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重慶渣滓洞的導遊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4W

重慶渣滓洞的導遊詞

重慶渣滓洞導遊詞1

渣滓洞原本是人工採掘的煤窯,因渣滓多而得名,距離白公館2。5千米。1939年國民黨將此地改為監獄,1943年被中美合作所改造為第二監獄,直屬西南長官公署。1943年白公館被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原本渣滓洞所關押“政治犯”遷到了白公館,於1947年4月遷回。1947年12月,關閉半年多的渣滓洞作為重慶行轅二處第二看守所重新關人。關押人員來源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進報》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員。上下川東武裝起義失敗後的被捕起義人員,最多時達三百多人。

渣滓洞監獄三面臨山,前面是深溝,這就構成了渣滓洞成為監獄的地理條件。監獄分成內外兩院,外院是監獄的辦公室和刑訊室,最多時囚禁700餘人。共產黨員羅世文、江竹筠(江姐)、李青林等先後囚禁在這裏。

為了從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鬥志,特務們特意在渣滓洞內院牆上寫“青春一去不復返,仔細想想,認明此時與此地,切莫執迷。”、“迷津無邊,回頭是岸”,“寧靜忍耐,毋怨毋憂”的標語。外院是特務辦公室,刑訊室。外院牆上寫有訊示特人務的標語“領導看不到、想不到、聽不到、做不到的,我們要替領導看到、想到、聽到、做到”。

重慶渣滓洞導遊詞2

渣滓洞在重慶市樂歌山麓,距白公館2.5公里,原為人工採掘的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軍統特務逼死礦主,霸佔煤窯及礦工住房,改設為監獄。白公館 白公館原為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

白公館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後,白公館曾改為來華美軍人員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為特別看守所重新關人。至解放前夕,關押的除息峯監獄撤銷後轉移來的“政治犯”如黃顯聲、許曉軒等二十餘人外,還有重慶行轅二處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劉國志、周從化、周均時、張澤後等三十人。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1939年軍統特務頭子戴笠為審訊,關押的保密起見,將其選中為軍統局本部直屬看守所!

重慶渣滓洞導遊詞3

這裏因小説《紅巖》和“11·27大屠殺”而世人皆知,每年的11月27日,重慶市民都會自發組織前來這裏憑弔,紀念那些在這裏捐軀的烈士。

1940年9月6日,重慶被定為國民政府陪都之後,軍統局也隨之遷往重慶,並在歌樂山下將原四川軍閥白駒的香山別墅改建為白公館監獄,最多時白公館內曾關押有200多名政治犯,先後有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愛國將領黃顯聲、廖承志、宋綺雲夫婦及幼子“小蘿蔔頭”被關押在白公館內。與白公.館相隔不遠的渣滓洞原本是採煤的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軍統將其改造為看守所後分為內外兩院,先後關押了江竹筠、許建業等革命者,最多時曾有300多人。

1949年11月下旬,解放軍逼至重慶江津,11月27日深夜,渣滓洞內關押的200多名革命者被鎖在8間牢房內,遭到國民黨特務用機槍和卡賓槍的掃射並縱火焚燒渣滓洞,最終只有15人脱險,其中包括《紅巖》的作者羅廣斌,這一幕被後世稱為“11·27”大慘案震驚中外。如今的渣滓洞和白公館所在的歌樂山上蒼松翠柏,四周青山如畫,但置身其間卻令人心中充滿壓抑,一股對先烈的緬懷與崇敬心情油然而生。

重慶渣滓洞導遊詞4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遊,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着名的

紅色景點、革命紀念區渣滓洞,可能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會感覺到有點沉悶,這是歷史的原因。希望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能夠認真體會每一處的意義,從而能夠理解我們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併為自己今天擁有的幸福生活感恩。

渣滓洞是國民黨反動派囚禁、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集中營,它的全名是“渣滓洞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位於重慶市郊歌樂山下磁器口、五靈觀一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溝,地形隱蔽。1938年起,這裏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改造成祕密監獄,專門用來關押和迫害革命者,許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壯的事蹟便發生在這裏。

渣滓洞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樓一底的男牢16間,另有兩間平房作女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和刑訊室。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縱火焚燒了渣滓洞,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餘皆不幸犧牲。這可以説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與美帝國主義特務機關合辦的,專門囚禁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的監獄。

重慶渣滓洞導遊詞5

各位青年朋友:

剛剛咋們參觀完渣滓洞,現在就驅車前往另一個人間魔窟白公館遊覽。

白公館是過去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白駒自詡是白居易的後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別墅”,把自己的別墅取名為“香山別墅”。

1939年,戴笠在歌樂山下選址時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將它買下,改造為迫害革命者的監獄。它和渣滓洞一併被人們稱作:“兩棺材”。但是他們又有所區別,白公館裏關押的都是軍統認為“案情嚴重”的政治犯。譬如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將軍,“挺進報”作者陳然烈士,同濟大學校長周均實等等。大家最熟悉的小蘿蔔頭也是關押在這裏,小蘿蔔頭原名宋振中,隨着他慢慢長大,父母親努力為他爭取到學習的機會,在獄中,一邊隨同黃顯聲將軍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一邊不斷幫助獄中難友祕密地傳遞情報和紙條,然而,在解放前夕,特務們殘忍地殺害了年僅八歲的小蘿蔔頭。

在電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歌劇《江姐》裏繡紅旗是最感人的,今天小嘛要告訴大家的是:繡紅旗並不是發生在渣滓洞的女牢,而是發生在白公館的男牢平二室,曾關押的是《紅巖》小説的作者羅廣斌和丁地平,陳然,劉國志,當他們得知新中國成立之後,按捺不住激動和喜悦的心情,並堅信重慶即將解放,憑藉想象親手製作了一面五星紅旗,準備等到重慶解放的時候就高舉着它,衝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是,在“11.27”大屠殺那天,只有羅廣斌一人從虎口脱險。

白公館的先烈們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對革命懷着必勝的堅定信念。