的工作坊,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具有明顯的、確切的效果。

如果有條件,不妨先參加一個什麼工作坊。

如果您暫時還沒有條件,在清明時節,做一做通心的練習,也是有好處的。具體辦法如下:

找一個安靜的屋子,有一個幾平方米的空間。準備還兩把椅子。一把您自己坐,一把代表您去世的親人。

自己先坐好,體會一下親人應該坐哪個位子,距離多遠,方向是否正對您,或者斜對您。在擺椅子時,很容易發生拿不定主意的情況,一會覺得近,一會覺得遠。這説明您對於去世的親人,心裏有糾結。這個時候,最好是按照遠的、方向不正的地方擺。因為通心,是為了化解糾結。

擺好了以後,開始對去世親人説話。

説了之後,坐到親人的位置上去。慢慢地感覺自己變成親人。可以用控制呼吸的'方法來做到。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地吐出來。如此反覆幾次。直到感覺多少能夠體會到親人的狀態。然後再感覺,親人聽到您這話之後,是舒服還是不舒服?如果舒服,就把椅子往與您更近的地方挪動,不舒服就往後退。

然後,再回到自己的位置,回到自己,再對親人説話。如此反覆。如果最後能夠與親人拉近距離,就是通心成功。如果沒有,也是常見的情況,這應該是好事情,因為您發現了自己潛能有待進一步開發的一個地方。您與這位親人的糾纏,佔據了您一些能量。

您如果想活的更加自在,更有能量,更加自信,最好是找有經驗的專家處理。

三、親近大自然

清明節又一大意義是“親近大自然”。清明時節,大地回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清明節也是與大自然融合之節、通心之節!這裏的“通心”,指的是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豐富與神奇。在大自然中,與樹木花草、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以及各種各樣的生命交流、通心,體會它們與人類的共同存在,體會它們存在的奧祕、樂趣。郊遊、踏青、放風箏,都是非常好的活動。當您到大自然中去,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那種生機勃勃、周而復始的力量了呢?其實,在您的身上,也有這種力量。因為您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印度詩人哲學家泰戈爾説:“人是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

在清明節體驗成長,乃是在道中運行。如果您能夠放鬆、放空地與大自然通心,您就能夠變得更加清明!

關於如何親近大自然,如何與大自然通心,我在博客裏已經發表過數文章,這裏不再重複。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閲。

清明節體現了中華民族之正能量和陽光面!清明節祝您清明!

四、用“通心”豐富節日內涵

所謂“通心”,從全人心理學看,就是至少暫時地從小我中走出來,甚至超越自己,體會到其它的生命或者存在物。能夠進一步站在它們的角度,體驗它們的狀態,從而與它們同生共贏。

通心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通心是指一個活人和另外一個活人的通心。廣義的通心,是指把狹義的通心的含義加以推廣,從一個活人和另外一個活人的通心,推廣到一個活人和去世的人、與古人、與人與外的其它生物、與大自然等的通心。(詳細請查閲博主關於通心的其它文章。)

中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從全人心理學的角度看,它們都可以理解為“通心節”。

春節,與在世的親人通心,與親戚、朋友、同事通心。

清明節,與去世的親人通心,與大自然通心。

端午節,與憂國憂民的屈原通心,與自己的事業通心。

中秋節,與在世的親人通心,與親密關係通心,與自己的感情通心。

傳統節日是一種風俗、文化,其節日的內涵,體現了這個國家、民族物質的、精神的生態。一個國家、民族對於節日的詮釋,是隨着其普遍人格發展上升和演變的。

隨着中華民族普遍人格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內涵也必然發生變化。

以前的傳統節日,在不少人的概念裏,就只有一個字:“吃”。

春節,吃大魚、大肉。

清明節,吃寒食。

端午節,吃粽子。

中秋節,吃月餅。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格的普遍提高,節日的精神含量必將逐漸增加。其增加的表現之一,就是通心的活動滲透其中。

通心,其實就是人類在交往活動中自我實現的表現。通心的含義經過擴展,與不在世的人,與其他生物,與大自然也可以通心。

通心是道,人類的活動往通心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隨着人類的活動往通心發展,個體自身,人與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必將更加和諧。人類交往將經歷第三次革命:通心。

節日是人類自身的產物,它們應該有利於人類的自我實現,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質量。

清明節對我們的意義 篇二

清明節,古時亦稱“植樹節”、“踏春節”、“聰明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其實,清明節有好幾重意義,當然最主要的是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為國捐軀,為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其實這樣的活動我們小的時候是年年都搞的,現在這樣的活動在少年當中少多了。所以有專家建議我國應該有一個“國典”,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其次,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盪鞦韆、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再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節日轉化而來的,從自然到人文,“感自然節律而成,藴人文精神而豐”。清明節就是融合了古代的寒食節而形成的。寒食本來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節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就是那許許多多的傳説和人物。

可見,清明節不僅僅一個“燒”可以涵蓋,也不僅僅一個“燒”可以表達。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提倡以一種更文明的新方式來祭奠先人,比如鮮花祭掃,比如網上祭掃等。所以有專家説,我們無論何時也不能丟棄傳統文化,重要的是不能丟棄傳統文化的核心,按照生命科學的説法,就是“基因”不能變。祭奠的方式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這只是外在的載體,這個載體是需要不斷更新和變化的,但是“基因”要保護和保存好,核心的價值觀要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